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四节氮及其化合物(2).ppt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8465424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氮及其化合物(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四节氮及其化合物(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四节氮及其化合物(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四节氮及其化合物(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四节氮及其化合物(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高考化学总复习CAI,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 氮及其化合物(2),第38课时 氨气的制法及性质,2011年12月25日,思考与交流,1.(2008上海)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率越快。右图所示为气体扩散速率的试验,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下列关于物质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B.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C.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D.甲是浓硝酸,乙是浓氨水,C,一、氨气的制取及检验:,1.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发生装置:大试管、单孔橡胶塞、酒精灯等。 净化装置:含有水蒸气等杂质,可以通过装有碱石灰的U形管或球形干燥管进行净化,不能用Ca

2、Cl2、P2O5、浓硫酸作干燥剂,因为NH3能与CaCl2反应生成CaCl28NH3。P2O5与浓硫酸均能与NH3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 收集装置: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试管口处的棉花起何作用?,基础回顾,(2)实验装置(发生、净化、收集、检验、尾气吸收等):,防止空气对流,以便较快地收集到较纯的氨气。,因为氨气极易用于水,使反应装置内压强减少而 引起倒吸,所以应在导管处接一倒置的漏斗或类似的防倒吸装置。, 尾气吸收装置:,2.工业制法:,3.氨气的检验: 方法一: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方法二:与浓盐酸作用产生大量白烟。,例1(2003年上海高考化学题)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

3、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A,B,C,D,A C,二、氨气的分子结构:,三角锥形,无,有刺激性,极易,浓度越大,密度越小,液化,致冷剂,四.氨的化学性质:,1.氨跟水的反应,氨水是混合物能导电,而液氨是纯净物不导电。,2.氨跟酸的反应:,3.氨气的还原性:,(1)氨跟氧气反应:,(2)氨与氯气反应:2NH3+3Cl2 =N2+6HCl(氨气不足)8NH3+3Cl2 = N2+6NH4Cl(氨气过量),要点二 喷泉实验 1.喷泉形成的原理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这种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来,即形成喷泉。 2.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的方法 (1)减小容器内压

4、强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当外部的水或溶液接触容器内气体时,由于气体大量溶解或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从而使容器内气压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容器,通过尖嘴导管喷出,形成喷泉。(2)增大容器内压强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容器内产生大量气体。使容器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内液体迅速向外流动,也能形成喷泉。例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等均是利用了此原理。,3.中学化学中常见的能形成喷泉实验的气体和吸收剂,4.喷泉实验成败的关键 (1)装置气密性要好; (2)烧瓶要干燥; (3)

5、气体的纯度要高。,例1(2008上海)右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中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胶管的胶头, 下列与试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A,【典例导析2】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1)图甲中,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 )A.HCl和H2O B.O2和H2O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

6、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 。,在图乙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 中加入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 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 )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 。 比较图甲和图乙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 分析,图甲 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乙 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填“增大”或“减小”),(3)城市中常见的

7、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 (填“图甲”或“图乙”)装置的原理相似。 解析 图甲装置形成“喷泉”是因为烧瓶内气体极易 溶解于烧杯和滴管中的液体,使烧瓶内的压强突然 减小而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图乙装置恰恰相反, 下部锥形瓶中的物质相互反应产生气体,使锥形瓶 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压强差,将液体从下瓶中压 入到上瓶形成“喷泉”。,答案 (1)B (2)D 锥形瓶中发生反应: NH4HCO3+HCl NH4Cl+CO2+H2O,随着CO2 气体产生,锥形瓶中的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A 浓 H2SO4 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 升高使锥形瓶中的酒精挥发加快,瓶内压强增大, 从而形成“喷泉”

8、 减小 增大(3)图乙,五、铵盐的性质:,1.易溶于水的无色或白色的离子化合物。,2.与碱反应:,3.水解反应:,NH4+形成和结构,铵根离子是氨分子与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通过共价键而形成的:NH3 + H+= NH4+,(4)受热分解:,气体遇冷形成白色固体,六、铵盐的检验方法:,(1)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之变蓝色。,(2)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瓶口产生白烟。,变式训练1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1)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 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_ 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 (2)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稀氨水和酚酞,氨水显碱性使酚酞变红,加热,氨气逸出,颜色变浅,亚硫酸和品红,溶解的SO2使品红褪色,加热, SO2挥发,品红恢复原来的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