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影“修辞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修辞的解释。下面就来讨论一下朱自清背影的修辞方法。首先,在写法上,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背影的主要特点就是白描。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渲染。作者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让人身临其境。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 ,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文章写父亲多么关爱儿子,儿子多么感激父亲,但是, “关心”“爱护” “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的词语,文中却一个也没有用,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用词造句都认真考究过,绝不随便使用。如送行那一段:
2、“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本来已经“说定”但是又来又送了,表现出父亲的矛盾心理。如果这里用了“说过”就会逊色很多。还有“熟识”“再三嘱咐” “甚是仔细”等词都强调出父亲为儿子上车做了周密的安排,字眼很平常,却恰到好处,体现出了父爱。其次,是文白夹杂的语言。作者有很深的文学功底,而且当时的文章中常有夹入文言词句的情况,也可能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关。例如把“失业”或“丢了差使” ,说成“赋闲” ,似乎“赋闲”不象“失业”使人难堪,有失体面,听着也不那么刺耳了,更平和;最后一节引用父亲来信的原句,是文言文,显得真实,为了表达父亲的困
3、境的悲凉心情与复杂感受,所以用了很多文言词语,那是那个时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的语言色彩。文章还有口语化的特点。朱自清提出“用口语为的是求真化俗, 化俗就是争取群众。所谓的求真, 一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 在另一面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 自然才亲切, 才让人容易懂, 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效果, 更能获得广大群众。 ”这是同义手段的选择中的社会变体,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再次,朱自清的文章通常都很注重音律美,文章中文字的音节、节拍、平仄、声调连绵词语的运用都体现了它的音律美。比如文中的连绵词语有:簌簌、嘱咐、妥帖、踌躇、警醒、料理、蹒跚、慢慢、颓唐、疼痛、提笔等。最后,作者以“背影”点题。文章在四处写到背影。第一处在开头,不忘背影;第二处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亲买橘子时候的背影;第三处车站话别时,望着背影渐渐消失在人群中;第四处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这句话褒义贬用了,说明“我”当时一点也不懂得体谅父亲,尊重父亲, “聪明”一词是反语,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这种自责的话,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读来更为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