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流动儿童良性社会化的简析.ppt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8388081 上传时间:2019-06-24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61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流动儿童良性社会化的简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流动儿童良性社会化的简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流动儿童良性社会化的简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流动儿童良性社会化的简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流动儿童良性社会化的简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发展型社会政策 与流动儿童良性社会化,基于W市H社区的调查谢洪波、郑永君、余彧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基本理念 三、流动儿童的社会政策梳理 四、流动儿童社会化现状的案例分析 五、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启示,发展型社会政策 与流动儿童良性社会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风险和问题,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一方面,失业和贫困加剧了对很多正规的社会保护制度,如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的需求,但同时,由于资本转移的加速和就业的下降,这些正规的社会保护制度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和制度

2、缺陷;另一方面,那些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秩序的新型社会问题如国际移民、非正规就业者的保护等等又不在社会政策的制度框架之内,迫切需要社会政策发展新的、更具灵活性的保护领域,以覆盖新的社会风险。,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产生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发达国家的社会政策学者如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吉登斯、梅志里(James Midgley)、Taylor-Gooby等对福利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反思和重构,对社会政策的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社会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在维护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基础上,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他们特别强调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以应对全球化条件下的技术和社会危机

3、。,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产生背景,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阿马蒂亚森建立的以自由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理论、梅志里提出的社会发展的制度理论、吉登斯倡导的社会投资型国家理念、迈克尔谢若登的资产建设理论等。这些学者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投资型国家、新福利主义等思想深深影响了当代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政策实践,其具体的政策主张即是今天备受关注和争论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一)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福利,以社会政策推动社会的投资,增强国家竞争力。由于发展型社会政策致力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上升,而且由于社会公正水平的提高、社会系统运行的协调、社会资本的增长、社会凝聚力的提高,而可以使国家竞争

4、力得以增强。 对这一观点最为有力的论证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杰出经济学教授Peter H.Lindert的两卷本专著不断增长的公共开支:自18世纪以来的社会性开支与经济增长。该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过去两个世纪以来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政策。他根据对近100年历史数据的分析证明,社会性转移支付以及为提供这种支付而发生的税收,其净国民成本(the net national costs)从根本上讲为零,也即社会性转移支付是免费午餐。,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基本理念,(二)注重社会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通过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5、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社会投资,为人们参与经济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调动人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国家成为有活力的经济体。这样,社会政策就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两个基因,二者在这里并非是零和关系,而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基本理念,(三)特别关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强贫困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社会生存能力。重视建立良好的社会机制,包括建立教育、医疗卫生和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支持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让其掌握一定的文化和技能,从而有机会参与经常性的经济活动。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扫除一切有悖于这一目标的障碍。,二

6、、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基本理念,(四)倡导、注重社会问题的事先预防,而非事后补偿;重视中长期战略,而非短期策略。这是其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创新。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主张对于社会问题进行前期干预,主张采取事先预防的措施以降低解决社会问题的成本。具体表现在注重投资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建构支持体系以增进个人、家庭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等。总之,就是在前期消除社会问题产生的条件和机制,切断社会问题发育的链条。,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基本理念,总结: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注重“发展” 社会机制的建立、人的发展、收入的提高、社会资本积累、家庭功能的强化等都是其关注重点。,二、发展型社会政

7、策理论的基本理念,(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回顾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亿,其中,14岁以下流动儿童共达1410万,614岁适龄儿童880万。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人口(1.47亿)的比例为12.45,规模达到1834万人。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61亿。从一系列数据来看,近十年来,我国的人口流动趋势在加强,流动儿童的规模也有进一步增加趋势。,三、流动儿童的社会政策梳理,(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回顾 流动儿童的产生与社会的发展变迁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劳动力的流动特点也发生

8、了明显变化:由早期“两栖型”、“候鸟式”的单人外出务工,逐渐演变为“家庭式”(配偶与子女也跟随流动)外出务工。 然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经济吸纳和社会拒斥却使得相关人群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中大约有1/4是举家迁徙的,近1/3流动人口长年居住在城市。 最近几年,流动儿童异地入学和教育公平问题与农民工权利保护和社会适应等问题,以及与此相伴的农村“613899”留守现象,逐渐成为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三、流动儿童的社会政策梳理,梳理流动儿童研究脉络,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趋势。 第一,从研究阶段来看,流动儿童的研究进程可以分为起步阶段(19942000)、发展阶段(

9、20012005)和繁荣阶段(2006至今),其中,2006年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写入义务教育法最具跨越意义。 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有关流动儿童的研究主题主要涉及教育、社会融合与卫生保健三个方面,而教育问题占了现有研究中的绝大多数。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问题,涉及入学和收费(借读费)、户籍制、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政策、义务教育公平等问题,例如,范先佐教授(2006)认为流动儿童教育存在教育财政、民工子弟学校和教育机会不平等等问题,冯帮博士(2011)将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归结为上不来学、上不起学、上不了好的学校、上不了高一级的学校四个方面;第二,

10、流动儿童的学校和学习状况,包括民办学校合法性、师资和教学状况、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等,例如,范先佐教授(2005)通过分析流动儿童学校的收费方式、教育方式和生源结构探讨其存在基础,闫丽君(2007)、曾恒(2008)分别通过研究两市民工子弟学校校舍条件、师资力量、外界支持和学生学习情况探讨这些学校的困境和出路1112;第三,流动儿童的家庭和社会教育方式等问题,涉及家庭教育现状和家庭教养方式及其成因、社会教育困境等,例如,王毅杰、刘海健(2008)调查南京市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其留城意愿,13谢畅(2011)对家庭监护责任的探究14,陈国华(2011)通过从社会文化机构接触、大众传媒接触、社团活动

11、参与、课外知识来源渠道等四个方面比较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研究其社会教育状况15。,三、流动儿童的社会政策梳理,(二)流动儿童社会政策 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来,相应的社会政策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实施的,1996年至今,我国流动儿童的社会政策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阶段。 1996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在部分省、区试点。 1998年教育部与公安部联合颁发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常住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可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流动儿童在城市就读开始有了政策依据。,三、流动儿童

12、的社会政策梳理,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两为主”政策“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003 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再次明确了“两为主”政策,促进相关部门落实各自在流动儿童受教育领域的职能。此后,流动儿童问题成为这一时期的热点研究问题,从边缘走向了中心。 2004 年9 月开始,全国取消了针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借读费。,三、流动儿童的社会政策梳

13、理,2006 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首次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提出。 2006年6月,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标志着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解决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两位主”政策正式提升为法律规范。 2007 年4 月30 日,1998年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正式废止。 周皓、荣珊: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3期,第96页。,三、流动儿童的社会政策梳理,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旨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4、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纲要中具体提到要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三、流动儿童的社会政策梳理,2011年8月,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颁布实施,其中,针对儿童发展中的健康、教育、福利、社会环境、法律保护5个领域,设置了未来10年的52项主要目标。该纲要提到要建立和完善流动儿童服务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16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制度,为流动儿童享有教育、医疗保健等公

15、共服务提供基础;整合社区资源,完善以社区为依托,面向流动人口家庭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三、流动儿童的社会政策梳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皓、荣珊(2011)通过2979篇核心期刊,对流动儿童研究趋势的分析。(流动儿童教育研究减少),三、流动儿童的社会政策梳理,随着从1996年到2006年一系列法律和政策的实施,流动儿童在法制层面的受教育权问题逐步化解,而其城市适应和社会化等问题却凸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义务教育和实现初始社会化的重要阶段,社区环境的落后和社会支持的缺位,可能引起流动儿童的畸形社会化。,三、流动儿童的社会政策梳理,三、流动儿童的社会政策梳理,笔者将通过

16、对W市H社区的参与观察,收集流动儿童的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的资料,并对H社区C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流动儿童的综合状况,研究其社会化现状和影响因素,探究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社会化路径。,四、流动儿童社会化现状的案例分析,(一)H社区的禀赋结构 H社区位于W市某火车站正西方约1公里处,其行政区划属于W市J区H街道H社区,毗邻火车站和J经济开发区的区位环境,使得H社区成为流动人口的重要聚居区。根据H街道办提供的信息,H社区常住人口2000余人,外来人口近4万人。从地图上看,两条交错的铁路和一条笔直的公路把H社区及其外围区域划分为I区、II区、III区共三块(详见图2,图2上

17、方为正北方向)。,四、流动儿童社会化现状的案例分析,四、流动儿童社会化现状的案例分析,(二)流动儿童的基本特征,四、流动儿童社会化现状的案例分析,四、流动儿童社会化现状的案例分析,(三)流动儿童的社会化主体及其支持 1.家庭及其支持状况 第一,遇厂而安的流动家庭。 第二,无人管教的真空阶段。一般情况下,父母早上和孩子一起出门,晚上九点左右下班,周末加班,父母与子女的接触时间少成为常态。晚上5点到9点和周末的白天本可以成为亲子接触交流的时间,父母却要忙于生计,难以顾及子女。例如:五年级的QY今年11岁,每天凌晨,妈妈3点起床,爸爸稍微晚点,5点钟起床。小小的QY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起床后,还要

18、叫醒双胞胎弟弟,一起吃完早餐后,三人一起去上学。傍晚和周末有些学生会相互串门,有的却溜进街角的网吧或者游戏机室。流动儿童不仅存在受教育权的问题,实际上,他们的的监护问题也很严重。 第三,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四、流动儿童社会化现状的案例分析,2.学校及其支持状况 第一,受到挤压的学校空间。C小学有且仅有一座楼房,不存在操场等开阔场地,而且它与两边的居民楼是连为一体的,从门外几乎看不出这栋楼是一所学校。C小学共有老师16人,学生440人,现包括幼儿班到六年级共7个年级9个班,其中一年级和三年级有两个班。该教学楼共有4层,一楼大概分为三个部分老师办公区、幼儿班教室、校长办公室,外加楼梯下的一个小洗

19、手间;二楼是一(1)班、一(2)班和三(2)班教室;三楼有二年级、三(1)班教室和图书室;四楼是四、五、六年级教室和厨房。 第二,鞭长莫及的校外时间。C小学的学生作息时间是这样的(如表2):早上8:00来到学校,上午11:40放学,下午1:00开始午自习,傍晚4:05放学。 第三,标签固化的奖惩方式。,四、流动儿童社会化现状的案例分析,3.同辈及其支持状况。同龄群体社会关系网络的断裂与重建是流动儿童的切身经历。“流动儿童远离自己熟悉的家乡,原来已经建立的包括亲戚、朋友、邻居,以及老师、同学等的社会关系网络被中断了。” 4.社区及其支持状况。社区是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场域,也是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发生的

20、主要场所,H社区中的“Y”形的街角社区就是C小学学生日常生活的空间。他们会在放学之后,兴致冲冲地跑出去,偷偷溜进一个废弃的仓库院子里采桑叶。 5.其他主体的支持。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和社会治理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这能为流动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但是有些网吧、游戏机室距离C小学太近,学校的老师认为相关部门应该有所介入。,四、流动儿童社会化现状的案例分析,(四)现状一:流动儿童所在社区相对封闭落后 H社区相对于城市空间来说比较封闭,其内部环境令人担忧。 正是这个混杂的“Y”形场域,流动儿童行为的发生、惯习的养成都在其中,除了学习,他们过早、午餐、摘桑叶养蚕、被混混“擂肥”、逃课、离家出走、打

21、游戏、上网吧、相互串门、还有干脆呆在街角深处的家里不出门东湖、黄鹤楼、中山公园、肯德基、新华书店、青少年空间这些地方是流动儿童向往却又遥不可及的城市空间。 他们感慨道:“我最喜欢武汉的东湖,因为那里风景优美,很好玩,嘿嘿”“我喜欢去游乐园,游乐园很好玩,有一种幸福感。”“我喜欢武汉的中山公园,因为那里有很多好玩的,里边有过山车、海盗船,还有我最喜欢的碰碰车。”他们渴望接触这些新鲜的东西,然而,真正具有城市属性的公共空间是流动儿童难以企及的。 事实上,流动儿童所在H社区的封闭性在城市社会具有普遍性。,四、流动儿童社会化现状的案例分析,(四)现状二:流动儿童的社区支持网络残缺不全 除了前面提到的社

22、区封闭落后外,学校地位也颇显尴尬。C小学只是一所民办学校的分校,仅占一座楼房的一部分,没有文体设施,没有操场;而且,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也有待提升。还有,家庭教养能力有限。举家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流动儿童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断裂,与朋友、老师的关系难以维系;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工作时间和教养理念等因素对流动儿童的社会化也有重要影响。再者,社区以外的支持欠缺。政府的管理和福利对流动儿童意义重大,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明显,但是这两种社区外的支持十分乏力。学校、家庭、政府等主体未能以社区为载体形成健全的社区支持网络,流动儿童的社会化支持严重不足。,四、流动儿童社会化现状的案例分析,(

23、四)现状三:封闭化与街角化是流动儿童畸形社会化现状 流动儿童一方面认同、接纳、习得城市的社会规范和行为范式,另一方面又为城市的身份识别系统所限制、排斥、区隔。与“老家”社会关系的断裂脱根过程,和当下在城市边缘地带的艰难扎根过程共同作用,流动儿童容易陷入自我角色冲突、社会认同紊乱、城市融入失范的危险境地。 封闭化和街角化趋势是本研究的重要发现,该现象是流动儿童在城市边缘地带畸形社会化的两个方向。学校、家庭、社区等封闭化的活动空间,使得流动儿童在街角社区场域中,家庭的父母、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出于保护心理,促使流动儿童变成防卫性的封闭状态。与封闭化对应的是街角化。由于学校空间的限制,不少流动儿童吃早餐

24、、吃午饭都是在街头进行的。他们的很多娱乐活动也是在街角社区里,一些低俗的言语和行为会带进校园。还有一些学生会沉溺于街头的网吧和游戏机室,现实空间的狭窄使得部分流动儿童在网络游戏中拓展交友空间,寻找满足感。实际上,家庭疏于管教、学校教育落后以及街角社区环境长期浸染,这又构成了流动儿童的畸形社会化。,四、流动儿童社会化现状的案例分析,四、流动儿童社会化现状的案例分析,(六)小结,第一,促进社区建设,营造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良好环境。“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良好的社区环境对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和社区融入意义重大。其一,改善社区环境,为流动儿童提供优质社区支持,这是促进社区融入和良性社会化的前提

25、。其二,发挥社区功能,促成社区与学校、家庭等主体合力,推动流动儿童社区支持网络的形成。其三,创新社区服务,由管理转向服务,开展专业化的社区工作,建设开放型的城市社区。其四,促进社区参与,促进流动儿童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活动,推动流动儿童融入社区,为流动儿童良性社会化助力。,五、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启示,第二,健全社区网络,增加流动儿童社会化主体的支持力度。以社区为依托,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为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提供合力,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其一,增加亲子交流时间,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其二,提升学校在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社会规范教育和生活习惯培养等方面的功能。其三,促进公益组织和社会

26、媒体对流动儿童的持续关注。其四,推动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为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护航。其五,建立流动儿童社区支持网络,促进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形成。,五、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启示,第三,注重长远规划,建立流动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当前的研究关注现实的紧迫问题多,但是前瞻性研究欠缺,对“第二代移民”的继续成长问题探讨不足。实际上,除了义务教育,流动儿童还要面临继续教育(高中教育、中专和技校教育、大学教育等)问题,还有教育之后的就业、市民化、社会保障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协调合作,规划建立一套流动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推动社会政策发展,建立一套涵盖教

27、育、就业、住房、户籍等社会福利的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儿童社会保障制度。,五、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启示,启示一:注重社会政策的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益,从“经济吸纳”与“社会排斥”转向“经济吸纳”与“社会融合”,统筹城乡一体化,为流动儿童良性社会化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 启示二:促进社会性转移支付,通过减免税费等措施,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减轻社会公益组织的运行负担,引导企业和第三部门对流动儿童介入。 启示三:重视流动儿童的维权和赋能,包括建立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和技能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支持体系。,五、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启示,启示四:建立系统的流动儿童社会政策,加大流动儿童的教育扶

28、持,进一步解决上不了学、上不起学、上不了好的学校、上不了高一级的学校的问题,促进流动儿童学校进行更为有效的社会化教育。 启示五:促进流动家庭收入提高和社会资本积累,为流动家庭的功能完善创造条件,改善流动家庭的亲子交流现状,改善家庭社会化效果。,五、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启示,启示六:注重中、长期规划,建立流动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江立华、鲁小彬(2006):“当前的研究关注现实的紧迫问题多,但是前瞻性研究欠缺,对第二代移民的继续成长问题探讨不足。”实际上,除了义务教育,流动儿童还要面临继续教育(高中教育、中专和技校教育、大学教育等)问题,还有教育之后的就业、市民化、社会保障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协调合作,规划建立一套流动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推动社会政策发展,建立一套涵盖教育、就业、住房、户籍等社会福利的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儿童社会保障制度。,五、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启示,The End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