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及其规律,what,what,HOW,物质世界,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基石,根本方法,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1节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第2节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第3节 联系和发展的客观性普遍性,第4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第5节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道路,第6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的根本方法,第1节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 四、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与时空观,一、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philosophy),1 、哲
2、学的词源诠释,“爱智慧”。,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 化的世界观 与方法论,世界观: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与方法论,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总的方法、理论与原则,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渗透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差别,作为哲学的 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理 论 化,系 统 化,哲 学,3、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具体科学,特殊规律,哲 学,一般规律,部分世界,整个世界,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
3、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世界的特征: 看不见 摸不着 虚幻的 无形 能思想,物质世界的特征: 看得见 摸得着 真实 有形 不能思想,1.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特征,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它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它是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4、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划清了哲学的基本派别划清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1、哲学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怎么样?,辩证法
4、形而上学,是什么?,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四)哲学基本派别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图,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或机械自然观),“物质”即原子 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奉行还原分析法用低层次的性质来解释较高层次和整体的性质 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培根,拉美特里,洛克,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2、唯心主义的两种类型,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
5、心主义,贝克莱,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朱熹,黑格尔,“绝对观念”是世界的主宰,理在事先,3、辩证法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辩证法,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首次明确规定了哲学研究对象,正确处理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近代唯心论的辩证法,实践基础,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物质范畴的历史演进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特
6、点: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成就与缺陷,泰勒斯,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2、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物质观,特点: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 缺陷 A 没有看到原子的可变性可分性 B 没有看到人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C 混淆了物质与物质形态 D 割裂了自然与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列宁,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1、物质范畴的定义,2、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范畴的意义,坚持了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
7、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 2、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有无统一性(共同本原) 一元论: 一个本原 二元论:两个本原 多元论: 多个本原,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一元论,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多样的统一的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客观实在性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 意识是物质
8、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 (一)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过程及结果。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插播影视宇宙爆炸人类的诞生,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无生命物质 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 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2、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产生提供了需要与可能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促进动物心理向人 的意识转化,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现代原始人狼孩,劳动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劳动使语言得以产生;, 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器官 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反射活动
9、人脑的个体差异 大脑个人来说潜力无限,大脑机能定位,意识形式的主观性与内容的客观性 “观念的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2、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主观差异性及其客观根源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看法,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个事物也有不同看法。主要是有以下原因造成:利益关系;实践经验;立场观点方法;生理素质;知识水平等。,有些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虚假的 颠倒的反映“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睛,长颈子,就是在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
10、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鲁迅,批判庸俗唯物主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特点,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五规划,F=GM1M2/R2,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牛顿,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人类自身,设计图纸,建筑楼房,强制改造,改造主观世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现思想,意识活动的选择 性与创造性 意识的能动性是 不断发展的 意识对生理活动 有调控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2.意识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本质:用机器装置的物理运动来模拟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信息,信息,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感觉器官,加工分析处理,效应器官,调节指挥,记忆,人
11、工智能原理,人工智能与人 的思维的本质区别,a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全 部意识形式 b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c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 主观能动性 d人工智能在个别方面 超过人脑,但整体功能不 及人脑,人工智能的局限,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创造性,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0只!,9只!,人与计算机,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物质与意识在实践基础上 可以相互转化 反对宿命论和盲目蛮干,2005-1单选: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
12、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选B,(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涵义: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四、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时空观,旗动!,风动!,2、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运动观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运动是主观精神的运动,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归结为客观精神的运动。“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 笛卡尔说:“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就能造出整个世界。”牛顿说:“我希望能用同样的推理方法从力学原理中推导出自然界中的其余现象
13、。”,、静止,1、含义: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而言 没有进行某种特定的运动 事物处于稳定状态 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对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动与静的统一,4、形而上学不变论与诡辩论,形而上学不变论,公孙龙子: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芝诺: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鲁底诺,相对主义诡辩论,看来人不能 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
14、可。 庄子,2007年单选1题:“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选 B,、时间与空间的涵义及特性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1、什么是时间(time)?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回 乡 偶 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2、 空间(space)的概念: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与伸张性 广延性和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喜玛拉雅山,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它有如下三种情
15、形:,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 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三是存在规模波及的范围,Y,X,Z,O,P(X1,Y1,Z1),X1,Y1,Z1,、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motion of matter)的关系1、物质运动总是在时空中进行 自然界的运动离不开时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等。 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时空,2、时间空间依赖于物质运动时间离不开物质运动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物质运动状况的变化决定时空的变化。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空间不是抽象的存在“真空不空”,“空不离气”,时间通常有年、月、日单位,它们都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测量的。 空间是以物质在时间上的运动测量的。S = v
16、 t,地球公转,时间和空间依靠物质运动来度量,年的确定,月的确定,日的确定,1光年 = 1013公里,马赫断言,时间、空间仅仅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是“判定方位的感觉”。人对时空的感觉是否有主观性?,3、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的储藏所。牛顿,、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时空的客观实在性 人的实践活动证明了时空的客观性例如农业生产。 对时空的适应性反应是整个生物界 的特征,罗巴切夫斯基,黎 曼,指时间和空间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欧几里德,空间随物质运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2、时空特性的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17、,钟慢 尺缩 质增效应 重力场的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流逝就愈慢。时间机器.avi ,最终幻想,爱因斯坦,3、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时空的无限性 【东汉】张衡:“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南宋】邓牧:“天地之外复有天地。” 时空的有限性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关系无限包含有限,由有限构成;有限包含无限,趋向于无限,1、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必要条件。 2、它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 3、珍惜时空是发挥人生价值的前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 时空观的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一)科学的实践
18、概念之产生 1、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实践观 唯心主义: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第2节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以一定的物质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概念,田间劳动,工人做工,科学研究,(二)实践的形式与特征,1.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政治活动;改革活动;阶级斗争等。,流水线,科学试验与精神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科学研究,2、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1
19、、实践的主体: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主体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二、实践的结构,2、实践的客体: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客体之间的中介:,中介是主体和客体相互相互作用的媒介,包括工具系统和方法系统。,哲学方法,数学方法,逻辑方法,其他方法,方法系统,工具系统,4、实践目的,目的是主客体之间发生关系的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客体非对象化:在实践中发生 的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1、主
20、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3、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促进,、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环节,2.执行 方案,3.反馈 调节,4.实践结果检验,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飞机模型,飞机制造,飞机升空,失事改进,、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类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活动。 实践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三、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将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 1、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2、人类
21、社会的发展 会影响制约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平衡问题,1、 原生的生态系统平衡.人依赖自然,服从自然,2、 人工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解,可 持续发展。,、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1、社会生活的含义:各种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物质社会生活: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物质交往活动,非物质性 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管理国家;阶级斗争;变革社会。,精神 生活,精神生产; 精神享受; 精神产品的传承,2、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包含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意识,3、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a 生产实践-根本动力 b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直接动力 c 科学实验精神生产-精神动力,2003-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后,开始出现了( )的对立 A 唯物论与唯心论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正确:D,辨析题,1、唯心主义不承认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2、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