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晨间锻炼安全隐患防范的研究时间: 2014-11-17 作者: 顾荣芳 陈香茹 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来源:幼儿教育微信 幼儿园晨间锻炼期间安全隐患类型一、个体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漏洞可能导致的安全隐患(一)幼儿的不安全行为1.幼儿可能会因没有掌握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而表现出不安全行为。比如:有幼儿在玩四轮滑板车时,东倒西歪乃至跌坐到地上,这可能会造成身体伤害。2.幼儿可能会因有意注意时间短、注意分配能力差而表现出不安全行为。如:有幼儿在练习玩踏板车时,眼睛不时看周围的同伴,一时没有把握好平衡,撞到了附近的滑梯上。3.幼儿在马上停止某项活动转为另一项活动时,可能会因神经系统抑制机能较弱而表
2、现出不安全行为。如:有幼儿归置好活动器械后,急急忙忙地跑向操场,准备参加早操活动。由于跑得急,刹步时重重地摔倒在地上了。4.幼儿因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做出了超出自己能力的动作,从而产生不安全行为。如:跳跃练习时,有幼儿站在椅面上往前方跳,落地时先左手撑地,接着右腿和右臀着地,左腿高高抬起,随后右手也被迫撑在地上。这样的危险行为极易扭伤肩关节、肘关节或导致骨盆错位。5.幼儿因援助不当而给同伴带来意外伤害。如:幼儿 A 想要帮助双腿陷在轮胎内的幼儿 B。他本想帮幼儿 B 抽出双腿,但做出的动作却是站在幼儿 B 的身后,两手环抱其脖子向后拉,这个动作很可能会给幼儿 B 带来窒息的危险。6.幼儿与同
3、伴争抢活动器械,很可能由此产生安全事故。7.幼儿与同伴嬉戏打闹,做出的抱、打、踢、推、逃跑、追逐、碰撞等动作也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二)家长的不安全行为1有些家长出于“保护孩子隐私”的考虑,隐瞒了幼儿的病情(如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教师没能及时加以有针对性的保护。2.在幼儿参与晨间锻炼时,有家长对幼儿提出不当指令。如:有家长站在园所栅栏外高声呼喊正在晨练的幼儿,幼儿为回应家长而匆匆离开活动场地;有家长在晨间亲子活动中求胜心切,向幼儿发出不当的指令;有家长送幼儿入园时间较迟,幼儿一入园家长就催促其赶快参与晨间锻炼,这些行为都可能隐含安全问题。(三)教师安全管理漏洞1.晨间锻炼活动准备工作做
4、得不充分,包括在幼儿身体准备不充分或活动场地、活动器械、幼儿着装等工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就组织幼儿开展晨间锻炼。如:有教师在未等幼儿戴上手套的情况下,就组织幼儿匍匐着在滑板车上练习滑板。2.活动中教师组织与引导不当,包括没有充分考虑场地与活动项目的适宜性问题(如:组织幼儿在幼儿园大门口练习玩橄榄球,在有坡度的水泥地上练习玩滑板车),没有隔离易相互干扰的活动区域,没有及时纠正幼儿不规范的动作等。3.将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放在幼儿的身体安全方面,忽略幼儿的心理安全。(四)幼儿园安全管理漏洞1.晨间锻炼活动的设施设备管理和维护未达到相关法规规章的要求。2.幼儿园教师的安全培训工作较薄弱,家长的安全培训
5、工作力度不够,不少教师和家长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知识缺乏、责任心不足。二、物质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构成的安全隐患(一)活动器械维护方面的不安全因素1.活动器械本身已破损或结构不合理,如:滑梯板下端离地面过高,幼儿园自制活动器械存在安全隐患等。2.幼儿园没有定期对活动器械进行清洗消毒等。(二)活动场地本身的不安全因素幼儿园没有严格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来布置活动场地,如:幼儿园活动区域没有设定休息区,幼儿玩累后直接坐到旁边的台阶和废弃的平衡木上休息,活动场地周围留有电源插线板等危险物品等。幼儿园晨间锻炼期间安全防范完善对策一、提高幼儿在晨间锻炼中的自我保护能力(一)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
6、的安全认知水平在增强幼儿安全意识方面,教师要帮助幼儿认识遵守晨间锻炼活动规则的重要性,帮助幼儿树立起“安全第一” 的观念。在提高幼儿安全认知方面,教师可结合幼儿身边有关的安全问题案例,组织幼儿讨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通过观赏图片或视频、讲故事帮助幼儿提高对危险情境的识别能力,并掌握相应的应对策略;投放新的活动器械时,告知幼儿正确的使用方法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有效避免安全隐患的注意事项;在图书角摆放有关提示晨间锻炼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的绘本或自制图片资料等。(二)引导幼儿将安全认知与安全行为统一起来教师可以就晨间锻炼安全隐患问题与家长进行专题交流,引导家长仔细检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
7、行为,以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将安全认知和安全行为统一起来。二、提高教师组织晨间锻炼活动的能力(一)践行身心并重的健康理念教师要熟知幼儿身心发展理论,准确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师也可以通过电话、QQ、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以了解幼儿在园外的表现情况。呵护幼儿的心理安全,特别要求教师具有宽容、仁慈之心,赏识幼儿生命成长的独特性;接纳发展水平滞后的幼儿;正确对待处于心理不安状态中的幼儿,和家长一起找寻原因,以有效消除其“紧张源” 。(二)准确把握晨间锻炼中挑战与安全的关系强调幼儿的安全固然重要,但“现时的安全孕育着未来的危险,现时的危险孕育着未来
8、的安全”。教师应准确把握挑战与安全之间的关系,组织晨间锻炼时既要考虑规则,又要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提供主动探索的空间,使幼儿在应对挑战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危险识别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三、着力完善幼儿晨间锻炼安全管理工作(一)组织开展有关晨间锻炼安全隐患的研究工作幼儿园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幼儿园晨间锻炼的设施设备,而且宜逐步建立幼儿园“高危活动”“ 高危环境”“高危人群”等方面的数据库,并据此进一步研究对策。(二)努力实现家园共育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家长提升自身的安全认知水平,提高其对履行自身职责和开
9、展家园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如,在家长会上分析晨间锻炼中比较典型的安全隐患或安全事故,探讨家园合作的可能性;成立家长安全委员会,对幼儿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利用园内广播、宣传栏或专题板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有关晨间锻炼的安全知识。(三)为教师组织晨间锻炼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一方面,构建以安全晨间锻炼为共同愿景的教师实践共同体。为建立这个实践共同体,幼儿园要鼓励教师发表有关晨间锻炼安全防范工作的意见、建议,并鼓励教师就这项工作与同事多作交流。另一方面,幼儿园要组织开展确保晨间锻炼安全的相关培训工作。幼儿园可通过教职工大会、年级组会议和每周例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未成
10、年人保护法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法规规章以及本园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严格要求教师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幼儿园还可就以下几方面内容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组织晨间锻炼活动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幼儿园晨间锻炼常见安全隐患的主要类型、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幼儿园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械安全检查的要求,正确使用活动器械和活动场地的具体要求以及各种观察技巧和应急措施等。幼儿园晨间锻炼期间现有的安全防范措施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消除幼儿身边的安全隐患(一)活动前开展充分的准备活动1.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活动场地和器械对幼儿的能力要求,精心设计活动项目。如:在组织“穿越梯子桥 ”活动时,教师将两架竹梯分别架
11、设在不同高度的轮胎上,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穿越要求,如要求幼儿跨过梯档向前行走,或趴在竹梯上向前爬行。2.检查活动器械与活动场地的安全情况,要求幼儿着适合运动的服装。3.组织好晨练准备活动,让幼儿充分活动开身子。4.用简练的语言对幼儿提出活动要求或注意事项,引导幼儿有序开展活动。(二)活动中观察指导幼儿教师不仅要关注全体幼儿的活动情况,还要关注个别幼儿的活动情况,适时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幼儿。观察发现,在活动过程中,有教师会指出幼儿的不安全行为,但不向幼儿说明道理,这样难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通常晨练活动开展一二十分钟以后,就会更换背景音乐,提醒幼儿交换活动场地或活动器械,口头提示幼儿停下来休息
12、片刻或玩活动量较小的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表扬幼儿的良好行为。如:在“跳椅子” 活动中,幼儿 A 将两把椅子叠在一起,并爬到最高处准备往下跳。旁边的幼儿 B 见状马上前去帮忙扶住椅背,让幼儿 A 稳稳地跳到地面上。教师看到后,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幼儿B,并对他们进行了随机的安全教育。(三)活动中组织同伴交流幼儿如果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就有可能在必要时提醒同伴不要做有危险的动作或不安全的行为。有幼儿会提醒同伴调节活动量,有幼儿则会在同伴处于危险情境时提醒对方。如:有两名幼儿面对面一起滚一个轮胎,一人倒着走,一人向前推。快走到第三人旁边时,向前推着走的幼儿及时对同伴说:“小心,前面有人。
13、” 他们随之调整了轮胎滚动的方向和滚动的速度。(四)活动后开展整理活动收拾活动器械的音乐响起后,教师通常会采用吹口哨或摇动哑铃的方式组织幼儿收拾整理器械,随后,还组织幼儿开展徒手操活动等,以帮助幼儿调整身心,放松情绪。(五)开展集体教学指导对于晨间锻炼中比较普遍的安全隐患问题,教师也可以以集体教学指导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某小班幼儿玩滑梯时经常发生拥挤现象,教师就此开展了“小班:小滑梯,大安全”的健康教学活动。类似的集体教学活动还有“ 中班:大型玩具安全小贴士 ”“大班:准备好了再运动”等。(六)采用“环境渗透法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幼儿园可在各运动区贴了种种“安全小贴士” ,用规范的语言和
14、幼儿看得懂的符号将活动要求、器械玩法以及区域划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此外,还可以“多方资源共保平安”为主题布置了大型安全教育宣传栏,以漫画的形式宣传了“运动前不热身,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的科学活动理念等。二、多方参与管理促进活动有序进行(一)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当前幼儿园建立的与幼儿晨间锻炼安全相关的安全制度包括:幼儿健康检查制度(通常是以“一摸二问三看 ”为主要内容的常规晨间检查制度和定期的健康检查制度)、设施设备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工作责任制度(组建安全管理工作小组,组织小组成员接受安全管理的相关培训,并与幼儿园签订安全责任书)和安全工作奖惩制度(将安全工作和绩效考评结合起来考察教师的
15、工作质量)等。(二)制定并落实教师安全行为规范幼儿园的教师行为规范对教师的发型、着装、鞋子、佩饰等提出了相应的安全卫生要求,并对教师的眼神、站姿和走姿等也提出了要求。(三)提高教育者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认知水平为增强教师的安全意识,园长经常在相关会议上向教师强调安全问题。此外,幼儿园注重探究完善教师安全知识的多种有效途径,如:采用“大带小” 的工作方式,在年级组集体备课时组织教师相互交流经验,要求安全责任人在现场巡查时进行随机指导,以提高教师识别和应对安全隐患的能力。为提高家长的安全素养,帮助家长了解与晨间锻炼相关的安全常识,幼儿园充分利用家园宣传栏和家长会等,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安全教育理念,以纠正
16、家长有关幼儿安全教育的错误观念和行为。三、优化物质环境,提高活动环境的安全系数(一)精选安全性较高的活动器械幼儿园配置活动器械时,不仅需要考虑器械本身的美观性和实用性,更要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考量器械的安全性。幼儿园应购买和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活动器械,拒绝购买和使用“三无”产品。幼儿园提供的活动器械应具有层次性,以保证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适宜的探索空间。以平衡木为例,幼儿园提供的平衡木不仅可以有高低、宽窄之分,还可以有水平状和拱形状之分,这样不同水平的幼儿都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平衡木。(二)及时开展器械维护工作当前幼儿园从事器械维护工作的人员主要是保育员、保健老师以及后勤工作人员。器械维护工作从时间
17、上可以划分为定期维护和不定期维护,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检查和维护。检查应侧重于检查器械是否便于幼儿操作,各部分结构是否牢固,是否存有尖锐棱角、细小部件或裂缝,器械表面是否清洁等。维护主要侧重于对活动器械进行清洗和消毒,对已损坏但还有利用价值的器械进行维修等。(三)合理规划活动场地观察发现,当前很多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是塑胶地面,教师在设计晨间锻炼活动项目时,会对活动场地进行合理规划,主要表现为对器械的合理摆放和对区域的合理划分上。教师往往会将同类型的器械集中摆放并让它们保持一定的距离,或综合考虑器械玩法、活动场地的地理位置及其周边环境等因素。在活动区域划分方面,教师需要统筹考虑活动项目的玩法与活动场地的大小、地理位置、地面性质等之间的关系,如:将“较快” 的活动场地(奔跑类)与“较慢” 的活动场地(爬行类)间隔安排,以发挥场地本身具有的隐性调节作用。观察发现,两所幼儿园均会根据天气情况适时调整活动场地,尤其在遇到雾霾天气时,会组织幼儿在室内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