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后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一、 富尔敦演说1945 年 7 月,英国举行大选,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被迫辞去首相职务。1946 年 3月 5 日,丘吉尔应邀前往富尔敦市发表演说。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 , “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 。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联合的目的是为了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二、 三环外交二战后英国实力日益衰落,战后世界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为了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丘吉尔在 1948 年提出了三环外交。 第一环是英联
2、邦和英帝国。第二环是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及美国构成的英语世界。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并存,一旦连接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足以推倒它们。“三环外交”试图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战后初期的工党政府基本上奉行这一外交政策思想。三、 柏林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两次国际危机。根据年苏英美三国雅尔塔会议公报等有关文件规定,在德国投降后,由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危机共两次,第一次发生于 1948 年,又称“柏林封锁” ,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第一次 1948 年 6 月-1949 年 5 月德国重建开始后,美英与苏
3、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美英法三国宣布由 6 月 21 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的新货币改革,苏联得知后,发表“告德国民众书” ,称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并仿其道,实行货币改革,发行另种马克。并于 6 月 24 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美国空投物资反封锁。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由于苏联理亏,又深知封锁长期必将无果,于 5 月 12 日撤销封锁,第一次结束。此后,东西二德各自建立政府,德国彻底分裂。第二次1958 年 -1963 年源于
4、核武器和核竞争,苏联凭借新的核力量和战略攻势以有利条件照会美英法三国撤出西柏林,西方以强硬态度拒绝,苏联竖起柏林墙对抗,但慑于核武器的灾难性后果,始终没有开战,后赫鲁晓夫取消了英美法三国撤出西柏林的期限,西方国家则认为柏林墙未触及西柏林安全,从而接受这一事实,第二次危机化解。四、 杜鲁门主义二战后,英国力量严重削弱,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援助,希望美国继续给予援助,美国政府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并接着提出了杜鲁门主义。1947 年 3 月 12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读了国情咨文,发表了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讲话。国会两院经过辩论后,通过了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杜鲁门主义”是干涉别国内政的代名词,
5、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 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相继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五、 国家安全委员会 68 号文件1949 年, 8 月苏联爆炸原子弹: 10 月中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两件事改变了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对资本主义体系产生了不利影响。 1950 年 4 月 14 日,该文件出台。文件对苏联的根本意图,目标与能力进行了重点分析。强调苏联企图统治全世界,在拥有足够核力量的基础上,苏联可能会对美国发起攻击。因此美国对此得出结论,必须大大加强对苏遏制政策。该文件全面阐述了二战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对此后历届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制定产生深远影响六、 冷战冷战是相
6、当于战争行动而定义的。它指的是二战以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紧张的斗争与较量。 美苏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冷战的核心内容,它左右着冷战的发展方向,冷战的基本特征为:它既是战争又是和平。说他是战争,因为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对峙与冲突包括战场上的较量始终不断。说他是和平,因为冷战的两个最主要的角色美苏之间从未发上过直接的军事对抗。美苏两国的对峙加强了全球贸易联系,推动了西欧一体化。七、 遏制理论1946 年 2 月 22 日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 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一份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政策、行为动机和做法以及美国应当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建议。随后,在 1947 年系统阐述了
7、其“遏制理论” 。其基本内容是:1 、他对苏共党的路线从根本上进行了否定。2 、凯南认为现在苏联共产党的统治和过去沙皇的独裁专制没什么两样。3、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上,凯南提出了美国应采取的战略。凯南的遏制理论为美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道路,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础。八、 大西洋联盟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满目疮痍,哀鸿遍地。在战争的废墟上,欧洲旋即陷入美苏冷战的漩涡而无法自拔。 “大西洋联盟政策”作为美国冷战政策的一部分,集中反映了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起一直处心积虑,积极谋求在欧洲实施政治、经济与军事扩张的政策实质。就“大西洋联盟政策”的酝酿及其实践而言,美国既是始作俑者,又是政策主导者;
8、西欧国家不仅主动参与其中,而且也发挥了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双方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大西洋联盟政策”所形成的这一政治格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确定了战后美国与欧洲关系的基本走势,进而影响到美苏冷战的全局,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伸到后冷战时代。 战后美国加紧制定控制西欧的政策。1946 年冬至 1947 年春,逐步形成了美国对西欧的总政策,即大西洋联盟政策。 这一政策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为了遏制苏联,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西欧作为盟友;为了保持本国的经济繁荣,美国需要一个广阔自由的欧洲市场。这项政策的要点是支持西欧的复兴和联合,加强美国同西欧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合作,以便控制西欧,进而称霸世界。 大西
9、洋联盟政策的具体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九、 马歇尔计划1947 年 6 月在苏联事实上已经控制东欧的情况下 ,西欧的稳定成为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基点.与此同时,战后初期西欧为对付“共产主义威胁“和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需要美国的保护和援助。内容:公开提出了美国对欧洲进行援助的设想 影响:国内经济危机得到缓解,稳定了西欧的资本主义政权,增强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对西欧的文化影响进一步深入。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贸易壁垒,为西欧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西欧从此走上了经济稳步发展的道路。十、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在经济上援救西欧的同时,试图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从而实现
10、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由此产生。过程: 1949 年 3 月 18 日北大西洋公约条文正式公布 1949 年 4 月 4 日北大西洋公约签字仪式 1949 年 8 月 24 日 条约生效,组织成立 影响 1. 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2. 加深了美苏对立,推动冷战向纵深发展。 3. 组织内部一直存在美欧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特别是进入 60 年代美苏第一次缓和后,西欧争取独立安全防务的步伐加快。十一、 蒙巴顿方案在工农运动的推动下,英印殖民军队把反英运动推向了高潮,英国政府被迫与印度资产阶级妥协,1947 年 6 月 1 日公布了 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方案的
11、主要内容有:将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联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王公土邦在政权移交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加入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原直属印度的其余部分组成印度联邦。 1947 年 8 月 15 日印度宣布成立, 1950 年印度成立共和国,印巴独立宣告英国在印度次大陆长达 190 年殖民通知的终结。十二、 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战略位置比较重要。印巴分治前一年,英国为了在印巴之间制造矛盾,将克什米尔出售给了查谟大君。克什米尔争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克什米尔问题始终未得
12、到解决。之后,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48 年到 1949 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1966 年 1 月,第二次印巴战争。1971 年1972 年的第三次印巴冲突。此后,克什米尔问题成为印巴两国关系紧张地主要问题。十三、 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也是美苏两强争霸在朝鲜半岛的体现。美国、苏联与中国三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这场战争是冷战中的一场“热战” 。战争于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的第七警备旅向韩国的陆军第十七团发动进攻开始,1953 年7 月 27 日签署 朝鲜半岛军事停战协定 。朝鲜战争维持了远东原有的政治格局,却给朝鲜半岛
13、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并引起了美国的仇视。日本和苏联在战争中获益。十四、 大规模报复战略 由于侵朝战争的失败,美国政府对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进行了猛烈抨击,并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艾森豪威尔认为不能用单纯的包围来遏制苏联,应该采用一切非战争手段,促使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摆脱苏联的控制。50 年代中期之后苏军军事力量突飞猛进宣布其破产。1957.10.4 苏联诞生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大规模报复基础动摇,随着和垄断地位的丧失和苏联核力量的迅速增长,美国也被置于核武器的威胁之下,大规模报复战略后被肯尼迪政府“灵活反映的战略”代替。十五、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于 1950 年 2
14、 月 14 日在莫斯科签订 .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全面合作,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在当时美苏冷战愈演愈烈,美国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历史条件下其缔结对保障双方安全,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加强中苏人民的友谊和促进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有重大意义。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苏日、中日关系发生变化,条约相关内容逐渐失去其存在意义。特别是从60 年代起,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该条约名存实亡。197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作出决定,条约于 1980 年 4 月 11 日期满后失效。十六、 万隆会议1955 年 4
15、 月 1824 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 10 项万隆会议极大地增强了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并且确定了和平共处、国际安全、裁军和反殖等活动方向,从而有力的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十七、非洲统一组织二战后为了非洲的解放和复兴,非洲人民要求团结合作的呼声高涨。1963 年 5 月 2226 日,31 个非洲独立国家在亚的斯亚贝
16、巴举行首脑会议,于 5 月 25 日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 ,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非洲统一组织促进了非洲国家的统一与团结,协调并加强非洲国家之间政治、外交、经济、科技、防务和安全等方面的合作,改善了非洲各国人民的生活,保卫了各国的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十八、苏伊士运河事件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苏伊士地峡,是欧、亚、非三洲重要航道。运河自 1869 年凿通以来,即由英法苏伊士运河公司经营管理,成为他们侵略埃及和中东的工具。1956 年 7 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回。为了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伙同以色列于同年十月底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埃及人民奋勇抗
17、战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辉胜利。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的统治,最终结束英国对埃及的军事占领。美国在运河事件中排挤英、法,企图称霸中东。英、法陷于内外交困的窘境。英国首相艾登由于运河的事件败局被迫辞职。十九、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一向对外政策。50 年代,在中东和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东的影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1957 年 1 月 5 日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了一项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要求国会授权他为“保护”中东国家的“独立”而使用美国武装部队。还要求国会在两年内拨款 4 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
18、济援助。这个计划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 3 月 7 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 3 月 9 日由艾森豪威尔签署生效。二十、舒曼计划1949 年 12 月 13 日,欧洲委员会咨询议会通过决议,建立成立欧洲超国家的钢铁高级机构,决议还建议成立煤炭、石油、电力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建立类似的高级机构。1950 年 5 月 9 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 , “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的西欧煤钢联营计划。这一声明被称为“舒曼计划” 。根据舒曼的建议,1950 年 6 月 20 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在
19、巴黎开始谈判。六国达成协议,于 1951 年 4 月 18 日签订了为期 50 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二十一、美苏戴维营会谈美苏之间封闭太久了,1959 年 9 月 15 日至 27 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并与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进行了 3 天非正式会谈,史称 “戴维营会谈” 。会谈涉及 2 个主要问题。一个是裁军问题。苏联建议两国从其他国家撤军,美国拒绝这个建议。艾森豪威尔提出两国停止制造和试验核武器,苏联同样拒绝了这个方案。另一个重大问题是柏林问题。赫鲁晓夫在此问题作了让步。在此基础上,艾森豪威尔决定举行四国首脑会谈并于 1960 年访苏。戴维营会谈达到了美苏第一次缓和的顶点,并开创了两个超
20、级大国通过首脑会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二十二、奥地利国家条约二战后,奥地利问题一直悬而未决。1954 年 10 月,西德加入北约,苏联再坚持德奥问题共同解决已毫无意义。1954 年 4 月,苏奥双方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共识。1955 年 5 月 15日,美、苏、英、法四国和奥地利的代表在维也纳签署了重建独立和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 。条约规定:美、苏、英、法四国承认奥地利恢复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恢复其战前边界;奥地利保证永远保持中立,禁止德奥合并或“建立任何形式的政治和经济同盟” ,奥地利彻底消灭一切法西斯组织。条约生效后,四国占领军于 1955 年底以前撤走。12 月 26 日,奥
21、地利国民议会通过了宪法性文件,宣布永久中立。奥地利问题的妥善解决,打消了西方世界对苏联缓和意图的怀疑,为四国首脑会议铺平了道路,有助于缓和欧洲的紧张局势。二十三、灵活反应战略灵活反应战略是美国在 60 年代推行的军事战略。由于核垄断地位的丧失,艾森豪威尔政府奉行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对美国造成“瘫痪性影响” 。1961 年肯尼迪政府上台后制定“灵活反应战略” 。抛弃大规模报复战略中片面依赖核武器的观念,规定应当建立多样化的军事力量。在核力量方面,使用战术核武器打有限战争,使用战略核武器打核大战。在常规力量方面,提出了 “两个半战争”的理论。 1965 年约翰逊政府又提出“逐步升级战略” ,它是灵活反
22、应战略的具体化。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宣告灵活反应战略以及逐步升级战略的破产。二十四、柏林墙环绕西柏林的一道围墙。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 1961 年 8 月 12 日通过的法令,于 8 月12 13 日夜间修筑。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西柏林)和西德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标志性建筑。1961 年建造,1990 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二十五、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起源需追溯到古巴革命。
23、随着古巴革命的不断深入,美苏关系迅速紧张。1961 年初,两国断绝了外交关系。美国总想伺机对古巴进行干涉。古巴同前苏联的关系已是越来越密切。1962 年 7 月,古巴副总理造访了前苏联,时隔不久,前苏联就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同年10 月,美国侦察机发现了古巴境内的导弹基地,肯尼迪总统立即抗议要求马上拆除古巴境内的导弹发射设施,否则,美国将毫不犹豫地消灭这些直接威胁美国安全的导弹设施。双方僵持不下,但肯尼迪态度极其强硬,赫鲁晓夫最终决定从古巴撤走导弹。1.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以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手段进行的一次空前危险的对抗,冷战被推到了核大战的边缘。2.这场危机与第二次柏林危机成为冷战以来美苏关
24、系的转折点。3.美苏更深刻的认识到了双方在避免核对抗、维持核垄断方面有着相互吻合的利益。4.以此为鉴,苏联领导人下定决心在核力量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5.古巴导弹危机成为国际力量分化的催化剂: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古巴与苏联发生了矛盾;西方阵营内部矛盾也由此加深 6.经过古巴事件验证的原则,就是核均势的现状不允许单方面改变,由此造成“在核超级直接对峙的地方,都成了现状的一种稳定性。于是加强了自柏林危机以来已形成对德国分裂长期存在的认识” 。这成为西德调整东方政策(以对抗求统一变为以接近求统一)的基础。二十六、部分核禁试条约自武器面世以来,即对人类的和平与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古巴导弹危机后,他们都
25、感到核禁试的必要。1963 年 8 月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谈判,达成协议签定了该条约,又称部分核禁止条约或三家条约;美苏签定此条约是因为他们已进行了充分的水下、大气层的核试验。借以禁止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而他们可以进行地下核试验等,目的在于巩固核垄断地位,阻止其他国家发展自卫核武器。法国拒绝签署该条约,并指出美苏在仇恨中国这一点上统一起来。中国当时也发表声明,对该条约的欺骗性予以揭露,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在1997 年也签署了该条约,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不鼓励任何国家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和爆炸,条约无限期有效。二十七、战争边缘政策1954 年 1 月杜勒斯在纽约公开
26、阐述了美国政府的 “大规模报复”战略时提到“即实行一种敢冒战争危险但又避免战争爆发的“战争边缘”政策。 ”战争边缘政策基于 50 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新面貌”政策由于侵朝战争的失败美内对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政策张开猛烈抨击艾森豪威尔(1953 年1961 年任总统)和国务卿杜勒斯提出了“新面貌”的对外战略-它主要由政治上的“解放政策”和军事上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组成。第一对东欧由原来的“遏制政策”改为“解放政策”第二鉴于苏伊士运河事件后苏联插手中东地区填补“真空”的企图美国提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这意味着美国开始争夺第三世界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
27、渗透) 第三军事上用“大规模报复战略”取代“遏制战略”,奉行“战争边缘政策”, 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第四艾森豪威尔时美国开始对苏联采取两手策略戴维营会议及其精神二十八、欧洲经济共同体二战使西欧元气大伤,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军事实力大量消耗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国际地位显著下降。在美苏冷战背景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西欧国家在战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联系日益密切。1957 年 3 月 25 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签订了 罗马条约 ,1958 年 1 月 1 日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并为欧洲联合的进一
28、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十九、德国新东方政策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新东方政策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 “新东方政策”对 70 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了重要的作用。三十、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60 年代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核武器数量上基本形成均势,双方都想通过谈判限制对手争取时间从而在质量上求取优势。由此进行了三次谈判美苏第一阶段限制
29、战略武器谈判 1969 年 11 月到 1972 年 5 月,签署了反导条约和美苏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这两个文件是美苏第一个战略武器控制协议,不仅以条约的形式确立了美苏超级大国的核均势,而且开创了通过谈判控制核武器的先例。标志着美苏第二次缓和的来临。美苏第二阶段限制战略从 1972 年 11 月开始,中心议题是制定一项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条约来取代临时文件 。双方草签了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美苏第三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 1982 年 6 月到 1983 年 12 月美苏又进行了第三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由于里根政府对苏重新采取强硬立场,美苏关系再度紧张,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30、三十一、欧洲安全合作会议欧安会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为建立对话渠道而召开的。50 年代,苏联首先提出了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建议。70 年代初,苏联和华约国家又提出了举行欧安会的建议。1972 年 5 月,美苏就召开欧洲安全会议问题达成协议。欧安会于 1973 年 7 月19 年 8 月分 3 个阶段进行,最终签署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 。 最后文件确认了在欧洲范围内不诉诸武力和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双方围绕欧洲边境现状及军事信任问题;双方人员和情报交流;关于经济和科技相互关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欧安会的召开及文件签署,确认了二战后欧洲边界的现状,推动了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于
31、推进东西方和国际局势的缓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三十二、美苏反弹道导弹条约反弹道导弹条约是苏联和美国于 1972 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1972 年 5 月 26 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同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莫斯科签署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重要的规定有:反弹道导弹系统是指“用以拦截在飞行轨道上的战略性弹道导弹或其组成部分的系统” ;只允许双方按规定在各自的首都周围和一个洲际弹道导弹地下发射井周围建立有限度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本条约的期限不应是有限的” ,但“每方都有权退出本条约,如果它认定同本条约的主题有关的非常事件已经危及本国的高利益的话” 。其后二人又签订苏美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32、条约议定书 。 反弹道导弹条约被视为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石。目前有 32 个裁军和核不扩散的国际条约与这一条约挂钩。近年来,美国不断要求俄罗斯同意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 ,并不顾条约规定,加速研究、发展和准备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谋求进一步占据地面和空间的绝对战略优势。2001 年 8 月 23 日,布什宣布 反弹道导弹条约阻碍了美国“维护和平”能力的发展,美国将在认为方便的时候退出这一条约。12 月 13 日,布什在白宫正式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这是美国在现代史上首次退出一项主要国际协议。三十三、美苏中程导弹协议1987 年美、苏两国首脑签订的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简称中导条约。1
33、977 年前,美国在西欧中导力量占优势。1977 年起苏联在本国和东欧部署 SS-20 导弹,以对付美国的潜射弹道导弹。1981 年 9 月 24 日,美、苏达成举行中导问题正式谈判的协议。关于欧洲中导问题的谈判从同年 11 月 30 日起在日内瓦开始,双方立场相距甚远,谈判陷入僵局。1983 年 11 月,美国开始在英国、意大利和联邦德国部署新式导弹,苏联借此中断了关于中导、中欧裁军、美苏战略核武器等一系列谈判,东西方关系一度紧张。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美、苏两国分别调整各自在裁军问题上的策略,根据 1985 年 1 月 8 日美、苏外长在日内瓦达成的协议,同年 3 月美、苏举行了包括战略武
34、器、中导和太空武器在内的一揽子裁军谈判。1986 年 10 月,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冰岛会晤,双方在中导问题上的立场有些接近。美、苏双方还同意消除欧洲全部中导。19872 月戈尔巴乔夫同意中导与太空武器分开解决,7 月他又表示接受“全球双零点”方案, 11 月中旬,美、苏两国外长在日内瓦拟定中导条约草案。12 月 8 日,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订了中导条约。该条约共 17 条,规定双方在条生效后的 3 年内,须全部销毁所拥有的中程导弹及其发射装置和辅助设施,在条约生效 18 个月内全部销毁中短程导弹及其发射装置和辅助设施。该条约是战后美、苏裁军谈判历史上达成的第一个真正减少
35、核武器数量,并彻底取消一个核武器等级的条约它是美、苏在内政和外交上各有所需和相互妥协的产物。条约的签订对于 80 年代末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具有重大影响。但是,条约所规定销毁的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数量,只占美、苏所拥有的全部核武器实力的 34 ,并未触动其根本。三十四、尼克松主义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1967 年,尼克松发表的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 ,表达这个主义的萌芽主张。1969 年 7 月25 日,他宣布了对亚洲的新政
36、策 “关岛主义” 。1970 年他把这个主义归结为美国与其全球盟友之间的“伙伴关系” 。在 1970 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 。这个主义是尼克松政府多极均势外交的指南,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改善了美国的国际处境。在客观上助长了苏联的扩张。标志着从杜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结束。三十五、人权外交在国内,持续的经济衰退和能源危机,引发了政治信任危机;在国外美苏争霸的形势也发生变化,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苏攻美守”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提出了人权外交口号。最早是美国卡特政府推行的一种外交政策。其中心思想是,以人权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
37、基石,将对别国人权状况的判断作为是否与其维持良好关系的要标准,并尽力向别国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人权外交的实质是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美国还希望利用人权作为反对苏联的武器,在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用“道义”力量弥补军事力量的不足,重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支配地位。三十六、勃列日涅夫主义60 年代末,随着苏联势力的增长和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苏联开始了强劲的扩张势头,勃列日涅夫主义应运而生。勃列日涅夫主义是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发表的一系列宣扬苏联扩张主义的宣言和声明。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限主权论。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益是最高主权,高
38、于任何国家的主权。第二,国际专政论。东欧各国要不折不扣地听从苏联的指挥。第三,国际分工论。苏联和东欧国家各有自己的分工。第四,大国特殊责任论。苏联对世界负有特殊责任。在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指导下,苏联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三十七、卡特主义卡特的人权外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苏联借缓和之机,在世界各地扩大了影响和势力范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苏联入侵阿富汗都直接威胁到西方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卡特总统被迫调整其外交政策。1980 年 1 月 23 日,卡特在国情咨文中声称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
39、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这一声明被称作卡特主义。1991 年 1 月爆发的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与伊拉克之间的海湾战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卡特主义的延伸。三十八、苏联入侵阿富汗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苏联视阿富汗为南下波斯湾、印度洋的跳板,培植和扩大亲苏政治势力。79 年 9 月 16 日,阿富汗发生军事政变。苏联便以 “应邀出兵”为借口,于 12 月 25 日和26 日,向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大规模空运部队,实行军事占领。在遭到阿富汗人民武装反抗后,苏联推行“焦土政策” ,使用化学武器,镇压当地人民,激起世界公愤。1980 年 1 月,联合国大会要求“立即、无条件和全部
40、”从阿富汗撤出外国部队。1988 年 4 月 14 日签署了日内瓦协议 。协议规定苏联从 5 月 15 日起,在 9 个月内将全部苏军撤出阿富汗。三十九、77 国集团亚非拉的广大国家在获得独立之后,面临着发展名族经济的艰巨任务。它们都渴望团结起来打破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动下,1964 年 3 月 77 个发展中国家组成了“七十七国集团” 。会议还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 ,宣言谴责了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行为,强调发展中国家增进彼此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以协调立场,确定共同的目标和制定联合行动的计划。77 国集团的出现,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新兴的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
41、舞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有力的抨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四十.南北对话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贫富程度,当今世界的 200 多个国家被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类。因为发展中国家大多在南半球,所以通常被称为“南方” ;发达国家大多在北半球,通常被称为“北方” 。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就经济关系进行的对话和会谈通常被称为“南北对话” 。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获得独立之后,寻求发展经济,要求改善现存国际经济关系中不平等状况和不公正待遇。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动下,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于 1964 年召开。会议讨论了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问题,南北对话由此
42、迈出了第一步。1975 年 12 月和 1977 年 6 月,在巴黎先后两次召开了由 19 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参加的“国际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 ,又称为“南北对话”会议。四十一.多米诺骨牌理论多米诺理论是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来的。在印度支那战争的关键时刻,艾森豪威尔于 1954 年 4 月 7 日艾森豪威尔在总统新闻发布会上首次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诠释印度支那的战略重要性、丢掉印度支那将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美国干涉的必要性:将一排骨牌立起之后,推倒第一块骨牌,最后一块也将很快跟着倒下去。因此,只要有一个地方开始瓦解,它就会产生一系列极为深刻的反应。这一理论意在为美国加强对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支那地区的扩张制造理论根据。之后人们常用“多米诺”来形容国际关系中出现的连锁反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