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引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使中国摆脱了唯心的个人崇拜和臆念崇拜,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没有技术进步,就不会有经济质的飞跃,不会有社会的最终发展。,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主会场,大炼钢铁时代的教训,利用原始方法,炼出的钢再多,也没有国际竞争力。 产量本身不能说明问题,说明问题的是冶炼钢铁的技术是否先进。 只有技术先进,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才具有经济效益。,虽然封建主义大树已被砍掉,但封建主义的根基尚未完全消除。 这需要商品化作开路先锋、需要技术进步去破处迷信。,第一节 科技进步的一般内容,一、科技进步的含义(一)科学与技术 以英
2、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J.D.Bernal,1901-1971)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科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含义。事实上,科学本身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就很难给科学下一个永远不变的定义。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过程;科学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技术作为人类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技术是人类为了实现社会需求而创造的手段和方法体系;是人类利用自然规律控制、改造自然的过程和能力;是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的物化形态。,(二)科技进步的含义 技术进步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改变,这
3、种变化能导致生产能力的提高。技术进步是指新知识创造、新技术发明在社会生产中得到推广运用,并产生物质财富增值,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全部过程。它通常包括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管理方法的改进,以及社会生产者本身的知识进展等方面。 技术进步包括:技术进化与技术革命,技术进化与技术革命,技术进化是指对原有技术和技术体系的渐进性的改革创新。技术进化是渐进的技术进步,是原有技术和技术体系的渐进式的变革和创新。 当技术进化和科学研究的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劳动工具和设备体系发生巨大变化,技术体系的这种质的飞跃性变革就是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则是技术体系质的飞跃式的变革 从技术进化到
4、技术革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8世纪后期以来,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技术革命,三次技术革命,(三)科技进步的意义,极大提高生产率。,上一千年中22项最重要的技术性发明,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资源。,降低劳动强度。,二、技术进步的作用和类型 1、作用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 2.类型,(1)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早期发展经济学观点,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并没有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资本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人们逐渐发现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仅仅用资本是难以解释的,于是经济学家们逐渐把经济增长的重心转移到技术进步上来。,1)技术进步体现为要素
5、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的两种方式:外延式(靠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增加,如我国1978年之前)和内涵式(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 )。 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的途径: 技术进步能降低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从而节约资源。如,应用机器设备可以大量节约劳动,使用节能技术能够节约能源消耗。 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变资源结合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比如,自动化生产线改变了生产组织和管理方法,提高了劳动的专业化程度,促进了产出增长。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以用生产函数的移动来表示。,2) 技术进步与生产函数的移动,技术进步表现为生产函数曲线的整体移动 技术进步的作用要受到资本存量的约束,3) 技术
6、进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表示一国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出组合 技术进步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 真正到达生产可能性边界还要受其他因素制约(如竞争性企业,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稳定的经济环境),4)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丹尼森(1979)研究了19481973年期间美国经济增长,认为劳动力的贡献为28%(教育的贡献为11%),资本的贡献为32%,其余40%要由全要素生产率(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知识进展;资源重新配置;规模经济;政策影响;不规则因素 )增长来解释,在这40个百分点当中又有29个百分点要归功于知识进展 库兹涅茨指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
7、半叶100多年来,7个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增加有50-70%来自技术进步引发的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几乎超过60,法国曾经超过80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一些,为30%左右,如亚洲四小龙分别为4055不等 1957-2001年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57-2001年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CK、CL、Ca分别为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技术进步使科学发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大为缩短,19001930年,75项重大发现从研究到用于生产的平均周期是36年 1950s,这一周期缩减到5
8、10年,相对于建设一个大型企业的时间,(2) 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1) 技术进步与产品结构变化,技术进步产生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 技术进步使原有的生产要素和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从而使总产出的产品组合发生改变(以技术进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图为例,X工业品,Y农产品),2)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促使社会分工发展和专业化水平提高,而分工和专业化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 三次技术革命与产业结构的随之变化: 栽培、采伐、饲养、捕捞技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出现并发展起来 蒸汽技术建立机器大工业,工业成为主要部门 信息通讯技术第三产业成为主导部门,3) 技术进步与市场结构变
9、化,间接作用:技术进步通过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市场结构 举例,信息技术大量新型电子产品出现,形成信息产业,形成大企业与小企业共同竞争的市场结构 直接作用:技术进步直接促进市场结构的变化 举例,信息技术电力行业发电和电网分开运营,4)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变化,传导机制: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 发达国家就业结构的经历: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约有70%的人口从事第三产业 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大多数还处在以农业为主的阶段,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左右,2. 技术进步的分类,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将技术进步分为: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中性型技术进步,(1)希克斯对技
10、术进步的分类,希克斯(Hicks,J) 工资理论(1932年),希克斯的中性型技术进步,是指在资本-劳动比率K/L一定时,使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率保持不变的技术进步。,每增加一单位的资本所增加的产量是递减的,因此OP、OP都是呈递减趋势的曲线。,技术进步后,等产量线I向原点内移,表示相同的产量仅需较少的资本和劳动。,(2)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是指在资本产出比(K/Y)不变的条件下,使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率不发生变化。他的分析是把技术进步前和发生技术进步后的两个生产函数中具有相同的利润率的两个点进行对比。,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三、现代科技进步的特征
11、 1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 2科学技术进步多元化:类型、主体、技术综合度、设备 3. 科学技术进步加快 3科学技术进步的全球化,补充:,增长模型中生产函数:Y=F(K,AL),这种形式引入的技术进步称为哈罗德中性; 形式为Y=AF(K, L),则称此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四. 技术进步的途径,1.通过本国的研究和开发(R&D),2.通过技术引进,3.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4.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五、现代科技进步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一)现代科技进步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二)新的科技进步为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提供了机会。,第二节 技术创新,一、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
12、论,熊彼特简介,(18831950) 美籍奥地利人。 1906年在维也纳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 1912年,他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 1914年,熊彼特学说史和方法史的诸阶段,此书被称为学说史的经典。1939年发表的经济周期和1942年发表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都是不朽的传世之作,其著作经济分析史,是他所有著作中最受西方经济学界赞誉的巨著。 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逝世。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1、创新的概念及形式,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
13、“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的形式* 创新与发明的区别*,创新的形式,(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 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法 (3) 开辟新市场 (4) 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 (5) 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创新与发明的区别,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发明是一个技术上的概念 “发明”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而“创新”则是将新技术、新生产方法、新组织结构管理形式创造性地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推向市场的动态过程。 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为生产当事人带来利润时,才成为“创新”。,2、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1)竞争程度。有竞争,才有创新必要。,(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大,广阔的获利
14、前景能产生足够刺激。,(3)信息传播速度。信息传播越快,必须不断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创新。,*(4)企业家群体。仅仅依靠冒险,如利用投机等手段的企业家,往往破坏创新环境。,(5)信贷支持。,*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熊彼特强调创新的力量来自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企业家是把新技术、新产品、新原料和新工艺引入到生产过程,并不断进行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新组合和新创造的人。 驱动企业家去从事创新活动除了追逐超额利润外,还有三种力量: 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 征服困难和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 ; 创造和发挥自己才能带来的欢乐,二、创新理论的发展,1、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变,
15、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具备创新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以信贷形式支配生产要素的权力。 创新活动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转换媒介。,2、技术创新的扩散,扩散,发展中国家,缺少发明,要促进技术进步, 只能依赖于模仿和加速扩散, 这样可紧随发达国家,不至太过落后。,对创新的模仿或推广应用,* 创新模仿,创新模仿:通过购买产品、合资合作等形式,对创新进行解剖、分析和复制,并投入生产的过程。,成功的模仿顺序: 一号机模仿 二号机国产化 三号机出口,二次创新: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对模仿的创新技术进行改造,克服缺陷、更新功能的活动。,中国第一架上天的飞机是模仿前苏联雅克18练机的初教五飞机, 20
16、01年4月1日上午,中国军方发现的美国一架军用侦察机EP3接近中国领空,中国两架歼八战斗机奉命监视美机的时候,发生了中美军机空中相撞的事件,不幸遇难的中国飞行员王伟当时就是驾着歼八改良型战斗机。 现在我国是第三代飞机,但美国是第四代飞机。,*创新模仿的必要性,创新模仿的必要性:尽快缩小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制度普遍不健全,适当模仿国外先进技术是可能的。,尖端的高新科技,很难模仿,美国正在研发第四代飞机,每一种研制费都是200亿美元,这在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不可能的。,英特尔一年研发费用有几十亿美元,而“龙芯”的研发费用才3000万元人民币,3000万元能否撬动芯片市场?,3、技术扩散模型,
17、(1) 技术扩散的传染模型,技术扩散过程,呈现S型传染模式,分为3个阶段。,(1)初期,创新技术的扩散缓慢,市场潜量小。,(2)创新成果进入最适宜厂商或地区,扩散速度显著加快。,(3)创新扩散速度放慢,创新技术所形成的行业达成均衡,(2) 技术扩散的双轨迹模型,2种类型。,2)高有机构成,如B。技术复杂,在后期阶段才开始扩散加快。,1)低有机构成,技术简单,早期就趋于稳定。A线。,如各种日常消费品生产线。,如钢铁、化工等重工业产品的生产。,第三节 技术引进,一. 技术引进的必要性 二. 技术选择与技术引进 三. 技术引进与中国经济发展,一. 技术引进的必要性,技术引进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意义:,首
18、先,技术引进能够大量节约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成本。,其次,技术引进能够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第三,技术引进有利于培养本国的人才。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形成开发和创新能力。, 但是,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反而会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始终处于不利地位。,技术引进的必要性 从现有的经济和技术水平看,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研发能力较弱,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引进来加快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都提供了可能性。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落后国家如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就可以有效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甚至后来居上。这被称之为“后发优势”。,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工业化和技术发展的后来者
19、所具有的特殊益处和优势: 通过技术引进替代有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使经济发展进程大大加快,并避免有关风险五个阶段:科学发现(知识存量的增加)发明(对现有知识的应用性进行检验)革新(把发明初步应用于生产领域)改良(在应用中不断对革新的技术加以改进)扩散10-20年 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教训,少走弯路,比如工业化模式的选择,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 先进国家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压力导致向后进国家转移相对先进国家落后的技术,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机遇,案例分析:日本技术引进战略的经验与教训,经验:二战后,日本采取“收获型”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引进实用技术,并在引进后,结合实际加以改造,形成日
20、本自己的技术特色。如美国用半导体技术造飞船和导弹,而日本引进美国的半导体技术制成电子表、傻瓜相机,与瑞士钟表和德国相机竞争。这种战略使日本只用了20年时间,就赶上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教训:日本到了70年代中期,技术引进的空间越来越小。长期重引进、轻研究,重应用,轻基础,没有自己独立完整的科研体系,科技发展的后劲不足。强烈的危机感使日本决定走“播种型”科技发展道路,并在1980年提出“科技立国”的新战略。结论:对于比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可以依靠技术引进,但对于像中国这样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走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道路。,二. 技术选择与技术引进,1.技术选择的经济分析,一方面要考虑
21、技术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要考虑经济的合理性。所谓经济的合理性,就是要根据一国的资源相对稀缺程度和比较优势,选择既保证生产效率而成本又是最低的要素投入组合方式。,2.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中间技术”理论:,1973年舒马赫(Schumacher, E. F.)在小的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一书中批评了现代化大型化工业生产技术的弊病,提出应当发展小型机构,进行适当规模的生产,推广中间技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最适用于发展的技术是中间技术,即介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他形象地称之为镰刀与拖拉机之间的技术。,中间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设备简便,投资比较节
22、约。 市场适应性强,产品销路较好。 原料依赖性小,生产成本低。 组织管理简单,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管理水平。,中间技术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劳动密集型技术,适用于中小企业,有利于就业 与初级技术比生产率高,与高级技术比便宜许多 在应用、维修、管理方面的问题容易解决,适应性强 有利于发挥人的创造性 生产规模不大,对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小,对“中间技术”战略的批评,要求人有较高的技能 技术不高,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 产品质量不高如果竞争激烈则面临失败 典型案例:中国的乡镇企业(卖方市场 买方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增长幅度有明显回落。“九五”期间出现了速度放慢、出口增幅下降、吸纳劳动力
23、减缓的新情况。“九五”和“八五”相比,乡镇企业增加值由年均增长42.5下降到13.1;吸纳剩余农业劳动力,由年均增加719.2万人,下降为年均减少30万人。,雷迪(Reddy,A.)认为,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最小成本或最大收益的经济原则,考虑本国的生产要素状况、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因素,选择最切合本国国情的技术 在确定技术选择标志时,不仅考虑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而且将技术选择与社会物质文化全面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主张一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因时因地选择和开发适宜技术。,“适用技术论”,适用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即适合的技术、适合于一国发
24、展阶段的科学技术。 适用技术不一定是国际上最新的技术,但可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新的。如果某种技术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最大限度发挥其比较优势,实现最快的经济增长,这种技术对于该国就是一种适用技术。 适用技术是一个动态概念,根据技术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适合与不适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一国的发展阶段而定。,与“中间技术论”相比,“适用技术论”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它不仅仅追求技术选择的经济目标,而且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方面的要求,是一个含有多重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两者之间的区别:,曼斯费尔德:,三.技术引进的方式与途径,垂直技术转移 是指将A国关于基础科研成果转用于B目的应用科学中,或将
25、A国的应用科研成果转用于B国的生产中。,水平技术转移 是指将A国已被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转用于B国的生产领域。,简单的技术转移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A国转移到B国,而不管B国采用该项先进技术后能否复制出来。,按照引进国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可将技术引进分为简单型技术引进和吸收型技术引进。,技术吸收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A国转移到B国,并且能被B国复制出来技术吸收又被称作“真正的技术扩散”。,(1)向国外购买新设备、新产品并加以复制。,技术引进的途径:,(2)从国外购买专利权或生产许可证,(3)接受外国政府和企业进行的技术援助。,(4)通过引进外国公司投资。,(5)访学人员带回新技术,韩国和台湾的技术引进
26、,70年代中后期以前的情况:由于市场受到的扭曲较小,韩国和台湾的工资和利率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劳动力和资本的实际成本。引进的技术主要适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 70年代以后韩国的技术引进情况* 70年代以后台湾的技术引进情况*,70年代以后韩国的技术引进情况,70年代,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韩国制定技术开发促进法,开始鼓励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鼓励本国大企业购买外国专利,进口先进机器设备,并鼓励本国大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和开发。 政府直接组织研究开发活动,逐渐形成韩国的国家研究开发体系 :1974年只有5个国家研究机构,到七十年代末韩国已有17个公立研究所(电子、船舶、资源、标准、机
27、械 、太阳能、海洋开发、人参、烟草、电气机器、机械金属、通信技术、热管理、核燃料) 80年代,韩国产业政策的重点转向转变韩国的产业结构,建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机械和电子工业,鼓励技术人力资源的开发。,台湾的技术引进情况,台湾经济的特色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为了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成立了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就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平台,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 台湾还采取措施吸引人才回流,这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例如,以台机电为代表的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帮助,结论,技术引进必须配合目的国(地
28、区)内的产业发展情况,才能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四、国际间技术转移的障碍 1.来自技术输入国的障碍 2.来自技术输出国的障碍,五. 技术引进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先,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际技术转移的趋势因时因地实行技术引进。,第二,引进与创新并重。,第三,不仅要引进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生产技术,而且要注意“软”技术,如现代管理技术、教育和培训技术等等的引进。,本章思考题,概念: (1)技术进步 (2)技术创新 (3)技术扩散 (4)技术转移 (5)中间技术 (6)适用技术 分析: 1.结合现代科技进步的特征,说明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2.技术进步有哪几种不同类型?什么是希克斯中性和哈罗德中性? 3、结合中国实际,分析、评价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4、简述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