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一、大学生道德生活知行背离的表现1. 在理想信念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希望报效祖国。他们认同并赞成青年人应该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信念,但在实际的职业选择及个人规划上, 大学生的远大理想受到现实的挑战,很多大学生做出了务实的甚至是功利性的选择,向往安逸舒适、平坦无忧、物质享受的人生之旅。比如,大多数毕业生愿留大城市, 不愿去郊区农村;愿留本省市,不愿去外地;不愿去边疆;愿去三院(科学院、设计院、高等院校) ,不愿去生产第一线等。2. 在价值观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表示认同,能够认同先公后私甚至崇尚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但在他们的道德实践中,
2、 尤其是在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时, 相当多的同学却希望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公私兼顾,希望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兼顾。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人民、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但同时希望索取应该得到的报酬, 强调索取与奉献应该“等价”。在价值理念方面,大学生崇尚真、善、美,但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 ,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便凸显出一定程度的分离状态。如:他们欣赏高尚但并不想拥有高尚, 他们赞誉英雄模范但并不想成为英雄模范。3. 在社会公德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主导性公德规范持认同态度, 赞赏文明的道德行为, 崇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助困、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等优良传统公德。但同时对不文明行为持
3、宽容态度, 对明乘车、公共场所喧哗、在文物古迹上涂抹、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表现出包容态度, 只认为它不好的生活习惯, 并不以为这些现象是公德的缺失。比如, 大学生们一方面呼唤 “诚实守信”,“ 公平竞争”, 但是又不放弃有条件下的作弊、投机。这些都显示出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水平严重滞后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另外, 据一项调查显示,97 .74 % 的大学生自报他们在骑车、驾驶机动车或行走在交通路口遇到红灯( 有交通警察) 时“不闯红灯”, 但在夜间没有警察也无人看见时, 这一比例却是大幅度下降, 从97 .74 % 降到了 56 .44 % 。这也表明 , 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虽然清
4、晰, 但在现实生活的道德行为层面却不同步, 缺乏自觉性、自律性。二、导致大学生道德生活知行背离的原因1. 道德本身的“知易行难”特性。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所支持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的总和。人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知、情、意、行 ”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道德认识决定一个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练习、实践而产生的。同时, 道德行为反过来又加深道德认识,进一步巩固道德情感 ,磨练道德意志。道德本身这种意志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点,使得道德主体在获得了一定的道德
5、认识之后,在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过程中,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够完成,必须要以起内驱力和催化作用的道德情感为中介,以起着定向和保证作用的道德意志为桥梁。如果情感或意志出现任何的弱化或偏差,都将影响道德知行的转化,就会出现知行背离的现象。2. 学校德育存在的不足。传统德育教育往往忽视对学生道德实践的培养, 偏重于说教和灌输, 教育效果不理想。面对变化了的道德生活和特点不一的道德主体,德育教育的内容仍然是“以不变应万变”,稳定有余而更新不足, 教学内容由于陈旧而脱离实际。这样教育的结果, 虽然多数学生的是非标准很清楚,但是由于缺乏行为训练以及现实中的践行, 使得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背离。另外
6、,德育教育目标的理想化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德育内容重理论与轻实践之间的矛盾, 以及德育教育过程中重高远与轻基础之间的矛盾, 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实现知行统一,成为知行转化的不利条件。3. 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及其独特的特点, 并以优越感与自卑感之间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 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低下之间的矛盾, 理智与情感之间的矛盾,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矛盾等形式表现出来。正是在这种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不断运动中,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使得大学生在政治上缺乏辨别方向的能力, 呈现出对政治的漠然; 在思想上缺乏认识是非的能力, 遇到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 在情感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约束能力,在心理上缺乏自强能力、自省能力, 他们的心理成熟落后于社会需求。这种种不成熟性使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显得变化不定,最终导致道德知行的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