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7思维(修改7).ppt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8436285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7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思维(修改7).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7思维(修改7).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7思维(修改7).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7思维(修改7).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7思维(修改7).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九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思维概述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评价、培养,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感知觉: 北京奥运火炬 运动员 戴着藏独头巾的男子 警察 思维: 藏独分子在抢夺北京奥运火炬 背后的原因,以上都可以概括为交通工具(一切人造的用于人类代步或运输的装置 ),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特点,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思考,我们认为“凡正常运行的计算机都有中央处理器”。 人类还没有真正搞清宇宙形成的奥秘,但可以根据宇宙中存在的种种现象

2、以及相关的知识经验来推测它的形成。上述两个案例分别体现了思维的什么特点?,二、思维的分类,(一)根据解决问题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直觉行动思维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二)根据指向性不同,可分为: 聚合式思维思维者聚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新组织和推理,以求得唯一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 甲丙,甲乙,乙丁 丁乙甲丙 发散式思维是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新思想的思维方式。,思维的分类,思

3、维的分类,(三)根据创造性不同,可分为: 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 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者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2 + 3 = 5,思考,每24小时池塘里的水百合就会长出一倍。 在春天的第一天,池塘里有一朵水百合,60 天后水百合长满整个池塘。请问:哪一天有半池塘水百合?,思考,三、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阔性 2、思维的灵活性 3、思维的深刻性 4、思维的独立性 5、思维的敏捷性 6、思维的逻辑性,四、思维与语言,(一)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二)思维和语言的区别,(一)思维和语言的联系,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

4、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 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 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二)思维和语言的区别,1本质特征不同。思维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而语言则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信息符号系统。 2生理机制不同。思维的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则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与眼、耳、喉、口腔等感觉器官或效应器官联合活动的结果。,(二)思维和语言的区别,3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标志和被标志的关系,二者没有直

5、接的必然的内在联系。 4思维和语言的构成因素不同。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概念,语言的基本因素是词。思维中的概念与语言中的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个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同一个思想又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二)思维和语言的区别,5语言的语法规则与人类的思维规律不同。语法规则因民族而异,具有民族性、区域性。而思维规则不然,具有全人类性。,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和形式,一、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与分类 (三)抽象与概括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思维的形式 (一)概 念 (二)判 断 (三)推 理,(一)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方面或个别属性、特征的思维过

6、程。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方面或个别属性、特征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二)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加以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 分类是依据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把它们归入适当的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三)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或现象中去的思维过程。,(四)具体化与系统化,具体化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原理、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也是利

7、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系统化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把事物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一)思维的形式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或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 个体概念的获得一般经过两条基本途径:一是通过日常生活,在与别人进行交际、交往等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中掌握概念。二是在专门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概念。,(二)思维的形式判断,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关系的反映形式。即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 判断主要分为直接判断和间接判断两种形式。,

8、(三)思维的形式推理,推理是判断与判断的联系,是从一个或数个已知判断推出新的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也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推理主要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形式。,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什么是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一、什么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过程,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发现问题 (二)明确问题 (三)提出假设 (四)检验假设,(一)发现问题,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即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取决于多种因素

9、。,依赖于个体对活动的态度。 依赖于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依赖于个体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 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二)明确问题,明确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确定问题的范围,明确解决问题方向的过程。 明确问题首先取决于个体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其次,依赖于个体的已有经验。,(三)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假设的提出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的感性材料,尝试性的实际操作,语言的表述和重复,创造性构想等因素。,(四)检验假设,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通过实践和智力活动进行检验。,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因

10、素,(一)问题情境 (二)动机水平 (三)定势的影响 (四)原型启发 (五)功能固着的影响 (六)个性特点,(一)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发生问题所处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二)动机水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励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弱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显示出倒“U”字曲线型。,(三)定势的影响,定势又叫心向,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表现为一个人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习惯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定势对解决情境类似或相同的课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变化了的情境或新的课题,则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四)原型启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因受到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途径和

11、方法的现象叫做原型启发。,(五)功能固着的影响,功能固着是指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熟悉物品的一般用途,而不能联想到它的其它功能,从而阻碍或干扰问题解决的现象。阻碍新思维的进行,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六)个性特点,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还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四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思维对幼儿心理及其发展的作用 (一)思维的发展是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 (二)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二、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性 (一)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 【现象】 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

12、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儿童作画常常事先没有目的,即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只有画出来之后才知道画的是什么。 幼儿打人的动作,常常没有控制,即使是大人,不小心被一个幼儿打几下的时候也可能会觉得很痛,甚至难以忍受。,幼儿进行这种思维的时候,只能反映自己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不能预见动作的效果。 主要表现为: 1、直观行动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二)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现象】 235的计算,幼儿虽然可以进行,但实际上他们在计算的时候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综合,而是

13、依靠头脑中再现的事物表象,如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或者2个手指加上3个手指,再数数结果是5个苹果或手指才算出结果的。 问幼儿电灯和蜡烛有什么共同点,回答:“都是白的,长的。”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三)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 定义: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必然联系的思维。 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三、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 1.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分析】如果教师教幼儿掌握“花”和“勇敢”的概念,一般采取什么方式?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大致有两种类型:,(1)通过实例获得概

14、念 学前儿童获得的概念几乎都是这种学习方式的结果。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各种事物,其中有些就被成人作为概念的实例(变式)而特别加以介绍,同时用词来称呼它。 比如,带孩子到花园散步,指给他“树”、“花”等。成人在教给儿童概念时,也同样会通过列举实例进行。如指着画片上的物品告诉他:“这是牛,这是马”等。,(2)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 在较正规的学习中,成人也常用给概念下定义,即讲解的方式帮助儿童掌握概念。在这种讲解中,把某概念归属到更高一级的类或种属概念中,并突出它的本质特征是十分关键的。儿童只有真正理解了定义(解释)的含义才能掌握概念。,2.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

15、展水平的制约。一般认为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概括、形象水平概括和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他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学前儿童掌握的各种概念中以实物概念为主,在实物概念中,又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即掌握基本概念为主。 根据抽象水平,将儿童获得的概念分为上级概念、基本概念、下级概念三个层次。 【研究结论】儿童最先掌握的是基本概念,由此出发,上行或下行到掌握上、下级概念。比如,“树”是基本概念,“植物”是上级概念,“松树”、“柳树”是下级概念。儿童先掌握的是“树”,然后才是更抽象或更具体些的上、下级概念。,(2)掌握概念的名称

16、容易,真正掌握概念困难 【案例分析】老师带孩子们去动物园,一边看猴子、老虎、大象等,一边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动物。回到班上,老师问孩子们“什么是动物”时,很多幼儿都回答“是动物园里的,让小朋友看的”,“是狮子、老虎、大象”。老师又告诉孩子们“蝴蝶、蚂蚁也是动物”。很多孩子觉得奇怪,老师又告诉他们“人也是动物“,孩子们更难理解,甚至有的孩子争辩说“人是到动物园看动物的,人怎么是动物呢,哪有把人关在笼子里让人看的!”如何看待幼儿对“动物”这一概念的理解?,每个概念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即含义,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如,“动物”这个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就是指一种生物,这种生物有神经

17、、有感觉、能吃食、能运动。 概念的外延,则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体事物,即适用范围。“动物”这一概念的外延(实例)就是指各种各样的动物,如鸟、兽、昆虫、鱼等。 为了提高幼儿掌握概念的水平,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多给他们提供具有不同典型性的实例,同时引导他们总结概括其中的共同特征。,3.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1)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3岁左右) 这时,儿童对大小、多少有笼统的感知,即只能认识很少量物体的明显差异; 能口说10以下的数词,能数5个以下的实物,而且口说的数和手的指点动作互相配合和协调(手口一致的点数),但点完后仍然很难说出所数实物的总数。 (2)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45岁) 这时

18、儿童能点数后说出总数,即有了最初的数群(集)概念,末期开始能进行少量物体的实物加减运算;能按数取物(约 515个); 能认识“第几”和前后顺序;可以借助实物进行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开始能做简单的实物加减运算。,(3)数的运算的初期阶段(57岁) 从表象运算向抽象的数字运算过渡。 这时候的数词不仅是标志客体数量的工具和认识客体数量的手段,而且连同它所负载的概念已成为运算的对象。 这时儿童能学会20以内的加减运算,基数和序数概念都达到了一定的稳定性。对10以内的客体有了数量的“守恒”。,(二)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案例分析】一幼儿认为“汽车比飞机跑得快”。他说:“我坐在汽车里,看到天上的

19、飞机飞得很慢。”如何看待这一幼儿的判断? 1以直接判断为主,间接判断开始出现7岁前的儿童大部分进行的是直接判断,2判断内容的深入化 【案例分析】对斜坡上皮球滚落的原因,34岁的儿童说:“(球)站不稳,没有脚”。 56岁幼儿说:“球在斜面上滚下来,因为这儿有小山,球是圆的,它就滚了。要是钩子,如果不是圆的,就不会滚动了。” 56岁的儿童开始能够按事物的隐蔽的、比较本质的联系作出判断和推理。 幼儿的判断往往只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幼儿初期往往把直接观察到的物体表面现象作为因果关系。,【案例分析】向幼儿讲述这样两件事:“明明正在看书,听到妈妈在厨房里喊他,他不知有什么事要他帮忙,赶快向厨房跑去。进门时

20、,由于跑得太快,不小心撞倒了门旁的椅子,上面放的10个杯子全摔碎了。”“另一个小孩叫亮亮。有一天,妈妈出去买菜了,没在家,他赶忙爬上椅子够柜子上的果酱吃。下来时,一不小心,碰掉了1个杯子,摔碎了。”然后问他们:“如果你是妈妈,你批评谁批评得厉害?为什么?”,结果发现,年龄小的孩子倾向于严厉批评明明,因为他摔了10个杯子,而67岁的儿童中,已有相当一部分认为更应该批评亮亮,因为“他想偷吃东西”,“明明摔了10个杯子,可是他是想快点给妈妈帮忙,不小心碰的,不是想干坏事儿”。 【想一想】如何看待年龄小的幼儿倾向于批评明明的现象? 在进行类似上述的道德判断时,年幼的孩子根据行为的后果进行判断,而年长的

21、孩子开始学会根据主观动机进行判断。,3判断根据客观化 【案例分析】有的小孩子认为给书包上皮是因为怕它冷。”如何看待孩子的类似判断? 幼儿初期常常不能按事物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而是按照“游戏的逻辑”或“生活的逻辑”来进行。这种判断没有一般性原则,不符合客观规律,而是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出发,属于“前逻辑思维”。 从判断的依据看,幼儿从以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依据,开始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展。,4判断论据明确化 【案例分析】问一幼儿:“你知道为什么要刷牙吗?”幼儿说:“因为是妈妈说的。”如何看待这类现象? 幼儿初期儿童虽然能够作出判断,但是,他们没有或不能说出判断的根据,或以他人的根据为根据,如:“妈妈说

22、的。”“老师说的。”,他们甚至于并未意识到判断的论点应该有论据。 从判断论据看,幼儿起先没有意识到判断的根据,以后逐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根据。,(三)学前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现象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幼儿概括能力发展的特点。 年龄小的幼儿看到红积木、黄木球、火柴棍漂浮在水上,不会概括出木头做的东西会浮的结论,而只会说:“红的”、“小的”东西浮在水上。 问一幼儿:“一切果实里都有种子,萝卜里面没有种子,所以萝卜(怎么样?)”,有的儿童立即回答说:“萝卜是根”,“萝卜是长在地上的”。 1抽象概括性差 学前儿童的推理往往建立在直接感知或经验所提供的前提上,其结论也往往与直接感知和经验的事物

23、相联系。,2逻辑性差 学前儿童,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往往不会推理。 对幼儿说:“别哭了,再哭就不带你找妈妈了!” 幼儿不会推出“不哭就带你去找妈妈”的结论。 常常不会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逻辑、按照给定的逻辑前提去推理判断,而是以自己的“逻辑”去思考。,3自觉性差 答案完全不受两个前提之间,甚至一个前提本身的内在联系所制约。 学前儿童的推理往往不能服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以至于思维过程时常离开推论的前提和内容,(四)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 如儿童对图画的理解,起先只理解图画中最突出的个别人物,然后理解人物形象的姿势和位置,再后理解主要人物或物体之间的关系。

24、儿童理解成人讲述的故事,常常也是先理解其中的个别字句、个别情节或者个别行为,以后才理解具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最后才能理解整个故事的思想内容。,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研究结论】在教幼儿学习文学作品时,有无插图,效果很不一样。假定没有插图儿童理解水平为1,有插图后,34.5岁幼儿的理解水平为2.12;4.59.5岁为1.23。 直观形象有助于幼儿理解作品。 年龄越小,对直观形象的依赖性越大。 比如,教师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教育,不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将道理寓于故事之中,或让儿童有感性的体验。,3从对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

25、的含义 【案例分析】在给小班儿童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后,问孩子们:“孔融为什么让梨?”不少儿童回答:“因为他小,吃不完大的。” 他们还不理解让梨这一行为的含义。 幼儿的理解往往很直接、很肤浅,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案例分析】上课时,小班一个小朋友歪歪斜斜地坐着,老师批评说:“你们看,坐的姿势多好!”他们一说完,其他小朋友都学着他的样子坐起来。 这说明幼儿对语言中的转义、喻义和反义现象也比较难理解。 对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千万不要说反话,要坚持正面教育。,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案例分析】有位妈妈给儿子出了道加法题:“爸爸打碎了3个杯子,小宝打碎了2个杯子,一共打碎了几个杯

26、子?” 孩子听后哭了,他说他没有打碎杯子。 儿童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常常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这种影响在4岁前儿童尤为突出。因此,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是不客观的。,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典型现象】孩子看电视时,常常会问:“他是坏人,还是好人?”如果成人说:“他既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孩子会感到难以理解。 这类现象表明,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是固定的或极端的,不能理解事物的中间状态或相对关系。 对幼儿来说,不是有病,就是健康;不是好人,就是坏蛋。幼儿学会了527后,不经过进一步学习,不知道257。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四、问题情境

27、与幼儿思维的发展,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目的”的心理困境。 思维总是由于问题出现而产生,而幼儿能否提出问题,就在于是否能够产生问题情境。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创造能够激发幼儿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问题有合适的难度(“最近发展区”),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相联系,不能超出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问题情境里面要让幼儿找到解决之后的乐趣。,五、幼儿的提问与幼儿的思维,幼儿阶段特别喜欢刨根问底,不断追问“为什么”,这反映了幼儿已经开始探索事物内在的奥秘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正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活动的表现。 【问题讨论】如何对待幼儿的提问?,1、要鼓励幼儿提问,幼儿提出问题之后,要在第一时间给予表扬。 2、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既不要因嫌麻烦而置之不理,也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引导幼儿学会在问题的指引下,自主进行探究,寻找答案。 3、在引导幼儿进行探索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并对幼儿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行为再次予以正强化即表扬、奖励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