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近代中国与西方.ppt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8430791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与西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近代中国与西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近代中国与西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近代中国与西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近代中国与西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近代中國與西方,一、十九世紀的中國太平天國的動亂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三、西方衝突下的中國反應 四、近代基督教的傳入中國 五、不平等條約的內涵 六、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盛期 七、近代中國對西方認識的階段反應,2,西方衝擊下中國的反應,一、早期自守的西化 二、現代化的理論依據 三、早期現代化的具體建設 四、早期現代化對中國的影響 五、早期工業化的困難,3,一、早期自守的西化,中國社會組織宏大而穩固,不可能迅速轉入西方式社會組織,現代化進程自然顯得緩慢。 中國社會具有“惰性” ,長久以來習慣於儒家的生活方式。 促成早期西化乃是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的刺激。 太平天國起事。 漢族對文化存續的憂慮。

2、,4,二、現代化的理論依據著重儒家政權的復興,認為外患內亂,使中國以儒家文化為主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意識形態受到衝擊。 早期現代化目的是藉重西方力量船堅砲利,來重振中國社會結構,以使儒家文化復興。 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念從事現代化: 強調“經世致用” ,並恢復儒家的“禮” ,以鞏固領導中心。 政策不只是以提高產量、增加收入,而是崇尚節儉,合理使用固定資源與賦稅,以達到靜態和諧,而非社會發展。,5,三、早期現代化的具體建設,設置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與外國往來: 為維護中國尊嚴,將其定位為暫時性。 為表示中國政治結構未變,將其位置設於正統機構之外,以見其與正統機構有別。 為保障皇帝的尊嚴,總

3、理衙門只負責北京的對外關係。沿海各省份的外交則由南北洋兩名欽差大臣處理,並以總督兼任之,直接受命於皇帝。 為表示其地位的重要性,不得不由軍機大臣兼任總理衙門大臣。,6,設立海關總稅務司以監督海關事務。 設置同文館等機構以推行外國語文學習,加強對西方的認識,並進一步推展科學教育以提升中國科技水平。 建設軍事工業。,7,四、早期現代化對中國的影響,使中國開始走向國際社會 派退休的美國公使蒲安臣 (Ason Burlingame )為首席特使,出使西方各國。此後中國開始正式派駐外大臣,1875年正式派遣駐英、美公使。 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與變化 海關總稅務司設置,確保了財源,防止了走私和貪污。航海標誌

4、設置使航運更加安全,港口管理更加完善。 條約港口逐漸發展成現代化城巿,也將中國帶進世界經濟中。,8,貿易量的增加此為見仁見智的問題,有的人認為帶給中國繁榮,有的人則認為外國產品的輸入制約中國民族工業的成長。 企業家、銀行家及買辦經紀人的興起,帶動了東西文化的交流,也促進了中國商業的現代化。,9,五、早期工業化的困難,統治階層軟弱無能 財政收支無法現代化,無法實施預算、統計以及中央的計畫與控制。 愚昧官僚階級的反對。 清政府的目的是在維護其政權的存續,現代化是實踐政治目的的手段。,10,李鴻章治下的工業發展 李鴻章在致力工業化時努力尋求地方權力與清政府間小心謹慎的平衡。李鴻章的權力基礎乃是基於:

5、淮軍,官僚體系中年輕提督、官僚及技術人員,掌握了當地財政。 博取“官督商辦”的組織形式,即由商人經營、官僚控制。保存著傳統鹽利專賣的形式,為貪污、謀取私利提供了方便之門,要求利益均分也制約了企業的冒險精神。,11,近代基督教的傳入中國,一、荷蘭據台 二、清朝開放廣州 三、鴉片戰爭 四、西方宗教與中國的衝突 五、中西宗教觀念的融和,12,一、荷蘭據台,荷蘭據台時,新教傳入台灣,並以創新港語方式,將平埔族、西拉雅族語以拉丁拼音方式傳聖經。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基督教終止。,13,二、清朝開放廣州,清朝於收復台灣後,開放五港口: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及上海,嗣因國防因素,僅留廣州為對外貿易唯一港口,並嚴

6、格限制洋人活動範圍,此際傳教士多以公司商務的名義在中國傳教,其中最著名者如下:,14,1807年倫敦教會派馬禮遜到中國,因受限無法傳教,只到麻六甲向華僑傳教。 1823年翻譯出版第一部華文聖經,並編纂第一本英華字典。 在麻六甲設立英華書院,培植了一批最早的華人傳教士,如蔡亞高、梁發等,並成立越恒河布道團。,15,1832年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在廣州創立中國叢報(又名中國文庫),為中國最早的英文報紙。1833年衛三畏來華專門管理報紙印刷事務。1835年巴駕在中國設立最早的西醫院“博濟眼科醫院”,為中國百姓免費治病。布朗夫婦在澳門首創馬禮遜學報。 其他尚有普魯士傳教士郭實獵受荷蘭教會派遣,無視中國禁令

7、,沿海岸偷航傳教。,16,三、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期間,上述的外國傳教士中有許多為其國家服務,如郭實獵參與中英南京條約,裨治文和巴駕參與中美望廈條約。鴉片戰後中國開放五口,傳教士隨即進入,有的違約私自闖入中國禁地。其後由於中國戰敗訂立的不平等條約,使他們得以進入內地合法傳教。,17,四、西方宗教與中國的衝突,觀念的衝突 中國皇帝為天子,任何宗教必須經過皇帝的認可,未經認可者均為邪教。中國相信天地君親師,而基督教重平等。 中國為多神教,而西方的一神教產生排斥。 中國知識份子重現實,不具天堂與地獄的觀念,即使對佛教也大多相信襌宗,以及對大傳統與小傳統的認識。 西方宗教與中國社會禮教觀念不合,如男女有

8、別。 夷夏之辨。,18,事實的衝突 外國傳教士強佔民田建造教堂,廣收教徒,並唆使教徒欺壓百姓。 私自闖入中國禁地。 醫術方面,尤其是外科,與中國傳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觀念不符,為女人治病的聽診亦與中國的社會觀念不合。 傳教士協助其國侵略中國。 基督教的傳教儀式,中國人認為不倫不類,傳教士則視中國祭孔、祭天及祭祖為異端。,19,五、中西宗教觀念的融和,傳教士的貢獻 從事社會福利,發揮愛心,解決中國百姓的生計問題。 從事現代化教育工作,提升中國的知識水平,包括翻譯西方科技、經濟、歷史、法律及軍事叢書,協助中國辦理現代教育,如同文館、廣方言館。創辦報紙,創辦學校,如設立清華大學、燕京大學

9、。 接受中國儒家思想,不論是以“耶穌加孔子”或“孔子加耶穌”的方式,並將中國書籍翻譯成英文。,20,不平等條約的內涵,一、關稅協定與不自主 二、保障外國在華投資 三、領事裁判權的確立 四、租界的形成,21,一、關稅協定與不自主,中國關稅不能自主,不論出口稅或進口稅都必須與外國協商,1860年後,西方行保護政策之際,中國依然無法以關稅保護自行的產業。,22,英、法、美三國於1854年小刀會佔領上海之際,迫使中國成立所謂海關稅務管理委員會,並派其國人士各一名為稅務司,主持海關行政,操控中國海關。其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正式由英人擔任總稅務司,以便在各通商口岸推行劃一的稅務司制度。,23,英人擔

10、任總稅務司,其所轄工作除稅務外,亦包含沿海燈標、領航、捕盜事務,其業務不容外人干涉。反之,中國政府許多重大外交事務,卻要總稅務司代為謀劃及與各國斡旋,它控制了中國關稅命脈,幾乎成了中國的太上皇。 片面最惠國:外國輸入中國貨物關稅值5%,中國輸入外國須納高稅,外國航運可自由航行中國內海,而中國無此特權。,24,二、保障外國在華投資,投資項目包括礦業、鐵路、郵政、航運、金融等。,25,三、領事裁判權的確立,領事裁判權,是指一國人民在他國領土內,不受所在國法律約束和法院管轄,而由其本國領事按照本國法律行使司法管轄權。 領事裁判權是按照國籍為標準,確定司法管轄權的制度,在國際法上稱屬人管轄權,起源於歐

11、洲中世紀,義大利、法蘭西、西班牙等國城鎮中,外國商人一般自行推舉仲裁者(領事)處理本國商民間的糾紛。,26,十七世紀後,近代國家主權觀念興起,西歐各國取消雙邊領事裁判權,開始實行屬地管轄權,即在本國領土範圍內,無論是本國屬民或外國僑民,都必須適用該國法律。 中國長期以來,歷代政府堅持“化外人有犯,依律問斬” ,隨著中西接觸,西方殖民主義藉機破壞中國司法主權。諸如發生命案,以金錢收買親屬,使其不向中國政府控訴,或暗中賄賂中國官員,逃避法律制裁,或採取強硬手段,而中國強權挑戰。,27,近代領事裁判權的規定,出現在1842年9月“英國歸英國自理,華民由中國訊究” ,於1843年正式納入中英五口通商章

12、程。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規定除依英國方式外,又訂有美國人之間的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由美國領事審訊,美國人與第三國人間的事件,由當事國雙方根據所訂條約處理,中國官員均不得過問。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及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進一步規定遇有中國人為被告的案件,英國領事得享有會審權與觀審權。,28,19世紀70年代,維新思潮興起,中國人開始要求恢復國家主權。1881年中國給巴西領裁權時開始強調“若將來中國與各國另行議立中西交涉公律,巴西亦應照辦” 。1902年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則以中國方面主動改革律例作為英國放棄治外法權條件,1918年瑞士為獲得最後領裁權的國家。,29,四、租界的形成,租界(國中之

13、國)出現為南京條約及其附件所導致,其第二款規定英國人可攜帶眷寄居上海等五處港口進行貿易。而虎門條約第七款則規定英國人有權在上海等五處港口租賃房屋和基地。,30,1842年英國駐上海領事正式上任,要求上海道同意在城內賃屋居住遭拒,英領事只得從老百姓處賃屋為住宅和領事館,此後英國人不斷要求,終於1845年正式公布上海土地章程,規定洋涇濱(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場以南(南京東路),東至黃埔江,西至界路(河南中路),共830畝地給英國人為租界。該章程規定中國仍保留土地管轄權、司法權、行政權及最後審核權。,31,繼英國後,法、美等國亦引條約比照辦理,在上海自闢和劃定租界。1848年美國聖公會主教在蘇州河

14、北岸的虹口購置土地,向上海道申請劃為租界,四周界址未定。法國則在1849年獲得上海縣北門外(延安東路以南,人民路、龍潭路以北,西藏路以東至黃埔江)986畝土地為租界。1853年小刀會起事,英、美、法等國於次年共同簽定土地新章十四款擴大租界面積,設定武裝巡捕,統一管理三租界的工務局,侵犯中國主權。,32,1861年法租界自我擴大至1124畝,並成立公董局為行政機構。美國亦企圖使上海成為“上海自由巿” 擴大租界成自治政府,未成。1863年美租界正式劃定,並與英租界合併稱“英美租界” 。1869年北京公使團“暫行批准” 上海洋涇濱租界章程十款,作為上海租界的根本法,成為工務局統治上海租界的法律依據。

15、,33,洋人自行設立議會,即所謂“納稅西人會” ,自行設定作為軍隊的萬國商團(又名“上海外僑義勇軍”),英租界設立13個巡捕房。中國政府在租界的法院公審公廨也名存實亡,成為為殖民主義者服務的司法機關。 1899年後租界面積不斷擴大,有擅購土地、越界築路及藉口向當地居民徵稅等情事。1899年英美租界達2011畝,並改名為公共租界,法租界亦達2149畝。,34,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盛期,一、對中國的強權政治 二、列強帝國主義侵略下中國的反應,35,一、對中國的強權政治,洋務運動的努力與日本戰勝中國的影響 由於洋務運動的推展而帶動的現代化,逐漸從硬體建設走向軟體的觀念,造成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而逐漸侵蝕

16、著儒家社會秩序的基礎。1895年的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導致洋務運動數十年努力功虧一簣,也破壞了中國國內與國際的均衡。,36,日本的勝利,造成列強帝國主義紛紛以中國為代價展開擴張競爭,中國的動盪更加激烈。 英、俄在亞洲的競爭穿過中亞、西藏、蒙古高原直至東北及朝鮮,為抑制英國氣焰,1893年法、俄採取聯盟。,37,俄國覬覦中國東北,奪取了東北的領土。1891年西伯利亞鐵路開工(1903年完工)1895年中國戰敗,俄國除趁機與法、德迫使日本退還遼東半島給中國外,更鼓動法、俄銀行向中國貸款。1896年更獲得中國的許可修建橫跨中國東北的中東鐵路。1896年的中俄密約,使俄國努力深入中國東北。 租借地之爭,

17、38,二、列強帝國主義侵略下中國的反應,中國的改良運動 康有為與戊戌變法 義和團的興起 對中國財政的剝削,39,近代中國對西方的認識的各個階段反應,一、18401860 二、18601895 三、18951918 四、1919至今,40,一、18401860(鴉片戰爭至第二次鴉片戰爭),此階段由於中西正式接觸,中國開始對西方有了初步認識,兩種不同文化的直接接觸,衝突亦走向抬面化。中國對西方的認識,多在於如何反制西方。如魏源的海國圖誌,系統指出西方的長技為戰艦,火器及養兵練兵之法。中國採取以夷攻夷及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方式對付洋人。書內亦介紹西方科技,歷史及政治社會體制。但一般士大夫反應冷漠,乃著眼

18、於夷夏之辨,其特徵為乃沈醉於往日的繁華妄自尊大,及恪守傳統的價值觀念。但對洋人的懼怕已油然而生,束手無策,像葉明琛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為典型的寫照。,41,二、18601895,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中國意識到面臨到前所未有之大變局,而採取變革,但僅止於實用方面的改革,未涉及到結構性的改變,其立論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對西方認識的層面更加廣泛,從船堅砲利、科學理論、重商思想的推展,擴及到政治外交等層面,廣泛稱為洋務,此具體反應在洋務運動的各項具體建設之中。此際有些有識之士已意識到中國必採取結構性的改變,如提倡議政治,及制度化。,42,三、18951918,中日甲午戰爭

19、,中國的戰敗,使洋務運動的建設功虧一簣,開始觸及到教育,政治制度及思想的轉化方面,提升了中國的民族意識,有救亡圖存的意思,以及對傳統網常名教省思,而企圖超越之,並成圖走向結構性的改變。新式(西式)學堂的設立,各類學會及報紙,大量傳播新思想。主要人物,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人,都從事新思潮傳播。,43,四、1919至今,1919年五四運動,帶動了新文化運動,此際西方民主使共產兩種思想在中國傳播。兩種思想受制中國特殊環境的限制,所呈現的面貌並非西方原有的,兩者都具有與中國傳統思想整合的面貌,共產黨據有了大陸,國民黨退守台灣,在,兩地推行不同的意識型態,也走向不同的局面。中共於鄧小平上台後

20、致力改革開放,使中國大陸免除了步向蘇聯的解體局面,其後江澤民的繼承,更進一步致力改革提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理論。在台灣由於民主化,以及民主化與本土化的結合,在發展上面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44,1. 政治的侵略 割地、租借地、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軍事基地、內河航運、及支持軍閥的割據。 2. 經濟的侵略 片面最惠國、關稅協定、自由貿易。 3. 社會與文化的侵略 基督教、買辦階級的壓迫。,45,二、內部,1. 君主專制的勢微。 2. 軍閥的割據。 3. 社會的不平等 ( 階級的壓 迫 )。 4. 經濟發展的侷現,民族工業成長緩慢。,46,三、中國近代的改革運動,多以西方自由經濟體系為典範 1. 自強運動 2. 戊戌變法 ( 維新運動 ) 3. 立憲運動 4. 辛亥革命 ( 共和運動 ) 5. 五四運動 ( 西化運動 ) 以上運動並未帶動中國結構性的改變,反而使中國愈來愈亂,而廣大的中國工農階級 ( 佔90% 以上 ) 生活愈來愈困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