1、1牛顿第三定律【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 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学习重点】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3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学习难点】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合作探究一、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冰上小孩互推2、划船靠岸时人与船互推 3、磁铁与铁块的相互作用小结:合作探究二、相互作用的这两个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实验:小结:思考讨论:人在走路的时候,人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哪几对?思考:1. 各对作用力在性质上
2、有何关系?2. 各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象有何关系?3. 各对作用力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吗?从上面的分析,请结合牛顿第三定律用简单的物理语言进一步归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例 1 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互作用的两物体,若它们的运动状态不同,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可能不等;B、只要两物体的质量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就不等;C、所有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一定相等;D、只要相互作用的两物体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它们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2大小就不相等。 例 2 鸡蛋撞石头为什么蛋碎石整?例 3、把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并保持静止,试证明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的大小等于
3、物体的重力。合作探究三、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点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大小 方向 相同点是否共线性质 作用时间 作用对象 不同点作用效果 针对训练、用弹簧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拉木块的力与木块拉弹簧的力是 A、一对平衡力B、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先有弹簧拉木块的力,后有木块拉弹簧的力。D、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质量相等的甲、乙二人,分别坐在相同的两条静止在水中的船上,甲的力气大于乙的力气。他们各自抓住绳子的一端,用力拉绳子(两人相对船均静止) ,则A、甲船先到中点 B、乙船先到中点 C、两船同时到达中点 D、无法判断3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问
4、题1.卫星为什么能飞起来?2.大人和小孩拔河比赛到底谁会赢,为什么?小结:当堂训练1、 ,甲、乙两物体叠放在一起,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下面各对力中,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是 .A.甲所受的重力和乙对甲的支持力B.甲所受的重力和乙所受的重力C.甲对乙的压力和乙对甲的支持力D.乙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乙的支持力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拔河比赛时,胜方拉对方的力大于输方拉对方的力B马能拉车前进是因为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C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与地球对太阳的引力大小一定相等D用锤钉钉子,锤对钉的打击力与钉对锤的作用力大小一定相等4一、教材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这一节是普通高中新课程
5、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册(必修)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因此牛顿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一、二定律一起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力学的基础。2学情分析高中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若对常见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地重复,学生将不太关注或者不感兴趣。因此,在课程的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
6、”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能力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总结归纳、应用提升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分析归纳和团结协作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2教学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四、教学过程的实施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播放火箭升空的画面,
7、画面场景气势宏伟,震撼人心。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5师生互动:(设疑导入)火箭为什么能升空?什么是力?物体间的作用力有什么特点?2新课教学(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学生活动:鼓掌,看谁拍得最响。然后请拍手拍得最响的同学谈感受。请坐在墙边的同学站在距离墙一尺远的地方用力推墙。结果人被推动,往后退,用力越大,退得越远。请他们谈谈感受。设计意图: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初步形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课件展示:鼓掌和推墙的受力分析示意图。下面再看几个实例:播放动画:划船与蹬船。冰车上的小孩推对方或互推,在力的作用下运动。小船上的小孩用力推另一只小船,自己所在的船也受到力的
8、作用。设计意图: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总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把其中一个力叫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关系学生实验一:定性探究两弹簧间的相互作用力。同学两两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得出:两弹簧间相互作用的弹力性质相同,有同时性。学生实验二:在水平桌面上两个小车上放上相同的两块磁铁进行实验,探究磁场力的相互作用。总结得出:两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力性质相同,有同时性。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总结归纳实验信息的能力。课件展示: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总结:经过大量实验证明,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性质相同,同时产
9、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而且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学生实验三: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请两位同学将两个弹簧秤的挂钩挂在一起,然后对拉。6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拉到一定的状态,保持稳定,观察比较两弹簧秤的读数,看是否相等。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拉到一定的状态,并向一方运动,观察、读数,看是否相等。学生讨论、总结: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课件展示:两个弹簧秤的受力分析。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总结牛顿第三定律:两
10、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4)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学生活动:选择两个力气大小差别较大的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形成感性认识,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问题探究:比赛输赢的原因是什么?进行交流,提出猜想。用现有的器材进行实验(弹簧测力计两只、细绳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件展示:拔河比赛的受力情况分析。师生互动:列表归纳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见课件) 。3反馈形成例 1:吊在天花板上的吊灯,分析吊灯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并指出每个力的反作用
11、力和平衡力。画出受力示意图。教师活动:收集部分答卷,用投影仪投影,学生共同分析,并订正错误。例 2:在马拉车的情景中,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马拉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B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C只有马拉车匀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才等于车拉马的力D只有马拉车加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才大于车拉马的力E无论静止匀速减速,马拉车的力总等于车拉马的力例 3:游泳时,为什么手向后划时人却往前进?设计意图:巩固检测所学的知识,让物理走向生活。74布置作业:教材 P88 页 2、3 题5教学说明及反思(1)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通过大量简单有趣的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学
12、习兴趣,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2)本节课以多讨论、多做实验、多总结归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恰到好处的问题纠正了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实现了目标、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山东省泗水县实验中学 刘彦贺一、学习任务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一、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因此牛顿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一、二定律一起建立了一个完整
13、了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力学的基础。2学习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有关知识,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牛顿第二定律”,但是学生对研究对象仍然是分辨不清,经常混淆物体系间的内力和外力。最难的是学生不清楚物体系间单个物体的受力,及它们之间力的关系。经过本节课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总结恰好能够解决以上所有的疑问。另外,本节课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于通过对第三定律的学习,能够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分析该现象的物理原理,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2)作用力和反作用
14、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几个具体的力,学会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规律。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当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拔河比赛时,大人之所以会胜,是由于大人施加给小孩的力大于小孩施加给大人的力。如果直接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学生的感觉是简单无味,实则理解不透,更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当年牛顿便是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前人的总结才得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学8中如果我们采取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
15、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
16、究的意识。四、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通过探究实验和列举生活实例,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形象直观的认识,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同时通过同学间的分组实验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五、教学器材每组学生:弹簧测力计(2 个)、细绳套(一个)、橡皮筋(两条)条形磁铁(两个)、细玻璃棒(四根)、长木板(一个)、小木块(一个)视频材料、多媒体课件等。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到目标联系生活实例引入:(1)“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左手学生鼓掌,并回答:“两只手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思想9引入新课掌是否
17、有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总结:在这里我们就把两手间相互存在的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板书),如果左手受到的力叫做作用力,则左手给右手的力叫做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2)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其他实例。教师总结,引入新课(板书:牛顿第三定律)。同时都有感觉。”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体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感情。2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认识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一、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性关系:实验一:定性探究两弹簧间的相互作用的拉力请两位同学将两弹簧秤挂钩挂在
18、一起,用力向相反的方向拉两弹簧,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变化情况。实验二:在两块蹄形磁铁下面分别垫两个玻璃棒,相互靠近,先是同名磁极相对,然后异名磁极相对,分别由静止释放,观察两磁铁的运动情况。实验三:将一底部垫有试管的长木板上面放一小木块,左端固结一个弹簧秤,该弹簧秤左端固定,在小木块右端用另一弹簧秤向右缓慢拉动小木块,提示学生通过观察两弹簧秤的示数变化,思考小木块和长木板间的摩擦力怎样变化? 提问:总结以上三个实验,可得到什么样的结论?总结:经过大量实验证明,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而且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那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又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两同
19、学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得出:两弹簧间相互作用的弹力性质相同,有同时性。学生实验,总结得出:两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力性质相同,有同时性。学生观察并思考:两弹簧秤的示数缓慢变大,进一步说明小木块和长木板所受的静摩擦力逐渐变大。学生分析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性关系,如性质相同、有同时性、等等。3让学生明确研究物理现象的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定性到定量的过程。4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总结归纳实验信息的能力。5通过和同学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
20、定量关系: 10探究牛顿实验四: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关系请两位同学将两个弹簧秤的挂钩挂在一起,然后对拉。拉到一定的状态,保持稳定,学生观察比较两弹簧秤的读数,看是否相等。改变几次读数,重复以上实验。启发思考:本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得出结论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实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实验五: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关系甲橡皮筋一端挂在铁架台上,另一端通过细绳套与乙橡皮筋某一端相挂,乙橡皮筋另一端用手抓住用力将两橡皮筋拉直观察两橡皮筋的方向。多次改变拉力方向,重复以上实验。启发思考:(1)本实验的现象又说明了什么?(2)总结实验四和实验五,可得到什么结论?总结:
2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板书)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述:(负号表示反作用力 与作用力F 的方相反)两位同学相互配合,进行对拉,比较两弹簧秤的读数,并进行多次实验。学生讨论、总结: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学生实验,得出结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引导学生,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6鼓励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7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感受科学知识给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
22、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11第三定律三、应用: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跟牛顿第三定律有关的实例。体会牛顿第三定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12课堂巩固【例】如图所示,人站在木块上,通过滑轮拉动木块和人一起匀速前进。(1)请分析人的受力,并找出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各力的反作用力。(2)人所受的哪些力是一对平衡力。(3)结合以上两问,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结论填入下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大小 方向 是否共线 力的性质是否相同作用点 能否抵消 回顾总结结合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体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能够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
23、现象。然后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提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教师答疑,深化知识。作业布置教材 P88 页 2、3 题七、板书设计五、牛顿第三定律13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1)定义:物体间由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对力。(2)特点:性质相同,有同时性,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2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2公式: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一对平衡力的比较八、本设计主要特点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亲身体验,体现了“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其主要特点是:1安排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代替以前的演示实验,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
24、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3在学法上突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开展合作探究,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分析总结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尤其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差异产生新的教学资源并较好地进行利用,运用评价手段不断引导学生学习,较好地将新课程理念结合于教学实际中。14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有关问题.3).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
25、作用的规律.2).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重点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3.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学难点 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具准备 弹簧秤、磁铁、小车、皮球、小磁针、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师:大家回忆一下力是怎样
26、定义的.生: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师:大家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验证以前学过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生 1:可以用两块相同形状的海绵 A、 B,然后将它们对齐并相互挤压,可以观察到其形状发生了变化,因为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两块海绵都发生了形变,所以它们同时受到了力的作用.师:为什么要用海绵进行实验呢?生 1:因为海绵的形变非常明显,很容易进行观察.师:为什么这两块海绵的形状同时发生了变化?生 1:在相互挤压的过程中,海绵 A 对海绵 B 有力的作用,同时海绵 B 也对海绵 A 有力的作用.生 2:可以用力拍巴掌,两个巴掌同时感觉到力的作用.生 3:用橡皮擦擦去铅笔写的字,橡皮擦和纸同时
27、受到力的作用.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现在大家看这样一个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实验现象,分析一下为什么.【实验演示】 将甲、乙两个悬挂在同一高度的磁铁,慢慢地靠近些,可以看到它们很快地相向运动起来.生:磁铁甲对磁铁乙施加了力,同时磁铁乙也对磁铁甲施加了力的作用.新课教学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结以上实验现象15师:观察和实验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作用力的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力的作用,物体间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大家猜想一下.学
28、生猜想讨论生 1:我认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生 2:力是一个矢量,它们的方向也应该存在一个关系,我认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师:刚才两位同学猜想得很有道理,但是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他们的猜想.大家想一下怎样来进行验证呢?生:要通过实验.师:那么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进行设计,需要什么样的器材,实验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大家自己先进行讨论一下.学生讨论,积极思考设计实验,选取实验器材师:选取的器材应该具有什么特性?生:选取的器材应该能够测量力的大小,这样才可以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师:我们常见的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生:弹簧秤.师:我们需要几只弹簧秤呢?为
29、什么?生:两只,因为需要同时测量两个力.师:怎样设计实验呢?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实验方案用投影展示出来.学生用投影展示实验方案生:把两个弹簧秤 A 和 B 连结在一起,如图甲所示.图甲甲 用手拉弹簧秤 A 之前,两弹簧秤的示数均为零,说明两弹簧秤间无作用力;当用手拉弹簧秤 A时,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 B 的示数指出弹簧秤 A 对它的作用力 F 的大小,而弹簧秤 A 的示数指出弹簧秤 B 对它的反作用力 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的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并且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
30、消失的.分析弹簧秤 B 受到 A 的拉力 F 方向向右,弹簧秤 A 受到 B 的拉力 F方向向左,这两个拉力在同一条直线上,这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师:刚才这位同学演示得非常好,根据他的演示,同学们可以对照自己的实验设计,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进行实际的实验过程.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师:通过我们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生:我们可以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课堂训练】在水平粗糙地面上滑行的木块,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几对?( )A.一对 B.两对 C.三对 D.四对解析:答
31、案应该选.木块与地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别是: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木块受到的地球的引力和它对地球的引力;木块对地面的摩擦力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二、牛顿第三定律师: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多媒体展示】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16师: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结合大家做的实验,我们来讨论总结一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总结,老师补充不完整的部分生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生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
32、的不同物体上,各自产生作用效果,不会抵消.生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生 4: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既可是接触力,也可以是非接触力.根据总结,我们发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我们以前学习的一个知识点非常相似,是哪一个知识点呢?生:平衡力.师:我们来复习一下平衡力.生: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叫平衡力.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关系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表格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参考表格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
33、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同点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相互抵消【课堂训练】跳高运动员从地面起跳的瞬间,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B.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C.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D.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等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分析与解答: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和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永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与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无关.所以选项 C 错误,选项 D 正确.跳高运动
34、员从地面起跳的瞬间,必有向上的加速度,这是因为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运动员所受合外力竖直向上的结果.所以选项 B 正确.依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选项 A 正确.答案:ABD小结: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所以对学生所学内容很可能只是机械记忆,而没有深入地思考,因此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总结、例证等等,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学生更容易眼高手低,总觉得很简单,但大部分学生并没真正地理解.这一节课从实验入手,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牛顿第三定律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
35、作用 二、牛顿第三定律 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1.作用力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1.相同点:大小、方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172.反作用力 2.理解 2.不同点教学反思: 本节重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和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第三章中已学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不困难.应帮助学生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性质相同的力,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很容易出现的一种错误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为零,所以本节的难点为正确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让学生自主发现它们的区别,这样印象深刻.另外一个在做题中经常遗漏的问题是往往忽略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最为常见的就是把支持力和压力混为一谈,教学过程中应该加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