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旅游中感染性腹泻,和甲型肝炎的预防,基础知识,传染病由什么引起的?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由什么引起的?,病原微生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寄生在人类或动物口、鼻咽部和消化道 拮抗病原微生物 定居在人类肠道中的大肠杆菌 提供营养物质 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含有分解纤维素微生物 利用草料作为营养物质,传染病由什么引起的?,寄生虫 寄生在我们体腔或身体内部的动物或单细胞生物 存在于我们腔道内:蛔虫或绦虫,滴虫 生活于我们器官组织内:血吸虫和弓形体 侵犯腔道的表面组织:阿米巴 借助昆虫媒介:疟原虫,利什曼原虫,传染病由什么引起的?,真菌:单细胞或集合细胞生物 浅部真菌:皮肤感染 深部真菌 条件
2、致病性真菌 真菌产物:黄曲霉毒素 细菌:原核细胞生物 病毒:80的传染病由之引起,15的恶性肿瘤因之感染而诱发 传染性蛋白质(朊病毒):完全由蛋白质构成的病原体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epidemic process),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 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新感染不断发生、发展 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两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一)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病原体来源:恒温动物(人、动物),1、病人作为传染源,病程的发展过程 潜伏期(inc
3、ubation period):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核体征的时间,传染性最强 恢复期(convalescent stage):临床症状消失,机体产生免疫力,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被消除 细菌性痢疾,乙肝 伤寒慢性带菌者,2、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微生物的人 带菌(细菌)者 带毒(病毒)者 带虫(原虫/蠕虫)者意义:取决于排出病原微生物的量、持续时间、个人职业和卫生习惯等,3、动物作为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造成人类感染的疾病称为 人畜共患病 动物为主:森林脑炎、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 人类为主:人型
4、TB、阿米巴痢疾 人畜并重:血吸虫 真性人畜共患病:牛、猪绦虫病,(二)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微生物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另一易感机体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途径 必须借助一定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媒介传播因素 空气、水、食物、手、日常物品、媒介节肢动物、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等,(三)人群易感性 (herd susceptibility ),人群作为一个群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人群易感性群体免疫性 人群对某病易感水平的判断 该病以往在人群中的流行状况 该病的预防接种情况 对人群进行该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新生儿增加 易感人口迁入 免疫人口免
5、疫力消退 免疫人口迁出/死亡,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因素 预防接种,计划免疫 最积极的方法 传染病流行后,因感染而获得免疫力 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气象和生态等条件传染病的地区性、季节性与自然因素有密切关系 黑热病、血吸虫病 乙型脑炎 自然因素影响病原体在外环境的生存能力 钩虫病少见于干旱地区 寒冷减弱呼吸道抵抗力 炎热减少胃酸的分泌,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 经济和生活条件 文化水平,第一节 感染性腹泻 infectious diarrhea,每年超过3亿人跨国旅游 约3000万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30-50%的旅行者有过腹泻的经历 旅游者发生腹泻的危
6、险性与出发地和目的地感染性腹泻的发生率有关,定义,感染性腹泻:由病原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一组肠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腹泻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 粪便量增加( 200g/日) 粪便稀薄(含水量85) 旅行者腹泻(travelers diarrhea,TD) 在旅行期间或旅行后,发生腹泻,一些统计数字,TD发生率低(发病率8%)的国家 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TD发生率高(发病率20-60%)的国家 亚、非、拉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处于上述两者间的国家 地中海北部、加勒比海地区、日本和其他国家,一、传染源,病人 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携带者 恢复期携带者 健康携
7、带者 慢性携带者 受感染动物,二、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病原体都经口进入机体,然后随传染源的排泄物排除体外,在外环境传播因素的作用下,再经口传入易感者机体,并定位于肠道,1、经水传播,水极易受到病人的粪便污染 如洗涤病人的衣物,倾倒吐泻物等有些病原体在水中存活时间较长 如霍乱弧菌一般可存活5天,甚至数十天由于水的污染,可使许多用水冲洗的生冷食品受到污染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人们又多有饮生水的习惯,经饮用水传播的流行特征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差异 停用被污染的水或净化水源后,爆发即可平息 经疫水传播的流行特征 有接触疫水历史 呈现季节性和地方性 处理疫水或
8、加强防护可控制发生,2、经食物传播,随着蛋制品的普遍使用,美国沙门菌感染比过去增长了2倍 国内曾报道因食污染的冰豆浆、凉拌菜等导致痢疾爆发 食污染的凉拌豆腐干引起成人轮状病毒腹泻爆发 饮食污染的冷饮品造成鼠沙门菌食物中毒爆发,2、经食物传播,分类 食物本身含有病原微生物 食物在各种条件下被病原微生物污染 流行特征 有吃某污染食物历史,不吃不发病 易形成爆发 停止食用,即可平息 持续时间短,3、经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 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而引起疾病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 间接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易感者因接触被传染源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物品而引起感染造成疾病
9、的传播,4、经苍蝇传播,多种苍蝇兼有食粪和食物的习惯,易造成食物的污染 苍蝇传播腹泻病的作用不可忽视,三、易感人群,人群对感染性腹泻病原普遍易感尤以幼儿及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地区分布 腹泻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流行更为严重 从腹泻发生率低的地区到发生率高的地区旅游,发生旅游者腹泻的危险性增大 季节分布 除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季节高峰在冬季外,其余均有明显的夏秋季节发病率升高特点,年龄和性别分布 幼儿及青壮年发病率较高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发病率相近 旅游地的社会因素 旅游地基本卫生设施 食品卫生监督体系 当地保健就医措施能否落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安定状
10、况 旅游者的知识态度与行为,五、临床表现细菌性腹泻,1、大肠杆菌性腹泻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腹泻:潜伏期2-4天,轻症者仅有轻度腹痛和水样便;重病者有大量水泔样粪便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5天,起病突然,先泻稀水样便,随即转为出血性便,每日多达10次以上,同时伴有痉挛性腹痛与恶心、呕吐、低热(或不发热)等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胃肠炎:高热、寒战、头痛、恶心、腹绞痛、腹泻等,2、细菌性痢疾(菌痢):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 潜伏期为数小时到1周,多数为1-2天表现为突然发冷、恶心、头痛、全身乏力最突出的是下腹坠痛,腹泻次数多“里急后重”大便起初是稀的,很快变为脓血便 多见于儿童,起病急,可能没有
11、上述症状,但常有出冷汗、高热、甚至昏迷,说胡话,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3、沙门氏菌感染沙门氏菌胃肠炎 潜伏期为848小时,病程一般为25天起病突然,以发热、腹痛、腹泻为特征呕吐时恶心,腹泻时有肠绞痛,水样便中常混有粘液并有恶臭,常伴有低热,4、霍乱 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 潜伏期12天,最长5天 典型的临床症状:起病急,剧烈腹泻、呕吐,严重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循环衰竭 病程分三期 泻吐期 第一症状腹泻,无明显腹痛,粪便呈水或米泔样,不含粘液和脓血;呕吐多呈喷射状 脱水虚脱期 脱水代谢性酸中毒肌肉痉挛低血钾循环衰竭 恢复期及反应期,五、临床表现病毒性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胃肠炎 潜
12、伏期2-3天,病程平均为7天 感染者多无症状,有症状者常为5岁以下儿童 发生在秋冬寒冷季节,主要侵犯624个月龄的儿童发热、呕吐和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腹泻水样便,不含粘液或血 部分患儿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五、临床表现肠寄生虫性腹泻,阿米巴肠病 起病缓慢,一般无发热, 呈间歇腹泻,大便每日数次至10余次, 腥臭,血性粘液样便呈果酱样 贾第虫病 以无症状带虫者居多 潜伏期约915天 急性期典型症状是爆发性水泻,且恶臭,多伴腹胀、臭屁、恶心、呕吐、上腹绞痛等 慢性期表现为间歇性稀便,黄色泡沫状,亦有恶臭,六、旅行者腹泻特点(一),发生于逗留在外阜的早期阶段 在热带地区,62的病人发生在1周内,
13、并以第3日发病率最高 旅行者腹泻多为自限性,腹泻期通常短暂 在热带发生腹泻者的55和北美的65病人均在48小时内停止腹泻 亚热带波动于4261 旅行者腹泻通常较轻 在妇女或发病较高点的腹泻患者中,腹绞痛症状发生率较高 探险性旅行者发生腹泻时伴有较多的发热症状,六、旅行者腹泻特点(二),血样泻见于10-15的旅行者腹泻病例 持续性腹泻在旅行者中不多见 考虑原虫、蠕虫引起 由热带口炎腹泻引起,通常见于到印度次大陆、东南亚部分地区和加勒比海地区旅行者,非洲极罕见,讨论,旅途中如何预防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旅途中发生感染性腹泻如何处理?,第二节 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A, HA
14、 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重要肠道传染病 呈世界性分布,全球约有40亿人口受到威胁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 我国为高发区,其发病为各型肝炎的首位 甲型肝炎人群流行率(抗HAV阳性者)约80,一、传染源,急性期病人 急性黄疸型病人 急性无黄疸型病人亚临床感染者 是指甲肝病毒感染后,既无临床症状,亦无肝功能损害者 可随粪便排出甲肝病毒 亚临床感染者在甲肝流行时人数众多,急性黄疸型病人 感染甲肝病毒后3周至4周,大便就有传染性,并持续3周左右 排毒高峰在潜伏期末,临床症状初期及黄疸出现后的最初12天 当病人出现黄疸时,已经摆脱了传染状态 急性
15、无黄疸型病人 该型病人的数量比黄疸型多许多倍,约占病例总数的50-90,尤以儿童多见 由于缺乏典型的症状,常被误诊,使得此类患者极易与周围的人接触,从而增加传播机会,二、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 经食物传播:常见是水产品 经水传播:粪便污染水源引起。这种传播多发于雨季或暴雨后污染水源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为散在发病,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极为少见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30岁以上正常人群中,体内查到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者接近90% 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多数1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地区分布 低度流行地区:西欧、北美和北
16、欧等发达国家 中度流行地区:东欧、前苏联和日本等国 高度度流行地区:东南亚、印度次大陆、非洲、南美洲各国 和我国 季节性:有明显季节高峰 秋冬季节为甲肝感染和发病的高峰季节 年龄、性别分布 以学龄及学龄前儿童为主 514岁发病率最高,五、临床表现,急性典型甲型肝炎 发热、关节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等,数日(一般1周)后出现黄疸,表现为尿色发黄和皮肤巩膜黄染, 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六、甲肝与乙肝的主要区别,甲肝不会转为慢性肝炎 粪口途径传播,可转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经血液、体液传播 性接触 日常生活传播 母婴传播,全世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约3
17、.5亿,其中我国约1.2亿,约有40携带HBsAg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婴儿,第三节 预防措施,一、政府部门职责 严格实施卫生法规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 保障旅游区的卫生工作 改善旅游地区的卫生环境 完善旅游地的卫生基本设施 加强旅游地的环境卫生管理 重视旅游地区的餐饮行业管理 确实解决餐具消毒及重复使用问题 严格检查所售食品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清理整顿街头巷尾的饮食摊点,二、旅行者自我防护意识,健康教育 饮食卫生 饮水卫生 鉴别饮食店卫生 饭前便后洗手 备用药物,健康教育,旅游保健方面的健康教育书籍 在旅游车中,可组织有趣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知识问答活动,饮食卫生,食物不吃生冷食物不吃未经煮熟
18、的蔬菜海产品不吃没有煮透的海产品不吃生牡、生鱼片水果:吃前应清洗、去皮吃饭地点高中档的饮食店一般可放心吃大排档的可有选择地吃摊位或沿街摆卖(推车卖)的不要去吃食具:经常清洗或消毒,饮水卫生,不喝生水 不喝散装清凉饮料或临时加冰的冷饮 饮用开水、消毒净化过的自来水 饮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瓶或罐装水及饮料,鉴别饮食店卫生,有卫生许可证有清洁的水源有消毒设备食品原料新鲜无蚊蝇有防尘设备周围环境干净收款人员不接触食品且钱票与食品保持相当距离,洗手,餐前便后洗手接触污物后洗手 避免病从口入,药物,目前尚无预防腹泻的特效药有报道每天服用大剂量次水杨酸铋可明显减低TD的发病率抗生素预防,尚有争论 短程旅行者(3-5天) 参加官方访问的旅行者 酸分泌较低病人 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已知有炎性大肠疾病的病人常用治疗腹泻药:如口服黄连素片、口服痢特灵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