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春人物分析立春人物分析 2008-04-30 07:41 看完立春有点欲罢不能,如果我也算作一个王彩玲,那立春就是一个久违的观众,一个真正读懂自己内心的观众。尽管这可能只是我强加在这部电影上的主观想法,或许只是因为我希望它成为这样,所以擅自设定它成为理解自己的一个角色,被扭曲的理解,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太喜欢了,甚至真的希望就是自己想的那样去理解这个片子。立春里面每一个人物真的都是很重要的,王彩玲是主线,而和其他人就像一面镜子,让王彩玲审视自己和这个社会,和他们的邂逅,让王彩玲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王彩玲:故事主要人物,如同她自称“我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悬案”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成她是每
2、一个人心中放弃的那个梦,被这个社会所扼杀的灵魂。黄四保:和他的遭遇,让王彩玲动的了爱情的可遇,而不可求。黄四保十多年来唯一在艺术上和她达到一致并且值得依赖的对象。可惜,黄四保并不爱她。在“强奸”黄四保之后,她懂得了强求来的爱情是多么苦涩和叫人空虚。最后她放弃了黄四保,差点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当她醒悟之后,她懂得了爱情的真和美,并怀有这样的态度,坚守着爱情的纯洁和崇高,过完了之后的人生。当多年之后,黄四保惊人的改变在街上和王彩玲再次相遇时,王彩玲已认不出这个堕落与这个世界的青年,只在墨镜下模糊的轮廓中依稀看到当年的影子,而这个时候这种惊人的巨变已不是她爱的当年的黄四保。或许她也认出来了,但是
3、在这种改变的背后,她已失去了当年对黄四保的爱,对于他“叛逃”与自己理想的改变,已不再让王彩玲心动。于是她们形同陌路,王彩玲没有改变当年的情谊,变的是黄四保。相反,和黄四保的遭遇,让王彩玲更懂得爱情的宝贵和真实价值。周瑜:一个作践王彩玲爱情的人。 “就和我过吧。 ”当周瑜甩出这样随便轻佻的求爱是,王彩玲彻底对这个男人绝望了,和周瑜的遭遇,让王彩玲更加坚定情肯“尝一口美桃,也不咬烂李一框” ,她明白爱情是决不允许这样岁岁便便的将就一生的,哪怕再也遇不到自己爱的人,也决不会让自己随便嫁人,以求生活的自保。胡金泉:和黄四保不同,尽管胡金泉也和王彩玲有向同的境遇,然而在胡金泉身上,王彩玲只能看到一个被社
4、会排挤,一个自暴自弃的卡在社会咽喉的“鱼刺” 。黄四保和王彩玲都是坚强的斗士,为自己为艺术和这个世界战斗,尽管同样被排挤,胡金泉的心是丑陋的,在他的身上王彩玲学会更要珍惜自己乐观坚强的性格。他们是走在同一条路上却追寻不同理想的人。所以最后看到胡金泉的自暴自弃,王彩玲哭了,跑了,她只能惋惜,因为曾经彼此同病相怜,然而却无法拯救这个灵魂。或许在他身上,王彩玲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走上另外一条路的影子,同情他,就像同情自己的悲惨一样,然而也因为有了胡金泉的参照,王彩玲明白自己注定不会再走上那条可悲的道路。小张老师:正如我之前的影评,小张是一个明县的对比。同样是女人,小张几乎物质上拥有了王彩玲没有的一切。
5、然而小张是只能看到自己不幸的人,她只能通过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对比别人的不幸的基础上。她只有不断自我安慰自己非常不幸,连王彩玲都要看不起自己才能得到安慰,因为这样她可以把一切不幸退给命运的不公。然而王彩玲,虽然比小张更辛苦,她有了自己的艺术,她坚信自己的幸福,在心灵上王彩玲是充实的,她的快乐源于自己真正的收获和,遗憾来自于怀才不遇或者有缘无分,她坚强地自己承受一切不幸,又自己默默化解其中的痛苦,却从中获得了生活的真实和饱满。而小张让王彩玲感到可笑,王彩玲的乐是建立在她比别人更好,而忧是建立在比别人更可怜的自我同情上面,小张不像王彩玲一样感受过生活真正的艰辛,所以她也注定无法感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6、一个幸福的人就要像王彩玲一样拿得起放得下,敞开胸怀面对生活的一切喜怒哀乐才会充实。张蓓蓓:这个世界给王彩玲最后的考验,她将王彩玲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因为她的阴谋,王彩玲失去了梦寐以求的北京户口。然而和张蓓蓓的相遇,王彩玲明白如何面对人与人的背叛与猜疑。她知道背叛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然而因如果因为怀疑别人,让她当初没有帮助张蓓蓓,那她可能后来怎样的成功地也会于心不安。所以她选择了成全张蓓蓓,哪怕只是一个阴谋,然而别人对自己怎样无所谓,自己不能自甘堕落,对他人袖手旁观,要表达自己的温柔,又怎么会去借以别人是不是利用自己,真正的温柔和友善是不需要怀疑的。而也因此,王彩玲知识无奈地孤单地离开,骑着自己破烂
7、的脚踏车,然而她的心中却没有后悔。从此,她也终于明白比起选择其他道路,选择不会让自己后悔,不会玷污自己灵魂的道路,哪怕艰苦也更值得。张蓓蓓是王彩玲必须经历的生命的冬天,她燃尽了王彩玲一切梦想的物质燃料,然而对于王彩玲来说,正是因为走向了冬天,才有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动力。王小凡:王彩玲不曾实现的梦想的延续,然而也是王彩玲这一辈子唯一真正得到的实在的幸福。她要的只是平凡,然而这个社会注定了不能给她她追求的艺术和真善美。面对王小凡,王彩玲找到了属于自己永恒的春天,人的一辈子只要有了那么一两个真真正正的幸福,也就满足了,也就有了勇气继续自己的一切梦想和美好。或许人一辈子真的得到的幸福更多邀来自己与精
8、神上的充实,可能追逐失败的东西更多,得到只有那么一两个。但是足够了,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加上无数个追逐理想的热情地回忆,那人的一辈子应该是无比幸福和满足的了。一谈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四十左右岁的人就两眼放光,人老的标志之一是容易怀旧。从“祖国山河一片红”到全民拜金,时代的洪水将“为艺术为爱情”的八十时代迅速淹没,十年光景成追忆。人老的另一个标志是接掌时代的话语权。用影像书写八十年代,这是件颇有使命感的事儿,想一想都让人心潮澎湃。因此这类怀旧电影,结结实实地楔进当下商业片与写实片的缝隙:贾樟柯的站台 、王小帅的青红 、庄宇新的爱情的牙齿 、娄烨的颐和园 、唐小白的动词变位 、张扬的向日葵
9、、李少红和曾念平的我们现在又有李樯编剧、顾长卫导演的立春 。 一、 立春勾起了私人记忆 看立春之前我满怀期待。从作者访谈和点映后网友的评论得知,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内地小城市几位不甘庸常生活的文艺青年的故事。我也曾经是这样的“文艺青年” ,九十年代初生活和工作在一座内地小城市。 立春的剧情唤起了我的记忆。就像站台一样,我把立春看成是一部拍给我们这些曾经折腾过的中年人的电影。 像王彩玲一样,那时的我住单位大院内的单身宿舍。单身宿舍在居住区内。居住区有两排平房,住的都是青年夫妻,跟王彩玲的邻居不同的是基本都有小孩子,从一两岁到七八岁,热闹得很。只有一对夫妻没有小孩,每天脸色黯淡地
10、过生活,据说一直在寻医,后来领养了一个女孩,就欢天喜地起来。我刚分配到这家单位,就被安排到最靠角落的平房里。里外两间,里间是正房,外间是很久以前的住户搭建的厨房,看上去从来没有修缮过。窗前有一块几平米的荒芜的菜园,屋顶的瓦片缝隙长满荒草,不知怎么搞的,外间的屋顶还有一个破洞,看得见天空。洞下永远有一个破盆子,下雨的时候接雨水,下雪的时候接雪花,晚上我们就往里边撒尿。跟王彩玲不同的是我有一个室友。他是学电子的,管单位的雷达。百无聊赖,就偷偷把工作间的电子管、晶体管揣兜里顺回来,自己做音箱。音箱搞成了,院子里就时常响起崔健、唐朝和黑豹,把好几个住楼的小青年都吸引过来了。这几个小青年是上了年纪的单位
11、职工的孩子。跟王彩玲的小城市像极了,我所在的城市每到春天就刮大风。单位在南城荒郊里,我经常骑着辆二八的破自行车,顶着风穿越城市,到位于北城的图书馆借书看杂志。北城是“文化区” ,有两所大学和几所中专学校,其中一所是师范学校。我的两位初中同学曾在这所师范学校读书,其中一位酷爱写诗。那时候流行写信。从高中到大学,我俩一直书信往来,信里除了讲几句“我最近生活怎样怎样了”跟对方分享外,还会夹一两首自己的诗作给对方品评,有一次他寄给我的信特别厚,贴了两张邮票,原来他写了个小说。他师范毕业离开这座城市被分配去当乡村教师。我大学毕业离开北京被分配到这座城市工作。我骑车去图书馆的路上经过师范学校的校门,有时候
12、就会想起他。除了去图书馆,我的另一个去处是电影院。九十年代初,这座小城市的三家电影院都还放电影,但做为文艺青年的我看场“艺术片”是不容易的。档期是有的,观众没有。当时的票价是十五元,挺贵的。我的月工资不到两百。影院的底线是观众不能少于7 人(或者 6 人?记不清了) 。少了就会取消放映。小城市没多少人知道张艺谋,知道的也是因为巩俐。更别提陈凯歌黄建新了。每每有“艺术片”上映,我就得买张票站在电影院门口,盼望着有人来买票凑齐人数。遭遇退票是经常的事。如此艰难,那几年我仍然看了霸王别姬 、 红粉 、 背靠背脸对脸 、 青蛇 、 画魂还是挺多的。小城里有多少“文艺青年”呢?这个问题太难了。似乎每个“
13、文艺青年”都孤独地淹没在所在的街区,不相往来。就像王彩玲第一次与胡金泉见面时说的, “早就听说过群艺馆有个教跳舞的老师了,今天才见到” 。王彩玲能遇见黄四宝和胡金泉,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挺不容易。 说了一大堆自己的事儿,是为了印证立春中的人物和故事。因为有着似乎共同的经历,看立春的过程中,我就特别投入,特别想被感动一把。看罢电影,心跳没有加快,心情却很复杂。作为一个“过来人” ,个人看法是, 立春有它的可贵之处,也有太多的遗憾。 二、 立春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 尽管过去好多年了,我仍然记得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王迪先生在谈如何创造人物时的一句叮咛, “好的作品总是在为文艺百花园里增添新的形象。 ”当
14、时我对这条古典标准不太在意,觉得这套传统的典型人物论已经过时了。现在换一个思路想,二十年来的哪些电影主人公还让我们记着?我首先想到的是秋菊打官司里的农妇秋菊和村长、 本命年里的刑满释放犯李慧泉、 小武中的小偷梁小武、 孔雀中的姐姐、 十七岁的单车中的职高生、 站台中王宏伟扮演的文工团员、 卡拉是条狗中葛优扮演的工人、 手机中道貌岸然的主持人严守一以上影片的主人公形象在此前甚至是其后的影片中的确找不到。一部影片能达到这个程度,好不好这个判断尽管还是不好下,但让观众记住了主人公,起码这个影片“存在”了。王彩玲这个有点丑的执拗的大龄文艺女青年,让观众出乎意料,过目难忘, 立春就有了存在的意义。表面看
15、立春和站台塑造的都是文艺青年,实质完全不同。 站台的主人公喜欢穿喇叭裤、跳迪斯科、哼流行歌曲、搞对象、欢天喜地跑到铁轨上看火车,他们在解冻的时代里散发着肉体的温度,把满腔热血写成青春的冲动和迷惘;立春里的主人公则迷恋歌剧、油画、芭蕾舞和普希金的诗这些“高级舶来品” ,在“为艺术为爱情”的咏叹里,艺术和爱情披上神圣的外衣,像天安门一样闪着金光,成为遥不可及的神话。 立春中的“文艺青年”在八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真实且大量存在并成为一景。 立春的价值正在于它为中国电影“百花园”增添了王彩玲、黄四宝和胡金泉这样的被所谓的艺术和所谓的爱情扭曲了的、怀抱理想主义的“文艺青年”形象。 影片特别有意思的场面是王
16、彩玲在宿舍里给黄四宝做人体模特,画人体就是画裸体,可裸体撇不清跟性的关系, “崇高的艺术”又不能跟性有关系。这真是一个两难困境。对两位主人公来讲,正面全裸想一想都是羞耻的,背面全裸呢?也不妥,干脆拿一件衣物遮住屁股。王彩玲就这样委出起褶的腰身侧卧在床上,黄四宝端起画板在画布上下笔深夜的小屋里弥漫着“艺术”的味道可就在这时,隔壁两口子做爱叫床的声音响了起来。这个场面如此精彩,让我想起唐僧在西天路上遭遇盘丝大仙。同样地,胡金泉也被套上了“为艺术为爱情”的紧箍咒,继黄四宝之后成为另一个让王彩玲绝望的禁欲者。影片的精彩场面之一就是胡金泉终于忍受不了街头巷尾的背后议论,他决定要做一回男人, “拔掉卡在这
17、座城市喉咙里的那根鱼刺” ,可他做男人的方式不是和王彩玲结婚(尽管王彩玲小心翼翼提出来的只是假结婚) ,而是在群众艺术馆里把学跳舞的女性群众拖进厕所“假强奸” 。太怪诞了。再次重点指出,影片的时代背景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一个禁锢的时代终结之后,在这座小城市里,人性的光辉被“艺术”这一新的威权阉割。 需要注意的是在文艺青年群像中,围绕在王彩玲身边的男人分属于两个极端,黄四宝和胡金泉是为了所谓的艺术陷入困境的理想主义者,朗诵方言版纪念碑的周瑜却是拿艺术当通行证的现实主义者。周瑜拜王彩玲为师拿四个大菠萝送礼,搁在窗台上一字排开。 (顺便插一句,后来出场的假白血病人高贝贝来拜师也是送菠萝。)周瑜
18、向王彩玲求爱,把用讹来的钱买的两个汉显呼机摆到桌面上。影片的精彩场面之一是当周瑜用痛斥黄四宝的方式安慰王彩玲时,王彩玲让他学“狗喘气” 。 “宁吃仙桃一口”的王彩玲显然讨厌周瑜这样庸俗猥琐的现实主义者,但她又与理想主义者黄四宝和胡金泉有很大不同。如果说黄四宝和胡金泉是被艺术阉割,王彩玲则只是被艺术禁锢。王彩玲人生悲剧的感人处在于她还有人性的挣扎。影片有两处情节极为重要。一处是王彩玲初见黄四宝,她一边听着周瑜的废话,一边溜号向室外看黄四宝正在玩一个在春风中滚动的纸圈。 “风真的就不一样了” ,王彩玲的爱意就在这一瞬间萌发了。另一重要处自然是影片的情感高潮点:王彩玲和黄四宝的那一夜之后,教室里的王
19、彩玲满面春色地一边弹琴,一边讲解和咏唱慕春 。镜头中,王彩玲沐浴在阳光下,眼神温暖怡然,唯有这一刻才是王彩玲对歌剧、对艺术的真正感悟,因为她把生活的美好、把人性的体验带进了咏唱。由此情节回溯到王彩玲为黄四宝做模特的那晚,我感到王彩玲没有正面全裸只是源于女性的羞怯,感到羞耻的反倒是端着画板的黄四宝,镜头中黄四宝画出来的王彩玲干巴巴的,没有丝毫女性味道,显然他把画人体当成了必修课,当成了硬着头皮完成的任务。黄四宝对艺术的理解扭曲到了可怜的程度。有些评论将立春中的主人公统统定位为“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有才” , “有才”真的那么重要吗?艺术为何而存在?在我看来评论者对艺术的理解跟影片中的黄四宝胡金泉们没
20、有什么本质区别。 临近不惑之年回首自己中学时代、大学时代和小城工作时代那长达十几年的做为“文艺青年”的时光, “为艺术为爱情”的时光,感到无愧于青春的同时,更深深感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是多么幼稚可笑。 立春塑造了一群像我一样陷入艺术牢笼的小城市“艺术青年” ,让我充满敬意。但看完立春后心情是复杂的。很多创作问题无法避开不谈。 三、 立春难看的原因解析 立春难看完全不是因为王彩玲难看。作者塑造的这位腰有赘肉、脸有痘痘的王彩玲恰恰非常好看。就像秋菊打官司里那个眼神呆滞、大腹便便的秋菊一样好看。王彩玲和秋菊的人物塑造都是成功的。从这个角度讲, 孔雀中张静初扮演的姐姐过于好看反而是失败的。 立春的难看首
21、先是作者对结构全盘失去了控制。像城南旧事 、 小武和孔雀一样, 立春采取了明显的分段式结构。城南旧事用小英子的视点将几个相对独立的段落串起来,在时光的流逝里小英子感受着人间冷暖。 小武的结构技巧最为精致,几个段落相互嵌套又层层递进。 孔雀的分段式结构尽管也有问题(比如视点) ,但因为三个段落分别围绕某个主人公展开讲述,三个主人公的故事是相互交叉的,下一段的某些情节信息总是对上一段进行补充,有一点点类似罗生门 ,这一巧妙的叙事技巧使得三个段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同时新信息带来的新鲜感弥补了分段带来的观众移情效应的减退。 立春的分段式结构却使得影片变成了一盘散沙。第一段讲的是王彩玲和黄四宝、周瑜的故
22、事;第二段讲的是王彩玲和胡金泉的故事;之后是一个短短的过场:王彩玲回家过年;第四段讲的是王彩玲和高贝贝的故事;第五段,女邻居的故事冒了出来;然后收尾,王彩玲收养弃婴。在后两段,作者让黄四宝和周瑜相继与王彩玲重逢。将六大段落串起来的是主人公王彩玲,但前四段的王彩玲尽管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并屡遭打击,性格和命运却没有任何实质变化,换句话说,是重复。饺子再好吃不能顿顿吃,重复是剧作的大忌,除非重复本身产生意义。而重复本身产生意义这是艺术片的范畴,是没办法取悦大众的。影片后两段王彩玲去征婚、收养弃婴、街头卖肉、带女儿到天安门,看上去命运有了明显的变化,节奏却乱掉了。让黄四宝和周瑜在收尾时再次出场无可厚非,
23、这是经典封闭式剧作结构的常规技巧。关键是封闭式剧作结构很讲究匀称,也就是每个人的命运都得给个说法,因此不让胡金泉在收尾时出场就非常说不过去了。 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始于王彩玲和周瑜、黄四宝的相识,终于黄四宝远走、周瑜求爱被王彩玲拒绝、王彩玲孤独地借酒浇愁。按说情节展开得比较充分,但依然不好看。仔细分析发现,几个重场戏没有做好,情绪起伏失去了控制。王彩玲与黄四宝的戏依次有以下几个重场:相识(王彩玲注视着在风中玩纸圈的黄四宝产生爱意) 、送书、人体夜(夜里画人体遭遇查夜) 、出走(火车上王彩玲的爱意被黄四宝拒绝) 、败走北京、酒醉夜、校园丑闻(次日王彩玲教课、黄四宝愤怒) 。这些重场戏中,转折点、高潮
24、点和落点是酒醉夜和校园丑闻。但酒醉夜在镜头中一闪而过,略去不表,使得次日王彩玲课堂上的神采焕发让观众有点接不上情绪。黄四宝“我感觉像被你强奸了一样”的嘶喊,甚至会让观众哄笑。没有前边的情绪积累,后边王彩玲的自杀,也就无法震撼观众了。电影剧作中情节进展是很讲究因果逻辑性的,酒醉夜没有处理好,使多米诺骨牌效应就此断裂。可能也是不断修剪的缘故吧,影片中的断裂点很多,造成观众情绪很难有效积累。另外,开端王彩玲和黄四宝相识之前交代性质的场面有点淤,入戏慢,也使观影快感打了不小的折扣。 “凤头、猪肚、豹尾”是中国传统戏曲剧作理论常讲的,所谓豹尾是结尾要有力响亮迅速,而王彩玲自杀之后还有大段王彩玲和周瑜的戏
25、,显得累赘,从情节结构上考虑,不如把这些戏放在败走北京之后、酒醉夜之前。 四、 立春构思立意解析 作者的上一部影片孔雀 ,时代背景被有意虚化,没有根,人物有点飘。好在生活质感很强,浪漫气息浓厚,尤其姐姐的段落,还是挺好看的。看得出来,跟孔雀相比, 立春有意淡化诗意的成分,想突出现实感,刻意塑造了一位相貌平平的女主人公,步子迈得很大或者说风险很大。可惜别的步子没跟上。其一,如果写实,时代背景就必得融到主人公的情节里、生活细节里、性格里。不仅仅是贴几个时代标签能解决的。观众从影院的电影海报、汉显呼机、春节晚会等标签中能够推断影片的时代背景,但不能被这些标签移情。这就问题大了。贾樟柯的站台也不是一部
26、好看的作品,但有些场面非常有力,特别能勾起过来人的记忆,比如开场的火车向着韶山跑 、主人公的家人看不惯喇叭裤把它剪掉、卡车坏了以后一伙人在等待中去追看路过的火车,等等。好的影片,时代背景不是交代出来的,是靠剧情展开透出来的。这样才让观众移情过瘾。其二,主人公的家庭关系被省略和虚化了。王彩玲的父母出场了,可父亲是个老年痴呆症患者,母亲的戏好像只有两段:一段是除夕包饺子时,王彩玲意外地回家,三口人坐在炕上看春节晚会,第二天早上母亲放鞭炮把王彩玲惊醒了。再次出场是王彩玲和母亲谈收养个孩子。王彩玲做为影片的核心人物,冲突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家庭关系势必要展开并深入。可惜父女戏被人为的设定彻底虚化,母女戏
27、只有点没有线。即便少有的几个情节点也没有有效利用,王彩玲难得地除夕回家吃饺子,一家人坐在炕上看电视,除旧迎新,提供给母女关系拓展的空间真的很大。现在这场母亲放鞭炮的戏不错,只不过没有铺垫显得突兀。起到的更多的是情绪作用不是情节作用。另外几个人物的家庭戏铺排得比王彩玲的还要弱。黄四宝家人中只有母亲出场,一场是母亲闯进黄四宝房间摔画,一场是周瑜找到她骗钱。周瑜和胡金泉的家人基本没有出场。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影片在整体立意布局上陷入了两难:着重写王彩玲呢?还是群像?如果真把王彩玲当核心人物写,干脆就把人物删繁就简,人物关系和情节紧凑起来,把家庭、邻居的戏多写点儿成为情节线,把高贝贝的戏全部去掉
28、,把胡金泉的戏做为背景或者做为平行的副线。这样王彩玲的塑造空间就大了,剧情就过瘾了,主题也会得到深度揭示。如果打定主意写群像,现在用王彩玲串众多人物的结构方式就不对。 上文之所以穷究主人公的家庭关系,意在挖掘人物前史,在更深一点的层面上探究现象后面的原因。 立春中的人物的确十分真实可信,但遗憾的是没有给出任何一位主人公爱上艺术的缘起。没人知道王彩玲怎么就喜欢上歌剧了,没人知道黄四宝从哪一刻起立志要考美院,没人知道胡金泉什么时候迷上了芭蕾舞。再进一步讲,为什么北京成为所有“外省人”争先恐后挤进来的神圣之都?为什么八十年代中国有这么多的“文艺青年”涌现?为什么“艺术”到了中国就变了味儿?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艺术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摸摸乐器、提起画笔就得怀抱“我想成为谁谁谁”的远大理想么?仅靠一部影片揭示这么多问题当然是不现实的,现实的是如果创作一部立足于历史和人性的严肃电影,创作者要做很多直觉之外的功课,有了问题思考意识,问题就会自然地带进影片里,引发观众的思考,这个观影效应以感动观众为前提,但比感动观众更重要。 【原创,纸媒电影艺术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