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句子宾语常见的一些问题-(一)宾语残缺宾语是述语的连带成分和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它受述语的支配,是作述语的及物动词所要求或关涉的对象,用来回答“谁”、“什么”等问题。在主述宾的结构句式中,宾语也是句子的主干和重要部分。在阅读书报杂志、应用写作、审读公文、编辑稿件和批改作文中,常常会看到句子的宾语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宾语残缺、多余、冗长、杂糅和配搭不当等问题。笔者经过长期搜集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其犯病原因和防治方法,以便供从事写作、编辑和教学等方面的同志参考,希望能提高我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量杜绝这类语病,让祖国的语言文字纯洁和健康地为社会服务。现分
2、四方面阐述:一、宾语残缺在汉语的句子中,并不是什么样的句子都需要有宾语的,一个主谓句是否需要有宾语,这要看谓语对主语表述的需要而定。表述上需要有宾语搭配,但宾语却未能出现在句中,这就叫宾语残缺。由“主述一宾”这种主谓词组构成的句子,宾语也是句子的主干,是相当重要的成分之一,若缺少了它,句子的结构便不完整,表意就不清楚。这正如一个人一样,有头、有身子而没有下肢,这个人也站立不起来。句子的宾语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了精炼语言,避免罗嗦重复,凭借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如对话,承前、蒙后、宾语是泛指等) ,听话人不会产生误解,某些句子的宾语是可以省略的,这不属于宾语残缺的范围。例如:(1)我愕然了。“不
3、认识(我)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鲁迅 故乡)(2)“后来呢?”“ 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腿)怎样呢? ”“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鲁迅 孔乙己 )如例 (1)是对话时省略了宾语,例(2)是承上面一个句子的宾语而省略下一句相同的宾语,从而避免了重复,起到了简洁明快的作用。如果不属于以上所说省略宾语的原则,而句子中缺少了必要的宾语,那就是宾语残缺。阅读书报杂志时,经常会见到这种语病,所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这里拟列举一些例子来加以分析研究,分别阐述宾语残缺的一些主要原因:(一)写作时粗心大意或随便滥省略宾语,使得应该带宾语的述语没有带上应有的宾语,从而造成句子的宾语残缺。例如: (
4、1)这套散曲在艺术上是成功的,它不是抽象的论道;而是通过抒写主人公在特定情景里的爱恶来表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语言精炼而流畅,它表现民间歌曲向文人转化的过渡状态。(书)引例中的前一个述语“表现”是个及物动词,要求带上名词性的宾语,可是“通过爱恶来表现”什么呢?这句话却滥省略了宾语,没有把话说明白。我们应该根据上下文意给“表现”配上个恰当的名词性宾语句子才通顺、完整。此外,“它表现民间歌曲向文人转化的过渡状态”这句话有逻辑语病,因为“民间歌曲”怎么会向“文人”转化呢?难道“民间歌曲”会变成“文人”吗?这是不近情理的。再者,句中的后一个述语“表现”也用得不够恰当、确切,不如用“体现”好。这几句话可
5、改为: 这套散曲在艺术上是成功的,它不是抽象的论道,而是通过抒写主人公在特定情景里的爱恶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具有鲜明,形象的特点;作品的语言也精炼、流畅,这都体现了民间歌曲向文人气质转化和过渡的特征。(2)原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马褆被开除党籍,科研处干部余长风被开除党籍,行政开除,留用察看二年。(报)在“行政开除”这个句子中,开除什么呢?读者不明白,也就是说,句中缺少了必要的宾语,这是滥省略宾语才使句意含糊不清的。此外,“行政”作为状语,直接放在述语“开除”的前面也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应用“行政上”或“行政方面”才妥当。这个引例可改为:科研处干部余长风被开除党籍,行政上开除公职,留用察
6、看两年。(3)高一功和李过走后,高夫人一个人留在屋里,继续思虑着开封战事。听见院中有姑娘们在星光下练功,她连叫了两声慧梅。(书) “听见院中有姑娘们在星光下练功的什么呢 ?”句中缺少了“听见”的宾语,否则“听见练功”就搭配不拢和讲不通了,一般只说“听见声音”、“听见脚步声”等等,这便是写作时粗心大意所致,我们可将这个引例改为:听见院中有姑娘们在星光下练功的声音,她连叫了两声慧梅 。 (4)西华公园经过三年的兴建,蓝图还没有完全实现,但它具有古刹大庙的精美建筑,确为省内风景名胜。(报)“具有精美建筑”搭配不拢和讲不通,这也是粗心大意而漏写了“具有”的宾语,我们可把这个引例改为:但它具有古刹大庙精
7、美建筑的特点,确为省内风景名胜。(二)句子的宾语前面有较复杂或冗长的定语,写作时因为忙于去组织这些定语,结果顾此失彼,把句子重要的宾语反写丢了,以致造成句子的宾语残缺。例如:(1)义务兵役制可以保持部队兵员年轻力壮,朝气蓬勃,增强部队战斗力,可以积蓄强大的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义务兵役制仍然是我国基本的兵役制度。(书)引例中的 “年轻力壮”、“朝气蓬勃”和“增强部队战斗力”都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词组,不宜充当述语“保持”的名词性宾语,只适合作句子的定语。这便是因为句子宾语前的定语较长,结果顾此失彼,漏写了句子的宾语,并导致整个复句结构松散,脉络不清。此外,这个因果复句其实只有 3 个分句,它们的
8、主语都是“义务兵役制 ”,后面的两个分句的主语都可承前省略或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用代词替代,这样便会使语言精炼,结构关系明确。我们可把这个复句改为:义务兵役制可以保持部队兵员年轻力壮、朝气蓬勃和不断增强战斗力的特点,可以积蓄强大的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因此它仍然是我国基本的兵役制度。(2)这出戏的前半部(指京剧大英节烈),要以细腻见长,尽量发掘(陈)秀英性格中的天真、质朴和略带稚气。(杂志)引例中的 “天真”、“质朴”和“略带稚气”都是形容词和动词性的词组,只宜做句子的定语,不适合作述语“发掘”的名词性宾语。这也因宾语前的定语较长而漏写了宾语,我们可把这个引例改为: 这出戏的前半部,要以细腻见长,
9、尽量表现和揭示了秀英天真、质朴和略带稚气的性格特征。(3)赵贞女写蔡伯喈上京应举,贪恋富贵功名,长期不归,赵五娘独力支持门户,在蔡家父母死后到京师寻访伯喈,伯喈不认,最后以马踩赵五娘,雷轰蔡伯喈结束。(书)这只是个长单句,共有 6 3 个字。句中述语“写”后面的部分全是冗长的定语,不仅读起来别扭拗口,节奏缓慢,空气沉闷,而且由于定语冗长,结果还顾此失彼,把句子的宾语搞丢了,从而使得句子总落不了脚,收不了尾。此外,“在蔡家父母死后”这个状语用得不够确切,不如改为“在伯喈父母死后”或“在公婆死后”才妥善、恰当和精炼;句中的“独力支持门户”也不如说成“独力支撑门户”准确。再者,按照作者这样的表达方式
10、,引例中最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已经暗自发生转换,但作者没有觉察而补明出来,以致造成这两个分句的主语残缺。我们可把这个冗长的句子改为:赵贞女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蔡伯喈上京应举,贪恋富贵功名,长期不归,其妻赵五娘独力支撑门户,在公婆死后,她到京师寻访丈夫,但伯喈不认。剧本最后以马踩赵五娘、雷轰蔡伯喈而结束。(三)作者误把宾语前定语中的某一部分词语当作了宾语,俗称“假宾语”,没有写出句子真正的宾语,结果句子仍然缺少宾语。例如:(1)十一家青年报刊发起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报)“十一家青年报刊发起什么呢 ?”这个作为标题的句子缺少了述语“发起”的宾语,因为“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这个动词性的词组只是句子的定
11、语,“奖章”只是定语中“挂”的宾语,不是“发起”的宾语,这个作为标题的句子还缺少真正的宾语,应该在句尾添加上“的活动”或“的倡议”作为“发起”的宾语句子才通。我们可将这个标题改为: 十一家青年报刊发起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的活动(2)共青团中央十月十二日至十七日在福建省龙海县召开共青团全国基层工作会议,探讨团的基层工作如何适应当前的改革形势。(报) 这个引例宾语残缺的现象比较特殊:由于作者误认定语中的名词性词组“改革形势”为句子的述语“探讨”和定语中的述语“适应”的宾语,因此都没有写出“探讨”和“适应”的真正宾语,以致造成句子的宾语和定语中“适应”的宾语都残缺的情况。也就是说,“探讨改革形势”和
12、“适应 改革形势”都搭配不当,秃着尾巴,句意不完整,我们应分别给“探讨”和“适应”配上恰当的宾语句子才通顺,这个引例可改为:探讨团的基层工作如何适应当前改革形势的发展和需要等问题。(3)它形象地为观众展示出深圳如何从一个草堂瓦舍的渔村,飞速发展成为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报)“它展示出什么呢?”这个单句没有宾语,因为“现代化工业城市”只是定语部分中的述语“发展成为”的宾语,不是句子的真正宾语。作者写作时却受到“观代化工业城市”这个假宾语的迷惑,没有写出句子的真正宾语,以致造成句子的宾语残缺,我们可将这个引例改为: 它形象地为观众展示出深圳如何从一个草堂瓦舍的渔村,飞速发展成为一个高楼林
13、立的观代化工业城市的真实情景。如果我们嫌弃这样的表达形式会使句子的定语冗长,脉络不够清晰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改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它形象地为观众展示出这样一幅幅真实的情景:深圳如何从一个草堂瓦舍的渔村,飞速发展成为一个高楼林立的观代化的工业城市。(四)不明词性,应该用名词性宾语的地方却误用了动词或形容性的词语,以致使述语和所搭配宾语的词性不能吻合,结果句子仍然缺少真正的宾语;反之亦然,某些句子的述语要求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组作它的宾语,却又误用了名词性的词语,这样的句子也仍然缺少宾语。例如:(1)这些学员不留恋内地安逸、舒适,曾多次向组织写决心书,要求到边疆去工作。(报)引例中的“
14、安逸”和“舒适”是形容饲,不宜充当述语“留恋”的宾语,应给“留恋”另配上一个恰当的名词性宾语,我们可将这个引例改为: 这些学员不留恋内地安逸、舒适的生活,曾多次向组织写决心书,要求到边疆去工作。(2)几冢烈士墓更给幽静的天地增添了肃穆圣洁。(报)引例中的 “肃穆”和“圣洁”也是形容词,不宜充当述语“增添”的名词性宾语,我们应把这句话改为: 几冢烈士墓更给幽静的天地增添了肃穆圣洁的气氛。(3)佐藤强忍着不悦,说:“柳先生,请坐。”(书)如果要用动词或形容词作宾语,一般来说,这个动词或形容词必须是双音节的,而且前面得有表示领属关系的定语,以便使作宾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名物化”。例如“我爱他的勇敢和朴
15、实”、“防止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颠覆”、“不怕敌人的威胁和利诱”等等。像引例中的“佐藤强忍着不悦”就不符合“名物化”的条件,所以读起来句子不通,文白夹杂,我们可把这个引例改为: 佐藤强忍着内心的怨气,说:“柳先生,请坐。”(4)它应用一切情节,突出了主要人物的咪依鲁和阿子俄尼纯朴、勇敢,可亲可爱;另一面又突出了反面人物凶恶、荒淫、无耻,从而充分表现了主题思想。(报)引例中的“咪依鲁和阿子俄尼纯朴、勇敢,可亲可爱”和“反面人物凶恶、荒淫、无耻”都是动词、形容词性的主谓词组,不宜充当述语“突出了”的宾语。改法有二:一是要分别给两个“突出了”配上恰当的名词性宾语,二是要让“纯朴”、“勇敢”、“凶恶”等“
16、名物化”了充当宾语。此外,引例中的“主要人物”与“咪依鲁和阿子俄尼”应是同位词组,因此在二者中间不应加结构助词“的”去表示偏正关系,这个引例便可分别改为: 它运用一切情节,突出了主要人物咪依鲁和阿子俄尼纯朴、勇敢和可亲可爱的性格;另一方面又勾画出了反面人物凶恶、荒淫、无耻的嘴脸,从而充分表现了主题思想。或改为: 它运用一切情节,突出了主要人物咪依鲁和阿子俄尼的纯朴、勇敢和可亲可爱;另方面又突出了反面人物的凶恶、荒淫和无耻,从而充分表现了主题思想。(5)祝贺彝族舞剧咪依鲁( 某报一文标题)引例中的 “祝贺”这个动词要求谓词性的词语做它的宾语,如“祝贺大会开得圆满,成功”、“祝贺你在学习上取得更大
17、的成绩”,等等。这个标题中“祝贺”的宾语“彝族舞剧咪依鲁”是个名词性的同位词组,不宜充当“祝贺”的宾语,所以读起来不顺口,让人感到语意未尽,还秃着尾巴。也就是说,没有点明该值得祝贺的中心内容,这话等于没说。我们应该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把标题改为: 祝贺彝族舞剧咪依鲁演出成功(6)今年,他们又积极支持二儿子刘仁杰选择的道路。(报)引例中的“支持”有两个义项:一是支撑、维持的意思;一是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指从道义上或精神上给别人以鼓励、赞助,常常要求同人的行为动作有关的“名物化”的词语或动词性的词语做它的宾语,例如“支持他的行动”、“支持新生事物的成长”、“支持他站出来工作”,等等。与此相反,若使用同
18、人的行为动作无关的词语做“支持”的宾语就讲不通,如“支持书本”、“支持大米”、“支持道路”就没有这样的说法,像例(6)这句话,我们减缩一下就变成“他们支持道路”了。也就是说,“道路”是个名词,不适合作“支持”的宾语,因此句子不通。我们可将这句话改为:今年,他们又积极支持二儿子刘仁杰选择了同样的道路。(五)大多数的动词或形容词性质的词组,即使它们前面加多少定语,也不能名物化了充当句子的宾语。如果用这样的词组充当了宾语,句子仍然缺少宾语。例如:(1)有的负责联络接待工作,处理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和去台亲属的政策落实;有的对外宣传。(书 )引例中的“政策落实”是动词性的主谓词组,不宜充当句子的述语“
19、处理”的宾语,只宜充当定语,所以句子仍缺少宾语,我们可将这个引例改为: 有的负责联络接待工作,做好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和去台亲属的政策落实工作,(2)罗汝才受不了张献忠盛气凌人,同献忠分手了。(书)“张献忠盛气凌人”也是 个动词性的主谓词组,不宜充当述语 “受不了”的宾语,所以句子仍然缺少宾语,我们可将这个引例改为: 罗汝才受不了张献忠盛气凌人的脾气,或改为: 罗汝才看不惯张献忠盛气凌人的作风,(3)涂小丽和徐大姐都是永昌百货商店的营业员,在改革中他们承包了流动售货。(报)引例中的“流动售货”是动词性状中词组,不宜充当句子的宾语,应把这个引例改为: 她们承包了流动售货这项工作。(4)论嗓子,他
20、比不了金少山那黄(原文别字,应为“洪” )钟大吕、雷吼一样的震天动地;也不同于杨小楼虎啸龙吟,激越清扬般的声情并茂。(报)引例中的 “震天动地”和“声情并茂”都是谓词性的词组,尽管它们前面有几个定语,但仍不能分别充当句子的宾语。此外,“雷吼一样”用来修饰“震天动地”、“激越清扬”用来修饰“声情并茂”都不太恰当,二者词性不能吻合,看来它们都只能做定语。我们应给这两句话配上适当的宾语,并修整宾语前的定语,可将这个引例改为: 论嗓子,他比不了金少山那洪钟大吕、雷吼一样、震天动地的嗓音;也不同于杨小楼虎啸龙吟、激越清扬和声情并茂的声腔。(六)句子的述语和宾语搭配不拢,在意念上不能配合,逻辑上讲不通,实
21、际上句子仍然缺少宾语。这种宾语残缺的情况很像述宾搭配不当,但更主要的还是残缺,因为这种情况很难把动词、形容词(或词组) 直接换个名词性的宾语,而只有把它们当作修饰语,再另外加上一个名词性的中心语才行。这种情况又同句子中述宾词性不能吻合而造成宾语残缺的情况相类似,但主要是从词汇意义上不能配合、逻辑上讲不通方面来考虑。例如:(1)正当春暖花开的时节,看了首届“云大之春”的文艺晚会,心中仿佛涌上了一股暖流。(报)引例中的“文艺晚会”虽然是个名词性的词组,但同述语“看了”在意念上搭配不拢,因为“看了文艺晚会 ”在逻辑上讲不通,不近情理。我们应给“看了”配上适当的宾语,可将这个引例改为:看了首届“云大之
22、春”文艺晚会的节目,心中仿佛涌上了一股暖流。(2)本报今天发表杨跃从非法越境到痛悔归来的经过及他给亲人的信,( 报)引例中的 “本报今天发表经过”述宾搭配不拢,在逻辑上讲不通,因为“经过”怎么能发表呢?我们应将这个引例改为:本报今天发表杨跃从非法越境到痛悔归来这段经历的通讯,以及他给亲人的信,(3)学校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艺术修养,为了办好各种短训班的需要,还先后聘请全国知名戏曲专家、学者李紫贵、刘木铎、王荣增、郭汉成、胡沙、龚和德等来川教课讲学,对推动我校教学工作,活跃学术研究,获得极大效益。(书)引例中的 “提高艺术修养”、“活跃学术研究”都是述语和宾语搭配不拢,逻辑上讲不通,应分别给“提高
23、”和“活跃”配上适当的名词性宾语。此外,引例中的介词“对”到底关涉几项宾语?句中的脉络不清,界线不明。若“对”关涉“推动我校教学工作”、“活跃学术研究”、“获得极大效益”这三项宾语,那么句子便没有了表述中心,只是一个较长的介宾词组,不成话;若“对”只关涉前两项宾语,让“获得极大效益”作句子的表述中心,那么句子也讲不通,因为经济方面的事情我们可以说“获得极大效益”,意识形态、教学和学术方面的事情,就很少使用“获得效益”来表达或衡量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了。再者,最后一个分句同前面的分句有按断关系,主语已暗自转换,应用指示代词“这”作主语表示按断,否则这个句子缺少主语,并且整个引例还有冗赘和头绪不清的
24、感觉。综上所述,我们可把这个引例改为: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艺术水平,为了办好各种戏曲短训班,学校还先后聘请了全国知名的戏曲专家或学者来川教课讲学(如李紫贵、刘木铎、王荣增、郭汉成、胡沙,龚和德等),对推动我校的教学工作与活跃学术研究的气氛,这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七)在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句子的判断动词“是”也往往需要有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作它的判断宾语,但如果句子的定语较复杂,那么判断动词“是”的判断宾语也容易被忽略、漏写、误认等而造成残缺。例如:(1)反切本是受印度悉昙字( 拼音文字)的影响,是利用两个汉字来拼注另一个字音。(书)按照作者这样的表达形式,这是由两个分句组成的一个复句
25、,后一个分句是判断句,但它的结构不完整,缺少判断动词“是”的名词性宾语。也就是说,“反切是什么”呢?句子落不了脚,收不了尾,让人读了不清楚。此外,这个术语的解释语言也不够精炼,我们可把这个引例改为:反切本是受印度悉昙字(拼音文字) 的影响,利用两个汉字来拼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一种注音方法。若嫌这种表达句式过长,又可改为:反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它受印度悉昙字(拼音文字)的影响,利用两个汉字来拼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2)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书 )同例(1)的情况一样,“反切法是什么”呢? 这个单句仍然缺少判断句的宾语,而且是一个
26、定语冗长的大肚子病句,这也就是因句子的定语冗长而没有写出判断动词“是”所要求的名词性宾语。我们应将这个引例改为: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来合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一种方法,反切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从而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此外,我们若不是给“反切法”下定义,而只是一般的解释,那么也可以把这个引例中的判断动词“是”去掉,再修整一下句子也就通顺了,即为: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合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从而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往往同结构助词“的”组成“的”字词组,这样的词组便具有名词性词组的功能,也常用来充当判断句或其它句子的宾语。例如:
27、“张伯伯是一位从小练过武功而行伍出身的。”“我们的工作是光荣、艰巨和很有开创意义的。”等等。这种“的”字词组有的指人,有的指事物,它们的后面都可看做省略了名词性中心语,不过,这个中心语要语意明确,不会引起读者的猜测或误解,否则也是最好不要省略的。如果我们不会用“的”字把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名物化”,使其转变成为名词性的“的”字词组充当判断句的宾语,那么这样的判断句也仍然缺少宾语。例如: (3)我们要求前往南极的科学家应该是坚韧、乐观而豁达,而不需要性情急躁和心胸狭窄。(杂志 )(4)我省“文化大革命”以来至一九八一年底参加工作的青壮年职工约有 8 0左右是实际文化水平达不到初中毕业程度,需要
28、进行文化补课。(报) 例(3)中前后两个分句的判断动词“是”和述语“需要”都应用名词性的“的”字词组做它们的宾语,否则句子讲不通。例(4)的前一个分句是一个兼语式的句子,由于主语“我省青壮年职工”冗长,兼语“8 0%左右”后面又省略了指人的中心语,因此迷惑了作者的眼光,不会用“的”字词组充当判断动词“是”的名词性宾语,以致出现“8 0左右(的人)是程度”这样不近情理的判断。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将这两个例句分别改为:(3)我们要求前往南极的科学家应该是坚韧、乐观而豁达的,而不需要性情急躁和心胸狭窄的。(4)在我省“文化大革命”以来至一九八一年底参加工作的青壮年职工中,约有 8 0左右是实际文化水
29、平达不到初中毕业程度的,他们需要进行文化补课。在阅读中,我们还会看到有的作者由于误认带“的”的定语部分为“的”字词组充当宾语,因而漏写了必不可少的宾语,例如:(5)赵贞女戏文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把这个东南地区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通过舞台艺术形象反映出来的,它的受到东南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同时为统治者所禁止,就毫不足怪了。(书) 这个复句的第一分句是一个判断句,共 4 7 个字,由于带“的”的定语部分冗长,又被作者误认为是“的”字词组充当判断动词“是”的宾语,因而漏写了句子的名词性宾语。“赵贞女戏文是 什么”呢? 句子落不了脚,收不了尾,最起码也要在“的”字后加个“作品”做宾语句子才通。此外
30、,这个句子的定语冗长,使人读起来别扭拗口,上气不接下气,应化裁为短句来表达,我们可把这个复句改为:在我国文学史上,通过舞台艺术形象,首先把这个东南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反映出来的戏文就是赵贞女,它受到东南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同时为统治者所禁止,这就毫不足怪了。或改为:在我国文学史上,通过舞台艺术形象,赵贞女就是首先把这个东南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反映出来的戏文,(八)如果句子的谓语部分是连动式结构,那么其中某个述语的宾语往往也会因疏忽大意或不明句式特点而写丢了。例如:(1)他一到办公室,就拿起来看个没完没了。( 杂志)引例中的 “拿起来”看什么呢?是书呢? 是报呢?还是文件呢?句子没有说明白,
31、应该在连动式的前一个述语“拿起”后面加上适当的宾语句子才明白。当然,如果句子的上下文说明了平时“他是常看什么”的话,有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这个“拿起”的宾语是可以省略的,但上下文没有出现这样的语言环境。我们可将这个引例改为:他一到办公室,就拿起文件来看个没完没了。 (2)邹老师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班干部一起研究工作。(书) 引例中的 “抓紧”与“和班干部一起研究工作”也是连动式结构,“抓紧”后也缺少适当的宾语,句意不太明确,我们可将这个引例改为: 邹老师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课余时间和班干部一起研究工作。 (3)哥哥一回家,没说一句话就抱着大哭,然后躺在床上,病倒了。(书) 引例
32、中的 “抱着”什么呢? 句子也没说清楚如果没有看过上下文,那么读者一点也猜不出来。根据上下文,应把这个连动句改为:哥哥一回家,没说一句话就抱着母亲大哭,然后躺在床上,病倒了。(九)在一些句子的介宾词组中,有时也会残缺介词的名词性宾语。例如:(1)拉彭兰塔市政府大厅座无虚席,七百多名观众怀着对中国悠久文化的崇敬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前来观看演出。(报)引例中表方式的介词“怀着”共带有两个宾语,即“怀着崇敬和友好感情”,但“崇敬”是一个动词,不宜充当“怀着”的名词性宾语,我们可把这个引例改为: 七百多名观众怀着对中国悠久文化的崇敬心情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前来观看演出。(2)诗人努力从中国古典诗歌
33、的传统中吸收营养,格调清新,形式多样。(报)引例中的 “传统”所包含的内容太空泛了,不宜充当介词“从”的宾语,我们应给它另外配上恰当的宾语。此外,“格调清新,形式多样”这两个分句同前面的分句由于缺少必要的关连词语,所以复句的关系不紧密,脉络不清楚。我们可将这个引例改为: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中,诗人努力吸取丰富的营养来增强自己的创作素质,因此所写出的作品格调清新,形式多样。(3)诗人以投宿山村人家的亲身经历和对他们的深厚同情,揭示了人民生活的贫困。(书)引例中的介词“以”共带有两个宾语,即“诗人以亲身经历和深厚同情”,其中的“深厚同情”是动词性的词组,不宜充当介词“以”的名词性
34、宾语,我们应把这个引例改为:诗人以投宿山村人家的亲身经历和对他们深厚同情的笔触,揭示了人民生活的贫困句子宾语常见的一些问题(三)宾语多余张在云博文 标签: 语言、文字、词汇、语法 2010-10-26 12:08三、宾语多余宾语是述语的连带成分,是其直接关涉或支配的对象。同前面所讲的情况正好相反,如果句子里多出了不必要的宾语,那么句子便会出现结构混乱、脉络不清、节外生枝、表意含糊等毛病。究其产生宾语多余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写作时不明白某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多用了重复的词语尚不知道,或者粗心大意,写前忘后,致使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在句中重复出现;二是写作时担心别人看不明白或文句有漏洞,总想把
35、话说得圆满、细密一些,以致弄巧成拙,欲益反损,多用了重复累赘的词语,出现了画蛇添足的毛病;三是不明白句子的结构关系,分不清句子的脉络,以致宾语或其它部分生出了多余的“肿瘤”或“包块”尚不知摘除,从而形成“赘疣”,影响了正常的交际功能。下面我们就举些例句来加以分析说明:(1)要帮助同学们解决怎样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问题。(书)(2)这位律师,用他灰色的眼睛,凝视着这个结实而强壮的乡下人的身上。(书) (3)那时她还是个二十四岁的青年姑娘,正当年富力强。(杂志) 例(1)中用了“怎样” 做“阅读” 的状语,后面做宾语的 “方法” 就是多余的,应删除,因为“解决方法问题”之中就已含有“怎样 ”着手解决
36、的问题了。或者不要“问题”作宾语,把句子改为 “要帮助同学们了解怎样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例(2)中的“这位律师凝视着乡下人”句子的结构已完整,意思已清楚,并且毫无疑问地指的是律师凝视着乡下人的整个身体或某些显着部位,绝不会再指超出他身体以外的其它地方,因此句中的宾语“身上”显然是多余的,应删除,以便让“乡下人” 直接做句子的宾语。例 (3)中的“姑娘”指的是未婚女子,肯定包含着年轻的意思,并且句中尚有“二十四岁” 作它的定语,因此同“姑娘” 构成同位语的“青年” 在句中是多余的,应删掉,以便让“姑娘” 单独做句子的宾语就行了。又例如:(4)最后,他们一起唱了 团结就是力量的歌。 (书)(5)
37、母亲雪白的乳汁,哺育着婴儿的生机。 (书) (6)望着这些高楼大厦的建筑,我赞叹不已。(书)(7)这个班原来是纪律、学习比较差的一个班,过去几乎每天都有人吵架打架斗殴事件。(书)例(4)中述语“唱” 关涉的对象是团结就是力量,宾语“的歌”是多余的“蛇足”,应删,或改为: “最后,他们一起唱了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 例(5)“母亲哺育着婴儿”句子很通顺明白了,若用 “哺育着” 去关涉“生机”就不通,搭配不当。此外,哺育婴儿的主体应该是母亲,仅仅用乳汁也不能哺育好婴儿,因此句子的主语应用“母亲” 来充当较合适,它后面并缺少了介词“用” ,补上它后形成“用雪白的乳汁” 这个介宾词组作状语去修饰“哺育
38、” 句子就通了。我们可把句子改为:“母亲用雪白的乳汁哺育着婴儿。”例(6)中述语“望着”关涉的对象应是“高楼大厦” ,而 “建筑”是节外生枝的浮词,应删除。例 (7)中“这个班每天都有人吵架打架”结构已完整,意思也明白了,但作者又硬加上“ 斗殴事件”做“有”的宾语,那么这个兼语式的句子结构便发生混乱,兼语“ 人”没有了依托,“吵架 ”不是“斗欧”,“打架” 和“斗欧”用在一起又意思重复,因此应删除“斗欧事件”,让“吵架打架”充当“人” 的谓语就行了。再例如:(8)多年来,学校在努力培养文艺人才,繁荣艺术发展,促进对外交流等方面都作出了可喜的成绩。(报)(9)当时,我心里感到又喜悦又满意的心情。
39、(书)(10)全国人民决心以实际行动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庆节的到来。(标语)(11)今天的幸福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代价。(书)例(8)中的“繁荣艺术发展”讲不通,“繁荣” 不能用 “发展” 做它的名词性宾语,二者词性不能吻合,应删去“发展” ,让“艺术”做它的宾语就通了。例( 9)中述语“感到”要求谓词性的词语做它的宾语, “心情”却是个名词,二者搭配不拢,应删去“的心情 ”,让“又喜悦又满意”做句子的宾语就妥当了。例( 10)中“全国人民庆祝国庆节”句子的结构已完整了,又硬加了个 “的到来”做宾语,句子就不通了,因为“庆祝的到来”搭配不拢,应删 “的到来”,让“国庆节”
40、做宾语就行了。例(11)中“ 今天的幸福是 代价 ”讲不通,判断不当,应删去“代价”,让“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这个“的”字词组做判断句的宾语就可以了。 在介词词组中,介词的宾语等也经常会出现多余的情况。例如: (1)对于错误情节较轻者,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对于错误情节严重的人已经辞退。(报) (2)我们要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美丽前程而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书 )(3)他们单位属于市建筑公司的一部分。 (书)(4)最近由省滇剧院首演的八场戏曲 云妆皇后 ,是由滇剧传统剧目、连台本条纲戏苏云妆改编的。(报)在清朝咸丰的文宗皇帝时,他因红极一时,文宗封他“五品衔”,可是他
41、生活依旧俭朴,穿着有如一个乡下先生。(杂志)例(1)中的两个“情节”都是多余的“蛇足” ,应删除,以便让 “错误” 做介词“对于”的宾语句子才精炼。例 (2)中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主义强国”必然具有光明、美好的前景,因此句中的“美丽前程” 显然是多余的浮词,并且用“美丽” 去修饰“前程”也搭配不当,应删除 “美丽的前程”,让 “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述宾词组做介词“为”的宾语就行了。例(3)中的 “一部分”也是多余的,应删除,以便让“建筑公司”做介词“于”的宾语句子就简洁多了。例 (4)中的“剧目”是个表复数的名词,泛指戏剧的名目,用在句中做介词“由”的一个宾语不妥当,因为它会同“连台
42、本条纲戏” 发生顶撞,并使句子累赘多余,应删改为:“是由滇剧传统连台本条纲戏苏云妆改编的。”例中的“咸丰”是清朝皇帝奕詝的年号,为了避讳,一般都用该皇帝的年号代称这位皇帝;“文宗”又是他死后朝廷给他加封的谥号,后人可以这样称呼“咸丰皇帝”为“文宗皇帝” 。因此,引例中用年号“咸丰” (其实代称该皇帝)去修饰中心语“文宗皇帝” 就显得罗嗦、累赘和不近情理了,我们可把两个称呼去其一个来表达就简练多了,不过用“咸丰皇帝”比较通俗一些。即:“ 在清朝咸丰皇帝时,他因红极一时,咸丰封他“五品衔(五)杂糅冗句按:句子成分冗长及其修正一文分五部分介绍完了。作者、编辑、翻译人员和作文教师等读者,若能细心读完全
43、文,定会得益不少,在写作、修改、翻译和作文教学中尽量杜绝这类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冗长句子,把文章表达得短小精悍,有声有色,朗朗上口。下期我们将阐述句子宾语常见的语病问题。杂糅冗句指的是这样一类结构混乱、表意不清和比较冗长的病句:即在复句中,有的作者把本应独立的前后较长的两个分句硬杂糅在一起来表述,使之互为句子成分,或头尾相接,或部分重叠,以致出现一种句式杂糅、结构混乱、脉络不清、不伦不类和句身冗长的句子杂糅冗句。例如:(1)土桥派出所的同志根据有关线索,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终于找到了偷车的是已被市治安三队抓获并送大板桥园艺场劳动教养的劳教人员范得明。(报)(2)原来,姑娘名叫李小回,前来镇康县
44、南伞街赶集,十分钟之前,她身上的一千四百零五元钱被一个二十岁左右,上着黄衣服,下着黑色喇叭裤的一男青年抢劫后前往白岩方向潜逃。(报)(3)但是,许多并不是信仰宗教的人,由于信神信鬼,到处烧香化纸,这是不属于宗教范围的、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迷信活动。(报)(4)最令人注目的是一位身材结实,高一米七,宽宽的脸,柔和的眼睛,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衫,脚穿白色运动鞋,裤筒扎得高高的甲队运动员贾全。(书)(5)我站经销呼和浩特市机床附件厂生产的各种规格动力卡盘是适用于各种车床和普通转度的内、外圆床及自动化机床上的高效自动化夹具,操作简单、动作迅速,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报) 以上几例
45、都是把两句乃至三句句式不同的句子硬拉扯在一起来说的杂糅冗句。如例(1)中把叙述句和判断句杂糅在一起,即把“土桥派出所的同志找到了偷车的”这个叙述句和“偷车的是 范得明”这个判断句硬搅在一起来说,并且上句的宾语“偷车的”又是下句的主语,两句互相套叠,牵连不断,以致显得句子冗长,脉络不清,读起来拖泥带水,很不利落。例(2)的最后一句犯了被动句和主动句杂糅的毛病,即作者把“她身上的一千四百零五元钱被一男青年抢劫 ”和“一男青年抢劫后前往白岩方向潜逃”这两种不同的句式硬捏合起来表述,并且上句行为的施事者一男青年”又是下句的主语,以致使上下句牵连不断,读起来别扭拗口,累赘拖沓,看起来不伦不类,意思含糊不
46、清。例(3)这个复句的最后一个分句犯了把肯定形式的判断句和否定形式的判断句杂糅在一起的毛病。如果按照作者这样判断:“这是不属于宗教范围的、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迷信活动”,那么这又是属于什么样性质的活动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和根据去批评、指责那些专门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呢?很显然,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同作者所要表明的意思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句子的毛病出在没有用“不是”和“而是”来作正反两方面的判断,却让“不是”一直管到底,因此才出现句式与表述意愿相违背的情况。例(4)中犯了判断句和叙述句杂糅的毛病,即为“最令人注目的是 甲队运动员贾全”这个判断句和“他穿着一件深红色的运动衫,”这样的叙述
47、句混杂在一起,因此句子就显得冗长和不伦不类了。例(5)中犯了把叙述句和判断句杂糅在一起的毛病;即为“我站经销动力卡盘”和“动力卡盘是”这两句话拼凑起来叙述,句子就显得很冗长了,并弄得下面的分句也残缺了主语。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怎样来治理这种杂糅冗句呢?总的原则是用“断开法”来根治。也就是说,这种句子的主要毛病是把上下相邻的两个句子生拉活扯连接在一起,互相套叠,藕断丝连,因此有人形象地把这种句子称为“焊接句”,就像把两根铁条焊在一起一样。我们要治理这类句子,必须熟悉各种句式的特点,才好针对每个杂糅冗句的具体情况,找准它的“焊接点”,用“断开法”把上下牵连的两个句子断开,并添补适当的词语,把每个
48、句子修补完整,以便恢复它们的原貌;必要时,我们还得根据杂糅冗句的意思把它抖散了重新改写。例如以上几例,我们便可用“断开法”更改为如下的形式来表达:(1)根据有关线索和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土桥派出所的同志终于抓到了偷车的犯罪嫌疑人,他是曾被市治安三队抓获并送大板桥园艺场劳动教养的逃跑分子范得明。(2)原来,姑娘名叫李小回,前来镇康县南伞街赶集,十分钟之前,一个二十岁左右、上着黄衣服、下穿黑色喇叭裤的男青年抢劫了她身上的一千四百零五元钱,并朝白岩方向潜逃,(3)但是,许多并不是信仰宗教的人,由于信鬼信神,到处烧香化纸,这不是属于宗教信仰自由范围内的正常活动,而是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迷信活动
49、。(4)最令人注目的是一位身材结实,身高一米七的甲队运动员贾全,他宽宽的胸膛,具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穿着一件深红色的运动衫,脚穿白色运动鞋,裤筒扎得高高的。(5)我站经销呼和浩特市机床附件厂生产的各种规格的动力卡盘,该产品是车、磨床上的高效自动化夹具,适用于各种车床和普通转度的内、外圆磨床,以及自动化机床上使用,最后还应指出,这种杂糅冗句有的很像兼语式的句子,其实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第一,不是所有的杂糅冗句都有上句的尾担任下句的头这一特点,并且重叠的部分也不具有兼语的性能;第二,兼语式的句子实际只是一个单句,全句只有一个中心,主语统领全句,两个谓语不共同述说同一个主语,而杂糅冗句实际上是两个句子,两个述说对象,两个表述中心,结构上并不互相牵连;第三,兼语式句子里前后谓语动词之间结构紧密,句间不能有语气停顿,不能拆开来单说,而杂糅冗句前后两个句子里的谓语动词并不具备结构关系,并且必须分开来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