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第一节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第二节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史,第四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第五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水平特征,第一节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 公元前35003000 尼罗河、两河流域 公元前2500-1500 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2000-1600黄河流域约 公元前300年 美洲危地马拉(玛雅) 约公元1世纪 非洲(津巴布韦、尼日利亚等),古希腊城市的特点 位于有利于农业、防御、贸易的地方 城墙环绕,宗教地位重要 中心有广场 富人在城市中心,商人、工匠住在工作地 农民给城市提供粮食,城市保护农民不受侵犯,公元100 罗马
2、控制地中海和西欧大部分地区 建立公路系统 市场、行政中心、军事基地 罗马(80-100万人、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高达35米的建筑),第一节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 1000年 欧洲黑暗时期 很多城市走向衰落(但没有消亡) 罗马 1004万 中世纪后期,城市又得到发展 市的色彩日益增强 总体看,人口规模仍比较小,第一节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 工业革命 大机器生产(社会化、专业化、集中) 火车(城市范围迅速扩展) 英国(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第二节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当代世界城市化四个特点:,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二、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3、超级城市(400万人以上) 巨城市(800万人以上) 大都市带(2500万以上),第二节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当代世界城市化四个特点:,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二、大都市化趋势明显,三、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表1:OECD成员国城市群GDP占所在国GDP的比重(2002年),表2 长三角城市群现状与世界五大城市群的规模比较,第三节、中国城市发展史,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阶段公元前2000年 黄河中游 夏 商 周,二、封建社会前期城市的发展(春秋-战国) 特征:三级城市体系初步形成 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城市规划普遍实施 秦城市衰落,三、封建社会中期的城
4、市发展三国(南方超过北方) 隋(超过秦) 唐(四级行政中心)(大中商业再次城市出现) 宋,宋(城市革命)坊市制被打破 镇、市开始显现 出现特大城市,四、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发展元(北京) 明清(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五、近现代社会时期二元结构的城市体系 发展速度的区域差异明显,第四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一、短暂发展期(1953-1957年),二、起伏波动期(1958-1965年),三、停滞时期(1966-1976年),四、过渡时期(1977-1981年),五、乡村城市化时期(1982-1991年),六、快速城市化时期(1992年至今),“文革”时期(1966-1976)逆城市化(2000万)
5、上山下乡 工厂内迁 干部、知识分子下放,以上分析看出:我国城市化波动具有特殊性,既有经济影响,又有政治影响,而且政治影响还特别大,多次出现了经济波动和城市化波动的不一致性,导致我国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第五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二、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三、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四、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五、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东北、华北、西北) 城市化水平中等地区(沿海和中部地区) 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区(西南和部分中部地区),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焦点一: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6、焦点二:中国城市化是驶入快车道的列车,焦点三: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出路,焦点四:“候鸟”在城乡之间迁徙,焦点五:谁是城里人?,焦点六:拆除城乡之间的“柏林墙”,焦点七:城市的“吸纳力”有多大?,焦点八:小城镇大战略,焦点一: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问题,农产品的大量剩余,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也严重制约了社会有效需求的扩张,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药方”: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城市化是重要突破口,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推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等。,促进我国农村剩余
7、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的矛盾;,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可以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使更多的土地可以恢复自然状态,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促进城市化是解决我国目前许多社会经济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自然发展过程。在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农村人口占多数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世界各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同样是绕不开的路。,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焦点二:中国城市化是驶入快车道
8、的列车,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从1978年到2000年,小城镇由2176个增加到20312个,城市数量由190个增加到663个, 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93个,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城市化率达到36.09%。,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焦点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测算显示,目前农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至少有15亿。,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高效益的第二、三
9、产业转移,是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转移的障碍,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全国4亿多青壮年农民中有近1/4是文盲和半文盲,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难度较大;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土地对农民的生活保障功能甚至强过生产功能,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后顾之忧需要解除; 城市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焦点四:“候鸟”在城乡之间迁徙,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1979年1991年,人口流动管理由控制流动、允许流动到控制盲目流动; 1992年之后, “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改革了小城镇户籍制度。 2
10、000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积极推进就业、保障、户籍、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农村劳动力就业进入“公平流动期”。,民工潮,1982年为3000万,到1997年已突破1亿大关。权威部门估计,未来510年中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500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1.3亿,2010年将接近1.6亿!,城市化不单单是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及理念现代化的过程,民工无疑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焦点五:谁是城里人?,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城乡差别”并没有因为农民大量进城而消失,对民工的偏见甚至歧视及各种限制
11、依然存在。,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市民不能享受同样待遇;找不到安居乐业的归属感;收入不稳定和各种不合理收费。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体系之外,陷入与城市的分离状态。,焦点六:拆除城乡之间的“柏林墙”,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户口,把城乡居民区分成了两个发展机会与社会地位不同的阶层。一纸户口不仅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它带来的城乡重大差别,成为中国城乡差异最集中的体现。,1984年: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近几年,小城镇户籍基本放开,各大中城市改革的措施也纷纷出台。石家庄市户籍改革全面实施。广东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现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焦点七:城市的“吸纳力
12、”有多大?,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城市 “吸纳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城市就业机会的多少,而就业机会的多少直接受制于“制造”就业机会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及转移劳动力的适应能力。,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达到785.7万人 。,产业升级总体上是以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为方向,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 。,焦点八:小城镇大战略,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1978年2176座小城镇,2000年20312座,年均增设820多座。小城镇形成了相当于全国 37%的城镇人口,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小城镇处于“乡首城尾”,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 。小城镇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渠道,这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国情及小城镇多劳动密集产业和多种成分小企业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