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侗族诗歌发展综述.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8382832 上传时间:2019-06-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侗族诗歌发展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侗族诗歌发展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侗族诗歌发展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侗族诗歌发展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侗族诗歌发展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二十世纪侗族诗歌发展综述 本文试图从侗族文学史新论这个角度出发,阐述侗族文学诗歌史的“中国作家”现象,特别是天柱侗族作家群的崛起和启示;阐述侗族文学史的诗歌辉煌篇章:侗族民间诗歌(长篇叙事诗)的佼佼者;大用情歌王陆大用,侗族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女歌师乃告化,“万麻”王吴朝向;侗族革命诗歌的领航者;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的龙大道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创始人之一杨至成上将;侗族天骄、中华战神、世界名将的粟裕大将;侗族乡土诗歌的带头人:大苗山交响曲的作者苗延秀;公开出版三十六部诗集的军旅诗人柯原;女人和多声部大歌的作者黄钟警;侗族当代诗歌的启明星:航行与呼啸的作者蔡劲松;人生歌谣的作者寒山;长篇散

2、文诗多耶的作者莫俊荣。并再次呼吁有关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侗乡精神文明建设,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重编再版侗族文学史,补上 1985 年以后侗族文学诗歌史的新发现、新人物、新论点,更有力地促进侗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步发展,以玉屏会议为契机,启动新编侗族文学史和侗族通史的“两史”工程。 一侗族地区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美誉,侗族大歌以多声部自然和声响誉世界,创造了与鼓楼、花桥有形建筑文化相媲美的无形音乐文化。侗族诗歌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出现在晚清,在歌师传出现的年代前,产生了一大批有名有姓的侗族民间艺术家。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年代。其标志是老树新花,新树芬芳,出

3、现了一大批省级以上作协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苗延秀、杨志一、柯原、张作为、林河、滕树嵩、潘年英、蔡劲松、寒山,新作选出。以侗族民歌选、侗族诗选星星鼓楼及侗族歌论侗族歌谣研究出版为标志。第三次是二十一世纪出现侗族诗坛繁荣局面,以侗歌三百首2002 年 8 月在京公开出版和 2002 年 9 月中国侗族 20 世纪诗选选编送审为标志,侗族诗歌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团结昌盛的大好局面。(一)、“清风买尽不须钱”:十九世纪咸丰年代左右侗族诗歌的第一次高峰。他们的诗刻在培元石亭上,刻在每家的族谱里、幕碑上;他们的诗汉字记侗音一代又一代传承,他们的歌谣传遍了八百里侗乡。1860 年(清咸丰十年),晃州

4、中寨秀才杨大勋给侗族地区唯一的石凉亭(原名培元石亭)题诗五首,代表了当时清代侗族文人诗歌最高水平之一:绝妙好诗。“石亭新起势嶙峋/画栋雕栏妙入神/坐卧任教来往便/四时乐趣此中真/融和光景最相宜/春入山亭喜不支/花送清香禽对语/踏青人到好题诗/火云漠漠日炎炎/最苦行人是夏天/到此披襟聊一坐/清风买尽不须钱/萧萧落叶四山空/云净云开一望通/久坐浑忘秋欲晚/迎来爽气岭西东/客来破晓踏青霜/爱日亭中兴更长/闲向阶前频曝背/相逢应是孟襄阳”。此组诗题石凉亭刻在石壁上供人欣赏 142 年时光,散发出侗乡山坡浓厚的乡土情趣和博古通今的文化大气。其中“曝背”引用了唐李颀的诗:“百岁老翁不种田,惟知曝背乐残年。

5、”孟襄阳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这首诗最大的妙处是“清风买尽不须钱”,印象最深,反清意识最浓的也是此句,在清代文字狱兴盛的年代,“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即被株连九族。此确实大胆,意境深远。四季风景:春入云亭,人是夏天,忘秋欲晚,晓踏青霜入诗,作者有形象象喻思维之功。新晃侗族自治县是侗族诗歌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期间北侗文人创作诗歌最多的是晃州人。曾两任贵州遵义知府的张日仑拔贡(1808?),著有龙溪草堂诗钞十卷(收诗词 2000 余首)。张日仑一生酷爱诗词,作品甚丰,多是军旅之作,反映了清末农民运动兴起清军四处挨打的情形。早期和晚期田园风光 怀乡之作,不乏佳篇。一生创作 4000 余首,今有孤本

6、存贵州省图书馆。在可怜词14 首里反映了作者在清咸丰年间参与镇压贵州苗民起义时对老百姓的同情,如:“一夜西风扫劫尘/万家烟火总荒榛/可怜惨淡沙场月/不照生人照死人”。从总的情况和现有挖掘整理的古籍来看,晃州侗族文人的诗歌在整个侗族地区占有重要的席位,得风气之先。又如 1985 年 5 月 25 日成立的侗乡第一诗歌社团新晃龙溪诗社至今已出版发行龙溪诗词第十本了!在北侗地区以诗为盛。如王昌龄的“峒蛮长揖乞新诗”(洪江黔城),魏了翁的鹤山学院(靖州)开放讲学。在南侗地区以歌为盛,出现了一大批歌师,出现了第一本歌论歌师传。”十二种花朵哪种最艳红?十二种树木哪种最有用?十二种骨头哪种最重沉?十二种师傅

7、哪种最令人欢迎敬重? 十二种花朵山茶花最艳红。十二种树木杉树最有用,十二种骨头龙骨最重沉, 十二种师傅歌师最受人欢迎敬重。”歌师本身就是下里巴人,劳动人民,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同命运,唱人民之欢乐,吟人民之痛苦,是人民的忠实代言人。历次重大事件,包括历史农民起义都随时编歌传唱,以教后人。明洪武十一年贵州黎平吴勉起义,歌师编了勉王起兵又重来、盼勉王;清乾隆五年广西龙胜吴金银起义,歌师杨宗旺编了金银王,佚名歌师编了金王击退数万官兵;咸丰五年贵州天柱姜映芳起义,佚名歌师编了姜大王、哪怕四十八寨不投降、咸丰五年天下乱;咸丰八年贵州六洞陆大汉起义,歌师编了大汉歌;清宣统二年广西怀远侗家起款聚众困石官抗刘官举

8、行武装起义,佚名歌师编了抗石官刘官歌。1900 年前后三省坡毗邻侗乡佚名歌师编了歌师传,全歌近百行,叙述了十四位侗族歌师及其编唱的十九部代表作。歌师传对歌师的地位、声望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简要精当地进行评价,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和史论价值。歌师传是第一部侗族诗论著作。据广西人民出版社吴浩、张泽忠 1991 年出版的侗族歌谣研究中归纳的诗论观有:要求侗歌引人爱听,给人肠服内软。对叙事长诗要求叙事完整、周详。主张歌词生动逗趣,具有诗情歌意。要求音乐多彩多样而有所创新。要求作品能流传。苦练与提练语言,才能编出好歌。歌师传的歌师和作品分别是:高步的杨信斌(通道),有六百多行的二度梅和罗凤英。潭洞的银宣(通

9、道)有九百行的刘孝文。八榜 的记个(侯椎过,亦名知歌)有茶妹与铁郎、孟姜女和万杞良,会唱十二种不同歌调。平邓的阿旺(杨宗旺,龙胜平等人)是歌王,编有叙事长诗金银王。武洛江的尚甲、华隆和万基有张艾、兰梯苏、忠林和忠树、王氏受苦在磨房、龙生的苦情。华练的满禾、满全合编了受尽磨难的陈中三、九宝大山。林溪的吴银龙有三百四十多行的陈世美。大田的吴行积和吴富浩有一千九百多行的长歌凤姣与李旦。吴朝堂的秀银与吉妹、松梁歌、添粮歌。佚名歌师应当是三江村溪人,谦虚地说:“上面唱的都是最出名的歌师,他们出生在广西、贵州和湖南各个侗乡。因为我的见识不多记性又差,漏掉的很多歌师无法传唱。我的歌唱得很不好,那些大师的歌哟

10、才有引人的力量,蜜糖甜甜逗人爱,我这歌唱得不甜也不香!”是啊,据文献记载,侗族民间文学发展到歌师传产生的年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歌师传由于条件的限制,确实漏掉了很多大师级的歌师,如大名鼎鼎的歌师陆大用、万麻(吴朝向)、侗戏始祖吴文彩、朝堂功夫始祖吴朝堂、吴堂应、吴金随、张讽干、乃告化、杨志太、杨发林、李发马、吴昌盛等等。下面将其主要作品录后:陆大用(17901870),杰出诗人,黎平肇兴人。主要作品有做伴久了人也熟、一天想三遍、多么好的山水、十八少年歌、丢情妹久了、夜乐歌、心里爱你情伴、白鹫飞上天、山坡上的板栗、懒人做活路、有些人忘掉老人的恩情、老人歌、头人不好、乡老们吃钱过分、无分歌

11、、一株大树长在坪子当中、大树遮坟墓、结个远路情、从前咱俩讲的话、姑娘不愿出嫁、我们俩的话早就偷偷讲过了、得到个不好的丈夫、当初已经讲好、父母生下我这个罗汉、只因为眼睛能看、十月摘了禾、樱桃花开了、上寨虽好坐赶不上下寨、媒人歌、远路歌、私奔歌、江水歌、画眉歌。一代歌圣陆大用的歌叫“大用歌”,陆大用临终嘱托:“我死之后,不要把我埋在山顶上,埋高了就听不见寨上的人唱歌;也不要把我埋在山脚下,埋低了只能听见少数人唱歌;请你们把我埋在半山腰上,我才能听到全寨人唱歌。”侗族文学史称陆大用是侗族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位著名歌师,杰出诗人。乃告化(18371905),姓杨,贵州榕江人。有出村寻姣不怕姣村远,还有 1

12、60 行的叙事长歌志太之歌。乃告化是侗族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女歌师。志太之歌语言流畅,韵律严谨,为研究当地著名教师杨志太于咸丰年间率领款众保卫家乡的事迹及生平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杨志太(18341900),贵州榕江人,早期以情歌为主,有时政歌卯年不好,晚年自创三宝侗族抢宝对歌玩龙活动。自编盘龙歌。吴朝向(17781870),别名万“麻”(一万张舌头),12 岁时即编歌。贵州省黎平县人。万麻作品主要是情歌、踩堂歌、拦路歌、劝世歌和时政歌,尤以后两者最为著称。与吴文彩合编的酒色财气歌、自编的天下人间尽歪理、天下坏人太猖狂最为名。吴文彩(17981845),贵州黎平人。20

13、 岁时成歌王,30 岁时自创第一部侗戏梅娘玉和李旦凤姣。侗歌有盘古开天地、吴家祖宗、历代皇朝、乡老贪官、两贰情歌、酒色财气歌;侗戏有毛红玉英。吴文彩不仅是侗戏的创始人和侗族戏剧文学的奠基者,同时也是侗汉两族文化交流的使者和大功臣。吴文彩有句名言:“人家教书送鬼吃别人,我教歌教戏愿赔本,只要歌戏传四方,家资败光也高兴。”现在演侗戏开坛讲师的念词是:“阴师傅,阳师傅,吴文彩师傅,不请不到,有请就到,日请日到,夜请夜到,快请快来,马上开台。”吴堂应(17531835),贵州黎平人。有侗戏刘志远。杨发林(18751908),湖南通道人。代表作是挑担歌,以挑担人特殊的职业和生活经历反映了劳动的辛艰,世道

14、的不平和人生的 坎坷。李发马(生卒年不详),广西三江人,代表作卖女歌,以悲天悯人的语言反映了三江 1892 年大旱给侗族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悲愤和同情。吴昌盛(生卒年不详),湖南通道人,代表作是十二月劳动歌,表现了侗族人民勤俭的传统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热爱。清代是侗歌兴盛的年代。歌养心的理论提出造就了一大批大师级歌师的出现。陆大用说过:只讲合韵,不讲内容不行。肉香不如歌香。歌养心论在清代已经在侗族社会广泛流传,并已成为侗族人民普遍接受的理论。侗歌云:“不种田地无法把命来养活,不唱歌日子怎么过?饭养身子歌养心哟,活路要做也要唱山歌。”饭(粮食)可以养育人的自然物质生命,歌

15、能养育人的快乐精神生命。另一首侗歌说:“唱得好丑歌同仍在理,歌词的含义全是各人去领会。饭养人身歌养心哟,水养鱼儿米养鸡。”歌养心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是侗族对歌谣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理想的精辟概括,在侗族诗歌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从作品连续的数量、质量和读者的影响面来定,以是否公开出版过专集或获过省级以上奖或选入全国诗选或有无评论为标志,我认为清代侗族十大诗人为:张日仑(18081881,新晃人),陆大用(1790?,黎平人),吴文彩(17981845,黎平人),万麻(吴朝响,17781870,黎平人),吴朝堂(18201890,三江人),乃告化(女,18371905,榕江人),杨宗旺(1827

16、1895,龙胜人),张长庚(18701950,新晃人),姚复旦(18241917,宣恩人),杨大勋(?,新晃人),歌师和长篇叙事诗的出现是清代侗族文学的繁荣标志。(二)、女人和多声部大歌:经典文库的侗族诗人经典之作80 年代改革开放侗族诗歌出现第二次高峰。1999 年建国五十周年大庆,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书,其中诗歌卷精选了 19491999年半个世纪以来全国少数民族作家诗人经典之作,有 5 位侗族诗人的诗作入选,分别是:苗延秀的车前草、柯原的导弹驱逐舰在游弋、寒山的侗乡写意、黄钟警的女人和多声部大歌、蔡劲松的贵州。在首届(19491999)侗族文学鼓楼奖和风雨桥奖中侗

17、族诗人占 20 人(50 占 2/5),侗族诗歌占 13 部(创作 39 件,占 1/3)20 部(研究部分 61 件也占 1/3)。说明了侗族诗人里有下列名字值得留在史册,他们是(按出生年月先后为序):王天培(18881927,天柱人),李世荣(18881957,剑河人),杨和钧(18941936,锦屏人),舒守恂(18961955,新晃人),龙大道(19011931,锦屏人),潘万霖(19011960,天柱人),杨至成(19031967。三穗人),粟裕(19071984,会同人),张相材(19131999,新晃人),贺琼(19141940,会同人)。这十个诗人基本上能代表民国年代的侗族诗人

18、的发展水平和受众面。他们的诗用鲜血和汗水写成,有的是狱中所写,有的是戎马疆场所述。体现了侗族诗歌的无产阶级特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付出太多太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2000)侗族诗人里,我们不应该忘记以下这十位作家的名字,他们的诗光耀了诗坛,他们代表了侗族诗歌最高水平,他们是侗族文学史上的功臣和骄傲。按作家创作的影响和受众面评论排列,他们的名字是:柯原、苗延秀、张作为、杨通山、秋鸿、黄钟警、蔡劲松、寒山、莫俊荣、龙章辉。其依据分别是:1、是否有公开出版的作品专集;2、是否获过省级及全国诗歌奖;3、是否连续以诗歌为创作主体;4、是否有读者和评论。召开过诗歌研讨会、朗诵会;5、是否为省级及

19、全国作协会员;6、是否有作品入选全国有影响的诗选集及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7、作品是否为海内外读者认同和熟悉;8、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是否达到一定的高度;9、作品是否以侗人侗事为主要创作题材;10、作品是否具有侗族心理、语言、习惯特质。侗族文学史的诗歌辉煌篇章:侗族民间诗歌(长篇叙事诗)的佼佼者:大用情歌王陆大用,侗族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女歌师乃告化,“万麻”王吴朝向:侗族革命诗歌的领航者: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的龙大道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创始人之一杨至成上将;侗族天骄、中华战神、世界名将的粟裕大将;侗族乡土诗歌的带头人:大苗山交响曲的作者苗延秀;公开出版三十三部诗集的军旅诗人柯原;羔银汉诗人张

20、作为;三省坡诗人杨通山;农民诗人秋鸿;女人和多声部大歌的作者黄钟警;侗族当代诗歌的启明星:航行与呼啸的作者蔡劲松;两部诗集人生歌谣、灵魂的花朵的作者寒山;鼓楼诗人莫俊荣;地瓜诗人龙章辉。(三)、乐将宏愿付青山:侗歌三百首和中国侗族 20 世纪诗选的编选出版标志第三次侗族诗歌发展的高峰来临。由梁旺贵、杨序顺、龙超云、吴宗源、莫虚光、粟永华担任顾问,由杨志一、郑国乔、龙玉成、杨通山 4 人共同主编的侗歌三百首已于 2002 年 8 月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吴宗源同志在该书序言中说:“侗族是一个离不开音乐的民族。“杨志一、郑国乔、龙玉成、杨通山四位主编“都已年过古稀,尚能老当益壮,为民族文化

21、事业尽心竭力,精神可嘉!特别是曾经参加创制侗文的汉族专家郑国乔先生,已七十五岁高龄,患有心脏病、眼疾等多种老年疾病,还能不辞劳苦,挑灯夜战,亲自抄录,用两年时间,整理出一百多首侗歌原文,并几经推敲,译成汉文,精神令人感动“。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侗语侗歌“;下编是“汉语侗歌“,共收入各地侗族民歌 25 类,计 300 余首,另附怎样阅读侗文和侗歌书籍资料总目两份总要参考资料。其中“侗语侗歌“部分系采用“节律“分行、侗汉对照的方式编排,以充分展示侗族“长句歌“的特殊风貌和侗族民歌的特殊魅力。书中对重要歌类、特殊歌俗都作了简要说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的编写与出版,得到了侗族文学学会湖南片的

22、赞助,得到了贵州、湖南、广西、湖北诸多侗族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该书共 21 万字。中国侗族 20 世纪诗选从 2001 年 5 月启动,到 2002 年 9 月拿出第一送审稿,2003 年 8 月拿出第二送审稿,2004年 10 月拿出第三送审稿,收录作者 200 多人作品 25 万字,是第一次比较全面、权威的侗族诗歌选本,从 19012000 年这个二十世纪一百年的历史分清朝(19011911)、民国(191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2000 )三个时期,展示了四省五方侗族儿女搏击沙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博大胸襟。后收录历代名人吟侗乡和中国侗族地区诗歌大事记 ,为

23、本书增色,一览全书即知侗族诗歌全貌。同时该诗集收入党和国家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粟裕大将、杨至成上将和龙大道烈士的光辉诗篇,更加激励侗乡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该诗集成功选编是侗族地区四省五方八地(州、市)侗族诗人集体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侗族 20 世纪诗选编委会直接领导下团结合作的成功典范,是众多老前辈、老诗人、新老朋友积极参与,踊跃帮扶的结果。二侗族中国作家在 1988 年 12 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发行的侗族文学史里只有 8 位,分别是苗延秀(19181997,广西龙胜人),杨志一(1926 ,湖南芷江人),张作为(1931 ,贵州天柱人),滕树嵩(19311993,贵州天柱人),粟周熊(19

24、39 ,贵州天柱人),刘荣敏(1936 ,贵州天柱人),谭良洲(1937 ,贵州天柱人),李鸣高(1928 ,湖南通道人)。中国作家是指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作家、诗人、翻译家、文艺理论家等等。时天柱籍占 62.5%。侗族中国作家在 20 世纪共出现了 14 位,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按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时间先后排序):1954 年:苗延秀;1962年:柯原(1931 ,湖南新晃人)、龙世辉(19251991,湖南武岗人)、杨志一;1980:张作为;1982:滕树嵩、粟周熊;1983:刘荣敏;1984:谭良洲,李鸣高(林河);1986:袁仁琮(1937 ,贵州天柱人);1994:张泽忠(1949 ,

25、广西三江人)、潘年英(1963 ,贵州天柱人);1998:蔡劲松(1969 ,贵州石阡人)。从以上数据得出几个结论:一、14 位侗族中国作家的作品以诗歌见长,最有影响的是苗延秀和柯原。苗延秀和柯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少数民族研究所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的中华文学通史(侗族著名学者邓敏文是编委之一,华艺出版社 1997 年版)第八卷 233 页(柯原)、338 页、351 页(苗延秀)有介绍。苗延秀和柯原的文学主要成就是诗歌。苗延秀著作有:长篇叙事诗大苗山交响曲1954 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此诗获广西三十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长篇叙事诗元宵夜曲1960 年 3 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

26、版;长篇叙事诗带刺的玫瑰花1989 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南下归来(1982)及中篇小说稀榴花(1988)等;广西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丛书苗延秀卷漓江出版社 2001 年出版。至 2004 年 9 月止柯原出版 38 部诗歌等文学作品。二、 14 位中国作家贵州占最多共 8 位,湖南其次共 4 位,广西第三共两位。在 40 多个侗族聚居县(市、特区)里天柱籍占 7 人,为 50%,最多,占半壁江山。龙胜、新晃、芷江、武岗、通道、三江、石阡各有 1 人。湖北没有。侗族人口较多的县(三万以上)黎平、从江、锦屏、三穗、剑河、岑巩、玉屏、万山、镇远、靖州、会同、绥宁、融水、宣恩、洪江没有。14 位侗

27、族中国作家居京城的有 4 位是杨志一、龙世辉、粟周熊、蔡劲松。居省城贵阳、长沙、南宁、昆明、广州的有 9 位,居州府凯里的有 1 位是滕树嵩。健在的有 11 位,有 3 位老作家龙世辉、滕树嵩、苗延秀已过逝。他们都是受侗族民间文学传统影响,从学习民歌入手,先发表诗歌作品,然后向其他文学门类迈进。三、14 位侗族中国作家以三十年代出生最多,八十年代加入中国作协最多。20 世纪 10 年代只有苗延秀 1 个人,是五十年代最早加入中国作协的侗族会员,是侗族文学的领头羊。20 年代有 3 人是龙世辉、杨志一、李鸣高。六十年代加入中国作协的侗族会员有柯原、杨志一、龙世辉。柯原是较早参加文学活动的侗族作家

28、。30 年代出生的有 7 人,分别是柯原、张作为、滕树嵩、刘荣敏、谭良洲、袁仁琮、粟周熊。80 年代加入中国作协的侗族会员也有 7 人,除柯原在 60 年代加入外,李鸣高和其他 30 年代的天柱籍 6 人一起加入。40 年代只有 1 人张泽忠。5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出现断层。60 年代有 2 人是潘年英和蔡劲松,包括张泽忠在内他们都是 90 年代加入。四、贵州天柱为什么出现中国侗族作家群,天柱为什么成为全国闻名的侗族作家之乡?回顾 20 世纪,值得思考。著名学者邓敏文教授为天柱三门塘一书写的序言题目是:一江清水润侗乡。依我的本质看,清水江带给了天柱侗族人民一股奋发向上的侗人气质和奔

29、腾不息的人格力量。从清朝姜映芳率二十万众的侗族农民大起义,到王天培、王天锡兄弟,吴绍周、吴绍文兄弟在 20 世纪的历史烙印,王天培的北伐第十军多是天柱、锦屏、黎平的侗家子弟,出去见多识广,自然下力培养后代,此其一;天柱的交通环境好,清水江黄金航道直通沅江下游的常德,入洞庭,下长江,到武汉,源源不断地将侗乡木材、桐油、等运往外地,又从外地调来布匹、食盐等日用品物质财富,同时带来长江中下游楚汉大地的新气象、新人文、新知识等精神财富,此其二;天柱的经济资源丰富,盛产木材、煤炭、黄金、石灰,此其三;天柱重视教育,在贵州省数天柱出去的人才最多,政治界、军事界群星荟萃;文化界、科学界耀如明珠,是有名的侗乡

30、“作家县”、“将军县”,此其四;天柱的历史资源丰富,一座三门塘古城,就是一部民族的迁徙史,侗族苗族的吴姓就在远口有总祠,此其五;开放的视野,贫穷的侗乡,信息的冲击,导致学子的努力读书拼搏,一部凤城书院的历史就是一座流动的博物馆,此其六;自身丰富的经历,勇于闯荡的性格,高度的历史感和自豪的民族感决定了天柱侗族作家群的形成,此其七;经常切磋,经常交流,一人得荣,群体分享,奋力争先的力量奠定了天柱侗族作家群在中国侗族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其八;居住在京城、省城、州府和沿海开放城市四个层次的侗族作家造就了翻译家粟周熊(在京)、小说家滕树嵩(在凯里)、谭良洲(在贵阳)、张作为(在昆明)、刘荣敏(在贵阳)、袁

31、仁琮(在贵阳)及学者型小说家潘年英(在福建泉州),不同质的创作风格并取得不同量的骄人成就,此其九;文革经历和人生沧桑导致了天柱侗族作家群智慧火花和平民意识的闪现,关注生活,关注底层,关注人民,关注现实是他们共同的命运,共同的主题,此其十。全国少数民族中国作家有 705 人,天柱一县占了 1%,是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举世无双,实实在在的侗族作家第一县!新中国成立后,北侗地区出现的以张作为、粟周熊、刘荣敏、谭良洲、袁仁琮、滕树嵩、潘年英等为代表的天柱作家群,杨长槐、杨抱林、龙开朗、杨念一等为代表的天柱画家群,杨绍榈、张中笑、肖枚等为代表的天柱音乐艺术家群现象,不仅为清水江下游侗苗山区的现代文化增

32、添光彩,也加重了清水江下游旅游资源的文化韵味。张作为,作家,诗人,原名祚炜,侗族。1931 年 7 月生,贵州省天柱县人。长篇小说原林深处获云南省少数民族创作特等奖和全国侗族文学一等奖,相逢在天涯、翠堤漫步、归去来兮、天涯望归人等作品改编为电视剧录制播出分别获云南省政协、云南省委统战部和云南电视台联合评选一等奖。拳拳爱国心获 1994 年全国文学纪实大奖赛特等奖。谭良洲, 1937 年生,侗族。贵州天柱人。肄业于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贵州民族出版社汉文编辑部主任、副编审。著有短篇小说娘伴、拦路歌、侗家女、赶歌会等 30 余篇,报告文学无私与无畏

33、等 4 篇,中篇小说红娘等 4 篇,散文侗家草鞋等 20 余篇。出版短篇小说集侗家女,散文集迷人的侗乡,长篇小说豪杰风云。短篇小说娘伴获 1981 年贵州省优秀作品二等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并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少数民族文学集,短篇小说拦路歌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少数民族文学集,短篇小说憨妹姐获 1981 年全国职工短篇小说、独幕话剧征文优秀作品奖,散文侗家草鞋获 1982 年全国经济报副刊文艺作品二等奖。辞条收入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袁仁琮,1937 年生于贵州省天柱县蓝田区碧雅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生活贫苦。1951 年考入天往县民族中学。

34、1979 年调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为中文系教授。195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小说、诗歌、剧本、散文、报告文学等 40多篇,著有小说集山里人,长篇小说王阳明血雨穷乡难得头顶一片天四部长篇小说、文学理论专著新文学理率原理以及关于文学、写作学、民族学研究论文 20 余篇。他的作品和学术论文曾获省、市政府、部门、学会奖项多次,被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台湾出版的当代中国大陆作家丛书、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选讲、贵州文学大系等,并流传至香港、台湾、日本,他的生平事迹载入中国文艺家传集等 20 余种典籍,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烈军属写作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袁仁琮三年内连续

35、出版了王阳明、雪雨、穷乡、难得头顶一片天四部长篇小说,被誉为老当益壮的侗族老作家。中国侗族文学学会组织、策划的第一套集中推介当代侗族作家文学作品的“侗族作家丛书”,2003 年 8 月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首辑包括小说集亮是什么颜色的(蔡劲松著)、蜂巢界(张泽忠著)、魂舟寻泊(田均权著)、散文随笔集心锁丝路(粟周熊著)和诗集灵魂的花朵(寒山著)等作品。这些作品较好地反映了当代侗族作家的创作风貌和鲜明的文学特质。 “侗族作家丛书”是民族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大型文化工程“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著名作家经典”系列丛书之一。该系列丛书旨在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展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集中推介各民

36、族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 如果说以张作为、滕树嵩、粟周熊、刘荣敏、谭良洲、袁仁琮为三十年代出生的人代表天柱侗族作家群是第一代的话,那么可以说以六十年代出生的潘年英则为第二代天柱侗族作家群的代表。第一代还包括华谋和熊飞,第二代还包括滕剑鸣(女)。第一代是乡土型的,第二代是学院派学者型的。这里要提一下潘年英:潘年英,男,侗族,1963 年生于天柱县石洞镇盘杠村。1980 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1984 年毕业分配到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工作。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先后加入贵州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作家协会等学术团体。1994 年荣获庄重文学奖,1997 年 3

37、 月调厦门大学任教,1997 年获贵州省民间文学奖、广西民间文学奖,2000 年获首届侗族文学“风雨桥奖”。2001 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3 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作为泉州市第三批优秀拔尖人才予以表彰。潘年英是农民的儿子,也是侗族的儿子。他 1963 年生于贵州天柱,1984 年毕业于贵州民院中文系;1984 年1996 年在贵州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工作从事人类学研究;1997 年 10 月至今在福建泉州黎明大学任副教授。主要作品集有:散文集我的雪天(1993),论文集民族民俗民间(1994),扶贫手记(1997),黔中苗族的真实生活(1997),小说集寂寞银河(1998)、边地行迹(

38、1999)、木楼人家(2000)、故乡信札(2000)、伤心篱笆(2000),个人影集文化与图像(2001)等十余种著作。有哲者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人类前进的战斗号角。在人文生态普遍受到关注而文坛低迷文学在低谷徘徊的今天,我们看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潘年英先生用人类学和文学完美合璧筑起的精神家园。是的,潘年英以其独特的天赋、超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创作并出版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人类学著作和文学著作,据统计他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共有 13 部之多,而且他本人就是一本丰厚的读不透的奇书。翻开潘年英的履历细细品读,我们惊奇地发现:他原来也是普普通通的农家之子。1963 年出生在天柱县石洞镇盘杠村

39、,聋杠是一个至今不通公路的极贫侗寨,他从小就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一口的侗语,是地地道道的侗家人。1980 年天柱民族中学毕业后带着缤纷绚丽的作家梦,他叩开了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的大门,从此在茫茫的学海中,埋头苦修,1984 年 8 月毕业分配到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工作。从事社会学研究是他步人社会的第一个起点,也是他风雨人生的第一个跳板,因为在大学时代他就曾经跃跃欲试,并在省刊青年时代发表小说处女作城市与乡村,以后陆续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多篇,其中有散文遥远的月亮、向山外、老屋等。他早期的作品比较芜杂,除了小说、散文等文学板块之外,还有长篇纪实文学、民俗论文、民间文学论文和文艺评论,影响

40、较大的有长篇纪实文学女性大雪崩、文学论著文化扩张与文学影响研究、试论(风满木楼、民间文学论文侗族鱼图腾考、中国南方神话的结构原则及其文化精神等等,其间,他先后加入了贵州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民俗学会等学术团体。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他选准目标,朝着“民族”、“民间”、“边缘的方向猛攻,承担或参与镇远县情、侗族文化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与社会变迁、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国家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天道酬勤,1993 年潘年英推出了他的散文集我的雪天,在读者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引起了文艺界的共鸣,就在这一年他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成为侗族文坛最年轻的实力派作家。次

41、年他又推出 25 万余字的学术专著民族民俗民间一书,鉴于他对民族文学的突出贡献,1994 年他荣获庄重文学奖,是获此殊荣的贵州两名青年作家之一。荣誉、掌声和鲜花不期而至,在荣誉面前,潘年英并没有因此洋洋得意、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相反,他更加执着地坚持创作。1996 年初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省直机关组织扶贫与农村党建工作队下基层挂职,单位领导找他谈话,当时他正处在父老家贫子幼困难的时期,推辞的理由很充分,但是作为一名党员。他义不容辞地接受了任务,毅然决定来到位于黔南的独山县麻尾镇挂职扶贫,担任镇长助理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审视“贫困”现象,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一种非常新颖独到

42、的新观点和新思维,他认为,对贫困地区搞“一刀切”的“现代化”或“工业化”模式,盲目无序地开发,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富裕”的资源和环境,而且最终导致了真正意义上的绝对贫困。5 月 8 日,他得到父亲病危的消息,匆匆赶回天柱老家,父亲已经弥留不能言语,他抱住父亲,泣不成声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他又一声不响地返回独山,因为父亲是一位善良的农民,他心里装着父亲,更装着千千万万的贫困农民。1997 年 3 月,正是江南燕飞草长的时节,潘年英只身来到了厦门经济特区,在鲁迅曾经任教的厦门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他一边给研究生上文学理论课,一边写作扶贫手记。,厦门气候酷热,白天夜晚叫人坐卧不安。他把困难踩在脚底,每天

43、写作 5000 字,读半本书,睡前还要“三省吾身”。扶贫手记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在独山一年的扶贫调查资料,当他写到父亲在贫病交加和极度思念儿子的痛苦之中遗恨西去时,忍不住失声恸哭。扶贫手记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学术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寓理论于形象之中,语言生动活泼,文笔流畅,既有文学意义上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又有学科意义上的深刻和新颖,我以为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学术佳作”(李立鹤先生语)。此前,潘年英的人类学专著百年高坡黔中苗族的真实生活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九十年代末的几年里,潘年英一步步走向辉煌,作品迭出。1998 年推出小说集寂寞银河,当中的不虚此行、寂寞银河、生命的粪坑

44、使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潘年英的足迹遍及侗乡苗寨,1999 年他把无限的乡恋凝成散文集边地行迹。世纪之交,潘年英满怀跨越新世纪、迈向新时代的信心,又隆重推出了“人类学笔行系列”丛书故乡信札、木楼人家、伤心篱笆。故乡信札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侗乡盘村的婚丧嫁娶;木楼人家把侗乡传统的民俗、节日文化娓娓道来;伤心篱笆则以凝重的笔调描写盘村侗人的生命意念和生活情趣,揭示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对幸福和未来的憧憬和企盼。作家韩少功如是说:“潘年英的小说是哀伤的流水、温暖的夕阳、思念的野草和山间的小路,当一幕幕时尚流逝之后,当一局局争夺了结之后,这样的小说还将默默地与人们一道远行”。法国汉学家安妮。居里安亦云:“潘年

45、英以自己故乡为背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侗乡农民生活的图画这位作家更多地是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具有独创性的创作手法来展示侗乡农民的文化,来观察最基本的农村社会,来思考传统习俗的保护和继承。第三代天柱侗族作家群在哪里?是秦秀强、秦秀相兄弟、欧阳可还是在京的大学骄子?不知道,文化的断层和思想的退化不知道,中国呼唤天柱侗族作家群第三代代表,第一代和第二代有责任和义务将这面旗帜传下去,这就是拙文思考天柱侗族作家之乡现象的第一点启示!第二点启示就是如何将侗乡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旅游资源?值得各级领导和各位学者重视、研究、探讨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现将侗乡之子北大资产:北大未名集团总裁潘爱华教授的事迹

46、和一破到底的观念创新精神简介如后,供大家思考和借鉴。潘爱华,1958 年生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锅冲乡人。受侗族传统文化影响成为 1997 年度美国名人协会“世界 500位最具影响力的领导者。”现任美国赛若金有限公司总裁,深圳科兴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总裁。系深圳市政府科技顾问、香港生物科技年会高级顾问。能够有实力有作品有读者进入侗族中国作家行列的还有上海的侗枫(粟刚兵),已出版报告文学二部粟裕大将军和虎啸血野华东野战军征战录,两本洋洋一百零八万字;湖南的隆振彪,已出版青山无语等 40 万字,多次在民族文学发头条;湖南的

47、刘芝凤(女),已出版长篇小说岁月、散文集娜耶的爱等 50 万字(2001 年已加入中国作协);丹玥(女)是湖南会同人(2003 年已加入中国作协),她是会同县连山乡人氏,现居辽宁葫芦岛,1949 年 11 月生,著有长篇小说安平公主、琼楼遗梦、爱在天地间,其中爱在天地间改编为同名 30 集电视连续剧,是中国神话创作一大收获,是一部难得的神话宏篇巨制。贵州的石干成,已出版小说集高原上的村庄21 万字;广西的黄钟警已发表诗歌女人和多声部大歌,报告文学桂林有个山歌王等多次获大奖,王一之老师在 2002 年第 6 期中国民族特别对侗族大歌诗人黄钟警评论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 20 余年间,中国已经形成

48、了一支很有实力的老中青结合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队伍。各个民族都出现了自己引以为自豪的诗歌新秀:吉狄马加、夏侃沃阿勒拜、班果、马钰、摩萨、金学泉、黄钟警、晨宏、舒洁、杨榴红、禄琴、娜夜、萨黛特、巴莫曲布嫫、倮伍拉且、哥布、拉木嘎吐萨、栗原小荻、贾羽等等。这些诗人多以自己独特的个性感受和启人心智的哲理思考贯注于创作活动之中,在思想和艺术的追求和探索上,更加自觉,更加成熟,更富于创造性。”广西的莫俊荣,已出版长篇小说神奇的鼓楼22.2 万字;湖南的梁波,已出版散文集猎波等 50 万字;湖南的李卧云已出版散文集岁月的印痕、报告文学集世界第十二等 80 万字;湖南的龙章辉已发表诗歌姊妹山、乡风微醉、春天的话语等 20 万字。北京的寒山(黄松柏)已出版诗集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