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略 述 四 种 念 佛长 清内容提要:本文拟对实相、观相、观想、持名四种念佛法门进行分析、讨论,其中重点突出持名念佛。其原因在于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于念念中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使散心称名其福善亦不可量。此称名念佛易为成佛之种,一旦行持则如金刚之毕竟不坏。且此法门收机最广、下手最易,上至八十老翁下至三岁幼童无不适宜。正是由于称名念佛法门有如此众多殊胜处,故而释迦慈尊方无问自说这一法门。本文也是基于弥陀名号功德的不可思议、持名念佛的殊胜性,及其最适应当代众生机宜、最能突显弥陀净土地他力本愿的特色,故在文中特别提倡。关键词:实相念佛 观想念佛 观相念佛 持名念佛总 说听说娑婆无量苦,能令智者增忧怖
2、,寿命百年如晓露,君须悟,一般生死无穷富,绿发红颜留不住,英雄尽向何处去,回首北邙山下路,斜阳暮,千千万万寒鸦度。 梵崎楚石一首娑婆苦.渔家傲 ,点出了无常世间有生必有死的规律。众生均不免一死,而人寿短则不过呼吸间,长亦不越百余年,这脆弱短暂的生命在生死无常面前是显得那么急促与不堪一击,正所谓“譬如朝露,去日无多” 。那么如何把握好这短暂的生命,并在这期间选择出解决无始以来生死不息的方法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佛教中提到能有效解脱生死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密宗的持咒、天台宗的止观、律宗的持戒、南传佛教的四禅八定、净土宗的念佛法门面对如此众多殊胜的法门,哪一种才是最好、最方便简捷而又最适合自己根机的呢?
3、行者们就不得不慎重的进行拣择了。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智慧对这种抉择难以胜任的话,那就不妨去看一下经论中佛陀及祖师大德是如何提携我们的。 华严经、入法界品功德云比丘语善财言:善男子,我唯知此着门光明观察正念诸佛三昧,岂能了知菩萨圆满清净智行,诸大菩萨 西斋净土诗明楚石梵崎眷, 净十要第 163 页,庐山东林寺印经处。得圆满普照念佛三昧门,悉能睹见一切诸佛及其眷属,严净佛刹。得虚空等念佛三昧门,见如来身普照法界及虚空界。 道绰大师也指出:“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 ”释迦世尊于初成道时便感叹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即众生本来是佛,各各皆具佛之知见,但只为无明妄想所覆故不自知。因不自知故于
4、本具之佛性不能认得,致使本有家珍虽未失而实似失,以致长劫流浪生死受大苦恼。众生如是不识宅中宝藏、不察衣里明珠,反而孤贫终日,的确可愍。故佛陀至极悲心观机施教,于一期教化中为众生敷设了八万四千的法门。而对已灭后之末世众生,佛亦为之选定了最合适的法门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又称净土法门,又名莲宗,又名净宗,此中念佛,乃以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主。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无量光,谓彼佛寿命光明不可限量故。念佛众生命终往生彼国,莲花化生寿命无量,衣食宅宇随意而成,四季常春无复寒暑,无有一切苦恼受大快乐,故彼国土名为极乐。而此极乐国土为阿弥陀佛悲智愿力及清净修行所成之实报庄严土,此土清净庄严远离瑕秽及无恶道
5、之事,故称之为净土。那么,为什么念佛法门适合当代众生的根机?印光大师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可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又佛在世时,众生色心业胜,依仗自力或可证道。今当末世,根劣障重,知识稀少,若舍净土无由解脱。 差别就在自力与他力,带业与断惑了,净土宗的殊胜也因此而得以体现。我们生于末世正如省阉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的是“生死业障凡夫僧” ,障重福薄惑深智浅远圣近魔,稍有不慎便造业引殃自身难保,更何谈凭“自力”来“断惑”以期“证真”而解脱生死呢?所以当今修行的诸位仁者,应加祖德所教依净宗念佛法门,来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净宗念佛之念
6、阿弥陀佛有多种:如念佛三昧宝王论所说的念佛是念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 释净土群疑论所说的念佛是念法、报、化三身佛, 华严经行愿品行疏钞所载,根据众生机宜不同而设的四种念阿弥陀佛的方法,简称“四种念佛” ,即实相念佛、观 大正藏册 9,页 690 上、中。 安乐奏卷上, 大正藏册 47,页 4 上。 净土法门说要印光著, 中国净土宗大全页 727,长春出版社,1996 年版。想念佛、观相念佛和持名念佛。此四种念佛源于五方便念佛门 。下面将对这四种念佛方法略作讨论。一、实相念佛1、出处实相亦称法性、真如。所谓实相就是不同万法虚假的幻相,虽名实相即是无相。然实相无相亦无不相。无相者,非谓如龟毛兔角
7、般的毕竟无有,而是明其远离一切虚幻之相,故无相即离;无不相者,亦非谓有长短方圆质碍之形色般的可供捉摸,而是表其非是一切绝无之顽空与断灭。 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此中“见诸相非相” ,是指如实了知一切缘起的“相”毕竟如幻无自体性,即是虚妄相。由如实了知缘起如幻则不复执著,而一旦不执则见“如来” 。此“如来”即是无相无不相之实相,也即如来法身。因此实相念佛,即是指念阿弥陀佛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而一切如来的法身与众生身平等平等,即二者是无二无别的,所以念阿弥陀佛实际上是在念自性佛。从此意义而言,念自性佛其实与念十方如来的法身亦无差别。正如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四所说:
8、“实相念亦名法身,谓观自身及一切法真实自性实自性。 ”实相念虽在四种念佛中最为高妙殊胜,但同时也是四种念佛中修法最难、根机要求最高的,下文将依据经典继续论述实相念佛之修法与适应根机。2、修行方法华严经中说:“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因作。 ”这种常念佛功德之业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虽说实相念佛是无相、离相的,但无亦不妨无不相,故华严经又说:此念有十种,所谓寂静念、清净念、不浊念、明彻念、离尘念、离种种尘念、离垢念、光耀念、可爱乐念、无障碍念 金刚经 , 大正藏册 8,页 749 上。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 4, 卍字续藏册 12,第 457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13, 大正藏
9、册 10,第 64 页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 21, 大正藏 册 10,第 114 页中。此十种念可总言为寂静念和清净二种,由于障碍念攝。如下表: 寂 静 念 : 离 尘 念 、 离 种 种 尘 念 、 可 爱 乐 念无 障 碍 念 清 净 念 : 不 浊 念 、 明 彻 念 、 离 垢 念 、 光 耀 念清净念的修法在大宝积经有提及:若有众生,住在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佛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清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此中说明清净念是依清净无染之自性心,而此修法只需十念乃至一念
10、便可与弥陀净土相应。而寂静念就是以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因通达无所有故无觉无观、无生无灭,即名为念佛 。依此法起行时,于如是念中无贪无着、无逆无顺、无想无语。是中乃至连无微细想念亦无,何况是粗之身口意。因无身口意处故无取无舍、无诤无讼、无念无分别,唯体空寂无性灭诸觉观。此时若随所念起切诸想,皆是邪见。故行人于念佛时切莫起想念,亦莫妄生戏论及妄起分别。以如实知诸法皆空无有体性之理,故无一相可得,从而不可念一相。如此体达诸法无相,方名真实念佛。实相念佛之修法,大抵可扫为上述寂静念和清净二种。至于实相念究竟适合哪类众生起修,则留待下节讨论。3、适应根机如前文所述,实相念佛乃观法身实相为深行之念佛法门最
11、为高妙,是根机深厚之行者所修。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载: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以何相而观如来?波斯匿王言:现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大,不住六处、不离六处,不住三界、不离三界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而观如来身。佛言:应如是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波欺匿王乃释迦佛时代之护国仁王,常亲觐佛陀睹其慈容听闻圣教,此非有多生累劫所 大宝积经卷 18, 大正藏 册 11,第 98 页上。 仁国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 大正藏册 8,第 836 页上、中。积修之福德资粮则不能得。王因缘殊胜、根机猛利,故能以实相
12、念而得入。若能依此实相念佛而入,则如前所说的人即是归根得本源见自心性。此法门固然高妙无比,但真如法界非有相可缘,诸佛如来亦非有身可取。实相境中乃法身无色绝于眼对,心行处灭绝于言思,故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用思虑来揣度。怎是终日寻声逐色之凡夫众生所能入?故善导太师在观经玄义中说:“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若以我等如墙头草般头重脚轻根底浅之机,欲希如此高远之行,则势必中夭。故欲起此门之修者,当先积集福慧资粮方可,否则立志虽高也只是好高骛远,终究难以契入反致妄自蹉跎。二、观想念佛1、出处观想念佛谓观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于念念中念阿弥陀佛愿生
13、彼国。在净宗诸经典中有关观想念佛,是全面详尽的经典莫过于佛说观无量寿经了。据披经载二千多年前,在印度王舍城有位太子名阿奢世,因随顺调达恶友之教,将自己之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室内致使其母亲提希夫人愁忧憔悴,倍感阎浮提浊恶、多恶少善,于是便欲求佛教他观清净业处。夫人语佛言:“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佛陀垂愍韦提希夫人及佛灭后浊恶不善、五苦所逼的众生,为之宣说了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等十六种观。今依善导大师观经四贴疏略谈日想观、水想观等观法。2、修行方法佛陀随法界众生所需为之说三藏十二部经,而对一部份欣极乐世界众生则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
14、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佛陀虽指出“人是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但众生障重慧浅,仍不知如何作观,故佛说观无量寿经又说: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 善导大师著, 大正藏册 37,第 267 页中。 佛说观无量寿经 , 大正藏册 12,第 341 页中、下。 佛说阿弥陀经 , 大正藏册 12,第 341 页下。日没,当起想念正坐向西,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此中明确提出面向于西谛观日没的“日想观”法,但佛为什么要众生住心于日进行“日想观”呢?四贴疏 阐明其原因有三:原因一:为令众生识心住
15、境,指方有在,谓于西方日没处,直西超过十万亿刹即是弥陀佛国。原因二:为令众生识知自己业障之轻重,如何识得?谓众生于住心观日法中始用心时,结跏趺坐右脚看左腹上与外齐左足安右腹上与外齐,左手安右手上,调身正直。及合口齿,不令相近,舌柱上腭,让咽喉及鼻中气道畅通。然后起观,先观身四大内外皆空,都无余物。即观身之地大,皮肉筋骨等,心想散向西方,尽西方际,乃至不是一尘之相;又观身之水大,血汗津泪等,心想散向北方,尽北方际,乃至不见一尘之相;又观身之风大,心想散向东方,尽东方际,乃至不见一尘之相;又观身之火大,心想散向南方,尽南方际。乃至不见一尘之相;又观身之空大,即与十方虚空合,乃至不见一尘不空之相;又
16、观身之五大,湛然凝住犹如圆镜,内外明朗然清静。起如是等观时,乱想得除,心渐凝住,然后徐徐转心谛观于日。在正起此日起观时,得根之人一坐即见明相现前,当境现时或如钱币大或如镜面大,行人可对此明相,随其所现之相即可辨自己业障轻重。最重者是黑障,即诸所观日有如黑云之覆蔽;黄障次子,即诸所观日有似黄云之覆蔽;白障又次之,即诸所观日有犹白云之覆蔽。有此所见不同轻重之障,则会障碍行者观法之修及自性清净心的开发。所以修观相信佛者见此等相时,即须严饰道场安置佛像,清净洗浴着净衣袜,烧众名香,于佛前表白十方诸佛一切圣贤,发大誓愿及忏悔无始以来身口意所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等罪,极须至诚悲切,乃至悲涕雨泪,深生惭
17、愧内彻心髓。忏悔之后仍依观法端身正坐,如法起观安心取境。于境现时,若前三障尽除,所观净境朗然明净,此一忏即净者名利根人,亦名顿灭障。或一忏但除黑障,或一忏但除黄白等障,则名渐除不名顿除。若是上根上行之人一识业相,自会于日夜三时六时勤心忏悔,只要一忆得便会忏悔。譬如汤火烧身,一觉即却,自不会待时待处待缘待人方始除。原因三:欲令起此观者有所依凭。极乐净土种种光明内外照耀之相,自然是超过此日百千万倍。但若不借此日轮之相,则无以显彼土依正二报光明庄严之相。故说此住心于日之法, 宋西域三藏良耶舍译, 大正藏册 12,第 341 页下-342 页上。 文引 观无量寿经疏部份,相当于大正藏第 37,页 24
18、5 中文。从而令欲修观想念佛却又苦于难以成行者得期门径。若行者能于行住坐卧,均礼念忆想作此日观,以功深故不久之间即得定心,当见彼交净土快乐庄严之事。基于上述三种原因,所以世尊教令众生住心于日而修日想观。诚如上述,非日无以令娑婆世界众生观想极乐世界光明。而起观之时,又因具足威仪端身正坐于寂静处,而向西方守境住心,制想除缘念念不移之故,则净相会了然而现。一旦在定中出现此日时,即是已得三昧定乐,于是会有身心内外整流不可思议之觉受生起。此时当好攝心,令不起一念散心念取,菲起贪心则心水即动,以心动故净境即失,因此会有或明或暗或黑或青黄赤白等色乍现不定。设见此事时即上念言,此等境相摇动不安者,皆由我贪心动
19、念使然。如此,便应安心正念还从本起,随正念得力动相即除静以还现。既知有此等过患,则不得起增上贪心。于修诸善行时,其不可起贪着之念,正如大方等大集贤护分第三所说:彼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诸如来时不可执著,何以故?一切法无执著故,以无处所而可执著犹如虚空体性寂灭;又如铁丸,新从火出炎赫炽然,有智之人不应执触,菩萨观佛不应取著,其事如此。 而随修观想念佛众生之欲乐不同,亦可作水想观等。若起水想观时,则想水以住心,渐渐转水以成冰,待成后复转冰以成琉璃。若于定中见琉璃相,则可谓观成。此等观法在观经四贴疏中有详细说明,若欲依之起行者可参阅之。此中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观想一定要正切不可邪,而怎样观是邪呢?即于正
20、起观时观日而不见日,却见余杂境心等,心境不相应,名为邪观;若观日见日,心境相应名为正观。上已略述观想念佛之修法,此种观法在诗经论中多有谈及,欲深入了解者可参阅善导大师之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 。3、适应根机历代修净业的祖师们都有谈到观想念佛,如宋朝慈云道式就有说往生坐禅观法。他说:欲修往生观,当于一处绳床向西,这样容易观想,也表示正向西方故。于起行时结跏跌端坐,顶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而后起观即可。但同时虑及经论中关于修观门之方法虽多,而初心凡夫却不易遍学。并指出门不必并用,于中随自己根机适宜随修一门即可。且若有余观想熟习也行,但不得离净土法门。所言二种:一种扶普观意二种直想阿
21、弥陀佛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第三,大正藏卷 12,881882 。丈六金躯。慈云忏主要新修实证佛法实践道路上之先驱者,其之行迹犹如高悬于长夜中之明灯,只要我等循之而行,定能归向光明。据传记说他:少年家勤苦自励,初学律部,继入国清寺燃指普贤相前,后行般舟三昧,积劳呕血两足破裂,以死自誓,感观间菩萨甘露灌之。虽说祖师们的佛性与我们是无差别的,但修道却是有前有后的。对于初心起修的行者而言,修观想念佛并不是很适合,因为初修者大都能观之心粗而所观之境细。当然,倘若能放下万缘,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依佛言教,及祖德们的事迹,一步一脚印的走,终究也是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时间久了心识自会变细,定会得修此法门成就。三、
22、观相念佛1、出处所谓观相念佛就是观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念佛。 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云:“观相念谓观如来塑画等相。 ”观相念佛在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 般舟三昧经等都有提到。在观佛三昧海经中阿难问佛:“如来在世众生现见,观佛相好观佛光明尚不了了,况佛灭后佛不现在,当云何观?” 佛为说逆观和顺观与及观相前的一些加行。在般舟三昧经中佛告跋陀和菩萨: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眛?如是跋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是间千亿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心念若一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以后,见阿弥陀佛。当持何等法生阿弥陀佛国?尔时
23、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数数,常当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佛言:是菩萨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常当念是如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比丘僧中说经。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为念佛,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 4, 卍字续藏册 7,第 457 页。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 大正藏卷 15,第 690 下。 净般舟三昧经卷上, 大正藏册 13,第 905 页下、中。此中指明念阿弥陀佛不仅现前当生可得三昧睹佛慈容,更可于命终之后得生彼国。而此中所用的念佛方法即是观相念佛。此种念佛方法在观无最寿经中,佛也有说提及。佛陀虽然在众多经典中开显此法门,但为论述方便所以在下面
24、谈观相念佛的具体修法时,只能选出最为详尽的佛说三昧海经为所依。2、修行方法观相念佛这种法门很殊胜,仅观佛眉间白毫就能念念灭除六十劫生死重罪,所以行者在修此法门之前就必须做一些前方便。众生若要观佛像,应当先入佛塔,或自己严饰一室。用好香泥及诸瓦土,涂地令净,把房间装置的庄严些,随自己能力烧香及鲜花、水果供养佛像。然后礼佛仟悔,说自己无始以来所造的恶业。这样折服自己的心一日至七日,然后再到众僧当中为僧人打扫卫生,除诸粪秽,向众僧忏悔,礼众僧足,这样再经七日,心不疲厌。此中,若是出家沙门应颂毗尼,极令通利;若是在家居士则应孝养父母恭敬师长,调心令软。倘若心不柔软,当强行折服令人调顺,就像调象马不失御
25、一样,待心柔顺已住于静处,烧众名香礼阿弥陀佛,五体投地泣立像前,从地而起,整衣跏趺而坐系心一处,系心鼻端、系心额上、系心额上、系心足指,如是种种随意系念,专置一处勿令驰散使心动摇。心散动摇举舌柱聘,闭口闭目叉手端坐,一日至七日令身安稳,身安稳已然后观阿弥陀佛向。观相有顺观、逆观等观法,喜欢逆观的人就可以用逆观,喜欢用顺观的人就可以用顺观。逆观是指从佛像足指次第仰观。 观佛三昧海经卷九说:初观足指,系心令专,缘佛足指经一七日,闭目开目令了了见金像足指,渐次复观两足跌上令了了见,次观鹿王 ,心既专已,次第至髻,从髻观面若不明了,复更忏悔,倍自苦策,以忏悔故,戒行清静见佛像面、如真金镜了了分明,作是
26、观已,观眉间毫,如玻璃珠右旋宛转,此相现时,见佛眉眼如天画师所画作,见是事已,次观顶光令分明了了,如是现相名为逆观。 天如惟则说有三种痛鞭之策,谓报恩、决志、求验。此中求验者:既学专修观相念佛,就应当求验,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不知命忠更有几日,故须在目前更要见佛,如庐山慧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顶;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飞出,唱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如贯珠,顺观像就是从顶上诸文间,一一文系心谛观,令心了了见佛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 大正藏册 15,第 690 页下。文,犹如黑丝右旋宛转。次观佛面。观佛而已,其中观身渐下至足,如是往返凡十四遍,谛观一相极令了了。无论修顺观还是逆观
27、皆可得成就,所以行者可以随修一种,当然重重要的还得看自己的根机是否适应这种修法。3、适应根机佛陀在世时,就有众生恋慕佛陀以牛头旃檀作如来形像,而佛陀对佛像则有这样的嘱咐:尔时世尊而语像言:汝于来世大作佛事,我灭度后,我诸弟子,以咐嘱汝。 并且:空中化佛,异口用音,成作是言:若有众生于佛灭后,造立形像幡花众看持用供养,是人来世必得念佛清净三昧。 虽说佛在经典中已悬记了,于佛陀灭后修观相念佛可以得念佛清净三昧。但时值末法,众生障重慧浅,所以想修观相念的,还是得量力而为。若外缘多杂,而且心思又不慎密之人,应该是不宜修观相念的。然而持名念却不是这样的,接着我们不防来探讨下持名的修法和适应之机。四、持名
28、念佛1、出处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心中忆念诸佛名字,都称为持名念佛。 “阿弥陀佛”这四字的万德洪名,包含着无量的光明智慧、功德与神通,众生念这个名号就能招来名字中的万德。祖师大德们对这一法门有诸多的赞叹,如印光大师就曾说:“九法界众生舍此上则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下则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藕益大师:“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淸: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净。 ”如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 大正藏册 15,第 678 页下。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 大正藏册 15,第 678
29、 页中。此这般的赞叹不胜枚举,同样持名念佛在经典中也有非常多的记载,以下仅略举几部经典对持名念佛的记述:一、 佛说阿弥陀佛经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你陀佛极乐国土。 二、 阿弥陀鼓音王陀罗尼经云: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精勤修习念佛三昧。若能令心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 三、 文殊所说般若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
30、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四、 大集经云:“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现身见佛即得往生, ”五、 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为何如此众多的经论和祖师大德都赞叹持名念佛呢?这其中一定有它的殊胜之处。2、持名念佛的利益与修法(1)利益持名念佛这种修行方法,它简单明了,方便而又利益广大,经中说受持佛名现世即获十种利益: 佛说阿弥陀经 , 大正藏册 12,第 347 页中。 阿弥陀鼓音王陀罗尼经 , 大正藏册 12,第
31、352 页中、下。 全称 文殊师得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 大正藏册 8,第 731 页中。 大集经 ,转引西方合论 , 大正藏册 47,第 398 页中。 法华经. 方便品 , 大正藏 册 9,第 9 页上。一者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诸菩萨,常随守护;三者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者一切恶鬼,若夜又若罗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中;五者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枷锁,横死枉生,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七者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八者心
32、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欢喜礼拜,犹如敬佛;十者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虽然此法门有众多方便殊胜之处,临终时甚至以至诚十念而得往生。但并不意味此法门是随便的,如在群疑论中就提出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或善友邂逅未必相逢,或众苦缠身不遑念佛,或偏风不语不得称名,或狂乱失心,岂能注想,或忽逢水火,不暇至诚,或辄遇豺狼,以斯天命,或逢值恶友坏尔信心,或饮酒过差昏眠致殒,或军阵斗战奄尔命终,戒迥坠高岩,难修正行。 此上十者,一方面是告诉我们平日未种善因,临终时不定会有因缘念佛;二是若宿业
33、未曾忏除,故不知将以何因缘结束此生,所以也未必能念佛;三是告诫我们生命脆弱、无常迅速,正如古人所说的:“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己眠尸。 ”也未必会有念佛因缘。所以在我们于生死尚不能自在、不知自己何时以何种状况结束自己的生命之时,的确不能寄望于生命将终结时之临时抱佛脚。因为正如古德所说的那是“万不一往” ,实在是太危险了。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以提防死的忽然降临。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当下开始,时时刻刻都不忘念佛,唯有如此方能在生命终止的一刹那不至于手忙脚乱。千万不能存有:我今尚健,来日方长,且等到衰老时再念不迟之类的想法。因为此种打算往往误事,就有这么一件事,从前有个人到其友张留祖家劝其念佛,张
34、留祖言:我今有三头大事未了,不暇修行。一者父母未葬、二者儿子未婚、三者女儿未嫁,且待此三事了时,再行念佛未迟。其人遂告别而去,过了数月再到张家,方知张留祖己死,于是感叹的叹赋诗道:“吾友名为张留祖,劝伊念佛说三头,却恨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钩。 ”世人均难保是否会做张留祖第二,所以不可不提高警惕。而真正有志于修行之人,则应当得念佛时就要念佛,切勿重蹈前人之覆辙、遗恨轮回。 净土或问 , 大正藏册 47,第 300 页下。 释净土群疑论 , 大正藏册 47,第 59 页中。(2)修法持名念佛的修法祖师大德将之分成事持和理持。下面依智旭大师的弥陀要解和幽溪传灯大师的净土法语对事持和理持进行讲述:
35、事一心:弥陀要解云: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末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净土法语云: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厌世事放下缘心,使此念心渐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事一心也。 理一心:弥陀要解云: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净土法语云:若理一心者,此无他法但于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念
36、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为事一心中理一心也。 上文表明,在这里行者们应注意,事与理是相互资成,互相配合的,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是不可或缺的。有了理做事才有根据,才会有方向感:有了事理论才能正确的得到实行。有理有事就好比既知路线而又会实行:有理无事就好像只知路线而不肯行;有事无理就好像只会行而不知路线一样。在这几种人中,照理只有既知路线而又会实行的人才会到达目的地, 智旭 弥陀要角 ,第 34 页正面,金陵经处印。 幽溪传灯 净土法语 ,出净土十要第 263 页,庐山东林印经处。 智旭 约陀要解 ,第 34 页正。金陵刻经处印。 幽溪传灯 净土法语 ,出净土十要第 264 页,庐山东林寺印
37、经处。其余二类成功之望不大,但是会行之人虽无深智远虑,找不出路线,但只要他能够不间断念佛,决定能往生两方极乐世界。所以有事无理的修行人还不足为患,所患的是,那些只坐谈空理尚未明心见性而不肯举步的有理无事之人,即使他们谈了一生的道埋也难以进步。所以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云:着事而迷理,类童蒙读古圣之书;执理而遣事,比贫士获豪家之眷。然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来明,反受落空之祸。遂使垂手徒勤,上孤佛化下负已灵。今生以及多生,一误而成百误,甘心苦趣束手死门,无救无归可恕可痛 修持名念佛的具体方法在怀感法师的释净土群疑论卷七有说:初学道修念佛三昧,欲速得入念佛三昧的人,须身处暗室断绝一切
38、视听心舍万缘,如此则容易证得三昧,不尔则三昧难成。就像世间人思难事之时,若心乱想则难以解决,若能掩室独居闭目绝视,因为它恬静,所思的难事就容易解决。念佛三昧也是这样,乱心如果不能停止住,念佛三昧则无由现前。所以当今实修之人应静,坐暗室内,正念念佛。不让室内有少许光明,若室内有少许光明,心便容易攀缘此光胡思乱想。如果切断这一线光明,便容易得一心不乱。如果此时心仍不能专一,还驰骋于五欲攀缘于六尘,念佛就当生四种心:一无来造业至此当生渐愧心;二得闻此法当生欣庆心;三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验证遇当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这四种 心有生起一种净业即能成就。另念佛当长久不可间断,闻断净业亦不得有成;
39、长久当勇猛,不可疲怠,疲怠亦净业不能成。长久不勇猛即无进,勇猛不长久 即有退。一般来说修净业的人,行住卧起居饮食都应向西,这样的话机感容易成就,根境容易成熟。室内置一张床、一张桌子,桌子上供一尊弥陀佛、一部常诵的经典和一个香炉,不可多放余物。只须打扫干净使念佛经行时通畅即可。初念佛之人手中应持一串念珠为好,以便提醒及记数。而飞锡大师则主张以出入息为念珠,他认为:一切有情生命在生死关头,不会没有出入息,若一息不来即居后世。世上人多以宝玉水晶金刚石、菩提木槵子做成念珠,我则以出入息为念珠,随其吸呼称念佛名号,这样便有可靠的恃怙,也就不会惧怕一息不来便成后世的事。我行住坐卧常用此念珠,纵然昏沉睡眠也
40、含着这一声阿弥陀佛而睡,醒来即便续念,这样念佛必定能于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为了要适应念佛时的环境和念佛人的根器起见,所以有种种不同的念法,持名念佛除了飞锡大师的念法外,还有金刚念、默念等种种不同方法,以下仅列举几种行者可随机宜使用 莲池 阿弥陀经疏钞 , 莲池大师全集第 832 页,福建莆田广化寺印。的:金刚念:如果心气不适或因人因境有碍,高声念低声念总觉不便,可将声调在高声与默念之间,但能一字字听得分明,不走失,自然心定。这种念法效力至大,因此以金刚喻之。其中以金喻其密,密则不为外境所渗入;则喻其坚,坚则杂念无不破。在各种念佛方法中独此金刚念最为常用。高声念:顾名思义,此种行法于念时声音洪大。
41、其效用有治昏沉,提精神,扫除杂念等。若外缘易入心,杂想炽然者,惟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声声快足,一切闲事闲非自然远离。且声音高传的远,能使闻者生起正念。据传永明祖师在杭州南屏山顶念佛时,山下行人觉得他高朗嘹亮的声音有如天乐鸣空,而大师所用的就是这种念法。默念:只见动唇不闻出声,此种行法须字字历历然方生力用。就是念时使心系于一缘,然后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随念应、此法可用于卧时、病时、沐浴时、登厕等时,亦可定心养神,尤其在公共产所及不便出声之处,用这种方法最好。礼拜念:即是一面拜一面念,或一拜一念,或一拜数念皆可,因口念佛,身拜佛,意思佛,此是三业集中,六根都摄,这样便将所有精力都用在念佛上,
42、更无多余时间涉及念佛以外的事,所以用此方法精进用功效力最大。以上略举各种念佛法的作用及特长,行人念佛时可选择自己适宜自己的方法加以实行。若是以其中任何一此念了之时,但又觉得此种方法不能镇定当时的心境时,不妨换另一种方法来念,乃至反复切换均无不可。切记在念之时不宜死守法,以致蹈其蔽病,有害身心。比如说拜久易疲劳,高声久易伤气音哑等。此中还得指出修净业的人应注意两点的是:是最忌讳夹杂,夹杂的意思就是一遇到学教理的人,便想着要去寻章摘句:才遇到宗门的人,又寻思着参究问答;若遇到持律的人,则又想着搭衣用钵。如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因为一夹杂,则心不能专一,像这样今天张三明日李四,怎么会有成功之日呢?
43、岂不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经都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就像祖师大德学说的:真能念佛,放下身心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时;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所以只要抓紧这一句佛号,日久功能便往生有份。还有一点就是,要常把“死”字挂心头。明白一切终归无常,有成必有坏,有生则有死。倘若没有听闻佛法则无解脱之期,始终于四生六道中轮转。而今有此殊胜因比听闻正法并修净业,就应当专念阿弥陀佛,决非志往生极乐,莲花化生。此乃修净业人一生之大事,切莫贪生怕死,留恋世间的
44、财势眷属。常把死字挂心头,就会时警惕自己,明白“任你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从而选择修行之捷径,但念阿弥陀佛。3、适应根机持名念佛随时随地都可以念,与前三种 念佛相比,它适应众生的根机最广,真可以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无论在家出家,只要你具足信愿,持佛名号,皆可往生。出家人无妻儿之累,不为衣食烦忧,修行会容易些,而在家人则不然,要为衣食奔波,每天要工作,工作之余还要处理私事,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供息心修道,因此想要坐禅、学密、研经等,皆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在家人要出三界火宅为不易,所幸的是佛陀无边的智慧、无量的悲愍,已为终日蝇营狗苟的末世众生,指出这不费时间、不碍俗务,既极简便而又效率最
45、高,可保在家出家齐出三界决不遗漏任何一个的持名念佛法门。倘在家人舍此法门学禅学律学密,则解脱的希望甚微。宋时有位名黄打铁的人,常自怨前世无修今生贫苦,欲修行又无时间且不知门径。某日一僧教其边打铁边念佛,其方法为:譬如手持风箱推进时念一句佛号,拉出时念一句佛号。打铁时每打一下则念佛一句,不打时,也不废弃,行也念、睡也念,时刻不忘。黄打铁从僧教,因专心念的缘故,历经余年自知时至,说偈曰:“钉钉铛铛,百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即日立化。回朔过去,善导、道绰、飞锡等大师皆力倡持名之易行。故印光大师说:“九法界众生舍此,则无以圆成佛道。 ”上述四种念佛,实相念是体认了诸法毕竟空,通达无所有的道理
46、,己不起分别戏论了,是具深善根福慧者所修。观想和观相在修习过程中,须要有好的环境条件,以及行者必须对所观之境的了解和自身的心细优势,方容易与弥陀佛相应。然持名一法古因弥陀他力本愿的悲智体现,可以使我们以最低的起点、最易的行持,得到最快的解决学佛人最根本的问题了脱生死。具体说来就是以具足“信愿”为前提,再加上身体力行持名念佛的实践行为“行” ,便可得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而众所周知的,一旦往生之后,即使你品位在低也可以在“三不退”的净土持色下,确保不再轮回生死及解脱有望。基于此上理由,本文将之做为四种念佛中的特別提倡对象。所以文中对其作重点说明。其实对持名念佛这一殊胜行法的重视,在古来修净业的大德身
47、上也可略窥一斑,如善导、道绰等大德,皆将持名定为日课七万乃至十万。传称善导大师入室跪念佛号,非力竭不休。他认为四十八愿中,佛之本愿,即以名号攝受众生。故他在他无量寿经疏卷四云: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而专称阿弥陀佛名号。 同样,在教化众生方面,祖师们也是极力教劝持名,如少康大师便足以钱诱掖小儿念佛。其实,从上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持名念佛“方使易行”与“高妙殊胜”完美的结合特征。正是因为其方使易行,所以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正是由于它妙殊胜,所以得诸佛菩萨及祖师大德之推崇。至于对法门高下的看法,本人认为:凡是适应众生根机的法门便是无上胜妙禅,但并不意味不适合自己所修之法便不究竟。正所谓“法无高下,应机便是。 ”亦如因病施药,药无好坏,能治疗好病的便是对症良药。持名念佛亦如是,正是末世众生对症之药,所以修习净业之人切勿看轻自己、看轻此法门。当然更不要因此,而去轻毁其它何任一法门。 观无量寿经疏卷四,大正藏卷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