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1 同一律,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手表是准确的。 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 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 B、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是直接和标准时比。 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D、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
2、,例题解析,题干中张先生断定新手表准确的依据是: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三分钟,而挂钟比标准时间一天快三分钟。但是,这两个虽然都是三分钟,表达的却不是同一个概念。张先生的在这个推论当中没有遵循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选项C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所以是正确答案。,同一律的含义,所谓“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或概念、命题)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亦即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改变或出现前后不一的现象。 如果概念没有保持同一性,通常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即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样一个概念来使用。,同一律的含义(续),而如果是论(命)题没有保持同一性,就会出现转移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3、,即把两个不同的论(命)题混淆或等同起来。例如,有人向执法人员质疑乱罚款的问题,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这个例子中,执法人员就把乱罚款与罚款的目的混在一起了。,例题,某对外营业游泳池更衣室的入口处贴着一张启事,称“凡穿拖鞋进泳池者,罚款五至十元”。某顾客问:“根据有关法规,罚款规定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由专门机构进行,你们怎么可以随便罚款呢?”工作人员回答:“罚款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罚款来教育那些缺乏公德意识的人,保证泳池的卫生。” 上述对话中工作人员所犯的逻辑错误,与以下哪项中出现的最为类似? (A)管理员:每个进入泳池的同志必须带上泳帽,没有泳帽
4、的到售票处购买。某顾客:泳池中那两个女同志怎么没带泳帽?管理员:那是本池的工作人员。 (B)市民:专家同志,你们制定的市民文明公约共15条60款,内容太多,不易记忆,可否精简以便直接起到警示作用。专家:这次市民文明公约,是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组织专家组,在广泛听取市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是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的产物。 (C)甲:什么是战争?乙:战争是两次和平之间的间歇。甲:什么是和平?乙:和平是两次战争之间的间歇。(D)甲:为了使我国早日步入发达国家之列,应加速发展私人汽车工业。乙:为什么?甲:因为发达国家私人都有汽车。 答案是B。,2 矛盾律,下面的例子比较能反映违反“矛盾律”带来的效果
5、,像这样的错误,我们在日常语言交流中也会出现的。 “这个山洞从来没有人进去过,进去了的人也从来没有出来过”。 前面半句话说“从来没有人进去过”,后面半句话又说“进去了的人”,这就说明有人进去过。这两种情况是不可能同时为真的。如果认为它们能够为真,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矛盾律的含义,“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相互矛盾的命题是指两个命题之间不能都真,也不能都假,即其中必有一个是真,必有一个是假的。如前面例子中“从来没有人进去过”和“有人进去过”就是相互矛盾的情况。相互反对的命题是指两个命题之间不能都真,必有一个是假的,但是
6、可以都是假的。,举例说明,下面是相互反对的情况: “甲班所有同学都通过了考试”与“甲班所有同学都没有通过考试”,在这个例子中,两个命题不可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因为,还可能存在“甲班有的同学通过了考试,而有的同学没有通过考试”的情况。,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必须从中否定一个,不能两个都加以肯定,否则就会出现“自相矛盾”或“两可”的逻辑错误。 “矛盾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同时,矛盾律还是归谬推理(即从一个命题出发,如果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一个与该命题自相矛盾的结论,则原命题不可能为真)的逻辑
7、根据。当然,矛盾律还是许多分析推理的突破口。我们要学会用这一点解决问题。,例题,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4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案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4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例题解析,这个案子的突破口就在乙和丁的口供里。这两人的口供是自相矛盾的,不可能同真,不可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设乙所说为假,则根据题干中的条件“4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有丙是案犯,再根据丙
8、的口供(根据条件也是真的),则可以推出丁是主犯。这可以证明丁的口供为假,与给出条件矛盾。 既然乙的口供为真,根据矛盾律,丁的口供必假。故此题答案是B。,3 排中律,有这么一句话:“说这世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有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这句话断定了相互矛盾的两种情况,“这世上有鬼”和“这世上没鬼”,并认为两种情况都可能是真的。这是一个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排中律(续),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命题、思想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可与矛盾律比较)。 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
9、一个是真的。如“张三是作案者”与“张三不是作案者”即是。对这两种情况都持否定(或肯定)意见,就会违反排中律。,排中律(续),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也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如“甲公司有些人懂互联网”与“甲公司有些人不懂互联网”,这两个命题不可能同时为假(但是可以同时为真)。对这两种情况都持否定意见,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两个具有矛盾关系和下反对关系的命题必须从中否定一个,不能两个都加以否定,否则就会出现“模棱两可”或“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例题,某班有一位同学做了好事没留下姓名,他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个。当老师问他们时,他们分别这样说: 甲:这件好事不是我做的。 乙:这件好事是丁做的。 丙:这件好事是乙做的。 丁:这件好事不是我做的。 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请你找出是谁做了好事。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