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长必读-齐家教子“九个四”(3)四有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对孩子最早接触、最早模仿的对象,是对孩子影响最深、影响最大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投射在孩子身上,进而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影响。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首先家长就要成为那个样子的人。父母有修养,孩子有教养教育来自生活的点滴,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如卢梭所说: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教育中意义重大。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养不教父之过 ”之语,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
2、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首先父母也应做到有修养。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有教养的孩子背后站着有修养的父母,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不合格的家长。年幼的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来获得一种与父母共通的安全感。随着时间变化,久而久之,这种模仿逐渐内化成孩子的性格。如果父母表现出的都是缺乏修养的行为,那么孩子通过模仿这种行为,也会变得缺乏教养。父母以身作则的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孩子长大成人后,品德是否高尚、处事是否得当,这一切的意义对孩子的人生而言,要远大于遗传智力的影响。你的修养,就是你
3、孩子的教养。以修养育修养,以品德养品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要首先做到。父母有格局,孩子有境界“格局,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基本架构,它昭示着一个人的胸襟气度,也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直接反映”,父母的眼界与格局,决定孩子世界的宽度。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父母有大格局,孩子才能走得长远。作为父母,不能只关心孩子吃的饱不饱,穿的暖不暖,对孩子的关心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要在精神层面关心自己的孩子。养育孩子,不是只有“养”还要有“ 育” 。除了物质上的满足,父母更应考虑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拥有大格局的父母能创造各种可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内心变得强大起来。父母
4、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看世界的视野和态度。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失去自己,有大格局的父母不会把所有的劲都使在孩子身上,而是给孩子独立生活和思考的空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也不能急于一时。养育子女,让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光宗耀祖、挣大钱、买大房子,如果父母的格局眼界局限于此,孩子的格局也会受到限制。父母要有大格局,就像纪伯伦在诗中所写的那样“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思想”。父母有格局,才能打开孩子的未来。父母有远见,孩子有前途论语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在教育孩子中也同样适
5、用。父母的远见里,藏着孩子的未来。战国策中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身为父母,没有人不为自己孩子的将来打算。父母虽不能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但却可以为孩子的理想或未来添砖加瓦。孩子成长的旅途总要面对许多岔路,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指导,这时父母的远见就体现出了价值。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小女孩特别喜欢画画,而且十分具有绘画天赋。小女孩父母的朋友建议小女孩父母给小女孩找个老师,将孩子好好培养一下。女孩的父母虽然口头上答应了,但却一直没有在意。后来,随着时间发展,小女孩身上的天赋被消磨殆尽。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也是身怀天赋,却因父母没有远见,而最终泯然众人。有远见
6、的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的未来打算。让孩子活得开心快乐绝不是让孩子处于散养状态。让孩子做个孩子,有个孩子的样子也不等于孩子的生活中只有玩。学习与快乐并不是冲突对立的,一个有远见的父母不会唯成绩论,以“成王败寇”简单粗暴的评价孩子,反而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发现孩子的长处,会引导孩子不断地完善自己。父母有远见,孩子未来的路就更宽广。父母有原则,孩子有纪律父母的爱可以无条件,但一定要有原则。颜氏家训中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教育孩子有原则地约束比无条件的纵容更重要。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没有原则或者虽有原则却屡屡破坏原则,那孩子的将来可能会出现
7、许多麻烦。有原则,就是遵守规矩。原则就是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不能因为爱去纵容,去破坏现有的规矩,而是要让孩子意识到他们的错误,耐心地引导孩子改正错误。父母有原则,才能教育出有纪律,道德感强的孩子。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坚持做父母的原则,放纵孩子,不让孩子明白道德规矩,教育出的孩子也不会有原则,不会有纪律观念。孩子越小,父母越需要理性,越需要坚守原则。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不合理要求,父母必须用坚决的态度使孩子明确行为的界限。许多家庭都有这么一个通病,就是家里虽有规矩,但孩子一哭一闹当父母就失去了原则。许多被惯坏的孩子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能被满足,只要一哭一闹甚至不哭不闹,父母就会一而再,
8、再而三地降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降低底线,失去了做父母的原则。想让孩子守规矩、讲规则,家长首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当家长针对自己孩子制定了一些规则后,就要严格遵守执行,不能轻易破坏规矩。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既不失去爱,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教育不仅是教育孩子,更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复制父母的行为,更会复制这些行为背后的品格、修养、原则、格局。做一位好父母应该明白,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个提升自己的过程,完善自我为孩子做出榜样比一味要求孩子“成为谁” 更重要。四 戒 四 宜 -四 戒一 戒 晏 起晏 起 就 是 晚 起 , 在 曾 国 藩
9、 看 来 , 晚 起 为 败 家 之 凶德 。 曾 国 藩 家 族 百 年 来 之 所 以 能 人 才 辈 出 , 这 与他 “治 家 以 不 晏 起 为 本 ”有 着 密 切 关 系 。 “早起 为 养 生 第 一 秘 诀 ”“早 起 可 以 振 刷 精 神 ”曾国 藩 在 家 书 中 告 诫 弟 弟 “要 想 去 掉 惰 字 ,以 早 起 床 为 第 一 要 义 ”。 我 们 常 说 要 修 身 自 律 ,首 先 要 从 勤 字 开 始 , 以 勤 治 惰 , 以 勤 治 庸 , 一 勤天 下 无 难 事 。二 戒 懒 惰“天 下 古 今 之 庸 人 , 皆 以 一 惰 字 致 败 , 天
10、 下 古 今之 才 人 , 皆 以 一 傲 字 致 败 。 ”大 多 数 人 一 辈 子平 庸 , 只 因 懒 惰 。 梅 兰 芳 最 初 也 资 质 平 庸 , 但 他不 甘 于 此 , 勤 学 苦 练 , 终 成 一 代 宗 师 。三 戒 奢 华“历 览 前 贤 国 与 家 , 成 由 勤 俭 败 由 奢 。 ”历 史之 河 , 浩 浩 汤 汤 , 古 人 富 贵 皆 归 结 于 “勤 俭 ”之 道 ; 而 一 个 富 豪 氏 族 的 没 落 , 则 源 于 一 个“奢 ”字 。历 史 上 因 奢 侈 无 度 导 致 灭 亡 的 例 子 不 胜 枚 举 。 商纣 王 的 酒 池 肉 林 、
11、 两 晋 奢 侈 斗 富 、 隋 朝 隋 炀 帝 好大 喜 功 、 晚 唐 的 享 乐 奢 侈 、 晚 晴 八 旗 的 奢 侈 腐 化 .历 历 在 目 。奢 侈 的 克 星 就 是 节 俭 。 诸 葛 亮 在 诫 子 书 中 说 : “静 以 修 身 , 俭 以 养 德 ”。 只 有 依 靠 内心 安 静 才 能 修 养 身 心 , 只 有 依 靠 俭 朴 的 作 风 才 能培 养 品 德 。 朱 子 家 训 说 : “一 粥 一 饭 , 当思 来 之 不 易 ; 半 丝 半 缕 , 恒 念 物 力 维 艰 。 ”告 诫 人 们 厉 行 节 俭 , 珍 惜 来 之 不 易 的 物 质 生 活
12、 。四 戒 骄 傲满 招 损 , 谦 受 益 。 骄 傲 自 满 会 招 来 损 失 。 人 一 骄傲 , 就 失 去 了 上 进 的 动 力 ; 人 一 旦 骄 傲 , 必 然 对周 围 的 人 居 高 临 下 , 颐 指 气 使 。 从 来 没 有 人 喜 欢或 愿 意 和 骄 傲 自 大 的 人 相 处 , 因 为 傲 慢 是 一 种 得不 到 支 持 的 尊 严 。心 学 宗 师 王 阳 明 曾 教 育 自 己 的 孩 子 说 : “今 人病 痛 , 大 段 只 是 傲 。 千 罪 百 恶 , 皆 从 傲 上 来 。 ”人 一 旦 有 了 骄 傲 的 心 , 必 然 会 在 各 个 方
13、 面 放 松 警惕 , 祸 乱 、 失 败 也 必 然 接 踵 而 至 。 傲 是 自 取 灭 亡之 道 , 所 以 古 人 说 骄 公 必 败 。四 宜一 宜 勤 读曾 国 藩 在 教 育 孩 子 的 家 信 中 说 “人 之 气 质 , 由于 天 生 , 很 难 改 变 , 唯 读 书 则 可 以 变 其 气 质 。 古之 精 于 相 法 者 , 并 言 读 书 可 以 变 换 骨 相 。 ”勤 读 书 , 更 重 要 的 就 是 让 一 切 不 解 , 都 有 据 可 依 ,让 一 切 困 惑 , 都 有 法 可 循 , 让 愚 昧 走 向 聪 慧 , 让落 后 的 大 脑 接 触 到
14、开 明 的 思 想 。二 宜 敬 师“一 日 为 师 , 终 身 为 父 。 ”相 比 于 今 天 , 古 代的 师 生 关 系 显 得 更 为 突 出 。 古 代 的 父 母 带 着 孩 子去 私 塾 报 名 读 书 , 不 仅 要 向 私 塾 老 师 行 叩 拜 之 礼 ,还 要 向 孔 子 的 牌 位 行 叩 拜 大 礼 。 尊 师 之 道 在 古 人眼 里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事 情 , 吕 氏 春 秋 尊 师 言 “生 则 谨 养 , 死 则 敬 祭 , 此 尊 师 之 道 也 。”三 宜 爱 众 论 语 : “泛 爱 众 而 亲 仁 ”, 它 告 诉 我 们 要常 怀 一 颗
15、博 爱 之 心 。 教 育 , 要 先 立 德 学 做 人 , 培养 性 情 ; 然 后 再 学 习 知 识 技 能 , 培 养 能 力 。四 宜 慎 食 弟 子 规 言 : “对 饮 食 , 勿 拣 择 。 食 适 可 ,勿 过 则 。 ”孩 子 真 正 生 活 得 怎 么 样 、 生 命 的 质 量 如 何 , 都 与生 活 有 没 有 常 态 紧 密 联 系 , 暴 饮 暴 食 、 夜 不 睡 、晨 不 起 , 这 都 是 生 活 没 有 规 律 的 表 现 。 老 子 说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饮 食 是 为 了 吃 饱 肚 子 ,而 不 是 为 了 满 足 口 目 。
16、 当 今 社 会 的 文 明 病 , 例 如 :癌 症 、 糖 尿 病 等 等 , 很 多 都 是 因 为 营 养 过剩 与 营 养 失 衡 所 造 成 , 所 以 在 孩 子 饮 食 上 一 定 要把 握 好 分四条遗嘱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 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国藩继承发扬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清史稿曾国藩传说:“国藩事功大于
17、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 ,事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说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君子之德,五世而斩。”畅游史海,可
18、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曾氏如今已至八代,家族仍兴盛不衰,人才辈出,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在海内外具有较大建树与影响者达二百四十多人。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 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连呼“脚麻” ,倒在儿子身上,瞬时已不能说话了。临危之际,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大意如下:我做官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
19、,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十分惶恐惭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曾国藩遗嘱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译文】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
20、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是快乐满足宽慰平安的,(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译文】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强健。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
21、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气氛。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恭恭敬敬这样老百姓才能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效果。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所以总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恭敬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而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情还是大事情都态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丝
22、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强健,还用值得怀疑吗?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译文】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机理才成就自我的性格,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气息才成就自我的形象,我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其实都是相同的。假如我只知道自私自
23、利而不知道对老百姓讲究仁爱对事物加倍爱惜,那么就是违背甚至抛弃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至于那些享有丰厚俸禄的大官,高高地位于众人之上,就应该承担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时和拯救老百姓于饥饿之中的责任。读古书学习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书中的意思,就应该有大力推行古书中自己已经领悟的古人正确思想的责任。孔子的儒家学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讲究仁爱,而讲究仁爱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首先就要富贵他人。能够成就他人富贵他人的人(使他人有所成就、使他人通达的人),人们哪会有不心悦诚服地归顺于他的呢?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
24、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译文】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使神明感到钦佩。一个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与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气相匹配的
25、,就会得到旁人的认可和鬼神的赞许,这是因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假如普通人家男人耕田女人织布,一年到头辛苦劳动,才有了几担谷和几匹布的收入,而富贵人家的老爷少爷却一年到头安逸淫乐,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锦罗绸缎。喝醉了酒以后就像猪一样呼呼大睡,醒来后他一叫唤就有下人们对他唯唯喏喏,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看见了都不会允许他(富贵人家)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富贵人家就可以长期这样安逸淫乐享福吗?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贤良的大臣,没有一个无时不刻不是把勤劳工作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如果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努力操练和学习技术本领,积极煅练自己的体魄,感觉到自己知识太少
26、时就加倍努力去学习知识,时时刻刻做到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增长自己的学识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而从为天底下老百姓着想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做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饱饭、穿暖衣,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有一个人没有获得帮助,都引为我们应该背负的责任。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对于个人生活应该非常节俭,而对于工作应该非常努力,辛勤劳动以使自己丰衣足食。勤苦劳动的人长寿,安逸享受的人短寿,勤劳的人因为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学有才干而能够派上用场,安逸享受的人因为从不参加社会劳动,毫无才干而会被社会所淘汰,一个人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神明都对他的行为感到钦佩敬仰,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鬼神都对他的行为感到厌恶。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