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贵州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标准标准编制说明1、任务由来及说明“黔中地区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申报 2016 年度贵州标准化项目并获得批准立项,鉴于该技术标准对贵州省马铃薯生产中早疫病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防治效果显著,经研究并协商一致同意由安顺市农业科学院薯类所负责统一起草贵州省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地方标准,全省参照执行。2、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马铃薯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小麦和水稻。在马铃薯的生活史中,为害马铃薯的病虫害很多,其中为害马铃薯的病害主要有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病毒病等。马铃薯早疫病是由茄链格
2、孢Alternaria solani(Ell. et Mart.) Jones et Grout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世界马铃薯产区普遍发生,一般给马铃薯造成 30%70%的经济损失,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被认为是仅次于马铃薯晚疫病的第二大病害。该病在贵州省马铃薯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且近年呈上升趋势,有些地区其危害程度不亚于晚疫病,严重影响贵州省马铃薯的生产贵州省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贵州省马铃薯早疫病的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使用,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1)是促进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国家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提出,全国各地马铃薯主产区马铃
3、薯种植面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贵州省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然而,由于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增大,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逐渐加重,特别是马铃薯晚疫病和马铃薯早疫病的大面积发生,给马铃薯的生产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对于减轻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生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需2要。(2)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对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能够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规范了马铃薯早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对于减少农药的使用,
4、保护环境,减少农药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减少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具有积极的意义。(3)是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一方面,在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过程中,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防治成本,一方面,可以提高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所以说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是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3、编制过程2016 年度贵州标准化项目“黔中地区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从2016 年开始实施,主要开展马铃薯早疫病田间的综合防治技术系列试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2017 年进行马铃薯早
5、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田间试验示范,同时组织起草贵州省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地方标准,征求专家意见,完成标准的制定和获准地方标准及开展项目结题等相关工作。本标准的编制工作从 2017 年 6 月份开始,由安顺市农科院薯类所组织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地方标准申报工作小组承担。本标准制定严格按 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1.2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2 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要求进行。从接到标准的制定任务开始,参加编写的人员就开始收集国内外有关马铃薯早疫病防治标准的资料,同时开展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系列田间试验研究工作,随后召集
6、了安顺市相关部门、部分马铃薯生产企业的代表共同讨论,结合贵州马铃薯生产的实际决定将本标准起名为贵州省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标准 ,在获取了关于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的资料,并在认真听取了安3顺市农业委员会和马铃薯生产企业对地方标准修订的建议后,结合 GB/ T 8321.9-200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DB 52/ 471 无公害农产品肥料使用准则等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确定了本标准中感官分级及需要检测的各项指标。随后,在查阅了我省历年来马铃薯产量、马铃薯检测数据等相关技术资料后,编写组结合2017年贵州省质
7、量技术监督局对贵州省马铃薯样本的检测数据,经过分析讨论完成了本标准中各项技术指标的初步定值工作。最后,在广泛征求了各方面专家和马铃薯生产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后,经过6次讨论修改,完成了贵州省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制订标准送审稿。4、标准编制原则和依据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早疫病的定义、化学保护、化学治疗、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等要求。贵州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产区,马铃薯的生产在全国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贵州省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地方标准的制订中,我们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的原则,参考了 GB/ T 8321.9-200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等,技术指标与国家
8、现行标准接轨,根据马铃薯早疫病发生的特殊性,重点突出在预防、治疗、安全指标上,并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 5、标准主要条款、重要条款的说明5.1 标准名称贵州目前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上主要集中在化学防治上,生产中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时期和防治方法。本技术标准规定的马铃薯早疫病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在防治策略上突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该标准对于指导贵州省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突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策略在贵州省马铃薯早疫病防治过程中的作用,标准名称定为贵州省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标准。5.2 病原菌显微镜诊断和发
9、病规律4病原菌的形态、颜色、大小和特性等性状指标均来源于文献,早疫病发病规律亦来源于文献。5.3 马铃薯早疫病农业防治农业防治中选用的抗病品种来源于“马铃薯早疫病抗病品种筛选试验”,在参加试验的 36 个品种中,中薯 9 号、中薯 26 号、云薯 902、宣薯 6 号相对于其他品种来说,对马铃薯早疫病表现出较抗病。其余条款均来源于文献。5.4 马铃薯早疫病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中的制剂来源于开展的“马铃薯早疫病生物制剂筛选试验” 。用Excel 和 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清水对照,各生物制剂均能显著的降低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病病级。生物防治较化学防治而言,对人畜、环境安全,防治对象
10、不易产生抗性,能够参与生态环境的调控,而且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使农田环境保持良性循环,从而起到长效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马铃薯早疫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利用活体微生物制剂和微生物代谢产物两个方面。(1)活体微生物活体微生物的研究主要涉及拮抗细菌、拮抗真菌和放线菌。拮抗细菌有海洋芽孢杆菌(Bacillus marin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多粘类芽孢杆菌等,拮抗真菌有木霉菌(Trichoderma viride)、酵母菌等,放线菌有小单孢菌等。生防菌株环境适应能力较低,生产、储存、运输要求都较高,防治效果往往较不稳定,在生产中较少开发成商品。(2)微生
11、物代谢产物对于链格孢属真菌病害的防治,已有一些微生物代谢产物应用于生产中,目前应用较广泛的首推日本的多氧霉素(piomycin)和我国的多抗霉素(polyoxin)。多抗霉素是金色链球菌产生的一种肽嘧啶核苷类抗生素,能有效抑制真菌细胞壁中几丁质的合成,从而干扰菌体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同时对病菌产孢及病斑扩展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多抗霉素具有高效性、经济性、稳定性、速效性等优点,对植物安全,对人畜无毒,是一种理想的环保型杀菌剂。它不仅对马铃薯早疫病、烟草赤星病、黄瓜霜霉病、梨黑斑病、苹果灰斑病等有特效,而且5对立枯病、灰霉病、叶霉病等叶部病害和大田作物病害如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等防效显著。5.5 马铃
12、薯早疫病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中所用的 7 种杀菌剂是通过“马铃薯早疫病杀菌剂筛选试验”而来,用 Excel 和 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清水对照和药剂对照(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来说,7 种杀菌剂都能极显著的降低马铃薯早疫病的发表病级和提高马铃薯产量。通过药剂配方的筛选试验,经过田间试验论证,最终形成了马铃薯早疫病的施药配方和方法。6、各项指标的确定和依据说明6.1 卫生指标 卫生指标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马铃薯产品的卫生指标主要是包括金属性污染物(如铅、稀土元素等)和农药残留等方面的指标。本标准的卫生指标直接引用最新卫生标准中对重金属和农药最大残
13、留对马铃薯产品的具体要求,同时鼓励马铃薯生产企业制定更加严格的卫生指标和农残限制标准。7、关于引用试验方法标准本标准中涉及的指标均有相应国家标准,直接引用。8、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没有冲突。9、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意见分歧情况本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没有重大分歧。10、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本标准的修订,使马铃薯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要求,有利于企业与管理部门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协调统一。本标准的修订,规范了马铃薯早疫病的预防、治疗等环节,必将使我省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有大幅提高,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新、更全面、更科学的技术支持。6贵州省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标准编写组2017 年 07 月 0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