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当代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
2、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中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优势的群体,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大学生中首先加强生态文明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从目前的情况看,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缺失程度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是,对生态文明观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造成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二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这使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形成自私自利,社会责任心不强等不良观念。那么,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如何才能加强大学生的生态
3、文明观建设?我认为要着力发挥学校的功能,加强大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使其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一在课堂上渗透生态文明意识 目前高校承担德育任务的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是进行生态价值观教学和培养生态意识的重要基地。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的培养,并引导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和文明习惯。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授课过程中除应善于挖掘、整理和研究马、恩著作中的生态哲学思想,还应注重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
4、、 “物我同一”等宝贵的生态思想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要求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有关“可持续发展” 、 “和谐社会” 、 “绿色 GDP”等重要思想。生态文明教育的重大职责就在于让大学生清醒认识到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靠全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认识到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最终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制约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生态意识的培养与监督,促使大学生自觉维护自然界的有序性,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这些都是时代赋予高校德育的任务,也是高校德育能否与时俱进的关键。当然这种理念的培养需要紧密结合高校德育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
5、考核上都要突破传统的方式,真正使德育成为一种向心的教育。在目前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仅仅依靠的是个别老师课堂上的有意识渗透,还没有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更没有列入德育考核的范围之内,德育工作将任重而道远。 二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在高校,学生生存的最主要空间就是校园,因此,学校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每一个寝室 、教室、宣传栏、草坪等等都应该看成一个活生生的生态教育模板,辅导员 、班导师 、任课老师 ,各职能部门员工应该形成一个生态教育网络。让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良好的生态氛围之中,为此学校党、团组织要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活动以发挥其教育作用。例如,可以用专题讲座,观
6、看生态科普电影、电视片、知识竞赛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融入到一种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氛围之中。三加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法制宣传教育人需要对自己的德行进行反思,然而道德的约束力,要依靠扎根于内心的信念。运用道德的规范作为调节机制,需要人类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单纯地依靠良心的革命是不现实的。所以为了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还需要法律的约束和保障。我们国家已经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法令、法规。如环境保护法 、 森林法 、 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有了法律的保证,人们良好的生态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生态意识的培养才会更加深入。教师,应从国家的需要出发,多收集有关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法令法规的原始资料,或以课堂渗透的形式,或以讲课的形式,或以印发宣传资料的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强化对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或法令的宣传者和执行者。四设立监督机制目前高校的约束机制还仅仅停留在舆论监督的层面上,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生态意识转化为行动,高校监督的力度应该加大,应该体现惩恶扬善的威慑力。如可以利用法制课宣传生态法规,设立监督栏,对学生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实施监督; 还可以通过板报、广播等形式 ,对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宣传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