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政治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405489 上传时间:2019-06-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政治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政治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政治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政治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一篇 政治与政治学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根本问题是国家的政权问题,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学: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 第二篇 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

2、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包括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关系。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则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利益: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三要素:(1)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2)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3)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利益关系: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同时,利益内在矛盾和双重特性不仅促使利益关系得以形成

3、,而且决定着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使得利益关系具有多重复杂性。共同利益:首先是在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共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和形成某一群体的各子群体利益,这些不同的个人利益和子群体利益的相同之处构成了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单一性、多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性。集体:(1)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单位的特指概念,既包括企业、企业集团等单位,也包括事业、机关等单位。这种集体中的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就是集体利益。社会主义社会群体利益的主要内容是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中介。(2)是特定

4、的社会关系纽带连接而成的利益群体。该群体的成员的共同利益构成了集体利益。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有现象,是人们根据特定的利益要求,为了影响政治决策而结成的社会群体,这种特定的利益要求就是利益集团的集团利益。资本主义国家利益集团多种多样,具有与政治决策的紧密相关性。阶层:是人们基于相同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等形成的社会群体,如资本主义国家的中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阶层。同一阶层的人们的共同利益构成了阶层利益。阶层利益只有在受到损害时才会在社会利益结构和政治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阶级: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人们由于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因而造成经济地位和收入不同而形成的大的社

5、会集团。这些社会集团的共同利益构成了阶级利益。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中的共同利益即民族利益。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其根本利益。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的另一个侧面,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一面。横向利益矛盾是指同一个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纵向利益矛盾是指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 、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

6、和政治力量、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特定的公共权力。中央权力:是特定政治权力主体内部最高层次上的权力,是统一政治权力的核心部分。就社会范围和层次上,中央权力是公共权力的代表,具有普遍性、至上性;在法定范围内,中央权力具有支配性和约束性。地方权力:是特定政治权力主体体系内部次级层次上的权力,是按照政治地域的划分而形成的权力。一般以特定政治地域的共同利益为基础。权利: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内容:对于利益实现和分配的主张。形式: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的法定资

7、格,行为上表现为权利范围内的作为与不作为的自主性。现实性上体现为个体权利和集体权利。政治权利: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内容: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形式: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政治权利法定范围内的自主性。特性:主体的相对个体性、权利主体的自主性、法定规范性、权利义务的统一性、自由价值型。第三篇 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基本要素: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包括政治统治

8、、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政治统治: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德治方式:即通过社会道德和伦理建构、维护政治统治的方式。政治权力以道德伦理建构和维护政治统治,必须确立特定社会的公共伦理,同时,必须使其政治统治在价值和规范意义上具有与公共伦理的高度吻合性,以此确立政治统治的道德合法性和正当性。强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强力直接实现统治的方

9、式,强治方式主要采取强力压迫,权利剥夺,分化瓦解和行为强制等方式,以消除或者减轻其对于政治统治主体地位和社会政治秩序的威胁、危害和破坏。强治方式是政治统治本质的直接体现,也是政治权力的直接运用。法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依照特定法律规则或者制度规则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法治的实际运行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照和维护法律的秩序,来实现和维护统治秩序。法治使得政治统治制度化、政治过程规则化、严格按照制度和规则的要求及规定进行政治活动,以维护和实现政治统治秩序。绩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承担社会职能和实现公共利益的绩效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在实施这一方式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共职能具体体现为多方面公共事务

10、,因此,绩治方式要求政治权力主体全面承担这些职能,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共职能具有特定的目标性,绩治方式还常常要求政治权力有效的按照这些目标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理治方式:即以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以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是发生和作用于社会成员理性思维层次的活动,是对于特定政治统治合理性的阐述和论证,是以思想秩序建构和维护政治统治合法性和政治统治秩序的途径。 (意识形态作用:是权力主体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全社会普遍形式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必须以理性逻辑力量,把自己的政治价值和主张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基本价值信仰和信念。 )心治方式:即通过对于社会成员政治认同心理的培养和强化进

11、行政治统治的方式。培养和强化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对于政治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政治统治能否建立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政治统治有效程度的关键因素。对于社会成员认同心理的培养和强化,是政治权力主体使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论规范转化成为社会成员的心理定势的过程。政治管理:是解决权力制约关心内在矛盾的另一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重要行为体现。在内容上,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和社会后果。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包括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规制和协调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行为,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等行为。特性:公共性、组织性、责任性、服务性、以公

12、平和效率为基本价值取向。公共资源:即公共所有的资源,包括公共自然资源、财政资源、物力和人力资源、信息和技术资源。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政治规划:是政治权力在对于社会的管理活动中,就其管理目标、任务、条件和方式而进行计划和部署的行为。是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和行为。包括国家战略规划、立法规划、行政规划。特点:预先性、预测性、协调性、适度弹性、方向性、规范性。政治决策:是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管理活动问题的决定行为,是政治管理行为的现实实施。本质:政治管理者确定所要实现、维护、发展的特定利益要求及其方式的行为。特点:公共权威性、公共选择性。形式:立法决

13、定、行政决策、司法判定。政治组织:是政治权力为实现政治规划和政治决策而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的行为。是政治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本质:是把政治权力结构性规则化的过程。政治组织设定的根本因素是政治权力的职能。政治组织过程贯彻有利于政治管理目标实现、组织整体协调、因事设职、权责结合的原则。特点:政治性、合理性、有序性、规则性、动态性。政治指挥:是政治权力按照特定政治规划和目标,凭借政治组织,支配和协调社会成员以实现政治决策的行为。在政治管理中,政治指挥现实的体现为政治权力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是政治权力意志和要求转化为社会成员行为的过程,也是政治管理转化为现实社会后果的过程。特点:主导

14、性、支配性、协调性、操作性。政治监督:是政治权力在政治管理过程中对于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功能:维护社会成员利益、维护政治决策和组织规则,防止、纠正和处罚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逾矩行为。特点:权力性、合法性、监控性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政策之间,或者政治和公共职位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达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投票方法:声音、手势、书面表达、电子信号

15、。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政治职务或者公共职务的政治行为。选举活动包括投票、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之分。政治选举是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有效手段。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利益的公民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政治行为。这种组织可能致力于特殊的利益,也可能致力于社会公共利益。基本目标是影响政府决策。公民参加该组织的实施本身就够构成了一种政治参与方式。政治结社包括组织或者参加政党活动(选举期间)和参加社团活动(公民参加压力集团) 。政治表达:是公民行使政治表达和夙愿

16、权利的行为。公民通过法定途径和方式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途径: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公民以政治表达影响政府,主要是会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政治接触:是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包括合法行为和非法行为。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接触禁止合法的政治接触,不包括新会或者威胁等非法犯罪行为。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接触包括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接触包括信访、公民接待日与官员面谈等。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参与行为的缺乏,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

17、淡而漠不关心。第四篇 政治体系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人们在政治活动中运用政治组织和制度实施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在当代政治社会生活中,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政党及其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及其运行规则是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基本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历史类型: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

18、家类型,1、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分权制度:分权制度在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中,通常具体表现为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权制度在欧美各国的具体形式是不同的,典型的有美国式的“三权分立”和英国的立法至上的“混合权力”型的分权制度,通过这些安排,实现不同权力之间的制约和平衡。专制君主政体: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常见政体,主要特征是君主拥有绝对的至上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国家意志,君主不受任何人、任何机关的限制和监督。两个变种:1、等级君主政体,为了协调社会利益矛盾,君主建立由僧侣、贵族、商人、市民等组成的等级会

19、议作为咨询机关,该机关享有纳税批准权 2、贵族君主政体,最高国家权力名义上掌握在君主手中,实际上君主受着他人的幕后操纵。立宪君主政体: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之一,存在于资产阶级在进行政治革命时力量并不十分强大,革命以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妥协而告终的国家。种类:二元君主制、议会君主制二元君主制:形式上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限制,实际上君主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钦定宪法权等权力。该政体一般存在于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相对软弱的国家。议会君主制:该政体的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一般只具有国家象征的意

20、义。该政体的议员是选举产生的,有任期,君主是世袭且终身任职的,因此该政体只是部分意义上的残缺的君主制。该政体通常是资产姐姐革命进行得不够彻底的国家采用的政体形式。贵族共和政体:最高国家权力由奴隶主贵族担任的执政官掌握,执政官由选民产生,实行限定任期制,贵族组成元老院,掌握着国家立法、行政、外交、军事等实际权力,执政官可以召集民众大会,民众大会对公共事务具有表决权,该政体还设有民选产生的报名官等长官。该政体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其共和只限于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民主共和政体: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政体形式,其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最高国家权力由多数人执掌和行使,这些执掌者由选举产

21、生,并实行限定任期制。按照不同职能机关和职位的地位、权限可分为议会共和政体和总统共和政体、委员制政体。无产阶级国家采用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包括巴黎公社、苏维埃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政体。议会共和政体:议会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而不掌握实权,他与议会君主政体中的君主的地位和享有权限相似,但前者由选举产生,其政治活动负政治法律责任,后者为世袭继承,其政治活动无需负责。 (意大利、奥地利、印度)总统共和政体:最高国家权力由总统和议会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总统和议员分别由选举产生,有任期,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他和议会之

22、间有权力制约关系。 (美)委员制政体:该政体中存在着联邦议会和联邦委员会,后者由前者选举的数名委员组成,集体行使行政权。委员会无权否定议会的决案或解散议会,议会也无权使委员会成员辞职。联邦议会和联邦委员会成员均实行任期制。 (瑞士)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自己国家的第一次尝试,其政体是无产阶级国家政体的雏形。特点:1、直接选举制 2、国家管理人员轮换制 3、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机关,统一形式立法权、行政权 4、废除常备军和旧式法官、警察,常备军由武装的全体人民取代,法官和警察由公民选举产生,随时可以撤换。苏维埃政体:是列宁根据巴黎公社原则和俄国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苏联国家

23、政体形式。特点:1、苏维埃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成员由人民选举产生,有任期,苏维埃最高主席团是常设机构 2、苏维埃由联邦院和民族院组成,两院具有平等的权力地位 3、苏维埃拥有制订、修改、决议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的权力 4、苏联部长会议、苏联最高法院、检察机关都由最高苏维埃产生并对它负责 5、地方各级苏维埃是地方最高权力机关,其他权力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政体: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特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2、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

24、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按照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邦联制:是复合制的一种类型,实际上是一种国家联盟,是松散的国际组织,是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无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统一军队、赋税、国籍,但是设有协商机关,由成员国政府首脑参加并写上共同事宜。各成员国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只是在某些方面采取程度不同

25、的统一行动,共同活动以各方共同签字的条约为基础。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和规则制度体现。特性:阶级性、实体性、严密组织性、特定职能性。设置原则: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集中制。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控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可以由专门国家最高代表者担任,由最高行政长官担任,可以由选举产生,实行世袭和终身任职。形式:个体国家元首、集体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的设置是政府机构内部分工的需要、对外交往的需

26、要、民族精神支柱的需要)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在现代国家中,它一般是指代表大会、国会、议会、国民议会等机构。立法机关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分为两院制立法机关和一院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是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一般由国家行政首脑、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行政公务员组成。司法机关:是维护法律的部门,即审判和追究刑事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是国家司法权的组织体现。由侦察、诉讼、审判组成。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

27、组成的政治组织。特征:鲜明的阶级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特定的组织和纪律。政党制度: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影响因素:社会利益结构、政治力量的成熟程度、国家政体、选举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资本主义国家包括两党制、多党制、一党制,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两党制: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两大政党制往往势均力敌。本质上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服务的。多党制:资本

28、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在资本主义的竞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特点:党派林立、党派情况复杂,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定,党内不断形成的政党联盟随政局不断发生新的分化组合。一党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或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的制度。法西斯国家和当代民族主义国家实行一党制。政治社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利益结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特点: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参与政府的政策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的

29、制定、修订和实施;是群众性政治组织。压力集团:即政治性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是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改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是垄断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产物。 (特点:数目种类繁多;活动范围广泛;彼此间利益对立、相互排斥;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工会:是工人阶级资自愿结合的最广泛的群众组织,是工人群众利益的代表者,负责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和国家、集体的利益。原则:产业和地区相结合。基本职责:反映和维护工人群众的利益要求,协调这种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间的关系;进行群众职工的自身教育;监管企业事业和政府部门的

30、工作。青年组织:我国青年组成的最重要的全国性政治组织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全国学生联合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妇女组织:即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是全国妇女的群众组织,实行团体会员制。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由大会产生妇女联合执行委员会。职责:维护妇女儿童的权益,动员和教育妇女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第五篇 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政治社会化确保政治文化得以传习。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政治行为、

31、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直观的、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信念等。主体是政治人,本质是精神现象,是对政治现实的反应。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政治知觉、政治印象、政治认知判断。要件:认知者、被认知者、情景。政治情感:是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

32、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政治动机:是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隐藏在人们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由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和政治目标构成。政治态度: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政治思想: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包括政治认知、政治判断、政治推理,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33、政治科学:指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验研究,注重对实际政治状况的客观描述和阐释。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范畴。包括对政治生活的事实性判断和描述、对某种政治现象的因果性分析,对政治命题和政治事实间的逻辑联系的分析。标准:客观性、精确性、系统性、普遍性、可验证性、政治哲学: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性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方法:哲学思辨。特点:科学的、规范的、工具性的、分析性的。政治哲学追求真善美的知识并以此作为政治评价的标准。政治社会化: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

34、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特点: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手段性。政治人:社会成员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适应、参加或改变政治生活而进行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既有政治文化,熟悉政治准则,并且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明确自己的社会政治角色,从而从“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 ,成为社会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和政治活动的实践者。政治模仿:社会成员接受他人的政治价值、政治信念,模仿他人的政治行为方式和政治态度。大量见之于儿童与成人、学生与教师之间、

35、群众与领导之间、资浅政治人员与资深政治人员之间。政治教育:是人们直接获得政治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式,具有广泛的作用范围,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政治知识和价值规范都是通过政治教育获得的,可以通过反复作用而有效地灌输特定政治价值和观念。具有可控性,政治体系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它来调整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向。政治训练:人们为了承担有特殊政治要求的政治职位或政治任务,必须经过特定政治专业训练来掌握该职位所要求的价值标准规范、规则和技能。实际上是专门化、系统化和深入化的政治教育,目标在于塑造特殊的政治人格,培养特定的政治素质和能力。政治实践:人们直接参加政治生活,从事政治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反复检验自己

36、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深化自己的认识,是直接政治社会化的最有效方式。人际转移:是指人们把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某些人的看法、情感、态度转移到政治人物身上,从而影响其政治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其形成与政治人物相联系的政治制度、政治信念和政策等的看法。价值转移:是人们把社会生活中学习的社会价值、期望等等转用于政治生活的过程。人们不自觉地把社会价值带入政治领域,使之转变为政治价值,影响政治道德。规则转移:人们把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规则、规范等转移到政治生活中的过程。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规则往往对政治生活规则产生极其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是规则转移的来源和基础。第六篇 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

37、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实质是在利益和利益关系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政治权力之间、政治权利之间、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包括政治改革、政治革命,目标是政治民主。政治发展是人类社会从低级政治走向高级政治、从政治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过程。政治革命: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证券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是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历史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秩序、制度,推动社会进步。政治斗争:各阶级、阶层、政党、民族、国家和政治力量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所进行

38、的斗争。它是阶级斗争的高级形式。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即统治阶级要保持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要争得统治地位。政治斗争有时也指一定阶级、阶层内部不同政治集团和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政治妥协:政治革命中对立和对抗的双方在政治力量悬殊或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为避免两败俱伤,以不损害双方的根本利益为前提,通过政治谈判、协商或默契,互作让步,暂时缓和矛盾,以便于革命力量的发展。包括以退为进的妥协和共退共进的妥协。政治革命的战略:是指革命力量根据社会利益状况和政治力量对比情况确定的政治革命的目标、任务、方针和途径。研究的的是政治革命的规律,涉及结盟对象、孤立对象、打击对象及目的。最重要的是组织力量。政治革命的

39、策略:是政治革命力量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定的革命形式和组织形式等,是为实现政治革命的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办法。策略问题是手段问题。暴力革命:采用战争或流血斗争的方式用武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和机关) ,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包括暴动、武装起义、战争三种形式。暴力革命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方式和最有力、彻底的手段,是非暴力革命方式得以运用的基础。暴动:作为爆烈的反抗行为,是因为公众对政治权利主体或政府政策不满而引起的,一般是公众诉诸武力以施展政治压力。包括无组织的骚乱、有组织的暴乱、密谋式的恐怖与阴谋式的叛乱等多种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

40、性和相当的破坏性。武装起义:是暴动的进一步升级,以武力推翻政治权利主体的地位为目的,是一种组织化的行为。通常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被压迫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被压迫民族推翻殖民统治的主要斗争形式。战争:是暴力斗争的最高形式,当武装起义进一步升级,双方都有了军队和政治指挥机构,相互之间进行长时期的对峙和交锋,形成战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政治革命的极端形式。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之分,取决于政治革命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利益。非暴力革命:在革命形势的逼迫下,统治阶级不得不让出政权,从而实现政治权力非暴力性的新旧交替。包括议会斗争、政治示威、政治不服从。前提条件:客观形势和力量大大不利

41、于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和集团对维持自己的统治感到彻底绝望。议会斗争:指社会各个阶层、政党、集团、派别及其代表在议会里所进行的斗争,这种政治斗争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斗争各方都进行理论宣传、施加政治压力、甚至采取金钱交易等方式实现自己的集团利益。政治示威:在停止工作或学习基础上形成的表达意愿的方式,指在公共场所、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在革命时期常与政治罢工相结合,在和平时期是一种合法手段。政治不合作:是非暴力消极抵抗方式,是对国家活动的抵制,如拒绝在国家机关和军事机关中工作,不参加执政党,放弃荣誉称号等。政治不服从:是集体的有目的的脱离政治权力

42、轨道的行为,如公开地拒不执行官方的命令、停止工作和学习、逃避法律等。政治改革:是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关系中的共同利益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政治民主: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特征: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前提,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