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类型浸出法取油.doc

  • 上传人:scg750829
  • 文档编号:8425216
  • 上传时间:2019-06-25
  • 格式:DOC
  • 页数:13
  • 大小:123.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浸出法取油.doc
    资源描述:

    1、1浸出法取油浸出法取油是应用固-液萃取的原理,选用某种能够溶解油脂的有机溶剂,经过对油料的喷淋和浸泡作用,使油料中的油脂被萃取出来的一种取油方法。浸出法取油的基本过程是把油料料坯、预榨饼或膨化料胚浸于选定的溶剂中,使油脂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混合油,然后将混合油与浸出后的固体粕分离。对混合油进行蒸发和汽提,使溶剂汽化与油脂分离,从而获得浸出毛油。浸出后的固体粕含有一定量的溶剂,经蒸脱处理后得到成品粕。从湿粕蒸脱、混合油蒸发和汽提及其他设备排出的溶剂蒸气需经过冷凝、矿物油吸收等方法进行回收,回收的溶剂循环使用。浸出法取油的优点是:出油效率高,粕残油低(1%以下),粕的质量好;生产过程可以控制在较低温度

    2、下进行,得到蛋白质变性程度很小的粕,以利于油料蛋白的提取和利用;容易实现大规模和自动化生产;因其封闭性生产且温度低,生产环境较压榨法好;动力消耗较压榨法小。但油脂浸出所用溶剂大多易燃易爆,且溶剂蒸汽具有一定的毒性, 故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此外 , 由于浸出毛油中残留溶剂(一般小于 500ppm),故其质量较压榨毛油差,不能直接食用。然而,这些缺点可以依靠改进工艺、发展适宜的溶剂、完善生产管理来克服。因此,浸出法取油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第一节 溶 剂浸出法取油中所用的溶剂作为一种工业助剂存在于整个油脂浸出工艺中,因此,所采用溶剂的成份和性质对浸出生产的技术指标和产品质量都产生不同程度

    3、的影响。油脂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溶剂与油脂的分离、溶剂与油料的分离及溶剂与水的分离、浸出生产的安全程度、油料中脂溶性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等等都与溶剂的成分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溶剂应该在技术和工艺上满足浸出生产的各项要求。一、油脂浸出对溶剂的要求一般来说,对油脂浸出所用溶剂的要求是力求在浸出过程中获得最高的出油率和获得高质量的油脂和成品粕,尽量避免溶剂对人体的伤害作用,保证生产操作的安全。因而对油脂工业用溶剂提出如下要求。21、对油脂有较好的溶解度所选用的溶剂应能够充分、迅速地溶解油脂,且与油脂能以任何比例相互溶解;不溶解或很少溶解油料中脂溶性物质,更不能溶解油料中其它非油组分。2、化学性质稳定溶剂

    4、的化学纯度愈高愈好(除混合溶剂之外) 。溶剂在贮藏和运输中、在浸出生产各工序的加热或冷凝过程中,不发生分解、聚合等造成溶剂化学成分和性质改变的化学变化,不与油料中的任何组份发生化学反应。无论是纯溶剂、溶剂的水溶液、溶剂气体及溶剂蒸汽与水蒸汽的混合蒸汽,对设备都不应有腐蚀作用。3、容易与油脂分离溶剂能够在较低温度下从油脂或粕中充分挥发。它应具有稳定的及合适的沸点,热容低,蒸发潜热小,容易回收。与水不互溶,也不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4、安全性能好无论是溶剂液体、溶剂气体或是溶剂蒸汽与水蒸汽的混合汽体,应对操作人员的健康无害。脱除溶剂后的油料不应带有溶剂的不良气味和味道,不会残留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溶剂

    5、应该是不易燃烧和不易爆炸的。5、溶剂来源要广浸出溶剂的供应量应能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求,溶剂的价格要便宜,来源要充足。完全满足上述要求的溶剂可以称作理想溶剂。但是,到目前为止这样的溶剂还没有找到。在实际的油脂浸出生产中,是将所选用溶剂的性质与理想溶剂的性质进行比较,力求其偏离程序为最小。目前油脂工业中所用溶剂能满足上述所列的多数要求。二、油脂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和混合油的性质溶解度取决于溶剂极性、溶解温度、溶剂中含水。两种液体的相互溶解度,取决于其分子极性的相似性。如果这两种液体的分子极性越相近,那么它们的相互溶解度就越大。通常用介电常数表示分子极性的大小。植物油属于分子极性很小的液体。大多

    6、数油脂在常温下的介电常数为3.03.2。蓖麻油例外,它的介电常数为 4.64.7,这是因为在它的甘油三酸酯中存在有大量的含有极性羟基的蓖麻酸。大多数的植物油都能充分地溶解在介电常数3与之相当的非极性溶剂中。常用有机溶剂的介电常数见表 5-1。比较后可知,植物油与己烷(hexane) 、轻汽油(low peotrogas)、苯(benzene)、二氯乙烷(bichloroethylane)等溶剂的介电常数很接近,因此可与这些溶剂以任何比例充分混合和溶解。随着丙酮、乙醇、甲醇与油脂介电常数差距的加大,室温时它们与油脂的相互溶解度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其相互溶解度增加。水的介电常数是 81,油脂在溶剂

    7、中的溶解度随溶剂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水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溶剂的极性而变化。水在轻汽油、己烷等介电常数很小的溶剂中仅有限的溶解,但能与乙醇、丙酮以任何比例溶解。溶剂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于水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虽然浸出轻汽油和己烷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常温下为 0.014%左右) ,但在废水中会由于溶剂与水的乳化现象,使溶剂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大地超过这一数值。油料中非油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也取决于溶剂的极性。如棉籽中的棉酚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在己烷中的溶解度要大。油脂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变化,及非油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变化,都显示出溶剂对油料中各种组分溶解的选择性。不同溶剂的介电常数、油脂(蓖麻油除外)

    8、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以及水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在图 5-1 中看出。蓖麻油的溶解度不同于大多数油脂。在室温时它不能溶解在轻汽油、己烷中。只有在加热时才会使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提高。这就促使工业上必须采用热的溶剂来浸出蓖麻油。室温时蓖麻油能够充分地溶解在无水乙醇和无水甲醇中,这取决于醇的羟基与蓖麻酸羟基和羧基所形成的氢键,取决于分子间的吸引力。表 5-1 不同溶剂的介电常数溶剂 植物油 蓖麻油 水 已烷 轻汽油介电常数 3.03.2 4.34.6 81 1.89 2.0温度 20 20 20 200C 20溶剂 苯 三氯乙烯 丙酮 乙醇 甲醇介电常数 2.284 3.42 21.45 2

    9、4.3 32.6温度 20 16 25 25 25关于油脂在有机溶剂中所形成的混合油的性质问题,它们是分子溶液还是胶体4溶液?就其本身来说,可将混合油看作接近于分子溶液。但由于在浸出过程中,油料中部分类脂物随油脂溶解于溶剂中,这些脂肪伴随物质(如磷脂)能够以胶体粒的形式存在于混合油中。大多数植物油脂的甘油三酸酯分子量为 863938。根据很多资料显示,一般甘油三酸酯分子呈现出拉长的外形,可以看成脂肪酸基之一指向一个方向,而另外两个脂肪酸基指向另一方向。因而甘油三酸脂的分子具有较大的尺寸,但它们比胶体粒子所特有的尺寸要小,所以本身不可能成为产生胶体性质的原因。油脂在有机溶剂中的溶液,没有显示出胶

    10、体溶液所特有的性质,即没有那种聚集稳定的易变性(例如凝结作用) ,而这种易变性正是区分胶体系统和真溶液的一种重要性质。在研究混合油时,所表现出的能够属于胶体状态指标的唯一性质是结构粘度。结构粘度的起因,主要是在油脂中存在有伴随油脂的胶溶物质。那么这种结构粘度只有在降低温度的情况下才显示出来,说明在高熔点的甘油三酸酯和其它物质的油中状态的变化。例如在葵花油中,由于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因而与亚麻油相比,葵花油的结构粘度就比较大。对于确定混合油的性质,能够应用被溶解物质在溶剂中的扩散系数来表示。例如:主要植物油在 20的浸出轻汽油中分子扩散系数等于 0.5910-50.7210 -5厘米 2/秒,

    11、而这时作为胶体溶液的扩散系数一般要低得多。上述所说明的情况,就能够把油脂本身(甘油三酸酯)与溶剂所形成的混合油看作接近于分子溶液。在油脂中加入有机溶剂混合时还可以观察到下列现象:即混合油的体积增加(密度减小) ,混合油的粘度减少,混合油液面上的蒸汽压力增加了(图 5-2) 。上述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在它们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于在油脂分子之间和在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说明了油脂与有机溶剂所形成的混合油,按本身的性质稍微不同于理想溶液。它不能够精确地服从于拉乌尔定律。并且随着混合油浓度的增加,这种偏离的程度越大。在油脂浸出过程中,溶于溶剂中的脂溶性伴随物对混合油的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些伴随

    12、物质能够以胶体粒的形式处于油脂中。这样,混合油作为相近的分子溶液,可看成是油脂伴随物质胶体粒子的分散介质。三、浸出植物油脂所用的工业溶剂及其特点溶剂的分类可根据它们的极性、粘度、沸点来进行。根据溶剂的极性可将其分成低极性的(介电常数 =912) 、中极性的(=1250)和高极性的(50)5溶剂。根据溶剂的粘度大小,可将其分成低粘度溶剂(10 -3PaS) 。根据溶剂的沸点高低(在 0.1MN/m2) ,可将其可分成低沸点(150)的溶剂。作为工业应用的植物油溶剂应是低粘度、低沸点、低极性或中极性的。亦可将溶剂分成这样两大类:第一类为工业纯溶剂;另一类为两种工业纯溶剂所组成的混合溶剂或有水的混合

    13、溶剂。工业纯溶剂是化学化合物,可包括如下各类:脂肪族烃类、氯代脂肪族烃类、芳香族烃类和脂肪族酮类。在国内外的油脂浸出生产中,脂肪族烃类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它由若干化学性质相近的化合物(直链烃)和少量其它物质组成,浸出轻汽油或工业己烷是这类溶剂的主要代表。混合溶剂也能分成两种:不同化学性质的有机溶剂所组成的混合溶剂及有机溶剂与水组成的混合溶剂。应用混合溶剂(乙醇轻汽油、乙醇工业己烷)或含水乙醇、含水丙酮,能够选择地浸出油料中的某些物质,因而已在工业中应用。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为气态的丁烷(butane)丙烷(propane)混合气体作为植物油料的浸出溶剂是有发展前途的。其原因在于在液化状态下(在常温加

    14、压下)完成浸出后,在低温条件下就能很容易将溶剂从油、粕中蒸发出来,有利于改善浸出物质的质量指标,同时降低热量消耗。(一)脂肪族烃类脂肪族烃类的溶剂主要有已烷、戊烷、丁烷、丙烷及其混合物,尤其以已烷混合物的溶剂为多。1、6 号抽提溶剂油(Low Petrogas)6 号抽提溶剂油俗称浸出轻汽油,是我国目前油脂浸出所用的主要溶剂。它是石油分馏所得产品。其有关标准、组成及性质如下。(1) 6 号抽提溶剂油质量标准馏程 初沸点不低于 60,98%馏出温度不高于 90水溶性酸和碱 无含硫量 不大于 0.05(500ppm)机械杂质和水分 无油渍试验 合理6(2)6 号抽提溶剂油卫生标准砷(As) 1pp

    15、b汞(Hg) 30ppb铅(Pb) 30ppb(3)6 号抽提溶剂油化学及物理性质色泽及透明度 无色透明气味和滋味 刺鼻比重 0.6724平均分子量 93碘价(克碘/100 克) 4.20(4)6 号抽提溶剂油组成(重量%)芳烃: 苯 0.046甲苯 0.0178 碳芳烃 0.0025稀烃: 1.55环烷烃:5 碳环烷烃 1.566 碳环烷烃 16.437 碳环烷烃 0.16烷烃: 5 碳烷烃 2.576 碳烷烃 74.087 碳烷烃 3.52由上可以看到,6 号溶剂油乃是大量烃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直链烷烃CnH2n+2,还有一般化学式为 CnH2n的环烷烃和少量的芳香烃 CnH2n-6(苯和

    16、它的同系物) ,以及少量的不饱和烃。6 号溶剂油的沸点范围较宽(6090) ,这就要求混合油在蒸发、汽提和湿粕蒸脱溶剂时提高温度,将造成油和粕的质量指标有某些下降(增加了粕中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改变了油脂的酸值和色泽) 。这一缺点,促使我国生产并应用馏程较窄的浸出轻汽油和工业己烷作油脂浸出溶剂。目前,我国一些石油炼油厂生产的 6 号抽提溶剂油的馏程范围已达到 6275,甚至更窄。6 号溶剂油的馏分组成,在它多次循环使用后会发生变化。最初,低沸点和高沸7点的馏分较多,使用一定时间后,轻馏分和重馏分较多损耗掉,溶剂馏程变窄,组成相对稳定。溶剂中存在不饱和烃和芳香苯是不合适的。芳香烃的存在会造成油料中

    17、色素和蜡质等类脂物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增加,浸出油脂质量下降,油脂精炼损耗增加。不饱和烃在浸出生产的条件下能够产生残留在粕和油中不易去除的缩合或者聚合产物16。浸出轻汽油在水中溶解量是很小的。根据资料介绍 15,不同浸出轻汽油在2025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0.00070.0015%(重量) 。(5)6 号抽提溶剂油的安全性质6 号溶剂油的主要缺点是它的易燃性以及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当火花的温度达到 233的情况下,或者物体被加热到同样的温度,例如由于与裸露蒸汽管道的接触等都能够产生着火。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在浸出生产时,应用的过热蒸汽温度不应该高于 220。溶剂蒸汽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 1.2

    18、6.9%时,这样的混合气体是有爆炸危险的。溶剂蒸汽比空气重 2.79 倍,因而容易聚集于低凹地区、安装管道的地下沟槽、安装斗式提升机、螺旋输送机的地坑里,这就要求在负标高的地方经常保持通风。(6)6 号抽提溶剂油的毒理性质6 号抽提溶剂油的蒸汽主要对人的神经系统有某些影响。溶剂蒸汽的连续吸入,能引起头昏、头痛,直至失去知觉。较重的溶剂馏分比轻馏分的作用更强烈。溶剂中芳香烃(苯、甲苯)的存在,加强了它的毒性。在热的时候比在冷的时候更易受到中毒。非经常性直接中毒,在受害者离开现场到新鲜空气中,或者在吸入氧的情况下都能够迅速地逐渐恢复正常。在浸出车间里,为了降低溶剂在空气中的含量,应在适当的地方安装

    19、排风机。使车间内每升空气中的溶剂含量不超过 0.3 毫克。对局部的溶剂燃烧可采用饱和蒸汽进行灭火。而为了扑灭燃烧起来的溶剂同样可应用泡沫灭火器、粉末灭火器、CO 2灭火器或者砂子等等。2、工业已烷(Commercial Hexane)工业己烷的主要化学组份是己烷(9698%) 。其沸点范围为 6669(纯已烷沸点为 68.74) 。它对油脂的溶解性与 6 号抽提溶剂油无大差别,但其选择性比 6号抽提溶剂油要好;工业已烷的沸点范围小,容易回收,浸出生产中的溶剂消耗小;8生产工艺条件比较一致,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工业己烷的安全特性与 6 号抽提溶剂油相差无几。闪燃点为-32,易燃烧。自燃点为 2

    20、50,易爆炸,当已烷气体与空气相互混合后已烷浓度达到 1.254.9%时就会发生爆炸。其蒸汽有毒,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工业己烷的技术标准可参见表 5-2 和表 5-3。表 5-2 工业已烷的技术标准(国家标准 GB17602-1998)项 目 指 标 实 际 试验方法产地 扬子石化密度(20)kg/m 655681 663.3 GB/T1884 和 GB/T1885气味 无残留异味 无残留异味 附录 A贝壳松脂丁醇值 报告 85 GB/T11134溴指数 1000 GB/T11136颜色(满足下列两指标之一)赛波特色号铂-钴色号+2810+30 GB/T3555GB/T3143馏

    21、程初馏点干点637165.5267.42附录 B硫含量 mg/kg 10 0.5 SH/T0253不挥发物 mg/100ml 1 0.3 附录 C苯含量(m/m) 0.1 GB/T17474备 注1、除作为植物油脂抽提溶剂外,可执行协议指标。2、有争议时,该方法为仲裁方法。表 5-3 已烷的物理性质(企业标准:参照日本三井油化HDPE 合同要求)项 目 指 标外观 无色透明密度(15)g/cm 0.6730.0109气味 无残留异味馏程初馏点120馏出量595馏出温度6670溴值 gBr/100g 0.1芳烃含量 苯0.000001 微量硫 水溶性酸或醇 机械杂质及水分 水0.000001油渍

    22、试验 铜腐试验 无颜色变化(二)氯代脂肪族烃类1、二氯乙烷(Bichloroethylane)二氯乙烷(CH 2ClCH2Cl)是具有类似氯仿气味的无色液体;处于燃烧与不燃烧有机液体之间;很难点火,燃烧冒烟的火焰很容易用水来扑灭。在二氯乙烷强烈燃烧时,用水扑灭能够因高温形成水煤气(CO+H 2)的缘故而引起爆炸。它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较小,在 20时为 0.15%(重量) 。纯净的二氯乙烷腐蚀性不大。但由于二氯乙烷的水解作用,在有水存在或有氯化氢放出的情况下,它对设备的腐蚀就加强了。前苏联应用二氯乙烷作工业溶剂有 50 年的历史,但由于它对人体有较强的毒性目前已不再使用。在车间内的空气中二氯乙烷蒸

    23、汽的含量不应该超过每升 0.05 毫克。二氯乙烷蒸汽比空气重 2.5 倍,所以在应用它作为溶剂时必须特别加强通风。2、四氯化碳四氯化碳(CCl 4)是无色的、易挥发的液体,具有辛辣的味道。它不仅能溶解油脂,而且也能溶解油脂的伴随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的(0.08%重量) 。四氯化碳能与轻汽油、苯、丙酮以任何比例混合,很难燃烧。在正常条件下其蒸汽与空气以任何比例都不会爆炸。但在提高温度和压力的情况下,溶剂是不稳定的,且在有水10存在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氯化氢。高浓度的四氯化碳蒸汽具有麻醉的作用,且引起鼻子、喉咙、肺粘膜的弱刺激作用。3、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三氯乙烯(CHC

    24、l=CCl 2)是具有类似氯仿气味的液体。它在贮藏时很不稳定,在光和湿气的作用下氧化生成有毒的产物光气和二氧化碳。三氯乙烯的毒性比较大,但它不燃烧。在水蒸汽的混合气体中回收三氯乙烯的过程中,水很容易乳化在三氯乙烯中,而乳浊液的破坏,只有在添加碳酸钠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例如,应用循环的三氯乙烯而没有用碳酸钠进行处理,含水的乳浊液将引起物料的结块和粕中残油率的增加。氯代脂肪烃类溶剂的共同点是,它们具有很高的溶解能力和不燃性。然而应用于油脂浸出生产中,会带来以下问题:氯化烃的密度(12601410 公斤/米 3)大大地超过轻汽油的密度,这在溶剂体积大大致一样的情况下,减少了溶剂周转的数量;这些溶剂的绝

    25、大多数对一般的金属都有腐蚀作用,这是由于在湿气存在情况下,水解形成了盐酸,从而造成了对设备的腐蚀;这些溶剂的蒸汽都具有较高的毒性;应用这些溶剂浸出植物油脂时,所得毛油质量较采用脂肪族烃类溶剂时要差,因为这些溶剂较易溶解色素和其它非油物质。美国以前也曾采用三氯乙烯(trichlorothlene)作浸出溶剂,但它能与粕中某些氨基酸的结合而残留在粕中。表5-4 中列出了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氯代脂肪烃溶剂的主要性质。表 5-4 氯代脂肪烃化学及物理性质指 标 二氯乙烷 四氯化碳 三氯乙烯化学式 CH2ClCH2ClCCl4 CHCl=CCl2分子量 98.966 153.833 131.399在 0.1

    26、MN/m2时的沸点, 83.5 76.75 87.1915时的密度,kg/m 3 1260.0 1603.7 1476.2介电常数 10.36(25) 2.238(20) 3.42(16)爆炸极限(室温、0.1MN/m 2时)下限:%体积 6.2 不爆炸 11指 标 二氯乙烷 四氯化碳 三氯乙烯Mg/l 256 不爆炸 上限:%体积 15.9 同上Mg/l 680 同上(三)芳香烃工业用苯实际是苯(C 6H6)与其同系物(甲苯、二甲苯等)的混合物。苯的特性见表 5-5。苯对油脂的溶解性能比轻汽油高,因而有较多的油脂伴随物质进入混合油中,这将影响到油脂的色泽及脂溶性杂质的含量。苯对人体神经系统和

    27、血液的毒性很大,尤其是同系物的存在使其毒性更大。工业上早已不再采用苯作溶剂,目前甚至在研究工作中,也明显地限制了它的应用。表 5-5 几种浸出溶剂的性质指 标 苯 丙酮 乙醇化学式 C6H6 CH3COCH3 C2H5OH分子量 78.108 58.087 46.086在 0.1MN/m2时的沸点 80.1 56.24 78.3220时的密度,kg/m 3 879.0 790.82 789.3420时的介电常数 2.284 21.50 25.4闪(燃)点, -8;-16;-10.7 -16.7 11;12自燃点, 720(在空气中) 633639(在派拉斯玻璃瓶中)568(在空气中)室温、常压

    28、时爆炸极限下限:%体积 1.4;1.5 2 3.3mg/l 45 48.5 67.0上限:%体积 9.5;5.6 13 19mg/l 308 315 364(四)脂肪酮和醇1、丙酮(Aectone)丙酮(CH 3COCH3)与水能以任何比例互溶。化学纯的丙酮是中性的,不会对设备12产生腐蚀。它不会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且沸点低、生产中容易回收。且由于丙酮在水中的无限溶解度,因此能够采用简单的洗涤方法进行回收。丙酮浸出所得产品质量较好。丙酮是亲油、亲水溶剂,在选择性浸出时,特别是在加工棉籽时,采用丙酮作溶剂,可在浸出油脂的同时提取棉酚(gossypol)和某些其它非脂肪物质,从而获得脱除棉酚的粕。

    29、其次,丙酮不溶解磷脂(phosphatide)和胶质(colloidal matter),这有利于油脂的精炼。在对丙酮混合油经过相应的处理(蒸发浓缩、添加碱液,然后再添加大量的水)之后形成了两层,油层中含有中性油和少量的丙酮,水层中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丙酮和油脂伴随物质。丙酮浸出棉籽粕的颜色极淡,含有小于 0.03%游离棉酚和小于 0.5%的结合棉酚,这是工业己烷浸出粕所无法相比的。这个数据是在预榨浸出的操作下取得的,如果采用一次浸出,则粕中含有的结合棉酚和游离棉酚将更低一些。一般粕中残油率均可达到 1%以下。丙酮的特性见表 5-5。2、乙醇(Alcohol)乙醇(CH 3CH2OH)是具有相同化

    30、学成分和固定沸点的溶剂。乙醇对油的溶解度随其含水量的不同呈现出很大差异。如使用 98%以上的乙醇,在达到其沸点以前,就可使油和乙醇完全互溶。但要使 95.92%的乙醇和油互溶就要在 88左右,这就超过了乙醇的沸点,也即必须在加压条件下,才能使乙醇和油互溶。其次,乙醇和水易形成恒沸溶液,此时乙醇的浓度为 92.97%。为此在常压下,当温度在 6070时,油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仅为 5%左右,这就需要大量的乙醇,才能将一定量的油从大豆中浸取出来,而且必须消耗较多的热量和动力。采用已醇作溶剂的优点在于温度达到 120时能够充分地溶解油脂,而冷却到1624时油脂与溶剂很易分层。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采用不经加

    31、热蒸发的方式,将混合油中的油脂与溶剂分离。经乙醇浸出后所获得的混合油中,含有如糖类、甾醇、皂素、苦味素、色素等非甘三酯成分。当将混合油冷却到 20分层时,醇层内含 5.5%的溶解物,其中溶解的油占 3%;油层内含 7%的乙醇;此外,还有糖类等物质沉淀下来。由于冷却分层后非油物质主要留在醇层中,为此,分离出来的毛油质量好。乙醇浸出毛油的颜色、酸价和油经加热后的沉淀物,均较其它溶剂的浸出油为佳。所得毛油可不需处理或略加处理即可食用。由表 5-6 列出了乙醇浸出毛油与其它溶剂浸出毛油的质量比较。乙醇浸出粕的色浅、无苦味,质量好,可用作食品原料。13乙醇对油脂的溶解度太低是它作为浸出溶剂的一大缺点。但乙醇能和蓖麻油以任何比例互溶。用乙醇作为油脂浸出工业用的溶剂还需作更多的研究。乙醇的性质见表 5-5。表 5-6 不同溶剂浸出植物油脂时的质量对比罗维朋比色溶剂黄 红酸价 油经加热后的沉淀物%己烷 70 7.0 0.50 0.50乙醇 70 2.9 0.06 0.00异丙醇 10 12.8 0.95 0.86三氯乙烯 70 10.3 1.04 1.00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浸出法取油.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842521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