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透视常识【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向同学们传递透视的知识点:一、复习几何形体的画法; 二、了解和掌握素描石膏几何体的不同角度的规律;【教学目标】 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根据同学们学习情况以及本节课的具体性质设定了一下几个目标:一、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相关知识。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以学生为本,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插入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改以往的被动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做到爱学习、乐学习。【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素描石膏
2、几何形体的透视规律。【教学难点】透视的应用;(主要指: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斜透视)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教具准备】教材、绘画工具等【学具准备】教材、铅笔、素描纸、橡皮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评点作业,选取其中的典型作业做范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立方体和圆球体的透视知识。【讲授新课】我们观察物体不光看到它们在光影下的表现,还要理解其造型结构一、首先我们要知道透视的三个构成因素。就是:眼、物、画面。属于眼的有:视点:即眼球瞳孔所在一点。视线:视点与可视物体之间可相连成的假设线即视线。中视线:自瞳孔发出的无数视线中,与瞳孔平面垂直的一
3、条视线。视角:任两条视线与视点可成一夹角,即视角。透视画面上的一些点和线我们要了解:心点:中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点。它反映了视点的高低和左右位置。在画面上心点只有一个。视平线:自心点做水平线即视平线。它也反映了视点的高低位置。余点:位于心点两侧的视平线上,是成角变线的灭点。要避免所画物体因透视产生变形,两个余点不能同时存在在画面里,一般是一个在画外一个在画面里或两个都在画面外。灭点:又称消失点,它是消失线的汇集点。天点:凡在画面上处于视平线以上部分的点。地点:凡在画面上处于视平线以下部分的点。基 面画 面视 点站 点视 高视 距心 点视 平 线空 间 直 线 与 点基 线基 点 视 线透 视基
4、 透 视二 、 透 视 的 基 本 概 念透 视 、 基 透 视 和ag三 点 共 线 图 1-21、 垂 直 画 面物空间 中空间 虚空间SsbCBAchha三、常见的三种透视现象:1、平行透视:又称为一点透视。正立方体的正面与画面平行,正立方体最少只看见一个面,最多看见三个面,与画面成直角的线都消失于心点。2、成角透视:正立方体一面与画面平行,其余两个角与画面成一定角度,又称为余角透视、两点透视。直立面上下两条边线分别消失于心点两侧的余点。3、倾斜透视:有两种情况下出现倾斜透视。一种情况是物体本身与画面或地面成倾斜角度;另一种情况是视点离写生对象较近形成俯视或仰视的透视效果。四、透视的基本
5、规律:1、近大远小2、垂直大平行小3、近者清晰远者模糊五、视平线的基本概念用视平线画人的透视高度,要注意的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无论位置远近,视高都是一样的。当视高为一人时,视平线与所有等高的人的头顶相齐视高为 1/2 人时,视平线与所有等高人的腰相齐视平线与人的小腿相齐视平线与人的脚底相齐时,所有人的脚底都要画成与视平线一样高当视点高于被视物体时,以一个人的身高为标准,若他的头顶离视平线为半人高,那么所有站在地面上的人,头顶距视平线都应有半人远。视平线以上的立足面,视高从立足面往下计算。例以一个人为标准,若他的立足点离视平线为 1/3 人高,那么所有站在地面上的人,立足点距视平线都应有1/3
6、人远。六、视点的选择A、站点的选择(1)保证视角大小适宜。(2)能够体现物体的特点;如长宽比、不能有遮挡;(3)实际环境许可;B、视高的选择视高为视平线和基线间的距离;一般取人的平均身高 1.5 1.8 米。为了表达某些特殊的效果,可以适当降低或提高。3、偏角的选择物体的主向和基线的夹角称为偏角(1)偏角越小,则该立面水平方向的灭点就越远!该立面反映的也越多!(2)偏角越大,则该立面水平方向的灭点就越近!变形也越大!(3)一般偏角的选择,应使透视图与实际物体的尺寸大致一致!(4)物体为正方体时,偏角不宜选择 45;透视图显得比较呆板!【小结】透视是一切绘画的根本基础,能够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学会用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分析复杂的物体结构,通过这几节课的练习,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结构,在之后的课程中,我们运用学习到的方法画人物头像。【作业】运用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斜透视画出立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