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江西省南昌十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语文 3 月月考试题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 IS 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现代文阅读(23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2、 题。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
3、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
4、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 2 -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
5、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
6、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在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B.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
7、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C.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D.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3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B.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C.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
8、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D. 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B.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C.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D.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4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46 题。两个人的历史余 华一九三年八月,一个名叫谭博的男孩和一个名叫兰花的女孩,共同坐在阳光无法照耀的台阶上。作为少爷的谭博和作为女佣女儿的兰花,时常这样坐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他们的梦。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七岁的谭博已经不再和十六岁的兰花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那时候谭博身躯里青春荡漾,他有时会突然拦住兰花,眉飞色舞地向她宣讲一些进步的道理。那时候兰花总是低头不语。在这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里,兰花与往常一样用抹布擦洗着那些朱红色的家具。谭博坐在窗前阅读泰戈尔有关飞鸟的诗句。兰花擦着家具时尽力消灭声响,她偶尔朝谭博望去的眼神有些抖动。她希望现存的宁静不会遭受破坏。然而阅读总会
10、带来疲倦。当谭博合上书,他必然要说话了。最近,他常常梦见自己坐上了一艘海轮,这种渴望出门的- 4 -欲望在清醒时也异常强烈。 “我想去延安。 ”他告诉她。她迷茫地望着他,显而易见,延安二字带给她的只能是一片空白。他并不打算让她更多地明白一些什么,他现在需要知道的是她近来梦中的情景。她重现了一九三的害臊。然后她告诉他近来她也有类似的梦。不同的是她没有置身海轮中,而是坐在了由四人抬起的轿子里,她脚上穿着颜色漂亮的布鞋。轿子在城内各条街道上走过。他听完微微一笑,说:“你的梦和我的梦不一样。 ”一九五年四月,作为解放军某文工团团长的谭博,回到了他的一别就是十年的家中。此刻全国已经解放,那时候兰花依然居
11、住在他的家中,只是不再是他母亲的女佣,开始独立地享受起自己的生活。谭博英姿勃发走入家中的情景,给兰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兰花已经儿女成堆了,她已经丧失了昔日的苗条,粗壮的腰扭动时抹杀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在此之前,兰花曾梦见谭博回家的情景,居然和现实中的谭博回来一模一样。因此在某一日中午,当兰花的丈夫出门之后,兰花告诉了谭博她梦中的情景。 “你就是这样回来的。 ”兰花说。谭博听后也回想起了他在回家路上的某一梦,梦中有兰花出现,但兰花依然是少女时期的形象。“我也梦见过你。 ”谭博说。他看到此刻变得十分粗壮的兰花,不愿费口舌去叙说她昔日的美丽。有关兰花的梦,在谭博那里将永远地销声匿迹。一九七二年十
12、二月。垂头丧气的谭博以反革命分子的身份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去世,他是来料理后事的。此刻兰花的儿女基本上已经长大成人。谭博身穿破烂的黑棉袄在兰花身旁经过时,略略站住了一会儿,向兰花胆战心惊地笑了笑。兰花看到他后轻轻“哦”了一声。于是他才放心地朝自己屋内走去。过了一会儿,兰花敲响了他的屋门,然后问他:“有什么需要我?”谭博不知该说些什么。母亲去世的消息是兰花设法通知他的。这一次,两人无梦可谈。一九八五年十月。已经离休回家的谭博,终日坐在院内晒着太阳。还是秋天的时候,他就怕冷了。兰花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可她依然十分健壮。她将一盆衣服搬到水泥板上,开始洗刷衣服。谭博眯缝着眼睛,看着她的手臂如何有力地摆
13、动。在一片“唰唰”声里,他忧心忡忡地告诉兰花:他近来时常梦见自己走在桥上时,桥突然塌了。走在房屋旁时,上面的瓦片奔他脑袋飞来。兰花听了没有作声,依然洗着衣服。谭博问:“你有这样的梦吗?”“我没有。 ”兰花摇摇头。(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时间跨度大,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不同的时代的生活、梦想,既是两个人历史的再现,也是一段特定时代历史的缩影。B小说自始至终特别突出中国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年份,通过写谭博和兰花两个人的命运及其反抗,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C小说作者用较短的篇幅将两个人半个世纪的命运变化勾勒出来,呈现出历史的戏剧性和- 5 -人物
14、命运的荒谬性。D小说第二段中写谭博窗前读诗、兰花擦拭家具的情景,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兰花内心深处对谭博的浓浓爱恋。5根据小说的内容,谈谈兰花是一个怎样的人?(5 分)6小说以 “梦”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6 分)二、古诗文阅读(50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7 小题,33 分)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
15、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7下面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长寿,活得长 其筑欲密 间距小B不抑耗其实而已 果实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繁衍生息C若不过焉则不及 如果 根拳而土易 弯曲,卷曲D则又爱之太恩 恩情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用指甲划破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已去而复顾他植者则不然 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A和相同,
16、和不同 B和不同,和相同C和相同,和也相同 D和不同,和也不同9下列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驼业种树。“业”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作“把当作职业”。B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译作“并没有办法使长得高大茂盛”。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句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D若甚怜焉。焉: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 (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 6 -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
17、湖州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教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触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帝曰:“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
18、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 ”特升一阶。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虏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 ”帝恻然而罢。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元祐中,加资政殿学士,历扬、青、蔡三州。又为御史言,失学上,移舒州。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B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
19、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C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D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11下列対文加点词话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登科,也称登第。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而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B八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八品是第十五级。宋代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子博士等都属于八品官。C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和皇子后妃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
20、奉之意、文中指祭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安礼才华出众。由于当时是哥哥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了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小小的八品官。但他关于国家大事的见解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B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 7 -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C王安礼善于断案。他的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上九个邑的的囚室都空了。D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听从了他的意。
21、13把文中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1)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 (5 分)(2)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 (5 分)(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小题。黄山道中(金)赵沨小榖城荒路屈盘,石根寒碧涨秋湾。千章秀木黄公庙,一点飞雪白塔山。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间。膏肓泉石真吾事,莫厌乘兴数往还。(注)黄山:一名榖城山,在山东东阿。小榖城:即东阿县铜城镇。章:大材。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首联点题,通过描写登山道路屈曲盘旋,
22、岩底一湾碧绿秋水闪着寒光,流露了伤感情绪。B颔联具体描写黄山的名胜风光:黄公庙掩映在高大挺拔的树木之中,白塔山顶点缀着一抹银亮的雪痕。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黄山美景的喜爱已经深入膏肓。 “莫厌”运用拟人,情味盎然。D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而第三联结合前两联景语,尾联补足第三联余意,章法谨严,颇具匠心。15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6 分)(三) 名句名篇默写(共 8 分).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化用庄子的典故,表达诗人“美景在前,不容辜负”的思想的句子是 , 。- 8 -.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_,_。.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
23、出不要焦虑:_,_。.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_ ,_。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9分)高考,是社会的共同话语。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每逢高考都有许多人回忆自己当年的高考情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前辈”们的回忆文章,几乎_ 地对当年的学习考试经历不以为苦,或者是苦而不自知。比如,“因为没有太强的目标感,备考时倒不太焦灼,本来是多顾多虑的人,考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睡, 考”,“踏进考场的那一刻内心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我们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天,可这一天就跟平常的模拟考试没什么区别” 。 ( ),但细细回顾那些所谓
24、 或者痛苦煎熬的回忆,却大多源自与高考和学习无甚必然关联的其他事情。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证明实行了四十一年的高考制度,甚至与之配套的高中学习制度,并未对学生和考生造成想象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巨压。高考仍然是人们可以自我把握的梦想,即使梦想破碎也被认可的社会流动方式。更关键的是高考改革的稳健性和高考传统的连续性,这种稳健和连续,足以让我们断定,若干年后,当千禧宝宝考生回忆起 2018 年的高考,也依然 。 这并不是说高考不需要改革,高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效率与公平。但无论高考考试和招生如何改革,高考长期以来带给国人、带给考生的那种令人稳定、从容、自信的优点,只能增强、不能
25、削弱。在审慎、稳健的改革精神指引之下,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无一例外 循规蹈矩 刻骨铭心 如出一辙B众口一词 循规蹈矩 肝肠寸断 大同小异- 9 -C无一例外 按部就班 刻骨铭心 大同小异D众口一词 按部就班 肝肠寸断 如出一辙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并非每个人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都值得回忆B并非每个人的高中和高考时刻,都那么丰富多彩,令人难忘C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
26、刻D当然,也并非每个人回忆起高中和高考时刻,都能如此淡定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平静的心灵,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B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C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行稳致远、扬长补短。D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迎考,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
27、、行稳致远。20某中学准备在本市报刊上刊登一则邀请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妥,请指出并加以改正。(5 分)邀请函本校第七届艺术节将于 2018 年 4 月 16 日至 4 月 19 日隆重开幕。我们向本市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和教师们,以及一贯鼎力支持我们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发出诚挚邀请。艺术节期间,您会看到师生们优美的舞蹈,聆听师生们精彩的演唱。我们也希望您能粉墨登场,一展才艺,同时也希望您能对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美芹之献。春晖中学2018 年 4 月 6 日21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回答表后的问题,每空不多于 10 字。 (3 分)某市高三学生寒假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调查项目 娱乐游戏情况 学习情况
28、吃早餐情况 睡眠情况百分比3 小时以上3 小时以下2 小时以上2 小时以下吃早餐 不吃早餐6 小时以上6 小时以下- 10 -79% 21% 16% 84% 55% 45% 27.5% 72.5%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高三学生寒假学习、生活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 四作文(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孔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 洪应明菜根谭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梁启超志未酬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习近平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
29、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莎士比亚孔子曾经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面对人生的不同阶段,孔子自己有不同的期待。你即将成年,面对将来的不同人生阶段,你对自己有什么期待?请结合材料,任选两三个句子进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1 -参考答案1. C (A 项,“不主张重义轻利”于文无据,文中是说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并非“不主张重义轻利”。B 项,孟子的观点并没有否定“人求利”,而是说要重义轻利,以“
30、义”为先,再去追求正当的、长远的利。D 项,二者的话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2. D(D 项,意在论述人们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3.D(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以偏概全。)4B. 选项“通过写谭博和兰花两个人的命运及其反抗” , “反抗”文中并未提及。5.(1)天真烂漫、内心细腻。少女时代与少爷谈着共同的梦想,青年时期爱恋着少爷,享受着与少爷在一起的安静时光。(2)勤劳、本分。兰花和当时大部分妇女一样嫁为人妇,儿女成群,任凭粗壮的腰身抹杀昔日的苗条,不停地操持家务。(3)心地善良、
31、淳朴。特殊年代,谭博母亲去世,设法通知谭博,帮助“反革命分子”身份的谭博回家料理后事。【解析】 理解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角度进行概括。正面描写包括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兰花的性格特征可以结合“作为少爷的谭博和作为女佣女儿的兰花,时常这样坐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他们的梦” “那时候谭博身躯里青春荡漾,他有时会突然拦住兰花,眉飞色舞地向她宣讲一些进步的道理,那时候兰花总是低头不语”“此时兰花已经儿女成堆了,她已经丧失了昔日的苗条,粗壮的腰扭动时抹杀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 “于是他才放心地朝自己屋内走去,过了一会儿,兰花敲响了他的屋门,然后问他:有什么需要我? ”等情节加
32、以概括。6 (1)线索及结构方面:以“梦”为中心,省去了许多相关却不必需的交代,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更简洁。(2)人物形象方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集中描写了不同时期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形象更立体多面。(3)小说主题方面:以“梦”为中心,使小说主题更丰富。小说通过展现不同时期的历史状况,人物的不同际遇和梦,表现时代对人的戕害、默认的命运的无常。7C 解析:A密:结实;B蕃:多(使多);D恩:情深,这里指用心。8:D 解析:而:并列;而:转折;则:却;则:那么,就。9:C 解析:前两个“以”是用来,第三个相当于“而”,表修饰10B11C 起居注不记录皇子后妃言行。- 12 -12C 因室都
33、空了是因为王安礼处理案件雷厉风行,将之前滞留的案件都处理完了。并不是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13 (1) (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向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 (“访以天下事”状语后置, “访” 、 “乡纳”各 1 分,大意 2 分)(2)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勤吏事”1 分,“骇”使动用法 1 分, “殊邻”1 分,大意 2 分)(3)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加上受到别的国家侵犯,接着又发生饥荒。(“乘” 、 “摄” 、 “因”各 1 分,句意 2 分)14A(“流露
34、了伤感情绪”错误。故选 A。 )15运用设问,回答时不说景在诗中,却说人在景中,构思新奇。用画图比喻黄山美景,生动贴切;而诗人骑着蹇驴缓缓前行,更显画卷之长之美。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黄山道中所见景色由衷喜爱之情。(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16.默写.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17.C(“无一例外” ,没有一件可以除外,没
35、有可以排除在外的。 “众口一词” ,形容许多人说同样的话。两个成语均适合语境。 “循规蹈矩” ,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 “按部就班” ,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根据语境“考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睡”可知,应选“按部就班” 。 “刻骨铭心”,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肝肠寸断”,形容非常悲痛。根据“痛苦煎熬的回忆”可知,语境陈述的是一种记忆,故应用“刻骨铭心” 。 “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如出一辙”,形容事情非常相像。根据“这种稳健和连续,足以让我们断定,若干年后,当千禧宝宝考生回忆起 2018 年的高考,也依然”中“稳健和连续”
36、 “也依然”的提示,应用“大同小异” 。古选 C。 )- 13 -18D(A 项,不仅语气突兀,而且“都值得回忆”与上段文末的“考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我们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天,可这一天就跟平常的模拟考试没什么区别”所体现出来的淡定从容语境不相吻合,与后文的“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相抵触。B 项, “都那么丰富多彩,令人难忘”与“痛苦煎熬的回忆,却大多源自与高考和学习无甚必然关联的其他事情”格格不入,与“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矛盾。C 项, “也并非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与前后语境陈述内容脱节。故答案选 D 项。 )19B(A
37、 项,搭配不当, “保持” “心灵”搭配不当,应为“保持心灵的平静” ;C 项,语序不当, “行稳致远、扬长避短”语序不当,应为“扬长避短、行稳致远” ;D 项,不合逻辑, “佛系迎考”与“苦不自知”错位,不合逻辑,应颠倒两者次序。故选 B。 )20 “开幕”改为“举行” ;_删去“各位”或“们” ;_“聆听”改为“听到” ;_“粉墨登场”改为“登台表演” ;_将“美芹之献”改为“宝贵意见” 。21.学习时间少 游戏时间多 睡眠时间不足(每点 2 分)22.参考立意:1、从菜根谭和孔子角度来谈:生命需要怡情养性,也需要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两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我们完整的生命。2、从苏轼和莎士比
38、亚角度来谈:身处逆境,仍能成为支配自己命运的强者,笑傲人生。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我们要活得像苏轼和莎翁一样明亮,一样豁达。3、从梁启超和习近平的角度谈:生而为人,当蓬勃向上,热爱生活。一棵小草,即便是处在贫瘠的土壤里,也要努力活成一棵树的姿态。进无止境,怀抱理想,走在时代前列,努力奋进开拓。参考译文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中进士,受到河东唐介的征召。吕公弼向朝廷推荐王安礼,神宗召王安礼应对后,想马上任用他。这时是王安石执政,他即推辞了,被任为著作郎、崇文院校书。有一天神宗遇见他,命他坐下,有关官员说八品官没有赐座的,皇上即
39、特别地赐给他座。迁任直集贤院,出任知润州、湖州,又召回任开封府判官。- 14 -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向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语有什么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今天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人们会说陛下不能容纳人哪。 ”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
40、这事说出去了,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 ”李定、张璪都要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以翰林学士身份知开封府,在职位上,他雷厉风行,只要有事他马上处理,从不拖拉。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以及立案后没有处理的案子很多,牵涉到几万人。王安礼接手处理,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十九个邑的囚室都空了。审理案件的情况公布于府衙门前,辽的使者从府衙前经过看到了,对王安礼夸奖不已。皇上听后高兴地说道:“春秋时秦国的内史廖从容地祭祀,破坏了由余的阴谋。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城震动,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于是特别提升了王安礼一级。
41、”皇上多次死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隔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诏令他们将墓地都改迁,计有数十万座,群情汹汹,对此很不满。王安礼上奏说:“文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 ”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过了很久,御史张汝贤上书弹劾王安礼,王安礼被贬出,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江宁府,张汝贤也被罢免。元祐年间,加王安礼资政殿学士衔,历知扬、青、蔡三州。又被御史弹劾,失掉学士衔,移任知舒州。绍圣初年,恢复原职,知水兴军。绍圣二年(1095) ,知太原府。得风寒病,四肢麻木不能行走,只得卧床办公,但下面的人都不敢欺瞒他。去世时,六十二岁,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