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16讲 短期收入决定和总供求模型,经济学原理 CCER 经济学双学位2008年秋季学期,卢锋,2,主要内容,1)总产出与总支出 2)短期收入决定模型 3)总供求模型参考阅读: 卢锋经济学原理(中国版)第32、31章,3,总产出,总产出或总收入从产出和收入角度反应特定时期经济系统所生产(供给)总量。定义为:Y Yd T 其中:Y为总产出;Yd为可支配收入;T为税收即政府收入。假定要素收入最终转化为经济活动主体收入,如利润租金最终转化为个人或政府收入,税收是政府收入唯一来源。,4,总支出,总支出指用于新生产商品劳务支出总量,表示需求因素即总需求统计指标。包含: 1)家庭和政府向厂商购买商品和
2、劳务; 2)厂商以投资形式彼此购买产品; 3)净出口即外国人对本国产品需求;不考虑对外部门,封闭经济总支出(AE)包括:家庭消费(C)、厂商投资(I)和政府支出(G): AE C I G,5,总供求均衡条件,经济成长需要总供给和总需求二者相互配合和均衡增长。,6,通过一个简单模型表示宏观经济运行需要的总供求均衡关系。假设三类活动主体:家庭、厂商、政府。他们各自通过不同方式获得收入,即参与广义生产活动从而对总供给作出贡献。他们还发生支出购买活动,对总需求形成作出贡献。,简单模型表示均衡关系,7,收入-支出流程关系,8,总量均衡与失衡,总供给与总需求宏观均衡条件: Y = AE 展开为:Yd T
3、= C I G二者不一致会导致总量失衡。,9,总需求在宏观分析中地位,在总供给与总需求中,总供给能力扩张,被看成长期问题;是否存在总需求支撑或有效需求问题,被看成短期问题。宏观经济学重点分析总需求变动规律及其影响。,10,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的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简单收入模型中,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构成。,11,消费函数,S YC 集中考虑消费。宏观经济学消费函数表述消费与收入关系。,12,什么收入?,现期收入决定消费?还是现期收入与对未来收入预期同时决定现期消费?如果说未来收入会对当期消费发生作用,消费者怎样
4、判断未来收入水平?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 )、恒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等。,13,简单消费函数,简单处理C a bYd (a0, 0b1)C是消费总量; Yd是居民可支配收入; a和b是系数;,14,简单消费函数,斜率表示一单位收入变动带来的消费变动量,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 MPC)。,15,收入与消费的均衡条件,消费以外总需求因素外生给定,消费与收入关系(或储蓄与投资关系)决定
5、宏观总供求均衡。假定消费函数是:C10000.75Yd, C/Y0.75,边际消费倾向(MPC)为0.75。,16,消费与收入的均衡关系,45度线表示收入等于消费支出。消费函数位于45度线上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下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Y=4000时收入等于消费即满足均衡条件。,17,总产出: Y Yd + T C + S + T 计划总支出:AE C I + G 均衡意味着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假定投资外生给定:I=250,政府平衡预算并且收支水平为:T=G=150,于是均衡条件归结为: S = I,简单收入决定模型,18,确定均衡产出水平,1)均衡定义式:AE C I + G 2)消费函数:C
6、10000.75Yd = 1000 + 0.75 (Y-T) 3)投资水平:I 250 4)平衡预算条件:G = T = 150,19,确定均衡产出水平,把(2)(3)(4)代入(1)得到: AE 10000.75Y250+1500.75(150) AE 1287.5 0.75Y 依据均衡条件 Y = AE 得到: Y = 1287.5 0.75Y Y0.75Y 1287.5 0.25Y = 1287.5Y = 5150(均衡产量),20,均衡的图形表达,21,总供求模型,模型建立在实际GDP与一般物价水平联系基础上。真实产量是实际变量,一般物价是名义变量。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需要新的宏观理论
7、。,22,总需求曲线,总需求:在任何物价水平上经济中需求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的总量。总需求线向左下方倾斜,表示其它条件相同时,一般物价水平下降导致总需求上升;反之亦然。,23,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下降?,1)财富效应:消费与物价反向联系;2)利率效应:消费与物价反向联系;3)净出口效应:净出口与物价反向联系;,24,财富效应(wealth effects),居民用存款、债券、股票等资产形式持有部分财富,产品价格上升导致其真实购买力价值“缩水”,居民变“穷”而减少支出。反之亦然。,25,利率效应,其它条件(包括名义货币量)相同,物价上升意味着货币真实余额(real balance)下降,货币真实需求没有
8、等比例下降时利率会上升。利率上升意味投资成本上升,抑制投资需求;利率上升表示现期消费对未来消费机会成本上升,抑制居民消费。又称凯恩斯效应。,26,净出口效应,物价变动通过替代作用对本国产品总需求产生的反向影响。 1)固定汇率制下,物价上升(实际汇率升值)使国内产品相对进口产品变得昂贵,替代作用使进口增加和出口下降,净出口减少降低总需求。 2)浮动汇率制下,物价水平上升使利率上升,套利动机使资本流入增加并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货币升值使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变得比较昂贵,使进口增加和出口下降。净出口减少降低总需求。,27,总需求曲线移动,一般物价以外因素变动对总需求影响表现为总需求曲线移动:,28,
9、总需求线及其移动,财富效应、利率效应等派生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线。 收入预期、技术进步、货币供应量变动移动总需求线。,29,长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在任何物价水平上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总量。总供给曲线分长期和短期讨论。长期总供给位置与潜在产出(potential GDP)水平及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状态相对应。影响长期总供给曲线因素主要是生产要素存量和技术变动。,30,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长期总供给位置与潜在产出(potential GDP)水平及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状态相对应。影响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因素主要是生产要素存量和技术变动。要素存量增加、
10、技术进步导致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边移动。反之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边移动。,31,长期总供给线及其移动,32,短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Short Run Aggregate Supply: SRAS)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示一般物价水平越高,供给量越大;反之也然。,33,价格错觉理论,价格错觉理论(price illusion):物价总水平变动暂时误导供给者,使供给者产生相对价格变动的错觉,从而对供给产出影响。,34,粘性工资理论,依据粘性工资(sticky wages)或工资刚性(wage rigidity)理论,受某些制度因素影响,名义工资通常不能根据物价水平迅速调整,因而物价水平
11、下降导致实际工资水平上升。其它条件相同,实际工资上升导致企业劳动力需求减少,从而使就业物品与劳务供给量减少。,35,粘性价格理论,粘性价格(sticky prices)理论:有些厂商面对未预期到的一般价格变动时不能迅速作出价格调整,因而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价格高于合意水平,而高于合意水平价格减少销售并导致企业减少供给量,使价格与总供给形成短期正向联系。,36,短期和长期总供给线同时移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制度改革等因素变动,同时移动短期总供给线和长期总供给线。,37,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2),工资率或税率上升、进口油价上升、农业歉收等,导致短期总供给线向左上方移动;反之也然。但是长期总供给线不变。,38,长期与短期宏观均衡(1),长期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对应充分就业的均衡产出水平。所谓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短期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均衡水平可能偏离充分就业水平。,39,长期与短期宏观均衡(2),40,总供求模型决定短期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