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公共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差距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477279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差距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公共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差距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公共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差距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公共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差距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公共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差距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公共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差距的理论与实证分析魏 婕摘要:基于已有文献对我国区域差距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解释,本文着眼于新的视角公共资源配置角度来阐释区域差距的真正原因所在。在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省或各地区都已基本完成了私人部分市场化这一进程,而各地区之间公共部门的市场化程度不同,尤其是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不同成为解释我国经济不平衡性新的切入点。本文在“交易效率”的分析框架下,各地区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交易效率这一关系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不同的交易效率必然带来区域间经济增长上的差距,而区域差距实质即为增长方面的差距的。实证分析表明,不同的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可将我国划为主要

2、的两大区域,而这两大区域的公共资源市场化程度和地区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且结果显示,公共资源市场化程度较高、公共资源配置能力强的东部地区,从这种配置方式的转变中获得的优势明显高于配置方式单一且市场化推进程度缓慢的中西部地区。由此可见,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同必会导致交易效率的不同,最终在经济增长方面形成差距,成为解释影响我国地区间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关键词:公共资源配置 交易效率 内生增长 区域差距一、引言:问题的提出近 30 年以来,一系列有效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的增长使得世界经济为之瞩目。然而在世界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越来越引起

3、人的重视。其中不同地区之间形成的较大差异就是这关注的焦点之一。2006 年末,人均 GDP 最高的上海地区已是最低省份贵州的 9.7 倍 1,这样惊人的地区差距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进一步的增长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是以体制转换为制度背景与动力机制的,因而,市场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同样导致区域差距是因为各地市场化进程不同这一因素是不应被忽视的。就区域而言,大部分省份市场化进程推进顺利,并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和成效,特别是在相对于公共部门的私人部门,市场已经成为配置资源的最为基本的方式,不论是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是要素市场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且在这种市

4、场化过程中,各省1 根据 2006 年的统计年鉴计算而得,上海市人均 GDP 为 5.15 亿/万人,贵州省人均 GDP 为 0.53 亿/万人。2或各地区都已基本完成了这一进程,所以也使得各地区在私人部门市场化程度方面差异较小。但不能忽视的各地区之间公共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尤其是市场对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的问题。在公共领域,各地区体制改革方面差异明显,且这种进程的差距还有加剧的趋势。东南沿海地区已从公共资源由计划向市场配置这种转轨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先发优势,而相较起来的内陆地区,在公共资源市场化推进过程中起步晚、发展慢、收益有限,所以这种公共领域市场化差距不可避免的造成与之密切相联系的

5、区域差距。于是,这种公共资源配置方式产生的效率差距成为本文分析区域差距的切入点。本文基于“交易效率”这一分析框架,阐述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对交易效率的影响,进而分析交易效率又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从而通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不同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本文 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对国内现存的研究区域差距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及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做出了简要的综述;第三部分基于交易效率的视角,分析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对交易效率影响,而这种不同的交易效率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区域差距;第四部分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不同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区域进行聚类分析;第五部分根据理论分析和聚类的结果通

6、过计量模型检验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对区域差距影响;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二、文献综述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区域差距这一问题的研究众多,学术界从各个方面探讨了形成或影响这一差距的原因和因素。一般从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出发,探讨了影响地区增长的各种因素,认为只要缩少在这些这些因素的地区差异,就有可能缩小地区差距。已有的研究得出的这些因素是,经济战略及政策、开放程度的地区差异、工业化水平的差异、外商直接投资、财政分权等等。表 1:国内对于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研究的有关文献杂志研究者 研究的问题基本的结论宋学明(1996,9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其1、 国家政策不同,导致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和知识积累的差别,是影响区域经济

7、差距的主要的原因;3) 收敛性 2、 部分地区间差距再增大的同时,地区经济增长差距还是呈收敛性;林毅夫、蔡昉、李周(1998,6)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东、中、西三类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利用市场和发展机会的差距上蔡昉,都阳(2000,10)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初始的地区发展的巨大差距,而随着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开放度等拉大这种差距。而投资率、就业率、投资效率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增长率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加剧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沈坤荣、马俊(2002,1)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1、 一方面东部

8、地区在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工业化进程快于中西部,而在结构转换的带动下资源的配置效应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在体制方面东部地区较为灵活的政策机制和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使其产生了比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的中西部地区更高的经济效率,所以三大地带间的差异不断扩大。2、 影响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则包括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度以及工业发展水平;魏后凯(2002,4)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 19851999 年间,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 GDP 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 90 %是由外商投资的差异引起的。林毅夫、刘培林(2003,3)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当前

9、中国大陆各省区市之间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许多省区市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相违背,从而导致大量的赶超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王小鲁、樊纲(2004,1)中国地区差距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1、 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各主要因素,包括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在各地区间的流动和配置状况、制度变革(主要是市场化进程) 在各地区间的差异、结构变动(城市化是最主要的因素 ) 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2、 结论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都还在继续扩大。这主要由生产率的差别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流动所导致。但资本的持续流动已

10、经使得地区间资本生产率的差距出现了缩小的趋势;彭国华(2005,9)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分析了 TFP 对省区收入差距的决定作用、检验了 TFP 的收敛模式,基本结论是:TFP 解释了省区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TFP 的收敛模式与收入的收敛模式相类似,但TFP 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经济研究管卫华、 中国区域经 1、 50 年来中国分省人均 GDP 加权变异系数的波动包4林振山、顾朝林(2006,7)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含 4 个不同的尺度和一个趋势量,其中主要以 60年尺度、1715 年尺度以及趋势为主;2、 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来看,区域差距

11、在逐步扩大;3、 在短期的小尺度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受从业人员和投资水平的区域差异影响;在中长尺度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受从业人员和投资水平的区域差异影响而出现超前性;许召元、李善同(2006,7)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1、 与 20 世纪 90 年代相比,2000 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2、 分析表明有些因素促使地区差距不断扩展,如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差别、受教育水平、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等,也有些因素促使地区差距逐步减少,主要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投资、劳动力流动放宽限制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因素都提高了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条件收

12、敛性;3、 还有一些因素在不同阶段对地区差距起了不同的作用,如各地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市场化程度等等。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2000 年以后中国的地区差距仍然在进一步扩大,但速度有所减缓。陈秀山、徐 瑛(2004,5)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 影响区域差距的四因素分别是:投入要素的量和质、要素配置效率、要素使用效率、空间格局变动;2、 区域差距的影响因素则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的,在不同时期主要影响因素并不相同;范剑勇(2004,6)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通过计算 1980、2001 年中国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地区的产业平均集中率、制造业中心值

13、等指标,发现改革以来国内地区一体化水平正在提高,产业布局已发生根本改变,绝大部分行业已经或正在转移进入东部沿海地区;结合国际经验得出,中国现阶段仍处于“产业高集聚、地区低专业化”的状况,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上仍较低,且滞后于对外的一体化水平,这一现状使得制造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无法向中部地区转移,进而推动了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中国社会科学万广华、陆铭、陈钊(2005,3)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文章估计了一个包含贸易和 FDI 变量的收入决定函数, 然后运用最新发展起来的 Shapley value 分解法衡量了全球化和其他变量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 全球化对

14、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贡献显著为正, 并且随着时间而加强;(2)资本是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最为主要且日益重要的因素;(3)以非国有化为特征的经济改革对地区间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4)教育、地理位置、城市化和人口负担率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在减弱。管 章奇 管理世界 1、 影响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具体因素为对外贸易、国5(2001,1)有化程度、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财政分权、发展战略的演变以及如东西部能源的价格“剪刀差”等其他因素;2、 基本结论有二:(1)改革以来,地区发展水平差异的扩大只是 90 年代以后的现象,之前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甚至有所缩小。(2)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影响经济增长的

15、原因,但后者却并不会导致前者,影响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因素是各地区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理世界贺灿飞、梁进社(2004,8)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1、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随时间波动明显,省级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 U 型变化态势,但地带间差异则持续上升;东部沿海和西部省区间的地区差距较大,而中部省区内区域差异较小;总体而言,空间尺度越小,其经济差异越显著;2、 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因素,发现是改革开放政策、参与全球化程度、市场化程度以及城市化进程等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时空变化的显著原因。从以上文献来看,诸多学者对区域差距的原因探讨多种多样,但从公共资源配置方式

16、的这一新型的角度来探讨区域差距这一问题几乎并无现成的文献和资料。另外,关于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相关问题研究的文献十分缺乏。在公共管理学中,公共服务市场化一直是其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撑。而随着改革的深入,面对转轨时期,近些年诸多经济学家另辟蹊径,从资源配置角度开始探讨公共资源市场化这一极为重要的问题。陈宪(2007)从公共资源投入数量不足和效率不高谈起,分析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该从“改善效率增进公平角度”配置公共资源;钱颖一(2007)在探讨收入差距以及地区差距问题等问题,也谈到了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提出缩小差距的有力途径之一即为

17、加快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进程;虽然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已引起了相当大的重视,但关于公共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几乎没有。目前存在的一些文献也仅仅是一些个地区公共资源存量或是禀赋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其中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和经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居多。Chen and Fleisher(1997)考察 19781993 年间交通道路的长度如何影响中国各省的全要素生产力水平和增长;而最近一篇由Demurger(2001 )撰写论文使用了较之以前研究更大的数据库和更综合的基础6设施指标,检验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响。综上而述,公共资源配置问题,尤其是市场化配置已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基

18、于公共资源配置的方式研究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所以这也正是本文创新之处,研究区域差距的切入点更为新颖和独特,对探讨区域差距背后的真正原因提供更为新的视角。三、公共资源配置、交易效率与区域经济差距(一)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对交易效率的影响分析1、 “交易效率”的分析框架“交易效率” (transaction efficiency)早就体现在古典经济学有关“运输效率”或“运输费用”的论述当中。比如在古典经济学时代,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明确论述了运输效率的重要性 1。杨小凯(Yang )于 1988 年明确提出了“交易效率”这一个概念假若一个人购买一个单位(元)商品时,他实际只得到 k

19、单位(元)商品,那么这一 1-k 单位(元)便可称之为交易成本,而 k 单位(元)可称为该笔交易的交易效率。这一定义是模仿“冰山运输成本” 2技术(Samuelson,1952) ,对交易成本的衡量意义重大。根据“冰山交易成本”的概念,其中 1-k 部分就是交易成本,主要包括诸如为了保障交易所必需的运输费用、执行交易费用、为了保障商品完好的贮藏费用以及收受货款的费用等。K 可被视为该商品的交易效率,其值介于区间0,1 ,意味着若该商品的交易效率越高,则购买时实际得到的部分将越多。所以“交易效率” (transaction efficiency)可以被理解为,指一定时期内一地区经济体中交易活动(

20、与商业活动相联系)或业务活动(与行政活动向联系)进行的速度快慢或效率高低。交易效率和交易成本之间呈反向变动的关系。交易效率的内容和决定因素见图 1 所示。具体而言,如果这些影响交易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先天给定(比如自然、地理) ,或者基本上取决于科学技术、运输技术、交易技术等,则我们称之1 “水运开拓了比陆运更广大的市场,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的都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假若在两都市间,除了陆运,没有其它的交通方法,那么除了那些重量不大而价格很高的货物而外,便没有什么商品能由一地运至另一地了。 ”这表明运输效率是“斯密定理”的不可分割部分。2 冰山交易成本(iceberg cost )是美

21、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1952 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概念下,一个人购买一单位商品时,他实际得到的只有 k 单位,或者当他为购买商品支付了 1 元时,他将实际得到了k 元价值,原因是 1-k 单位商品在交易过程中象冰雪一样融化掉了。7为影响交易效率的硬条件,反之,如果这些影响交易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依赖于产权、法规、政治、银行等制度,以及教育、社会诚信等,则便称之为交易效率软条件。交易效率(交易可能性、交易频率、速度、数量、交易范围、成本)交易效率的硬条件 交易效率的软条件自然、地理条件运输技术、运输工具交通、生活基础设置信息化基础设置法制传统、产权界定信任、社会资本状况教育水平、人力资本政

22、 政治 策、 、社 公会 共稳 服定 务竞争性的银行体制开放程度、贸易体制图 1:交易效率的决定因素及分类2、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对交易效率的影响公共资源是能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即指存在于公共部门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服务的资源形式。一般而言,所谓公共资源主要包括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行政资源。社会资源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或垃圾处理等行业的特许经营权;自然资源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采矿权等;行政资源主要是指政府依法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所形成及衍生的资源,如户外广告设置权、公交线路经营权等。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同其他资源的

23、配置方式,即为市场配置或是计划配置。而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的不同主要是对交易成本的多少影响不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是指完善市场制度,使市场能有效地传递信息,以价格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结构能够使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获得简单、清晰、高效的信息;能促使公共资源的供给者和消费者对供求的变化及时做出灵活的反应,较快的实现供需平衡,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率;充分的竞争是公共资源8市场最为显著的特征,以此为“指挥棒”促使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创新,节约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而公共资源的计划配置即就是由政府按照预定的计划,通过行政手段将社会资源分配到各个部门。其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决策的失误、

24、“寻租”的现象的发生,都会人为的导致高的交易成本,从而极大损害了配置的效率。另外,具体的讲公共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对交易效率的硬条件和软条件的改善来减少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交易效率。(1)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对交易效率硬条件的影响公共资源市场化,必是运输技术、基础设施得到很好的改善。而运输技术、基础设施将对交易效率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交通、通信、水电、车辆、通信工具等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中间投入要素,这些中间投入品运行效率的提高、质量的改善可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第二,运输技术的改善,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良,减少了企业或个体在交易过程中的时间损耗和销售或

25、购买的盲目性,从而带来整个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第三,基础设施技术和服务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其他生产要素的回报率,从而使其他生产要素在该地的集聚和成本降低。比如,当某地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时,资金和人才就会流入,本地生产要素的成本和交易费用就会降低。一个简单的统计结果显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吸引 FDI 最多的地区均来自基础设施较高的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山东、广东、福建等地。运输技术、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促成交易效率提高的重要技术和物质基础,没有它们的提高很难想象一国和一地的交易效率和办事效率有很大改善。如果计划配置,这种优越性就无法体现。(2)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对交易效率软环境的影响公共

26、资源市场化,将会健全制度、法规,建立统一的市场网络,扩大市场规模,降低市场风险,抑制一定机会主义行为。而公共资源市场化主要通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善来提高交易效率:第一,公共资源市场化,改善了公共服务与政策环境。公共资源市场化,使公众拥有更多的公共服务的选择权,公共服务的质量9和数量得到改善。另外,政府服务的竞争性提供、政府官员之间串谋的难度,均会使政府办事效率大大提升,而政府办事效率提升又会加快经济体中交易活动的进行,促进私人、企业办事效率提升。整个社会交易效率也由于公共资源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而发生巨大的提高,内生的交易成本不断的递降。第二,公共资源市场化,明晰了公共资源的产权制度。社会经济的发

27、展,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会大幅度提升,公共资源的供给和使用也逐步向多元化主体发展,人与人、组织之间的依赖程度增加,整个社会交易的次数增加了,由此带来的交易风险就会上升。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或法律来界定人们之间交易的权利、义务、合约的议定、执行、财产权的规定和保护、风险分担等事项,那么,人们之间的交易就将局限于一定范围和关系之内,整个社会的交易效率也会因此而大大下降。而市场化,即明晰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产权关系,公共资源的交易完全按照市场的规则来进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风险,提高了交易效率。杨小凯,张永生(2000),曾谈到在法制水平里面,有关私有产权的法律对提高交易效率则极为关键。第

28、三、公共资源市场化,提高全社会教育水平与人力资本积累率。公共资源市场化,尤其是教育系统中的公共资源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大大改善教育环境和教育水平。教育系统公共资源主要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履行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各级各类公办学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过程中所形成和衍生的资源。而教育水平能提高人的素质和认知能力,也能提高整个社会的交易效率,进而有助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表现为新产品不断涌现,专业化分工精细、交易活动速度加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拥有更多知识和人力资本的人能更快适应这并掌握这种变化,从而抓住其中机会,于是人才与资源配置效率均会大大提高。另外,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交易的广度、深

29、度、次数大大扩展,信息的重要性上升,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能提高人们获取信息和破读信息的能力(余明德, 1995),这也必然带来管理效率和交易效率的提升。总而言之,教育、人力资本与交易效率、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难以分开。相比起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公共资源的计划配置,配置主体政府会从10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严重扰乱资源配置的基本秩序;另外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其决策的失误性会加大,增加了市场的风险和配置的无效率性。(二)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理论模型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派构造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中,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交易费用与劳动分工带来的报酬递增的两难决策:随着社会

30、交易效率的提高、交易费用的降低,使得社会劳动分工、个人专业化程度更加深化,也可能获得劳动分工、分工协作所带来的报酬递增好处。因此,经济发展、市场网络的拓展、社会分工体系的深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交易效率的高低。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对地区经济增长作用也是通过“不同交易效率”这个中间杠杆进行的。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导致交易成本的节约,而对交易成本的节约程度导致了地区间差异较大的交易效率,而根据交易效率涵义及内容却可以内生于经济系统中,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极为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本节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将建立一个包括公共资源禀赋状况及市场化程度不同导致交易效率不同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动态的分析,

31、来讨论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本的内生增长理论,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另外在此我们加入由于公共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影响的交易效率 A,而可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分 A,即为期初一地区的公共资源的禀赋状况和公共资源市场化程度等两种因素。因此,可以将期初交易效率、物质、人力资本水平代入经济的产出函数,表示为:(1)ttt LHKAY其中 Y 代表该经济的产出,A 表示公共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影响的交易效率,K、H、L 分别表示实物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下表 t 表示时间。分别表示实物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对产出的边际弹性,,且 。0,1一般对 K、H、L 动态学假定:(2)t

32、ktktYs11(3)ththt HYsH(4)rtnL其中, 表示产出中用于实物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比率,hks,表示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折旧比率,n 表示人口增长率。hk,交易效率 A 我们根据本文的需要,可以进一步分解为:mte0其中, 代表该经济期初的公共资源的禀赋,m 代表市场化程度。这样就完成了模型的构造,下面通过实物资本、劳力及人力资本的动态学求解该模型。定义 k=K/AL ,h=H/AL, y=Y/AL,结合(1)式则有:(5))()(thtkty利用(2) 、 (3)式很容易求得人均实物资本和人均人力资本的运动方程:(6))()()( tknthkst (7)thtth鉴

33、于(6) 、 (7)两个式子,就很容易求出经济稳态水平。由索罗模型可知,在平衡增长路径上, ,我们用 和 表示在平衡增长路径上的 k 和 h 的0hkkh值,则前述关于人均实物资本和人均人力资本的运动方程(6) 、 (7)意味着:(8)knhks)((9)h对上述两式取对数联立求解可得: )(111 nIInsInsInk hkh即经济达到稳定状态时, ,)1/(1nskhk)1/(nshhk12当经济处于稳定状态,均衡总产出为: )(1111 nLLnsLnsLnALny hktt上式说明一地区的均衡产出最基本取决于该地区的实物资本储蓄水平、人力资本储蓄水平、以及人口增长率和相应的折旧率。另

34、外很重要的还取决于一地区公共资源的禀赋状况及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除了考察一地区实物资本储蓄水平、人力资本储蓄水平、人口增长率和相应的折旧率,公共资源的禀赋状况越好,市场化程度越高,均衡产出水平就越高。(三)我国各地区公共资源配置方式效率差距的统计描述可以说,由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是组成这个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核心,区域差距的比较应突出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 20 多年的快速增长,各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地区差距持续扩大。下表是反映了我国省际之间的差距,且扩大之势令人惊叹。表 2

35、:全国 19962004 年省市自治区之间人均 GDP(当年价)人均 GDP 九年平均最高地区 中等地区 最低地区全国 7457 黑龙江 9169 青海 5553上海 35743 河北 8161 重庆 5526北京 23962 新疆 7604 江西 5309天津 19496 湖北 7407 安徽 5298浙江 14700 吉林 7335 宁夏 5228广东 13486 海南 7022 四川 5213江苏 12786 内蒙古 6580 西藏 4946福建 12024 湖南 5973 陕西 4921辽宁 11387 河南 5879 广西 4879山东 10385 山西 5783 云南 4849甘肃

36、 407213贵州 2850资料来源:根据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另外,最常用来反映区域差异的指标基尼系数,同样在中国省市自治区之间呈扩大趋势。00.050.10.150.20.250.31988 1992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图 2:我国省市自治区 19882004 年人均 GDP 基尼系数图由此可见,31 个省区市的人均 GDP 和人均 GDP 基尼系数在 1990 年之后均呈现上升的态势。可以说,我国地区差距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造成的,如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差距会持续扩

37、大,相反若落后地区增长速度较快,地区差距会逐步缩小。而这种增长速度不同差距通过上面的分析在此我们归因于各地区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导致不同的交易效率,而交易效率较大的差别导致了经济增长速度方面巨大的差异。首先是,各地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导致不同的交易效率,表现出是交易效率硬环境的差距,如交通运输、绿地、道路面积等基础设施,以及移动电话、固定电话、互联网等信息化基础平台各地差异很大。从图 3、图 4 不难看出,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江浙及广东沿海等地明显在交通车辆、道路面积、公共绿地面积、互联网、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等基础设施存量方面高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可以说明,由于这些地区公共资源市场化推进进程较快

38、,使得这些地区的公共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140510152025河 北山 西内 蒙古辽 宁吉 林黑 龙江安 徽福 建江 西河 南湖 北湖 南广 西海 南重 庆四 川贵 州云 南陕 西甘 肃青 海宁 夏新 疆北 京上 海江 苏浙 江山 东广 东天 津每 万 人 拥 有 公 共 交 通 车 辆 人 均 拥 有 道 路 面 积 人 均 公 共 绿 地 面 积图 3:各地 2006 年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图00.511.52河 北山 西内 蒙古辽 宁吉 林黑 龙江安 徽福 建江 西河 南湖 北湖 南广 西海 南重 庆四 川贵 州云 南陕 西甘 肃青 海

39、宁 夏新 疆北 京上 海江 苏浙 江山 东广 东天 津图 4:各地 2006 年每万人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及互联网户差异图其次,各地由于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不同导致交易效率的不同,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额占各地 GDP 的比重存在很大的差别。而这一指标却逆向反映了公共资源市场化的程度。00.020.040.060.080.10.120.140.16河 北山 西内 蒙古辽 宁吉 林黑 龙江安 徽福 建江 西河 南湖 北湖 南广 西海 南重 庆四 川贵 州云 南陕 西甘 肃青 海宁 夏新 疆北 京上 海江 苏浙 江山 东广 东天 津图 5:各地区 2006 年公共支出占 GDP 的比重差异图不同于其他图

40、表,图 5 可以明显看出发达地区公共支出 GDP 的比重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这再一次说明由于发达地区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多有市场配置,政府逐渐退出了公共领域,以至于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也呈现下降趋势。15通过上面统计分析基本可以得出,我国从由“计划”配置资源到“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过程,由于经济基础、思想观念、开放度等方面的影响,各地区的进程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和不同步。而在公共资源配置方面,这种程度和进程更为明显。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相对于公共部门的私人部分在各地区已基本完成了市场化的过程,而公共部分这方面差别明显,因区域之间在公共资源配置方式、配置能力、配置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差异程度

41、较大的交易效率。而作为影响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交易效率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差异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四、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差异的区域聚类分析我国整个行政区域较为广大,而各地因在市场化意识、操作、程度等方面一系列的差距,使得公共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差距直接导致各地交易效率差别,进而形成不同的区域类型。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等的相关统计数据,选择适当的变量,对由于公共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导致各省区不同类型进行聚类分析,试图表现相近的省区化为一类,为研究不同的类型提供基础。(一)聚类分析的基本过程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方法是研究分类

42、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在聚类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凡是具有数值特征的变量和样品都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距离和系统聚类方法而获得满意的数值分类效果。系统聚类法就是把个体逐个地合并成一些子集,直至整个总体都在一个集合之内为止。聚类分析在应用方面显示了较大的优势,已在经济领域中广泛应用,本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省区的样本聚类(Q 型聚类) 。1、指标的选取反映各省区公共资源市场化不同程度的导致不同交易效率的变量指标,主要基于前文分析的交易效率的内容采用2006年省际横截面数据来构建。表3:公共资源不同的配置方式导致交易效率

43、不同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16X1:公共部门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政府服务及社会资本X2:公共支出占 GDP 的比重(%)X3:万人邮政业务量(亿元/万人)X4:拥有移动电话户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户/人)X5:拥有互联网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信息化基础设施X6:拥有固定电话户数占总人口的数的比重(户/人)X7: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X8:每万人拥有道路面积(平方米)交通、生活基础设施X9:每万人拥有绿地面积(平方米)X10:每万人拥有中、高等学校数(所)教育水平X11:每万人中、高等学校毕业人数(人)2、数据处理假设有 n 个样品,反映每个样品的指标有

44、 p 个,n 个样品的原始数据就构成了一个 n 行 p 列的数据矩阵。对每个样品可看成 P 维空间中的一个点,可用p 维空间的距离度量样本之间的接近程度,继而进行聚类分析。对 p 维空间的距离有多种不同的定义,最常用的样本距离为欧氏距离,其定义如下:, ( i , j=1,2,3)。mtjtitijxd12|样本的指标之间由于使用量纲的不同往往数值级别上差距较大,可通过对数据无量纲化处理以避免量纲不同对结果的影响,本文对数据采取标准化变换,使得变换后的数据,每个变量的样本均值为 0,标准差为 1,而且标准化变换后的数据与量纲无关。求出样本点之间距离后就可构成一个距离矩阵,距离矩阵是对角线为 0

45、 的下三角阵或上三角阵。根据距离矩阵就可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可以利用 SPSS 完成计算, SPSS 系统聚类法主要的计算方法有七种,本文主要采用最常为用的组间距离法,即 。QPGjiiqprkdnD,221分别按组间距离法对距离矩阵进行聚类,直到所有样本点都合并为一类,这就完成了聚类分析的基本过程。聚类分析结论主要通过分析各类内部的共同点和类与类之间的差异得出。3、数据计算及生成的谱系图17根据上述系统聚类方法,实证分析涉及 11 项指标。整理好的数据用SPSS13.0 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用谱系图表示如图:根据聚类分析生成的谱系图可以将 31 个样本分为四类:表 4:聚类分析

46、的地区划分表类别 地区第一类广西、四川、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重庆、辽宁、福建、山西、甘肃、江西、湖南、安徽、河南、河北、湖北、陕西、海南、宁夏、新疆、贵州、云南、青海第二类 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天津第三类 北京、上海第四类 西藏18(二)对聚类分析结果的解释和评价对反映公共资源配置方式不同的省份进行聚类,对分类的情况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归于第一类地区的省份有 23 个,且在分布上大都位于东北或中西部 1。与第二、三类地区比,第一类地区市场化进程缓慢,而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方式仍然传统,国有经济的比重大,政府公共投资的支出占 GDP 的比重减少的幅度仍然缓慢。由于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单一,导致公

47、共资源的存量和数量与第二、三类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第二类地区主要有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天津 4 个省份及 1 个直辖市。根据对这四个省的各变量与其它类地区的比较,可以看出:这几个省份市场化推进速度快,尤其是苏浙一带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民营企业更多的参与到公共资源的提供和生产中来。另外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配置公共资源的方式已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政府对公共投资占 GDP 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但人均公共资源使用量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契合了此类地区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三类地区主要是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京和沪在中国地区上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前者是我国的首都,政治文化中心;而后

48、者却是我国经济中心和对外开放的代表窗口。两地经济发展水平雄厚,且公共资源丰富,政府政策的主要倾斜地区,一方面公共资源市场化进程推进迅速,另一方面政府公共投资的比重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得该类地区人均享有公共资源远高于其他地区。第四类是西藏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并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在此也不再多做解释 。五、不同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的经验检验基于 20012006 年省级面板数据下面我们运用具体数据实证分析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对经济增长及其地区差异的影响,考虑到地区差异的分析意图,这里采用了面板数据(Panel Data)的1 其中福建省位于东南沿海。19分析方法。(一)方

49、法说明面板数据又称平行数据,是把时间序列沿空间方向扩展或把截面数据沿时间方向扩展构成的二维数据集合。面板数据是建立在面板数据之上、用于分析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由于具有可以解决样本容量不足、正确分析经济变量之间关系和估计某些难以度量的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模型的一般形式为:ititititY=+X=12Nt=12T( , , , ; , , , )其中下标 i 表示不同的个体,t 表示不同的时间。模型中的系数随着时间和个体的不同而改变,因而可以综合反映模型中被忽略的时间因素和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假定时间序列参数齐性,则模型可以表示为: (1)itiititY=+X此时关于 和 又有以下两种假设:假设 1:斜率在不同的样本点上相同,但截距不同,模型为:itiitit=+(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资产评估/会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