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套袖【教学目标】1.学习紧扣“套袖“落笔,由浅入深地揭示套袖的内涵,以平凡材料展示深刻主旨的写法.明确文章立意务求深刻的要求.2.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质朴,节俭,勤劳的传统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以选材立意为中心,抓住深刻立意的逐层展现.【教学难点】“布袜子“与“套袖“的联系.【教学方法】1. 讲述法.较全面提供学生材料,给学生拓展理解的空间.2. 提问法.多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文章材料.【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安全教育:六种错误的骑自行车方式1、在人行道、机动车道骑车,逆行骑车。2、骑车横冲直闯、争道强行,与机动车抢道。3、转弯不减速,不打手势。4、在路口闯信号。
2、5、骑车双手离把。追逐打闹,三五并行。6、手攀机动车行驶,紧跟机动车行驶。环保教育:全球 10 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件第 2 页)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套袖吗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一再提及套袖:邻家姑娘送给“我“一副花细布套袖;城里许许多多的人戴着套袖工作;孙犁先生在家总是戴着一副青布套袖.套袖,如今是不常见了,但退回二三十年去,没戴过的人怕是不多.机关的职员,学校的教师,商店的营业员,大凡坐办公室的,站柜台的,都愿意戴上那么一副
3、.至于在家里,做个饭,洗个衣服,拾掇个卫生,更是少不了要戴上.戴它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保护衣袖.上衣的袖口和肘弯处最容易磨损和弄脏,戴副套袖就好多了.二是干活利索.袖口,尤其是稍长稍肥的,很碍事儿.擦个桌子不小心就会把茶杯带翻,上个菜不小心袖口就会沾到汤里去.因此,过去人们都愿意戴副套袖.我至今在家烧饭或收拾卫生仍旧时常戴着它,只是在单位里在公共场所几乎看不见什么人戴了.套袖非常普通,但作者却对它有着深刻的认识.通过导语点明散文套袖的内涵,引导学生找到理解文章的基本点.二,作者简介(课件第 34 页)铁凝,当代著名女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祖籍河北赵县,1957 年 9 月生于北京,1975
4、 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 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 1975 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 150 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玫瑰门(1988 年),无雨之城(1993 年),大浴女(2000 年),中篇小说:麦秸垛(1986 年),棉花垛(1989 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1983 年),短篇小说:哦,香雪(1982 年),铁凝文集(5 卷本 160 余万字)(1996 年).另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20 余种.部分作品译成英,德,法,日,俄,西班牙,奥地利,丹麦,挪威等文字在国外出版.1982 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作品获
5、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 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 年和1988 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 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套袖选自 1984 年 2 月 29 日文汇报.三,背景介绍(课件第 56 页)在共和国成立后
6、,中国曾经多次组织大批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安家落户,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实属罕见.也正因为如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据统计,从 19681978 年的十年间,中国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达1623 万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西等边远省区.知青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和边疆,在各自立足的土地上留下了艰苦奋斗的足迹.“上山下乡“的故事曾经感染和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正是千千万万知青的无私奉献,有力地支援了中国边远落后地区的建设,并向那里输送了知识和文化. 作者 1975 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但是由于
7、大多数知青都只有初,高中文化,“上山下乡“运动使他们丧失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也给中国带来人才短缺的局面.从 1977 年开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才有机会参加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中国的高校由此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大龄学生群体.1979 年后,大批的知识青年也陆陆续续返回城市,历时 20 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逐步结束.作者 1979 年回保定.作者在文章里一再提到孙犁.孙犁,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等.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淳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为“荷花淀派“.四,引导
8、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课件第 79 页)1.读准字音.易读错的字有:缀袜底(zhu) 山药窖(jio) 豆秸(ji) 一沓(d) 靛蓝(din)2.朗读思考:作者选写了哪些材料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作者主要选写了以下材料:(1)插队时邻家姑娘送“我“ 套袖;(2)“我“戴着它干过各种各样的活;(3)回城时办手续把它弄丢了;(4)城里头许许多多的人戴着套袖干活;(5)孙犁戴着套袖捡豆子,糊窗缝,写作;(6)孙犁的作品山地回忆以及其中所写的房东家的女孩子为他缝制的布袜子3.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6)写最初“我“对套袖的
9、肤浅认识.第二部分(7-19)部分写套袖的内涵引起了“我“的思索,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我“和孙犁3 次会见的场面,表现出戴着套袖的作家节俭,平易,朴素,勤劳的品质.第三部分(20-23)从孙犁“总戴着套袖“生发开去,探寻套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表现了作者对套袖的深刻认识.本环节意在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五,讲读第一部分(课件第 1012 页)1.学生思考:这部分所写的往事琐忆,与后面写会见孙犁这两部分材料之间有何联系? 分析明确:邻家姑娘送给“我“ 套袖,“我“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那种气质“而“显得勤快,干练“.所以,丢就丢了,根本没在意,日后“也没有想过“.进城后看到许许多多的
10、人戴套袖,也只认为那是“工作的需要“.这部分看似不经意的“闲笔“,却是作者为后文由浅到深地认识套袖,用以赞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开拓,创新精神作铺垫.它是文章末尾用以揭示主旨的那些议论的基础之一.有了这一部分,文末的议论便不仅仅是针对孙犁这位老作家,而是有了弘扬民族精神这一层面上的更深的意义.2.“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套袖.“这两句话反映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联系后文,孙犁与套袖的事,作者这样写又有什么作用?表示“我“还没有意识到“套袖“体现了中华民族节俭,质朴,勤劳的传统美德.“我“的不经意与孙犁无论干什么活都戴着套袖形成对比,从而促使“我“关于套袖的思考.3.课文
11、的第三自然段写“我“戴着套袖参加各种劳动,后面用了删节号,第五自然段写“我“见过很多戴套袖的人“,后面又用了删节号.这两个删节号分别有什么作用?第三自然段后面的删节号表明“我“ 戴着套袖干活远不止这些;第五自然段后面的删节号表明戴着套袖的人远不止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点拨分析:本文讴歌的是中华民族节俭,质朴,勤劳的传统美德.这种美,不单体现在孙犁,“邻家姑娘“等个体上,而且体现在从事各行各业的群体身上和他们所从事的各种劳动之中.第二课时一,讲读第二部分(课件第 1315 页)1.作者是怎样叙写三见孙犁的 列表引导学生填写:时间干活细节4 年前的一个秋天捡豆子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次年初冬糊窗缝套着
12、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前年春天写作又看见了那副套袖提问: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提问:这三个材料表现了孙犁怎样的人品风貌 明确:“捡豆子“表现了孙犁的节俭;“糊窗缝“表现了孙犁的勤劳;“写作“表现了孙犁的创造和开拓精神.无论什么时候(作品涉及的时间有四年),无论在干什么,孙犁都戴着套袖,可见戴套袖的习惯已成自然.因而这套袖已是孙犁上述人品和风貌的集中体现.2.作者在写“我“和众人时写得很简括,写孙犁时都写得很详尽,这样处置材料有何好处 对表现主旨有何作用 如果写众人也写得很详尽的话,必然造成笔力不集中,文章会显得庞杂而难以深入.孙犁是一位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的老作
13、家,具有代表性,又是作者比较熟悉的人,这样既便于作家作深入细致地刻画,又能通过对孙犁刻画反映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但“我“和众人又不能不写:这是“面“上的材料,孙犁是“点“上的材料.只有点面结合,加以详略处置,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表现文章的主旨.二,讲读第三部分(课件第 1617 页)1.文章前面一直紧扣“套袖“写,而 20 段却写到了孙犁的山地回忆以及孙犁不能忘怀的布袜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简要分析:文章从套袖联想起山地回忆,特别提到“一双结实的布袜子“,意在拿它与套袖作类比,以引导我们与作者一起去探寻套袖的内涵:布袜子令孙犁不能忘怀是由于它有着深邃的精神内涵,是由于“那
14、女孩子为缝制袜子所付出的真诚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倾注着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套袖能让孙犁“总戴着“,也就肯定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它体现了勤劳,质朴,平易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些美德是邻家姑娘戴着套袖显现的勤快,干练的气质所蕴涵着的,是“我“戴着套袖干各种活计时所表现出来的,是城里头许多戴着套袖的人所具有的只是作者先前都末曾意识到,直到作者通过 3 次会见,才从孙犁身上感受到了.所以,“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布袜子与套袖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写布袜子正是为了写套袖.因此,作者在第 20 段提到它,也就依然是紧
15、扣“套袖“落笔的.2.课文的最后,作者抒发对春天的感受对深化主旨有什么作用 春是令人遐想的季节,所以作者又仿佛看到孙犁在伏案写作;春又是充满活力的季节,把孙犁与春联系在一起,暗中回应了作者认同孙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的细节,暗喻具有创造精神的孙犁青春长驻.春又是开拓,创造的季节.作者最后写道:“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她的人最近.“这就告诉我们具有节俭,质朴,勤劳传统美德的中华民族还具有春天般的活力,春天般的开拓,创造的精神,从而深化了主旨.三,概括主旨(课件第 18 页)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本文是一篇借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叙写“我“对套袖这一普通事物内涵的逐步深入
16、的认识过程,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节俭,质朴,勤劳的传统美德和开拓,创造精神.简要分析:作者从所有材料出发,经过不断挖掘,提炼,找到了这些普通材料所共有的深层次的含义,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文章从前到后存在着一个对套袖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作者是在探寻套袖所蕴涵的意义并加以颂扬.那些看似闲散的笔墨,其实都在为逐层推进表达主旨服务.四,修辞手法(课件第 19 页)指出各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1.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夸张)2.一副棉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联系着质朴,节俭 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 好像都不
17、完全.(设问)3.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 (反问)五,小结(课件第 20 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以对套袖认识的不断加深为线索,将不同时间,空间里的材料连缀成一个整体的.从对套袖的不经意,到思索和探寻,最后挖掘出它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开拓,创新精神这一层面上的深刻意义并加以颂扬.那看似散杂的随意涂抹,正是作者选材立意,精心构思的表现.六,布置作业(课件第 21 页)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 14 题.【板书设计】套 袖铁凝邻家姑娘送“我“ 套袖 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那种气质肤浅认识城里许许多多的人戴套袖 工作的需要孙犁总戴着套袖 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 探寻思索套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 深刻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