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鸟类的繁殖,鸟类的性成熟,鸟类的性成熟大多在生后一年,多数鸣禽及鸭类通常不足一岁就达到性成熟,少数热带地区食谷鸟类幼鸟经35个月即可繁殖。鸥类性成熟需3年以上,鹰类45年,信天翁及兀鹰迟至912年性成熟。性成熟的早晚一般与鸟类种群的年死亡率相关死亡率愈低的,性成熟愈晚繁殖的雏鸟数也少。,鸟类的求偶炫耀,求偶炫耀的方式: 1.鸣啭、鸣叫和发声 2.体色显示 3.身体接触、舞蹈和婚飞 4.公共竞技场求偶 5.装饰求偶场,求偶炫耀的功能: 1.吸引异性、形成配偶 2.促进性器官活动的同步化 3.物种识别,鸟类的婚配制度,1.单配制:最普遍的婚配方式。在一个繁殖期内,一只雄鸟与一只雌鸟形成配偶,现
2、存鸟类中绝大多数的种类属于单配制,包括90以上的晚成鸟和80以上的早成鸟。,2. 一雄多雌制:一只雄鸟拥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雌鸟配偶,每只雄鸟可以与两只以上雌鸟交配,但每只雌鸟却只能与某一特定的雄鸟交配。约有2科和4亚科鸟类是一雄多雌(如松鸡、环颈雉、蜂鸟及织布鸟)。交配之后,由雌鸟选择巢址,完成筑巢、产卵、孵化和育雏等全部繁殖活动。雄性不参与对后代的抚育。,3.一雌多雄制:一只雌鸟可以与两只以上的雄鸟交配,对于每只雄鸟来说,只能与某一只雌鸟交配,通常由雄鸟抚育后代。 一雌多雄多出现在那些繁殖地位于沼泽环境中的鸟类,这些鸟类的繁殖生境中可利用的食物资源丰富,雌鸟连续产下几窝卵,供不同的雄性个体来
3、孵化和育雏。 一雌多雄制在鸟类中比较少见,约0.4科及1亚科鸟类属此,已知的为(共鸟)科、彩鹬科、三趾鹑科、瓣蹼鹬科和雉鸻科。,4.混交制:实际上是一雄多此制和一此多雄制的混合。在这种婚配制度下,雄鸟和雌鸟都有可能承担抚育后代的职责。如美洲鸵鸟,在繁殖季节,雄鸟间为获得一小群雌性配偶常发生激烈的竞争,获胜的雄鸟才能与该群雌鸟交配(一雄多雌制),在雄鸟筑好巢后,每只雌鸟都向这个巢产下几枚卵,一般产28枚,最多62枚。雄鸟开始孵化,而这一小群雌鸟又去其他地方与雄鸟交配并为其产卵(一雌多雄制),幼鸟孵化后,由雄鸟育雏。,普通鸟类每年繁殖一窝,少数如麻雀、文鸟及家燕等,一年繁殖多窝。在食物丰富、气候适
4、宜的年份,鸟类繁殖的窝数和每窝的卵数均可增多。一些热带地区的食谷鸟类甚至几乎终年繁殖。,5.配偶关系的持久性:两性在交配期相遇,交配后即分开,配偶关系中止,如黑琴鸡。两性在一起只有几天的时间或到孵化开始,如美洲鸵鸟。两性在一起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直到孵化时才分开,如大多数鸭科鸟类。两性在一起直到幼鸟独立活动为止,如多数雀形目鸟类。两性整个繁殖季节都始终在一起,如家燕等。终生配偶,如企鹅、天鹅、雁、鹳、鹤、鹰、鸮、鹦鹉、乌鸦、喜鹊及山雀等。,占区或领域,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侵入,称为占区现象。所占有的一块领地称为领域。占区、求偶炫耀和配对是有机地结合在一
5、起的,占区成功的雄鸟也是求偶炫耀的胜利者。占区的生物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保证营巢鸟类能在距巢址最近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所以飞行能力较弱的、食物资源不够丰富和稳定的,以及以昆虫及花蜜为食的鸟类,对领域的保卫最有力;调节营巢地区内鸟类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以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分布不过分密集,也可减少传染病的散布;减少其他鸟类对配对、筑巢、交配以及孵卵、育雏等活动的干扰;对附近参加繁殖的同种鸟类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起着社会性的兴奋作用。,领域的大小可从几平方km2(例如鹰、鵰、鹫、和雪鸮)到几万m2 (如雷鸟),一些雀形目鸟类的领域约为几百m2。领域大小是可变的,在营巢的适宜地域有限、种群密度
6、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领域可被其他鸟类“压缩”或“分隔”而缩小。,筑巢,巢的功能:使卵不致滚散,能同时被亲鸟所孵化;保温;使孵卵成鸟、卵及雏鸟免遭天敌伤害。,营巢的类型:独巢、群巢,鸟类营群巢的因素是:适宜营巢的地点有限;营巢地区的食物比较丰富,可满足成鸟及幼雏的需要;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这些因素中,可能“适宜营巢地点不足”是主要原因。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大规模开发,适宜巢址的进一步减少,集群营巢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巢的类型: 1地面巢:除去某些雀形目鸟类(如百灵、柳莺)也可在地表编织精巧的巢以外,地面巢代表着低等地栖或水栖鸟类(鸵鸟、企鹅以及大部陆禽、游禽、涉禽)的巢式。巢的结构简陋,卵色与环境极
7、相似,孵卵鸟类也具同样的保护色。,2水面浮巢:某些游禽及涉禽能将水草弯折并编成厚盘状,可随水面升降。,3洞巢:产卵于树洞或其他裂隙内,一些猛禽、攀禽及少数雀形目鸟类属此。洞穴的位置、结构与鸟类的生活习性有密切关系。其中较低等的种类都不再附加巢材,产白色卵(反映了原始森林鸟类似爬行类的卵)。雀形目洞巢种类则于洞内置以复杂的巢材,卵色也多样,反映出是一种后生的特化现象。,4编织巢:以树枝、草茎或毛、羽等编织的巢。低等种类(如鸠鸽目、鹭类、猛禽)的巢型简陋。雀形目鸟类则能编成各种型式(皿状、球状、瓶状)的精致鸟巢。我国以造巢著名的鸟类有织布鸟和缝叶莺。前者以嘴将植物纤维如织布般地穿梭编织成瓶状巢;后
8、者以植物纤维贯穿大形树叶的侧缘,而缝合成悬于树梢的兜状巢。,产卵与孵化,每种鸟类在巢内所产的满窝卵数目称为窝卵数。窝卵数在同种鸟类是稳定的,一般说来,对卵和雏的保护愈完善、成活率愈高的,窝卵数愈少。就同一种鸟而言,热带的比温带的产卵少;食物丰盛年份的产卵数多。所以窝卵数是自然选择所赋予的、能养育出最大限度的后代数目。此外,窝卵数也与孵卵亲鸟腹部的孵卵斑所能掩盖的数目有关。,鸟类中存在着定数产卵与不定数产卵两种类型,前者在每一繁殖周期内只产固定数目的窝卵数,如有遗失亦不补产,例如鸠鸽、环颈雉、喜鹊和家燕等。不定数产卵者,在未达到其满窝卵的窝卵数以前,遇有卵遗失即补产一枚,排卵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9、,直至产满其固有的窝卵数为止。已知一些企鹅、鸵鸟、鸭类、鸡类、一些啄木鸟以及一些雀形目鸟类(例如家麻雀)均有此特性;饲养卵用家禽(鸡、鹌鹑、鸭、鹅及火鸡等)就是利用了鸟类的这种特性。,孵卵大多雌鸟担任,如伯劳、鸭及鸡类等,也有的雌雄轮流孵卵,如黑卷尾、鸽、鹤及鹳等,少数种类为雄鸟孵卵,如鸸鹋、三趾鹑等。雄鸟担任孵卵者,其羽色暗褐或似雌鸟。 已测鸟类孵卵时的卵温为34.435.4左右。孵卵早期,卵外温度高于卵内温度;至胚胎发育晚期,卵内温度略高于卵外温度。 每种鸟类的孵卵期通常是稳定的,一般大型鸟类的孵卵期较长,如鹰类2955天、信天翁638 1天、家鸽1 8天、家鸡2 l天、家鸭28天、鹅3
10、l天;小型鸟类孵卵期短,如雀形目小鸟多为10l 5天。,胚胎完成发育后,雏鸟即借嘴尖部临时着生的角质突起“卵齿”将壳啄破而出。鸟类的雏鸟分为早成雏和晚成雏。早成雏于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大多数地栖鸟类和游禽属此。晚成雏出壳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绒羽,眼不能睁开。需由亲鸟衔虫饲喂(从半个月到8个月不等),继续在巢内完成后期发育,才能逐渐独立生活。雀形目和攀禽、猛禽以及一部分游禽(体躯大而凶猛的种类,如鹈鹕、信天翁)属此。,育雏,鸟类的迁徙,二、迁徙的类型,留鸟:终年栖息于同一地区,不进行远距离迁徙的鸟类,漂鸟。,候鸟:在春秋两
11、季沿着较稳定的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徙的鸟类。根据其在一地区的旅居情况,可以分为夏候鸟、冬候鸟、旅鸟。,迷鸟:在迁徙过程中,由于狂风或其它气候因子骤变,使其漂离通常的迁徙路径或栖息地偶然到异地的鸟类。,一、迁徙的概念,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鸟类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进行的定期、集群、沿着一定方向飞迁的习性,三、鸟类迁徙的原因,生态因素,鸟类和其他动物一样,一般贪图安逸和舒适的生活,在不得已得情况下才进行改变,迁徙是一种冒险行为,如果迁徙带来的危险大于严冬的危险,鸟类会留在繁殖地,反之,趋向于迁徙,因此,迁徙的原因是环境压力所迫,其动机可能是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是最主要的
12、生态因素,北方夏季为鸟类繁殖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条件,食物丰富,光照时间长,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育雏活动,有利于雏鸟的存活和生长。,冬季,气候恶劣,食物缺乏,鸟类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繁殖地到南方越冬,而南方的夏季炎热、季风、多雨等,不适于鸟类进行繁殖活动,迫使他们返回北方繁殖。这种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每年周期性的发生,鸟类这种回归性要求被保留在遗传记忆中,称为鸟类的本能。,季节性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的影响,与食物密切相关的,但不能把鸟类的迁徙认为是对食物条件恶化的简单反应,因为有些鸟类的迁徙发生在食物恶化之前,如家燕、鹟类、莺类繁殖之后,在盛夏中期、天气温暖、食物丰富时,就开始南迁了。,生理因素,神经内
13、分泌等生理活动对于有机体的生理机能具有重要的影响,鸟类迁徙很大程度依赖于内部的刺激,事实证明,肾上腺分泌的皮质激素和脑下垂体分泌的催乳激素与诱发迁徙直接相关,而这些激素的分泌与光照长短有密切的关系,光照增长,激素分泌增加,促使生殖腺发育,鸟类向北迁徙。光照缩短,激素分泌减少,生殖腺萎缩,内分泌机能衰退,鸟类南返。,历史因素,鸟类迁徙起源于新生代第四纪的冰川期,当时北半球冰川南袭,北方天气寒冷,影响了鸟类的生存,迫使鸟类离开故乡,向南方适于生存的环境迁徙,以后冰川向北退缩,鸟类便在夏季向北迁徙,随着冰川周期性南侵北退,使鸟类形成周期性的南北迁徙,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鸟类迁徙的本能。,
14、冰川对鸟类的迁徙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并非是其真正的原因,因为鸟类的迁徙在冰川期以前就已经存在,而没有经过冰川的地方,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也有迁徙的现象存在。,四、鸟类迁徙的距离、速度、高度,距离:迁徙鸟类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的距离差距较大,短的数百km,距离长的可达上万km。迁徙距离最长的是北极燕鸥,其繁殖在北美的北极地区,冬季到南非海岸越冬,距离18000km。,速度:飞行速度较快,雨燕为200km/h,游隼250km/h。迁徙速度指迁徙中的平均速度,多数迁徙鸟类的迁徙速度为30km/h70km/h,海洋迁徙鸟类速度相对较快。雷达测定百慕大地区飞越大西洋鸟类的平均速度为67km/h。迁徙距离长的
15、鸟类,平均每天飞150km200km,迁徙距离短的鸟类平均每天不超过100km。,多数鸟类春季的迁飞速度比秋季的快,如在新西兰越冬的斑尾滕鹬,春季从越冬地迁飞到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东部的繁殖地,仅需11.5个月,秋季回迁则需23个月。,高度:一般低于1000m,小型鸣禽迁徙的高度不超过300m,大型鸟类可达到3000m6300m,个别种类可飞越9000m。一般夜间迁徙的飞行高度低于白天,如雷达和望远镜观察夜间飞越墨西哥海湾的候鸟飞行高度为244m488m,而白头为1220m1524m。迁徙鸟类飞行高度,还与天气有关,天气晴朗,飞行较高,有云雾或逆风时,则降至低空飞行。如雨燕晴天高度2300m36
16、00m,阴天平均700m。,五、我国候鸟的迁徙路径,西部候鸟迁徙区:包括内蒙西部干旱草原以及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干旱或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带和高原草甸草原等生境中的夏候鸟。其迁飞路线沿阿尼玛卿、巴颜喀拉、邛崃等山脉向南沿横断山脉至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甚至印支越冬,,中部候鸟迁徙区:包括内蒙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地区及陕西地区繁殖的候鸟。冬季可沿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和大巴山进入四川盆地以及经过大巴山东部到华中或更南的地区越冬。,东部候鸟迁徙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东部繁殖的候鸟,如鸳鸯、中华秋沙鸭、鸻鹬类等。可沿海岸向南迁飞至华中或华南,甚至迁到东南亚各国。或由海岸直接到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澳大利亚等过越冬。,除此之外,还有冬季由蒙古、俄罗斯迁来我国越冬的部分冬候鸟,如黑雁。蒙古沙鸻、太平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