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师生构建生活课堂的三大原则 九江市长虹小学.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839421 上传时间:2018-04-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生构建生活课堂的三大原则 九江市长虹小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师生构建生活课堂的三大原则 九江市长虹小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师生构建生活课堂的三大原则 九江市长虹小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师生构建生活课堂的三大原则 九江市长虹小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师生构建生活课堂的三大原则 九江市长虹小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师生构建生活课堂的三大原则九江市长虹小学 李丽娟论文摘要: 我们探索了新的课程改革浪潮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一些做法。提出师生构建生活课堂的三大原则:取舍数学素材时的“亲” ,选择学习方法时的“近” ,个体意义建构时的“准” 。关键词:取舍数学素材时的“亲” ,选择学习方法时的“近” ,个体意义建构时的“准” 。正文:通过研究,我们探索了新的课程改革浪潮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一些做法。即:在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体验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对象的过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学生能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

2、,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喜好的情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数学信息,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信息形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取有用信息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利用信息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学习新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一、资源重建时力求“亲”学习效率的高低,直接来源于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数学成为苦燥无味的代名词,题海战、反复训练成为数学

3、教学的法宝。由此带给学生的是身心俱损的伤害,引发他们对数学恐惧心理。今天的教育是学生明天的生活,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 。学生“可能的生活”是创造性的生活,是运用有价值的数学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人生价值,使理想现实化的生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从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方式等诸方面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 。“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被遗忘的基础” (胡塞尔) 。关注和尊重学生的生活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生活的需要包括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等等。学生的这些需要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4、提倡探究性学习,重视过程性目标,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更应将其渗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知识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因而教学内容不仅要有现实感,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理想性,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感悟和追求可能的生活,来赋予教学内容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我们要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线索,努力开发丰富多彩的、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各类课内外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如对于统计内容的学习,可以选取文具、玩具、食物、水果、校园里的事物作为统计对象。我在教学时创设

5、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六一儿童节班里准备开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你认为买哪种水果好?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要调查全班同学每人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再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合理决策。这些内容完全超越了教材的束缚,让学生能在生活的天空自由翱翔.1、学生身边的材料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学生觉得熟。他们课桌上的书、本、铅笔等,学生愿意研究。例如:A、潘帆老师执教的角的认识(二)过程片段描述:片段一: 师:同学们喜欢看照片吗?生:喜欢。 师:请看。 (播放学校的一些景物照片)师:(呈现所有照片)这里藏着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瞧它出现了。 (在照片上标出角的符号并闪烁)一起大声的喊出它名字吧。生:角

6、。师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角的世界,继续认识角。 (板书课题角)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教学伊始的一个“喊”字,让学生找到旧友重逢的感觉。 “角”这个图形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生活中到处都能见到他的原形,陌生的是毕竟几何中的角太抽象了,学生要感知他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让我们再次走进角的世界,继续认识角”既充满情趣,又承载要求片段二: 找直角师:(呈现所有照片)在这些角中,你认为哪种角最特殊?指一指。生指直角师:说说看,它怎么特殊?生:因为它不大不小,而且是直直的。师:那你知道,它叫什么

7、名字吗?生:它叫直角。师:(隐去含有锐角和钝角的照片)是的,这些角都是直角。直角通常用这个符号表示。 (在直角上标出直角标记)直角在学生生活中是最常见的,学生大部分都有模糊概念,也仅仅是模糊感知,关于它的数学特征还是有点陌生的。教师在这里安排找、说、学三个环节,利用照片构建生活课堂,先让学生自己感知发现(找) 、尝试归纳(说) ,再听老师讲解感悟(学)初步建立直角概念。师: 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直角?(学生分别从桌面上、黑板面上、国旗上、三角尺上找出直角。 )初步运用直角概念判断生活中的直角。片段三、做直角师:刚才大家从身边找出了许多直角。大家能利用桌面上的材料创造出直角吗?(能)注意,做好了

8、要用工具检验。开始!生进行活动。从找直角、量直角,做直角,到检验直角。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合理生成的。认知策略由外部逐步指向内部。长此以往,学生的认知策略的水平就会逐步提高,学生自我建构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认识角 2”一课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二年级下册 P66、P67,是在学生认识角的组成、通过操作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让学生感受到角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三角尺”直观认识直角,并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认识锐角和钝角。 再引导学生动手折出三种角,进一步感受它们的不同。最后在结合教室或现实场景说出

9、各种角。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直角、锐角和钝角直观认识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独立探索的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角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角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不深。基于这样的认识,潘帆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材料进行重新调整。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直角后,自主展开对于直角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B、李丽娟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素材是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的,所有数据都是科学和真实的。对数据间的比进行计算后,发现许多有趣的规律。把这样的资源引进课堂,学生很感兴趣,能轻松理解比的意义。课堂

10、实录:师:课前,李老师和大家一样,收集了有关自己身体方面的数据,这是一些基本情况(课件) 。从中你知道什么?谁愿意把你的也给大家介绍介绍?生:我叫,我的身高是体重是脚长 。教师任选一名学生的数据,填入课件中的表格里。师:屏幕上显示的是李老师和 XX 同学的一些信息,谁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提数学问题?生 1:李老师的体重比 XX 同学的多多少?生 2:李老师的体重是 XX 同学的几倍?师:在数学里,它们之间还存在一种新的关系。这种关系只需用一个“比”字来描述。(板书:比)对于“比” ,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比的知识,选择性的进行板书:什么叫做比?怎么表示比?(数学中怎么表示比?)谁与

11、谁比?由教师和学生的一些身体特征作为研究比的材料,学生倍感亲切,比的意义引入自然,贴切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上面这些课例中,学习材料选自学生身边,学生研究的兴趣无疑是盎然的。2、学生成长经历A、黄凭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认识图形课堂实录片段新课伊始,教师便与学生聊起了他们最熟悉的玩具,然后让他们玩搭积木的游戏,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积木(各组积木的形状不同) 。在小组合作搭积木的过程中出现有的小组搭的楼房高,有的小组搭不起来的现象。师:咦?你们组怎么只搭了一层呢?为什么这么多球都没用上呢?生:球容易滚动,搭不起来。 师:球容易滚动,这是真的吗?谁来试试?!指一名学生来

12、试验,结果证实不依靠其它物体,球堆叠不起来。师:真的,球搭不起来。(还有学生说到用圆柱的侧面堆不起来,教师都给予肯定)师:为什么你们用的积木可以把房子搭得高高的呢?生:我用的积木的平的。生:对,我们积木的面是平的。师:是吗?摸摸看。生摸后说是平的。师:你们用的积木上有平平的面,所以楼房可以搭得高高的、立得稳稳的。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中,

13、由于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面的特征以及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们通过比赛搭积木的游戏,将生活问题转变成数学研究对象,通过搭一搭,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游戏活动, 让学生感悟体和面的关系,体验面的特征平平的。让学生获得成功和持久的体验。例:题组教师指导的课例路程 时间与速度教学片段:教学开始:通过 flash 平台演示,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图(1) 图(2)图(3) 图(4)录像播放学校体育运动队在参加市中小学生运动会的场面如图(1)。引起学生的共鸣。媒体出示 200 米竞赛和 1 分钟往返跑成绩表如图(2)。教师适时提问:谁跑的最快!学生依据生活经验:

14、相同时间内距离最长和相同距离下时间最短为理由很快得到张方和丁勇跑的最快如图(3)。教师紧接着问如果只能选一人参加省体育竞赛,又该选谁呢?如图(4)从而自然的引出新概念速度。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 “今年 10 月,我校举行了第八届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启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教学资源学习者觉得亲,一下子缩短了与数学知识的距离,学习起来自然轻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15、,让学生感受、发现数学。“新数学“教材本身就编排许多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老师可以加以拓展,甚至变为真情实景。4、网络重建的资源现代教育媒体技术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现代教育媒体技术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象、声音等其它媒体信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多媒体技术能够给人予一种强烈的刺激,引起教学双边合作互助,有效地使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调控,优化教学环境。 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当代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

16、的课题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各类报刊、网络等媒体,成了我们呈现教学资源的重要渠道。间接的构建了生活化的课堂,帮助学生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网络让学习资源丰富多彩。A 电脑演示:生 1:我是直角,长得不胖不瘦。你们要找我一点也不难,用你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如果不差分毫,那就是我直角了。生 2:嗨,大家好,我是钝角,在角的家族里我有两个弟弟,锐角和直角。别看我长得胖乎乎的,我可是最能干的!生 3 :不对不对!我锐角最能干。师:听了它们的争吵,你认为谁最能干?生(各种答案都有)师:到底谁最能干呢?这样吧,让他们比一比,好吗?1 号楼和地面成直角,2 号楼和地面成锐角。你愿意住哪幢房子?为什么呢?生:我愿

17、意住 1 号楼,因为它和地面成直角,很安全。师:那这轮比赛是谁获胜了呢?进入第二轮比赛:图钉的钉尖分别是锐角和钝角。你愿意用哪一个? 如图:生:我会选第一个图钉。因为它的钉尖是锐角,非常锋利,使用起来很方便。师:这场比赛锐角又胜出了,第三场比赛开始了,这两把椅子,你会坐哪一把呢?说说你的理由。生:我愿意做第二把椅子,因为第一把坐上去感觉不舒服,时间一长会驼背。师:这回钝角赢了。比赛结束了,你们说说谁的本领大呢?生 1:它们各有各的本领,谁都不能缺少。生 2:它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 师:是啊,它们在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你看。电脑播放角在生活中应用的一些图片。师:感觉怎么样?生 1:太美

18、了。生 2:生活中,少不了我们的朋友锐角、直角和钝角。师:是啊,这些角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多媒体的运用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原本学生难得一见的斜楼、钉尖呈钝角的图钉、不切实际的椅子,通过电脑的演示,一一展现在他们面前。使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感知了角。B、课题组成员设计的生活中的推理师:昨天我们见面时进行了一场口算比赛,你们想知道结果吗?(课件出示题)口算比赛中,甲、乙、丙分别获得了前三名。师:你们能却确定谁第一吗?(课件出示一段录象实况) ,接着出示相关信息:X X X 不是第一名, X X X 不是第三名, X X X 是第二名。将教材中的判断参加兴趣小组情况的例子改为判断本次比赛的前三名是

19、谁。利用媒体将真实的游戏活动展现出来,拉近学生与事件的时间距离,提高研究的兴趣。重组的资源抓住了学生迫切知道事情真相的好奇心理,调动了求知的欲望。推理的需求油然而生。解决问题迫在眉睫。在练习的环节,课件播放一段现今小学生引用水的状况。随机出示专家提示:在矿泉水、白开水、可乐、纯净水中,矿泉水不是最好的饮用水,但比纯净水和可乐好,纯净水比可乐更适合学生饮用。这样的学习素材课本中没有涉及,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常常出现,尤其是在讲究健康的今天。这样的学习,不仅结合实际巩固了用表格进行推理的数学方法,还有助于增长学生的健康意识。二、选择学习方法时的“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超近道而求之数学学习活动是一

20、个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期间历程漫漫,如何在这抽象化的过程中,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已有的课堂经历告诉我们,通过构建生活课堂,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会更有效和持久。我们要采用一种比较容易的教导方法,是学生对学习不感厌恶,温和的输入智性中的东西,不粗暴的印上去,不是塞进去、打进去。夸美纽斯告诉我们: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因为悟性所有的都是先从感官得来的,没有别的) ,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在于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于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科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依靠感官的证明多余其他一切。通过悟性间接感知。一个人如果看见过一次人体解剖,较之读完最详尽的解剖学,可实际从来没有看见过解剖,对于人体各部分的关系一定知道

21、并记得准确的多。所以说:“看就是信。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构建让学生熟悉的数学课堂。就会让同学们快乐地投入到求知的过程中。1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来感悟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因此,我们要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来感悟知识。 教学案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森林面积一课,主要是通过对森林的面积这

22、些大数的近似描述,来学习什么是近似数,怎么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由于受直观认知特征和在日常生活中鲜有接触大数的机会经历的影响,近似数(实际不存在)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而这,又是学习本课的关键。光靠老师反复说教: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它的近似数。学生还是不能感悟,顶多只是强记。为了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感悟知识,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钱入手,通过他们喜欢的猜猜看活动,开展学习,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师:老师口袋里约有 10 元钱(板书:约有 10 元) 。猜猜老师口袋里的钱数到底是多少?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是 10 元;可能是 9 元;可能是 11 元;可能是 15元也可能是 6

23、 元。师:可能是 21 元吗?生:不可能,那样就应该说大约有 20 元了。教师掏出钱来验证学生的猜测12 元。教师乘机揭示: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一定要说出它们的准确数量,只要知道它们的大概是多少就可以了,因此不用准确数表示,而是用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表示。约有 10 元钱的“10”是口袋里钱数的近似数,实际有12 元,12 是精确数。这样表达很方便,生活中常常用到。谁举例说说?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报纸、统计报表上的年近似数据,进行大量的体验和感悟近似数的意义。从前面学生猜钱数的情况来看,取值范围约在 615 元之间,说明学生对近似数的“四舍五入

24、”取法有些许默认。这时,再结合实例探索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99 元约是多少?104 元呢?在学生掌握截取近似数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看书,并完成书中的练习。教学反思:有关近似数的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又不生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就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目不大的钱数入手,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用一个与准确数相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来表示一些事物的数量很方便,记忆容易,计算简单,这样学生既认识到近似数的实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一新知识。在期末达标检测中,该班学生解答有关近似数题目时正确率达 95.3

25、%,比同年级均得分率多 2.1%。实践证明,只要创设了有效情境,学生都能主动探索知识。自我实现了知识同化。2制造有关矛盾,让学生通过协商达到对新知意义的建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来体验新知完成自我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制造有价值的矛盾,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学案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负数一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由于负数的学习是在正数基础上的拓展,与正数的意义相比,需要考虑相反

26、意义与数值,在理解上的难度要大一些。因此教师设计这样的矛盾:让毫无经验的学生自我表示 3组意义相反的量,关键是让别人一眼明白自己所表达的意思。中国足球队上半场进了 2 个球, ,下半场丢了 2 个球;某服装店 3 月份赚了 6000 元,四月份亏了 4000 元;我校上学期转进 25 名学生,转出 16 名学生。原有知识和真实的任务产生矛盾时,学生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首先进行自我协商,反复权衡怎么表示比较合理的:有用图画的,有用文字的,也有用符号的这时候,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相互协商,确定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数学符号“+”“”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负数的意义在解决矛盾中不言而喻。教学反思:数学的概

27、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虽然是一些语言和符号,但它们都代表了确定的意义。学生要获得这些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意义,并不是仅仅记住这些思维结果的表达形式,而是也需要经过自身为参照中心的思维建构过程。我们教师可创设有关问题情境,制造矛盾,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然后通过协商达到对新知意义的建构3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在抛锚式教学中真实感受、自主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

28、绍和讲解。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在学生熟悉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再提出问题。建构主义者形象的称之为“抛锚” 。教学案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使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境学生熟悉的运动会比赛现场,导入新课,学生情绪高涨。教师立即抛出了锚:“今年 10 月,我校举行了第八届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到底怎样才算跑得快呢?电脑出示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表。随着电脑显示的表格,

29、解决问题的条件一览无余。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从表 1 中得出 200 米径赛中张方最快,因为他用的时间最少,而1 分钟定时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长,所以他跑的最快,从而领会“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在上面的两组快慢比较中,表面上看是比较路程或时间,实质上比的就是速度。可学校只要选送一名选手,怎么办?当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又怎么比呢?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积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要找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每秒钟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应运而

30、生。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 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之便,借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当地揭示概念。多媒体的动画演示,既能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节省了时间。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要学生凭空理解,有些难度。特别是“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理解的关键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要让学生在抛锚式教学中真实感受、自主学习,现代教育手段的介入必不可少。学习总是与

31、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三、个体意义建构时的“准”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学科中更为普遍-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讲就懂。为什么?很多情况下,原因是我们的学生个体在进行自己数学知识意义建构是不够准确的。这也是学生主动建构时容易犯的问题。凡是初次出现的事情就是后来的基础。假如基础坚固,一个坚实的大厦就可以在上面建造起来。我们构建生活化课堂时,对于学生第一次的意义建构一定要求准确,不能有所疏忽。是就是,否就是否。学生只有获得正确的知识,才能正确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2008-1-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