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概 论 在过去 25年里,东亚地区发展中经济体 1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增长了 3倍多,从 1975年的 5.4%上升至 2001年的 18.7%。它们相互之间的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它们与其他地区间的贸易,目前占世界总贸易额的 6.5%2。全面衡量东亚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的改善速度也同样迅速;自 1990年以来,有超过 2.8亿人口的收入水平上升到平均每天 2美元的贫困线以上。 但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地方,情况的差别很大。最近的情况显示,在中国、越南和菲律宾,收入差距正在温和地上升,比较富裕的经济体(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和最穷的国家(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柬埔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3。那些希
2、望建设一个稳定繁荣的东亚地区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关注这两方面的情况,而且这两方面的情况是和经济自由化联系在一起的。 在这种背景下,有些分析家认为:与其他地区相比,由于其富有活力的出口商所表现出来的潜力,东亚地区将更多地从全球性的自由化中获益 4;由于这一地区各个经济体之间差别很大,在生产和出口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东亚地区可以通过区域性一体化来实现自由化的大部分好处。据估计,到 2015年这一地区从全球自由化获得的潜在收益将达到数千亿美元。这一地区的发展战 略(重点在于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稳定)和贸易政策(重点在于市场准入和竞争)越来越相互联系在一起。 要在东亚地区实现“通过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战
3、略并不容易。这需要进行经济方面的变革,而目前政策制定者正在尽力进行重大的金融和企业改组,改革过度扩张的社会保障网络,应对中国所带来的挑战,听取各方面和各种希望获得政治权力的利益集团越来越多的声音,以及适应有时不利的世界经济景气循环。当人们认为稳定对于投资者信心和经济恢复高速增长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时,进一步进行变革1 我们这里把“东亚地区发展中经济体”定义为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再加上其他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中国和蒙古。东盟的成员国 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2 1995 年北大西洋自由贸易联盟建立时,北美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占全球
4、贸易的比重为 7.7%;与之相比,东亚的水平相差不多。 3 东亚地区可能是全世界个体差别最大的地区。根据以购买力计算的人均收入,新加坡是老挝的 25 倍,二者在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能力方面可能差距更大。 2遇到阻力就并不奇怪。 为什么现在要推动一体化? 两个具 有历史意义的经济事件给当前东亚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1997-1998年的货币和金融危机还在影响经济政策决策的各个方面。在危机所造成的冲击中,东亚发展模式(所谓“东亚奇迹” 5背后的知识力量)显而易见的失败所带来的挑战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金融危机粉碎了一个很多人深信不疑的、关于经济发展成功的政策要素的观点; 危机也迫使人们重新思
5、考,在宏观经济稳定、高储蓄及投资、教育的快速普及以及很强的出口导向等基本宗旨之上,还需要再做些什么 6。这一地区的不少人认为这场危机是一个“定义性的时刻” 7。 第二个重大事件是中国在 2001年 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这是经过 15年谋求成员资格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中国经济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经济之一,而且自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有显著的提升 8。在东亚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中国强势的货币和强劲的经济增长使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现在超过了东亚其他新兴经济体 GDP的总和 9。 2002年中国是全世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最大的国家
6、。随着中国贸易的迅速增长,中国成为这一地区其他经济体出口的重要市场,同时也是在第三方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对手 10。由于其 规模和多样性,中国难以用“高科技”、“低工资制造业”来简单地确定其比较优势,而且加入 WTO之后,中国的比较优势还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发生这种情况就并不奇怪:这一地区的很多政策制定者认为,在规划他们自己的发展战略之前,有必要理解中国所发生的情况 11。往往他们还认识到,中国克服实现加入 WTO承诺所带来巨大挑战,不仅对于中国自身,而且对于东亚其他地区都是非4 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2。 5 World Bank
7、 (1993)。 6 关于对 新的政策及体制改革议程的初步评价,请参见 World Bank (2000)。 7 World Bank (2002b)。 8 金融危机期间,其他国家的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普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有助于稳定 1997-1998 年间的局势。很少有学者相信“来自中国的竞争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这样的观点。 9 中国 GDP 与东亚其他新兴经济体 GDP 的比例在 1996 年是 1:2 ,在 2002 年是 1:1。 10 在过去 10 年里,中国在东亚地区出口中的占比显著提升,对新加坡、韩国、台湾(中国)的占比从 10%提高至 20%,对东盟
8、的占比从 2%提高到 5%。 3常重要的。 东亚地区目前正在就如何应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不断调整。本报告所探讨的一体化议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l 贸易协议方面的机遇在扩大 l 国界背后的工作的发展导向 l 通过更全面的分享利益来加强社会稳定 这些将在本概论的以下几节进行论述,概论的结尾将略述采取措施时需要优先考虑的几个领域。 背景:贸易和减少贫困方面近期的发展情况 国际贸易持续快速的增长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成功的标志。众所周知的成功经历包括像韩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像马来西亚这样的中等收入国家,以及像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近期进入国际市场的国家则包括诸如柬埔寨、越南这样的低收入国家。
9、东亚的区域内贸易的增长比东亚与其他地区的贸易要快,而且尽管大的经济体占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大部分,但大多数小经济体 的区域贸易也有所增长。贸易一体化是由市场来引导的,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多边的改革,多边承诺的兑现,以及生产过程重新布局的“雁阵”模式 12。 区域内贸易不仅由不断增长的需求所推动,而且越来越受区域市场竞争力提高的影响,这一点通过市场份额的扩大反映出来(图 1)。中国经济特别具有活力,但在 1995-2001年间,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区域市场上的竞争力都有所提高 13。与此同时,在其他市场上竞争力也没有下降;同期东亚在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联盟的市场份额继续扩大。 东亚区域内贸易的产品构
10、成已经变得高度集中。目前,出口额最 大的 30种产品的出口占总贸易额的一半多,以下四类产品的出口就占了 38%:办公设备、通讯设备、电子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图 2)。 11 World Bank (2002b)。 12 参见 Kawai and Urata (2002)。 13 除了新加坡、柬埔寨和文莱。 4区域内贸易产品集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际性合作生产的显著增长,这一点反映在元件和部分组装商品贸易的增长上。中国越来越成为生产网络中的主要角色。日本还是东亚合作生产业务的一个重要中心,而且本地区用于出口组装的元件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原产地在日本,但中国正逐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 1996-20
11、01年间,中国零件和元件的出口增长了将近 200亿美元。同时,其他东亚经济体也在中国市场上逐步找到 了自己合适的位置(图 2)。 图 1: 区域贸易的发展情况 . Note: Emerging East Asia is ASEAN plus other 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 plus China plus Mongolia. Source: IMF, 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various years); data reported from exporter country accounts. Notes: Di
12、versification, or change in exports due to new products, accounts for a small share. a. Competitive factor = change in market share. b. Demand factor = change in market size. Source: Ng and Yeats (2003: Table 9.1). 5东亚地区对中国出口强劲,并认为中国市场有利可图 Note: East Asia NIEs refers to Hong Kong/China, Republic of
13、Korea, Singapore, Taiwan/China. Source: IMF, 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various years); data reported from exporter country accounts. Note: Developing East Asia refers to Indonesia, Malaysia, Philippines, Thailand, Cambodia, Lao PDR, Mongolia, Myanmar, Vietnam. Source: IMF, Direction of Trade St
14、atistics (various years); data reported from exporter country accounts 东亚地区的贸易已经越来越具有互补性,东亚地区新兴经济体的互补程度已经和欧盟六国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差不太多 14。 其中的例外是诸如柬埔寨、老挝这样的低收入国家,一定程度上越南也是一个例外;也许这也并不奇怪,随着一个国家收入水平的提高,它的贸易结构也会越来越像世界贸易结构。 14 这一点依据是东亚新兴经济体的互补性指数已超过 60。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以前失败了的协议的指数值为 7至 22。参见 Ng and Yeats (2003)。 6图 2: 区域内贸易
15、 区域内贸易日益集中 . . . 并且生产共享是决定性因素 . Note: SITC =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ource: Ng and Yeats (2003: Table 12.1). Note: In addition, parts and components in the non-top 30 exports account for an additional $8.3 billion or 4 percent of total non-top 30 exports. Source: Ng and Yeats (
16、2003: Table 17.1). 中国越来越成为生产网络中的核心 Not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measures a countrys 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 in a good j. It is defined as the countrys share of world exports of good j (xij/ xwj) divided by its share of total world exports (Xi /Xw), where xij and xwj represent the v
17、alue of good j exported by country i and the world, respectively, and Xi and Xw are country is and the worlds total exports, respectively. If the value of the index exceeds unity, the country is said to have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production of good j. 东亚地区新兴经济体的贫困人口也有显著的减少。这一地区已经取得了“千年发展目标”
18、中的将极端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任务,进度远远快于所确定的时间。根据更高的、每天 2美元的贫困线,在 1990年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是贫困人口,现在这一7比例已经下降为五分之二(图 3)。 即便如此, 2001年东亚地区还是有大约 13%的人口生活在每天 1美元的贫困线以下。各国之间的差别很大,韩国、马来西亚的贫困人口比例几乎为零,而柬埔寨、老挝的贫困人口比例超过 30%。以每天 2美元为贫困线,据估计,韩国的贫困人口比例为零,而在柬埔寨和老挝则超过了 75%15。 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是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 16。衡量东亚新兴经济体人与人之间收入差距的吉尼系数的最新估计值为 46,尽管低于拉丁美洲的水平(
19、 58),但比高收入国家( 40)要高。东亚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部分是因为一国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东亚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大部分( 70%)是由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图 3) 17。要解决东亚的收入差距问题,促进这一地区的稳定,推动低收入国家和东亚地区进一步一体化的政策和体制是非常关键的。 图 3:贫困和不平等 While poverty has declined steadily . . . Source: World Bank (2003a). inequality is cause for concern, driven by
20、gaps between countries and locations. Gini Coefficient for interpersonalincome equality0.010.020.030.040.050.01988 1993 1998GinicoefficientInequality within countries/locationsInequality between countries/locationsNote: “Country“ is defined such that both China and Indonesia are divided into rural a
21、nd urban parts. Source: Milanovic (2003). Based on household survey data. 15 World Bank (2002A)。 16 Milanovic (2003)。据估计,东亚新兴经济体的吉尼系数在 1988 年为 42.0, 1993 年为 46.8。 17 这和拉丁美 洲的情况形成很大的对比,在拉丁美洲大部分的收入差距是由各国内部的收入差距所导致的,只有 19 个吉尼系数点是国与国之间差距所导致。对于东亚地区,所使用的“国家”定义把中国、印度尼西亚都分成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 8贸易协议方面的机遇在扩大 把东盟和中国经济结
22、合在一起“将创造一个 18亿消费者的市场,这几乎是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菲律宾总统 阿罗约 , 2002年 5月 目前东亚地区的政策制定者把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视为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尽管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设立了一些贸易壁垒,但这些都无伤大雅,也只是暂时性的 18。实际上,危机不仅没有带来更多的保护行为,反而给开放带来了新的动力。目前正遵循一种多管齐下的方法:既支持新一轮全球贸易的谈判,也支持 区域性及双边的贸易协议。 人们认识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促进效率提高的一个途径。这一点同样也和亚洲发展模式的转变相吻合,即强调企业的创新和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取代以往通过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积累促进
23、经济增长的模式 19。大量的证据显示,出口导向和有外资参股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国内导向的企业高得多,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二者生产率的差距为 40%,在泰国和韩国则为 15-20%20。此外,中国的改革为建立新的区域性生产网络(最初是在电子产品方面)提供了动力,这将推动高生产率企业的发展。目前,这些生产网络是以向发达国家出口为导 向的,但东亚内部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需求方面的互补性 21。 可以通过政策来支持这些自发的经济力量,而且自由化的动力也正在影响新的制度安排。全球较为富裕的国家愿意在“多哈发展议程”的框架下考虑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这会有所帮助,但这些谈判的结果目前还不确定。区域性及双边协议是和东
24、亚的其他政策目标一致的,这些协议还具有进一步发展为全球谈判的动力。东南亚国家联盟已经转向一种双层体系:一方面允许发展程度高的成员加速贸易改革,18 不应该低估保护主义和在某些领域获得政治支持的既得利益阶层所造成的危害。最近越南对摩托车的进口设置了限制措施,印度尼西亚则限制服装的进口。 19 World Bank (2003) 20 Hallward-Driemeier, Iarossi, and Sokoloff (2002). 21 在这些市场中,中 国国内市场是最大的,但最近的情况显示,韩国、泰国及其他经济体的国内消费需求也在增长。 9另一方面采取新的措施促进欠发达成员国(柬埔寨、缅甸和越
25、南)的一体化。同时,中国 -东盟框架协议很快的启动 ,以及日本 -东盟伙伴关系的想法的提出,都为这一地区的自由化创造良好的合作气氛。 中国在东亚地区的作用:加入 WTO进一步加深它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和中国自身的改革相协调,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一支不断提升的经济力量。在过去 10来年,东亚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很快,其中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尤其明显,东亚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也比较快(如图 2 所示);而对美国和日本出口的占比却基本持平甚至下降。中国与主要市场之间的贸易也增长很快,但没有对东亚地区的其他经济体造成损害。 图 4: 中国对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正在 增长,但没有让东亚地区受损 . 中国
26、成为 WTO成员国以及与此相关的改革给中国带来了在世界经济舞台和东亚区域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机遇,这会进一步增强业已存在的发展趋势 加入 WTO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行业的变化 如第 1章所分析的那样,从本质上讲,评价像中国加入 WTO这样涉及整个经济的重大变革的意义是很困难的。加入 WTO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强化业已进行的结构性改革。诸如北美自由贸易联盟这样的贸易改革的经验显示,实际产生的整体影响将比事先模型的预测大得多,这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劳动生产率及其他方面的变化是10模型难 以捕捉到的。 在农业方面,实际保护程度的降低可能会比其他人所预测的要少得多,行业变化也不会那么大 22。即便如此,中国农
27、产品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效率改善预计将占加入 WTO所带来的效率改善的一半左右。保护程度降低、进口空间扩大的农产品可能包括油籽、糖及乳制品(这些产品的主要保护形式是关税,目前正在大幅下调)以及棉花(目前出口补贴已经取消)。对其他原材料和自然资源(如木材和能源产品)的需求将会急剧上升 (图 5)。 图 5: 中国对农业的保护程度降低 中国正在实行降低农业保护的战略,但起点比通常所估计要低 中 国降低农业保护的决策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23。将 WTO规则作为一种承诺手段来使用,将使政策制定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农村贫困真正根源的其他政策措施上,譬如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降低劳动力流动的壁垒。在区域和全球来
28、看,一些国家要求现在保护程度很高的、规模较大的市场放开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中国降低农业保护的承诺将使其利益符合这一要求。 在工业产品方面,加入 WTO的协定是基于已经着手的大规模自由化改革。今22 根据对法定关税税率和承诺的税率的简单比较,得出的关于加入 WTO 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的评价可能是误导性。最近的研究揭示,对稻米、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总体保护程度比根据法定关税税率得出的要小得多。 Huang and Rozelle (2002). 23 中国的决策与以前高速增长的东亚经济体所采取的代价高昂、不经济的高度农业保护的方式相比,形成了很大的对比。 11后还需要将平均关税税率下调 6个百
29、分点,相对于过去 10年里平均关税税率下降了 33个百分点,这样的下调幅度是很小;需要 进口许可证的产品数量已从占关税细目的约三分之二下降至不到二十分之一 24。 在汽车方面,大规模的行业合理化调整将导致规模经济的出现,这完全可以抵消保护降低所造成的影响,使中国的汽车工业具备国际竞争力 25。 加入 WTO另一个重大的影响将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强劲增长。进口国已承诺取消在多种纤维协议下实行的对纺织品、服装的配额,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已同意对中国使用最惠国关税。分析指出,由于中国加入 WTO以及关于纺织品和服装的协议规定要求取消配额,中国的服装出口可能会增长一倍多,纺织品生产将会增长将近 50%
30、26。 应该指出,这些估计忽略了贸易政策中一些重要的潜在因素,即反倾销和针对中国的保护措施的使用,另外中国也有可能越来越多的使用这些措施。中国加入WTO协议的一个特点是“针对产品的过渡期保护条款”,在 12年的期限内,任何 WTO成员都可以使用这一条款,而且会引发阻止中国向其他市场出口的行动,特别纺织品保护期为 3年。这些条款特别麻烦,因为在中国进入 WTO之前并不存在这样专门针对中国的措施 27。与此相似,在反倾销方面,中国将可能在长达 15年的时间里适用于非市场经济条款,这会大大增加被裁决为倾销、并征收反倾销关税的可能性。中 国自己越来越多的使用反倾销和保护措施也是合法的,而且与 WTO执
31、行过程中按规则办事的原则相一致。但人们也希望能够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这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改革一直以发展为中心的思路不一致。 中国将面临 WTO所谈判的最激烈的服务业改革,服务贸易是其主题。中国所做承诺的重要特征是关注市场准入,而且不区别对待国内供应商和国外供应商。但在设立公司的形式方面还有有些限制,比如要求是合资企业和对地域方面的要求 28。24 分别参见 anchovichina and Martin (2002)和 Lardy (2001)。 25 Franois (2002)发现了对汽车行业的正面影响,这是一个比较新的发现。参见第 1 章和第 2 章的论述。 26 参见 Fra
32、nois and Spinager (2002)。协议要求到 2005年 1月取消配额 。 27 这种情况也说明改进 WTO 这方面规则的重要性。 28 在跨境贸易和国外消费(模式 1 和模式 2),和其他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保证进入不受限制的行业数目还比较少;在设立机构型贸易( establishment trade)(模式 3) 方面,中国保证可以自由进入的行业基本上没有 。 12对于贸易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服务领域就是组成物流链的各种经济活动。物流占制成品批发成本的 30-40%。中 国加入 WTO的承诺同意在几个方面强化竞争和降低成本,包括通过 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预计到 2010年中
33、国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信市场,中国允许外资参与很多方面的业务,因此中国在这方面所作的承诺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加入 WTO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经营环境的变化 加入 WTO对于中国的意义超出了为了谋求成员资格所作出的那些承诺。经营环境的变化(双重价格的消除,取消对贸易的限制措施,更加统一的管理体制,司法审查等)可能会带来动态收益,这些动态收益可能会超过那些基于比较静态分析的效率收益估计值。譬如,如果竞争加剧和外资进 入使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1%,这将带来 100亿美元的福利收益, GDP增长 2.2%,这相当于所估算的中国加入 WTO的总静态收益 29。 中国加入 WTO对东亚其他地区意味着什
34、么:机遇大于威胁 在中国市场的机遇: 中国从东亚其他地区的进口将上升。东亚其他地区最大的机遇是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对中国的出口将会增长。中国进口额对GDP的占比预计将从 2000年的 3%上升至 2005年超过 6%的水平。东亚各国都会从中受益,有证据显示日本及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机会尤其大,但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机会也很大。 上述 的行业变化情况显示东亚发展中经济体面临很大的出口机遇。对于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来说,由于中国加入 WTO,针对它们出口额最大的 100种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下降了一半,而且它们主要的农产品及原材料出口(橡胶、糖、尿素、稻米)也将受益于非关税壁垒的减
35、少。随着中国在电子和其他制造业方面的增长,这些国家也有扩大行业内贸易和合作生产的机会。 29 Ianchovichina and Walmsley (2002)。 13图 6: 中国的进口会增加吗 ? 资料来源 : Ianchovichina and Martin (2001). 对于像柬埔寨、老挝这样收入水平最低的国家来说,也存在着机遇。这 些国家对中国出口额最大的 100种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的下降幅度非常小(对柬埔寨是从4.3%下降为 2.6%,对老挝是从 7.3%下降为 6.0%),而且只有占柬埔寨出口总额 10%左右的产品会出现数量限制减少的情况,对于老挝来说,这一比例不到 1%(其中
36、包括木材和橡胶)。但是,由于它们和中国密切的经贸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外部需求来源将会使它们受益,包括一些官方统计数据没有很好地反映出来的边境经贸活动。 对于国内市场的影响:从中国的进口。 中国加入 WTO也给东亚其他地区带来了进口方面的机遇:以更低的成本进口更好的、用于 生产的中间投入品。譬如,化学制品已占印度尼西亚、泰国从中国进口额的将近 10%。中国越来越成为生产网络中的关键角色。截至 2001年,中国向其他东亚发展中经济体出口了价值 200亿美元的零配件,占到这些国家零配件贸易的 20%。对于东亚其他发展中经济体来说,从中国进口零配件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可以使它们受益于中国在全球性生产网
37、络中不断提升的作用。进口制成品的消费者也将直接受益。 为了从这些机遇中受益,很重要的一点是抵制越来越大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它们为了保护国内厂商要求实行过度的保护措施。泰国当地的制造企业正在抱怨来从中 国进口的低成本的电器和摩托车。最近印度尼西亚对服装进口采取临时性保护措14施,越南在摩托车方面也采取了同样的手段。这些措施只会拖延生产模式转变,而生产模式的转变对于实现区域比较优势是非常必要的;这些措施也会干扰政策制定者通过合适的劳动力市场及社会保障体系来推动工人进行调整的工作。 竞争上的挑战:对第三方市场的出口。 中国加入 WTO也意味着在第三方市场上竞争的加剧。如果最近中国的出口情况可以作为今后
38、的一个指示器的话,那么中国在主要市场上市场份额的扩大并不一定会挤出东亚其他地区的出口。 但不管怎么说,某些产品的出口 似乎面临一定的风险。显然,在目前受到配额限制的市场上,东亚其他地区在服装、纺织品方面的出口将面临额外的竞争。第 2章逐一分析了各个市场和各个产品之后指出,泰国对美国的出口只有 15%承受来自中国的竞争加剧所带来的风险,但对日本的出口则有 25%承受风险。对于印度尼西亚来说,对美国出口额占第 2、 3位的产品(鞋类、电视录象和复制设备)直接面临中国的竞争,对日本的出口则有四分之一面临中国的竞争。 在低收入国家中,柬埔寨由于出口主要集中在服装,因而受到的影响特别大。柬埔寨对美国的出
39、口大约有 30%和中国出口商品的单位价值 差不多,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直接的竞争。另外 67%的出口商品是中国出口受到配额限制的产品,来自中国的竞争很可能会加剧。今后可能出现的这种情况突现了这些国家加速政府管理及其他方面改革的迫切性,以确保另外的生产网络的发展。 尽管如此,总体来看,对于其他东亚地区,中国更多地是代表机遇而不是威胁。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挑战,也需要作一些调整。但是,对于东亚各国来说,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将带来获取动态收益的机会。 区域性相互依赖 近期东亚地区内部贸易发展的规模和结构预示着进一步一体化的良好发展前景 30。通过比较, 可以发现,目前东亚地区的情况和以前那些成功
40、实行区域性协议(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国家非常相似。 东亚地区已经实现了较高程度的由市场推动的区域一体化,但区域主义(即各30也可参见 Ng and Yeats (2003)。 15个国家之间更加正式的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协定)一直以来非常有限(参见第 3章的分析) 31。其中主要的例外是在 1993年建立的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下的对话机制。但近几年涌现了很多关于双边和区域性贸易协定的新建议:东盟 -中国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已于 2002年 11月签署),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议,最近日本提出的“东盟加日本”自由 贸易协议,以及正在进行谈判的双边协议,特别是日本、新
41、加坡、韩国、泰国所参与的。 推进区域主义将会带来的收益 消除区域内部的壁垒可以保证区域贸易和投资继续保持活力(包括应对中国不断扩大的作用)。一些动议(包括东盟 -中国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内)宣称其目的是利用有关各方所存在的互补性,提高这一地区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从而也吸引投资。有关方面正在考虑的区域性协议覆盖的内容越来越全面,超出了消除商品贸易中的关税、非关税壁垒范围,包括了贸易便利措施,如统一各国的标准和程序,也包括了服务贸易的内容。在这方面, 2002年 1月新加坡和日本宣布的“新时代伙伴关系”值得注意。 根据评估区域性贸易协定所产生收益的标准模型分析,东亚各国通过推进消除国界壁垒的区域主义
42、,将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表 1)。与这类模型通常所得出的结果一样,模型分析显示区域协议所覆盖的国家和行业越多,收益就越大。值得注意的是,东盟成员国所获得的收益大于这一地区其他国家的收益。由于东盟的中低收入成员国从中国加入 WTO的受益可能会小于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亚区域主义的推进会扩大这些国家的收益,抵消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额外”受益,使更多经济体得到好处。 大多 数区域性协议都有不把敏感行业包括在内的条款,这是令人遗憾的。如果包括敏感行业或保护程度很高的行业,特别是农业,那么福利收益就会显著地上升。在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在这方面缺乏进展的状况是令人失望的。没有把农业包括在内使“东盟 -中国
43、”或“东盟 +3”的方案给东盟国家带来的收益大约减少一半。 31 关于从更加全面地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对区域主义的分析,请参见 Schiff and Winters (2003)。 16表 1: 新的区域主义使东亚地区受益 各种不同的区域性贸易方案的经济福利影响 Proposal ASEAN China Korea, Rep. of Japan USA % of GDP (% of GDP excluding agricultural liberalization) China + Korea + Japan -0.26 (-0.16) +0.1 (-0.2) +1.0 (+0.6) +0.1
44、(+0.2) +0.0 (+0.0) ASEAN - China +0.9 (+0.5) +0.0 (+0.1) -0.1 (-0.1) +0.0 (+0.0) +0.0 (+0.0) ASEAN - Japan +1.1 (+0.2) -0.1 (-0.1) -0.2 (-0.1) +0.0 (+0.1) +0.0 (+0.0) ASEAN + 3 +1.5 (+0.6) +0.1 (-0.2) +1.1 (+0.8) +0.2 (+0.2) -0.1 (+0.0) ASEAN + 3 + CER +1.3 (+0.6) +0.0 (-0.1) +1.1 (+0.9) +0.2 (+0.2)
45、 -0.1 (+0.0) APEC liberalization (MFN) +0.7 +0.5 +0.7 +0.4 -0.0 APEC preferential liberalization +0.8 +0.6 +0.9 +0.4 +0.0 资料来源 Scollay and Gilbert (2002) for FTA proposals and Scollay and Gilbert (2001) for APEC liberalization proposals. 应该指出,最大的福利收益可能是来源于解决这里所提出的深层次的一体化问题。具体而言,服务贸易的一体化和消除贸易的技术壁垒所带来
46、是收益可能数倍于单单降低国界壁垒所能带来的收益。服务贸 易自由化不仅对服务业本身带来好处,而且也会影响其他行业,原因在于服务是其他行业生产过程中一种关键性的投入。东亚地区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滞后,阻碍了东亚的制造业发展,采取措施促进服务贸易的一体化将有助于东亚恢复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关于中国的模拟结果与关于其他国家、地区的模拟是一致的,它显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即使只小幅度地提高 1个百分点,其福利收益也大于仅以静态边境贸易效率改善为基础的收益 32。 要想提高服务业和其他敏感行业(如农业)的效率,一开始在区域层面上的政策空间可能比全球性政策空间更大;这一点将在下面 进行详细的分析。大多数已
47、达成的或正在进行探讨的区域性伙伴关系都把服务业包括在内。为了使各个行业充分地受益于商品贸易方面区域壁垒的消除,服务业的自由化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从谈判开始的时候,最好就将服务业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让东亚的区域制度安排成为全球一体化的垫脚石,而不是造成一个集团化的世界:32 Ianchovichina and Walmsley (2002) 关于中国; Hoekman and Konan (2000) 关于欧盟和埃及; Brenton (2003)关于欧盟和俄罗斯。 17多管齐下 多管齐下的采取措施有利实现自由化的目标。在东亚地区的商品贸易方面,人们以前担心区域性的协定可能仅仅使贸易转向,而不使
48、贸易增长,现在人们不那么担心这个问题了;这是因为已经存在一个关税相对较低的集团,而且这一地 区的很多经济体,特别是发展程度较高的经济体正在开始降低平均关税水平。另外,可以在达成正式的协议之前采取一些措施,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动力。在这方面,东盟 -中国框架协议所采取的“提前收获”的办法是一个范例。中国已把最惠国待遇扩大到低收入的、非 WTO成员的国家、老挝和柬埔寨。这个协议加速了主要的商品进入中国和东盟市场(在 WTO准入协议的最惠国条款实现之前)。 在推动区域性一体化协议中的主要问题是,避免各种不同协议所达成不同的规定和规则导致“一团乱麻”的局面,这会给在这一地区从事经贸活动的企业增加
49、不必要 的管理成本。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办法是,东亚地区在有关原产地的规定方面达成一个尽可能宽松的协议。以区域为基础的交换意见也会有帮助。 图 7: 区域性贸易协议 Low-tariff bloc reduces trade diversion. Multidimensional nature of agreements compounds “spaghetti bowl” and impedes merging. Average tariff rates: comparison of MFN with preferential rates 0 2 4 6 8 10 12 AFTA MFN AFTA CEPT (2002) Global LDCs MFN Global INDs MFN Note: AFTA = ASEAN Free Trade Area; MFN = most- favored nation; CEPT = 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 LDCs = less-developed countries; INDs =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Sources: World Bank (2001a) and www.aseansec.org. Nu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