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清朝才子考场改字体痛失状元.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8425572 上传时间:2019-06-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朝才子考场改字体痛失状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清朝才子考场改字体痛失状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清朝才子考场改字体痛失状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清朝才子考场改字体痛失状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清朝才子考场改字体痛失状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清朝才子考场改字体痛失状元“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都知道这是清朝诗人赵翼的名句,此诗一方面乐观地指出中华文坛人才辈出,从来不缺奇才伟才,李白杜甫是可以一代一代复制的,另一方面呢,其中也不乏赵 大才子以“ 领风骚数百年”自诩的味道。然而,就是这位领风骚于天下的大才子,一生都摆脱不了深深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来自于乾隆二十六年的一场考试广州日报 本版撰文/刘黎平苦衷 军机处成为进士考生们的灾星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即公元 1761 年,北京城举行殿试,当时已经在军机处上班的赵翼已经进入进士的行列,又有幸进入了这场大考,有可能高中状元,何等荣幸。然而,赵翼却忧心忡忡,让他忧虑的不是他的才华,也

2、不是他的运气,而是他在军机处工作的身份。那一年的军机处,在大清王朝的进士考场上,可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简直成了考生们的负资产,谁要是在军机处工作过,谁就有可能落榜。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得从一个叫眭朝栋的人说开去。就在这一次的会试之前,军机处有个叫眭朝栋的官员,不知道是哪根神经不对,向乾隆上书说:今年的进士考试改卷,应该实行回避制度,凡是考生中跟主考官有家人亲戚同乡之类的,得上报相关情况。殿试前在军机处工作过乾隆看了眭朝栋的奏章,还以为此公是为了主动回避嫌疑才上此书的,觉得精神可嘉,于是提点他参与改卷。同时的改卷官员还有刘统勋、于敏之这两位军机处大员,刘统勋就是刘罗锅他爸。临到改卷前,朝廷要求改

3、卷老师将需要回避的考生名单报告上去,结果呢,刘统勋和于敏之需要回避的考生一大箩筐,眭朝栋却没一个需要回避的。这个现象倒让乾隆警觉起来,因为这一年,乾隆曾私下里告知刘统勋和于敏之,任命他们为大年会试的改卷老师。瞧眭朝栋这举动,似乎已知道皇上的密令。怎么知道的?是不是涉嫌泄密?乾隆越想越疑惑,越想越生气,以泄密罪拿下眭朝栋,并处以大辟之刑,其实就是杀头。刘统勋、于敏之和眭朝栋都是军机处官员,因此该案件弄得好像军机处在非法介入科举考试一般,加之前一年的进士前三名都在军机处工作过,引来天下读书人的质疑,一时间军机处成了考生们的瘟神和灾星,在军机处上过班的考生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自己在哪里工作过,估计那时候

4、的考生会这么骂人:“你在军机处上班,你全家都在军机处上班。”一代才子赵翼就碰上这事了。赵翼是个苦孩子,14 岁时没了爹,却要抚养弟妹,当过一阵家庭教师后,饥寒交迫的他北上京城投奔亲戚,漂了一阵,终于被刘罗锅他老爸刘统勋看中,当时的刘统勋是刑部尚书,他给赵翼找了工作,可不是一般的工作,纂修国朝宫史。赵翼很争气,二十四岁考取举人,因为举人的身份,也因为刘统勋的介绍,能够在军机处当内阁中书。没想到军机处此时却有可能成为他功名的绊脚石。应变 为避嫌疑在考场上改写欧阳询体当时殿试的改卷老师是刘统勋和刘纶,刘统勋是赵翼的老熟人,更要命的是,不仅人熟,而且字更熟。早在 5 年前,朝廷征讨准噶尔部,军机处的文

5、书大多是赵翼亲笔写的,因此赵翼的字,刘老大人肯定是认识的。如今为了避嫌,刘统勋会不会先找熟人动手?不仅赵翼心里悬着,当时另一位军机大臣富察傅恒心里也悬着,他对赵翼说:“ 赵同学,今年这殿试的事,悬啊,看来你还是别指望状元了。”试卷没被认出来郁闷的赵翼在自己所写的檐曝杂记里也承认:“以生平所志在此,私心终不能已”,他生平以夺状元为人生目标,私下里实在不甘心。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考试时改变字体。于是,处心积虑的赵翼在考卷上放弃了自己擅长的字体,转而改用了唐朝书法家欧阳询的字体:欧阳率更体。这一招确实能瞒天过海,刘统勋和刘纶满世界找赵翼的字体,打算一找到就灭了他,绝对不能让他进入前十名,这样大家

6、都不会被连累。上天入地找了好几天,居然不见赵翼的字体,赵翼这小子跑哪去了?谁想到他借了欧阳询的外壳躲起来了。当时有一张试卷被画了九个圈,考卷被画了圈圈,说明改卷老师满意,九个改卷老师都画了圈圈,说明得满分,应该排第一。刘纶开始怀疑这张试卷就是赵翼的,但考生姓名是被密封的,不敢确定,于是去问赵翼的老上级刘统勋,刘统勋哈哈大笑:“赵云崧( 赵翼)字迹虽烧灰亦可认,此必非也(这肯定不是的 )。”刘统勋为什么这么有信心呢?是因为赵翼平时在军机处从来不写欧阳询体,就算写楷体,也是模仿他儿子刘罗锅的楷体,所以说烧成灰都认识。赵翼瞒天过海成功,看他下一步的运气了。结局 各种因素导致与状元失之交臂 屈居探花十

7、位佼佼者的试卷都呈上去了,当时如果按圈圈来算,赵翼绝对第一,还有一个叫王杰的考生,排在第三。当时还有一个奇闻,兆惠将军刚从西北前线取得大捷回来,乾隆高兴,让他参与改卷,兆惠老实,说:“臣不懂汉文,怎么改呀? ”乾隆说:“这不是问题,你就看谁考卷上的圈圈最多,谁就是第一。”兆惠于是两眼在试卷上找圈圈,发现赵翼试卷上有九个圈圈,最多,于是定为第一名。考卷到了乾隆那里,姓名还没启封,乾隆看试卷首先看字,看到王杰同学的字,龙颜大悦,久久地欣赏着,赞叹着,觉得这字迹好熟悉,忽然想起以前曾经在看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奏章时,对奏章里的书法大为赞赏,如今这试卷上的字不正是尹继善奏章上的字吗?乾隆看看左右大臣,赞许

8、说:“此卷甚佳” ,于是钦点为第一名。轮到看赵翼的试卷时,由于不是赵翼平常擅长的字体,乾隆看了没感觉,一是没有美感,二是没有熟悉感,于是就点为第三名:探花。赵翼的字本来已经在乾隆那里混了个眼熟,却因为要躲过刘统勋的避嫌,好端端地被浪费了。状元花落陕西考生对于是否因为字体而被刷落为第三名,赵翼一直是否认的,他在檐曝杂记里说:当时乾隆打开封条看到赵翼是江南人士赵翼是江苏常熟人而名列第二的是浙江人,第三名的王杰是陕西人,于是问左右大臣本朝状元中有没有陕西人,得到的回报是本朝尚无陕西人当状元,于是乾隆为了照顾地区平衡,点王杰为状元。赵翼的解释从乾隆的说法中可以得到印证,第二天接见前三名进士,乾隆说:赵翼的文章当然不错,但是江浙地区状元已经够多了,多一个不稀奇,少一个不算坏,倒是陕西这边却还是状元的零纪录,要鼓励鼓励。而且吗,王杰的文字也很好,已经名列第三了,拔到第一也不过分。乾隆当时的决定应该是基于地区平衡,但也不得不承认,赵翼临阵改字体也是导致他与状元失之交臂的原因之一。然而,如果他照用平常在军机处写文件的字体,可能早就被刘统勋给刷下去了。幸运还是不幸运,谁能说得清楚。然而,在中华文化史的长河中,作为状元的王杰可以说寂寂无闻,而赵翼的名字已经列入文化巨匠的丰碑,从这个角度而言,谁是状元,评判标准又和当年的乾隆不一样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