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读本九—“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400789 上传时间:2019-06-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本九—“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读本九—“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读本九—“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读本九—“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读本九—“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 年版)九、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新常态的基本特点、科学内涵作了精辟阐释,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1.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

2、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 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从时间上看,新常态是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结果。 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工业革命发生后,我们就开始落伍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始大规模工业

3、化建设,但未能顺利持续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 然而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着经济发展速度换挡节点,如同一个人 10岁至 18 岁期间个子猛长, 18 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面临着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节点,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产业要加快发展,过去生产什么都赚钱、面临着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

4、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从空间上看,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种变化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踏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国际市场的充分有效利用,使我国快速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期,导致我国出口需求增速放缓。 同时,从一些世界贸易大国的实践看,当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达到 10% 左右,就会出现拐点,增速要降下来。 我国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 2010 年超过 10% , 2014 年达到 12.3% 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今

5、后再要维持出口高增长、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高比例已不大可能。 这就要求必须把经济增长动力更多放在创新驱动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从时空两方面综合来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尽管经

6、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要把握这些大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准确到位。 要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要坚持辩证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 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只有加快改革创

7、新,抓紧做好工作,才能顺利过关。 要解放思想、开放、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实事求是、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上作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注意克服几种倾向。 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 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其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 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 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

8、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主动得力。 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 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实现反周期目标。 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抓好职业培训。 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 促进区域

9、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 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使他们有现实获得感。 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好市场办不了的事。 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2.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发展才能自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一系列困难矛盾

10、、就业充分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没有水分的发展,民生改善、经济活力增强、风险挑战,必须更好落实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实实在在、结构调整有成效的发展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针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来的。 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兵团作战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 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如果仍然想着粗放型高速发展,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即使暂时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会持久,

11、相反会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化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但并不是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是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衡量经济发展好坏,不是速度高一点,形势就“好得很”,也不是速度下来一点,形势就“糟得很”,而是要看有没有质量和效益,就是投资有回报、员工有收入、产品有市场、政府有税收、企业有利润、环境有改善,这才是我们要的发展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必然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2、,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牢固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构筑尊崇自然、循环、顺应自然、低碳、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坚持包容性发展,必须坚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发展新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以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13、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转方式调结构的基础动力在创新,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形成新的产品群、产业群3.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 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

14、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个重要判断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毫不动摇地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都是

15、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控制力、抗风险能力。 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全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全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全都是错误的。 要建立完善现代产权制度,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

16、源配置的经济。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提供制度保障。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以开放促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7、。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要讲

18、辩证法、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只告诉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

19、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4.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 ”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就能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

20、 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快马加鞭予以推进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块头大不、于强,体重大不、于壮,虚胖不行。 ”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

21、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仍然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 现在,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培养了

22、一支宏大的科技工作者队伍,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我们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支撑发展、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握好基本要求。 要紧扣发展大势,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 要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让机构、资金、人才、装置、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强化激励,大力集

23、聚创新人才,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要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抓紧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部署,抓紧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 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

24、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5.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经过 30 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长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素质性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速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体制性、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 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而主要是结构性的。 要解决我国经济深层次问题,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

25、一的辩证关系。 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比如,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

26、依赖进口。 我国农业发展形势很好,但一些农产品供给没有很好适应需求变化。 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 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 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 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 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

27、侧谈需求侧全都是片面的。 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

28、高全要素生产率。 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要从生产端入手,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6. 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

2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耕地红线不突破、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 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

30、不足并存。 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 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必须坚持以我为主、藏粮于技,确保谷物基本自给、适度进口、确保产能、立足国内、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现藏粮于地、口粮绝对安全。 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府支持保护,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搞好粮食储备调节,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坚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实行

31、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产出高效、资源节约、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 要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承包权、合作与联合为纽带、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经营权分置办法,落

32、实集体所有权、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积极深化农村改革,把握正确方向,尊重农民意愿,坚持试点先行,确保农村改革健康顺利进行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重补农村的短板、扬农村的长处,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要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重视空心村问题,搞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及时反映和协调农民各方面利益诉求,处理好政府和群众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 要通

33、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解决好“地谁来种、新农村谁来建”的问题。 富裕农民,就是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确保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后继有人、扶持农民,就是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要把工业和农业、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生态保护、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 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化

34、、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化、城乡公共服务均、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工农互惠、以城带乡、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7.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城镇化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 比如,两亿多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常住人口还

35、没有完全融入城市,没有享受同城市居民完全平、环境污染、问题凸显、一些地方城镇建设规模扩张过快、相当一部分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超出财力,城市政府债务负担过重、许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水土资源和能源不足、占地过多,盲目“摊大饼”问题突出、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城市社会治理体制和水平滞后,社会稳定面临许多挑战。 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既面临巨大机遇,更面对诸多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 13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 粗放扩张、举债度日、人地失衡、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 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要从社会

36、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循环发展、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坚持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地域特色、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协同发展、低碳发展、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要坚持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摆在突出位置来落实,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37、与城镇居民有同、权利和义务,同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加快改革和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解决好城镇化的资金保障问题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体现尊重自然、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