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爱谱华顿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数字通信用聚烯烃水平对绞电缆 YD/T 1019-201X 选自 YD/T 1019-201X 目录 1. 范围 . 3 2. 引用标准 . 3 3. 定义 . 3 3.1 传播速度(相速度) Velocity of propagation(Phase velocity) 3 3.2 相时延 . 3 3.3 (相)时延差【偏斜】 . 3 4. 产品分类 . 4 4.1 电缆型号 . 4 4.2 电缆主要型式及使用场合 . 4 4.3 电缆规格 . 5 5. 要求 . 5 5.1 导体 . 5 5.2 绝缘 . 5 5.3 线对 . 5 5.4 子单位 . 6 5.5
2、 缆芯 . 6 5.6 护套 . 6 5.7 电缆制造长度 . 7 5.8 电缆机械性能、环 境性能及安全性能 . 7 5.9 电气性能 . 7 5.10 传输特性 . 8 6. 试验方法 . 12 6.1 通则 . 12 6.2 结构试验方法 . 12 6.3 护套外观 . 12 6.4 环境性能试验方法 . 12 6.5 安全性能试验方法 . 12 6.6 电气特性和传输特性试验方法 . 13 7. 检验规则 . 13 7.1 检验分类 . 13 7.2 出厂检验 . 13 7.3 型式检验 . 14 8. 标志、包装和贮存 . 14 8.1 识别标志与长度标志 . 14 8.2 电缆端别
3、标志 . 14 8.3 成盘包装 . 14 8.4 成圈包装 . 14 8.5 包装标志 . 14 8.6 存贮 . 15 9. 安装 . 15 9.1 电缆安装温度 . 15 9.2 安装弯曲半径 . 15 10. 附录 A:推荐的缆芯结构排列 15 11. 附录 B:特性阻抗、回波损耗及结构回波损耗 . 16 11.1 特性阻抗 . 16 11.2 回波损耗 . 16 1. 范围 以 100 电缆为主要,覆盖 3、 5、 5e、 6, 6A, 7,7A 类电缆为标准范围; 2. 引用标准 【 1】 IEC 61156-5-2009Ed2.0 【 2】 IEC 61156-1-2009Ed3
4、.1 【 3】 YD/T 838.1-2003 【 4】 YD/T 1019-201X 【 5】 YD/T 926.1-2009 【 6】 ANSI/TIA-568-C.2-2009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 YD/T 838.1-1996 与 YD/T 926.1-2001 中的定义及以下定义。 3.1 传播速度(相速度) Velocity of propagation(Phase velocity) 传输速度定义为信号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以 m/s 表示。 也可用波速比表示,波速比是波在电缆中 传播速度与波在自由空间 传播速度之比,传播速度通常由相角和角频率确定。 p = / =2* *f/
5、 p:传播速度; :角频率( 1/s); :相移常数( 1/m); f:频率( Hz)。 3.2 相 时延 相时延定位为电缆长度 L 与传播速度之比。相时延由下式确定: T=L/ p T:相时延( S) ; p:传播速度; L:电缆长度( m)。 3.3 (相)时延差【偏斜】 相时延差定义为电缆中任意两线对之间的相延时的差值。如下式: T=L|(1/ p 1 - 1/ p 2)| T:时延差( S) ; p 1 : 第一对线的传播速度( m/s); p 2 : 第二对线的传播速度( m/s); L:电缆长度( m)。 4. 产品分类 4.1 电缆型号 HS+绝缘材料代号 +护套材料代号 +总屏
6、蔽代号 +派生代号(频率、特性阻抗) 电缆型号代 码表: 分类 绝缘材料 护套材料 总屏蔽 最高频率 代号 含义 代号 含义 代号 含义 代号 含义 代号 含义 HS 数字通信用水平对绞电缆 Y 实心聚烯烃 V 聚氯乙烯 省略 无屏蔽 3 16MHz W 聚全氟乙丙烯 Z 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 P 有屏蔽层 5 100MHz W 含氟聚合物 5e 100MHz 6 250MHz 6A 500MHz 7 600MHz 7A 1000MHz 4.2 电缆 主要型式及使用场合 a) 非屏蔽线对的规格型号 线对 X 2X 导体标称直径 b) 屏蔽线对的规格型号 线对 X 2X 导体标称直径 P 4.3
7、电缆规格 绝缘型式 实心聚烯烃绝缘 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绝缘 聚全氟乙丙烯绝缘 护套型式 聚氯乙烯护套 HSYV HSYVP HSYZV HSYZVP HSWV HSWVP 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 HSYZ HSYZP HSZZ HSZZP - 含氟聚合物护套 - - HSWW HSWWP 使用场合 铜管、阻燃硬PVC 管 除空调通风管道内的其他场 合 各种场合均使用 (吊顶、空调同分管道以及夹层地板内) 对于全氟乙丙烯绝缘的电缆,应采用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外护套。 100电缆的规格如下: 电缆类别 三类、五类、超五类 六类、超六类 七类、超七类 屏蔽类型 非屏蔽 屏蔽 非屏蔽及屏蔽 非屏蔽及屏蔽
8、 导体标称直径 0.50 0.52 0.57 0.60 浮动值 0.01 0.02 0.02 0.03 产品标记 产品名称 +产品型号 +标准编号组成。 水平对绞电缆 HSYV-5E 4X2X0.5 YD/T 1019-201X 5. 要求 5.1 导体 符合 GB/T 3953-1983 中的 TR 型软圆铜线要求的实心铜导体,断裂伸长率应大于 15%。 5.2 绝缘 可选用聚氯乙烯、皮 -泡 -皮聚烯烃绝缘 或聚全氟乙丙烯。 成品电缆绝缘最大外径不大于 1.5mm。 5.3 线对 线对为绞合型结构。 单屏蔽 -铝箔屏蔽 : a) 屏蔽由一层单面复合铝箔和一根排流线 组成,排流线为单股镀锡圆
9、铜丝。 b) 单面复合铝箔厚度应不小于 0.012mm,建议值为 0.06mm; c) 单面复合铝箔应纵 包 缆芯,重叠率 不小于 30%; d) 排流线直径应不小于 0.5mm; e) 单面复合铝箔的金属面向内,并与排流线相接触。 单屏蔽 -编织屏蔽 : a) 由一层编织层组成,编织材料为镀锡圆铜丝; b) 编织层允许的单向单股断线长度不大于 150mm,断线端头应修剪整齐; c) 编织层的填充系数重叠率不小于 5%。 d) 编织的填充系数应不小于 0.41(编织密度不小于 65%)。 双屏蔽 -铝箔屏蔽 +编织屏蔽: a) 由一层单面复合铝箔和一层编织层组成。编织材料为镀锡圆铜丝; b)
10、单面复合铝箔的金属面朝外,并应与编织层相接触; c) 单面复合铝箔厚度不小于 0.012mm; d) 单面复合铝箔重叠率不小于 15%; e) 编织层允许的单向单股断线长度不大于 150mm,断线端头应修剪整齐; f) 编织的填充系数应不小于 0.16(编织密度不小于 30%)。 5.4 子单位 100 电缆的子单元由 4 个线对绞合而成 。 5.5 缆芯 缆芯排列可由若干子单位绞合而成,也可由线对同心式绞合而成。 允许在缆芯中放置绝缘隔离器或者绝缘填充物,用于稳定电缆的传输特性。 缆芯包袋可以包覆一层或多层适当厚度的非吸湿性包带。 100 电缆可选择非屏蔽或屏蔽结构 。 5.6 护套 可选择
11、聚氯乙烯、低烟无卤阻燃聚氯乙烯、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或含氟聚合物。 护套应连续、均匀地包裹在缆芯上,表面应光滑平整、无孔洞、裂纹、气泡等缺陷。 PVC 与 LSNHP 护套最小厚度 单位: mm 电缆标称对数 电缆类型 屏蔽类型 电缆最大外径 4 3、 5、 5e、 6 非屏蔽 6.3 3、 5、 5e 屏蔽 7.0 6 屏蔽 9.0 6A 屏蔽 /非屏蔽 9.0 7、 7A 屏蔽 9.0 5.7 电缆制造长度 电缆制造长度已未 100110m 的整数倍,也可为 305m。 5.8 电缆机械性能、环境性能及安全性能 机械性能 断裂伸长率: LSNHP 大于 125; PVC 大于 150;含氟聚
12、合物大于 250。 护套抗张强度: LSNHP 大于 10; PVC 大于 13.5;含氟聚合物大于 20。 环境性能: 老化后断裂伸长率: LSNHP 大于 100; PVC 大于 125;含氟聚合物大于 200。 老化后护套抗张强度: LSNHP 大于 8; PVC 大于 12.5;含氟聚合物大于 16。 安全性能: 单根电缆燃烧试验: DZ-1; 成束电缆燃烧试验: SZ-C;烟密度: LSNHP 护套大于 15% 。 5.9 电气性能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指标 1 直流电阻不平衡最大值、 +20 线对内两导体间 % 2 线对与线对间 % 4 2 线对对地 电容不平衡、最大值, 0.8
13、kHz/1kHz pF/100m 160 3 转移阻抗 , 最大值 m /m 频率 1MHz 50 频率 10MHz 100 频率 20MHz 300 频率 100MHz 1000 耦合衰减,最小值 4 电缆类别 频率范围( f) 3、 5 类 - dB 不要求 5e 类 30-100MHz 55 6 类 30-100MHz 55 100-250MHz 55-20xlg( ) 6A 类 30-100MHz 55 100-500MHz 55-20xlg( ) 7 类 30-100MHz 55 100-600MHz 55-20xlg( ) 7A 类 30-100MHz 55 100-1000MHz
14、 55-20xlg( ) 5.10 传输特性 相时延 100 5/5e/6/6A/7/7A 类电缆 ,从 4MHz 开始到 标准规定最高频率频带内,公式 : T 534+36/ ; T相时延( ns/100m); f频率( Hz); 任何线对的相时延不应大于下表所规定的值: 频率 最大相时延 1 570 10 545 100 538 250 536 500 535.6 600 535.5 1000 535.4 时延差 在测试频带内,电缆内任何两个线对间的最大时延差不应超过 45ns/100m。 对于 7 类、 7A 类电缆,从 4MHz 到电缆类别规定最高传输频率的整个频带内,电缆内任何两个线
15、对间的最大时延差应不超过 25ns/100m。 衰 减 在温度 20 时测量或校正到 20 ,从 4MHz 到测试带宽内,任一线对的衰减值 a( f)应不大于表中规定的数值: 电缆类别 频率 f( MHz) 衰减 3 4-16 2.320x +0.238xf 5、 5e 4-100 1.967Xx +0.023xf+0.050/ 6 4-250 1.808x +0.017xf+0.020/ 6A 4-500 1.808x +0.017xf+0.025/ 7 4-600 1.800x +0.0010xf+0.020/ 7A 4-1000 1.800x +0.005xf+0.025/ 注:有些电缆
16、在温度 -40 60时,其衰减系数可大 0.004/,在电缆可承受较温度的场合,宜选用温度衰减系数较少的电缆。 近端串音 ( NEXT) 从 4MHz 到电缆所规定的最高传输频率的整个频带内,电缆所有线对组合的近端串音衰减( NEXT),均应符合下表公式所确定的值: 电缆类别 频率 f( MHz) 近端串音衰减( dB/100m) 3 4-16 NEXT 41.3-15xlgf 5 4-100 NEXT 62.3-15xlgf 5e 4-100 NEXT 65.3-15xlgf 6 4-250 NEXT 75.3-15xlgf 6A 4-500 NEXT 75.3-15xlgf 7 4-600
17、 NEXT 102.4-15xlgf 7A 4-1000 NEXT 105.4-15xlgf 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 PSNEXT) 对于 4 对的 3、 4、 5 类电缆及 5e、 6 类缆,任一线对的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 PSNEXT)应不小于下公式值,功率和可分别在子单元内进行计算。 当计算值大于 75dB 时,对应的最小要求应取作 75dB 电缆类别 频率 f( MHz) 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 dB/100m) 3 4-16 NEXT 41.3-15xlgf 5 4-100 NEXT 62.3-15xlgf 5e 4-100 NEXT 65.3-15xlgf 6 4-250 NEXT 7
18、5.3-15xlgf 6A 4-500 NEXT 75.3-15xlgf 7 4-600 NEXT 102.4-15xlgf 7A 4-1000 NEXT 105.4-15xlgf 100 电缆 等电平远端串音( EL FEXT) 从 4MHz 到电缆类别所规定的整个频带内,任何线对组合间的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符合下表: 电缆类别 频率 f( MHz) 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 dB/100m) ,最小值 3 4-16 EL FEXT 39-20xlgf 5 4-100 EL FEXT 61-20xlgf 5e 4-100 EL FEXT 64-20xlgf 6 4-250 EL FEXT 68-2
19、0xlgf 6A 4-500 EL FEXT 68-20xlgf 7 4-600 EL FEXT 95.3-20xlgf 7A 4-1000 EL FEXT 95.3-20xlgf 当计算值大于 78dB 时,对应的最小要求应取作 78dB. 100 电缆 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功率和 (PS EL FEXT) 对于 4 对以上的电缆及 4 对的 5e、 6 类电缆, PS EL FEXT 应符合下表: 电缆类别 频率 f( MHz) 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 dB/100m) ,最小值 3 4-16 PS EL FEXT 39-20xlgf 5 4-100 PS EL FEXT 61-20xlgf
20、5e 4-100 PS EL FEXT 64-20xlgf 6 4-250 PS EL FEXT 68-20xlgf 6A 4-500 PS EL FEXT 68-20xlgf 7 4-600 PS EL FEXT 95.3-20xlgf 7A 4-1000 PS EL FEXT 95.3-20xlgf 特性阻抗 Zc 类型 频率 f( MHz) 特性阻抗( ) 三类 4-16 100 15 五、超五类类 4-100 100 15 六类 4-250 100 15 6A 类、 7 类、 7A 类对于特性阻抗值从 4MHz 至该类型电缆规定的最高传输频率的整个频段内,最高上限值不应超过下式 1 范
21、围 ,最低值不应小于 式 2 范围。 ZU 100X( ) 式 1 ZL 100X( ) 式 2 = 式 3 式中: ZU 特性阻抗最高值上限,单位为 ; ZL 特性阻抗最高值上限,单位为 ; 由式 3 计算出回波损耗( RL)的反射系数幅度值; RL 回波损耗,单位 dB 回波损耗 (RL) 从 4MHz 到电缆类别规定的最高传输带宽的整个频带内,线对的回波损耗应不小于下表指标: 电缆类别 频率 f( MHz)范围内的要求 回波损耗( RL),最小值 三类 1 f 10 RL 12.0 10 f 16 RL 12-10xlg( ) 五类 1 f 10 RL 17+3xlg( ) 10 f 2
22、0 RL 20.0 20 f 100 RL 20-7xlg( ) 超五类、六类、超六类、七类、超七类 1 f 10 RL 20+5xlg( ) 10 f 20 RL 25.0 超五类 20 f 100 RL 25-7xlg( ) 六类 20 f 250 RL 25-7xlg( ) 超六类 20 f 500 RL 25-7xlg( ) * 七类 20 f 600 RL 25-7xlg( ) * 超七类 20 f 1000 RL 25-7xlg( ) * 600 f 1000 RL 17.3-10xlg( ) *:对于超六类、七类及超七类电缆从 20-600MHz 频率范围内,回波损耗计算值如小于
23、 17.3dB时,对应的最小要求值应取作 17.3dB 6. 试验方法 6.1 通则 样品要求:同规格测试样品不小于 100 米。 衰减、近端串音衰减、远端串音衰减、特性阻抗、回波损耗及结构回波损耗时,采用扫频测量;具体使用线性或对数频率间隔。扫频所取频率点的数量,对于近端串音衰减、远端串音衰减测量应不少于规定频率范围内包含十倍频程的 200 倍,对于其他参数应该不少于规定频率范围包含十倍频数的 100 倍。 6.2 结构试验方法 颜色色序及屏蔽层用目力检查。 绝缘外景测量按照 GB/T 2951.1 规定进行。 绝缘颜色及色迁移试验按照 YD/T 837.3 进行。 单面复合铝箔的铝箔厚度用
24、分度值不低于 0.002mm 的千分尺和测厚仪测量。 单面复合铝 箔的重叠率量用分辨率不低于 0.5mm 的钢卷尺在成品电缆上进行。 编织的填充系数测量按照 GB/T 17737.1 进行。 电缆最大外径和护套厚度测量按照 GB/T 2951.1 规定进行。非圆形电缆的等效外径等于测量得到的电缆护套实际周长除以 。 外护套外观采用目力检查。 6.3 护套外观 导体断裂伸长率试验按 GB/T 4909.2 进行。 绝缘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按 GB/T 2951.1 规定进行,其中 LSNHP、 HDPE、 PP 试样的拉伸率度为( 25 5) mm/min。在出厂检测时,允许拉伸速度为( 250
25、 50) mm/min。 6.4 环境性能试验方法 绝缘收缩试验按照 GB/T 2951.3 进行。 绝缘热老化后的卷绕试验按 GB/T 2952.1 进行。 绝缘低温卷绕试验按 GB/T 2951.2 规定进行。 护套老化后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按 GB/T 2951.1 进行 。 6.5 安全性能试验方法 成根电缆燃烧试验按照 GB/T 12666.2 的 DZ-1 方法进行。 成束电缆燃烧试验按照 GB/T 12666.5 的 SZ-C 方法进行。 含卤气体释放的测量方法按照 GB/T 17650.1 进行。 烟密度的测量方法按照 GB/T 17651 进行。 6.6 电气特性和传输特性试
26、 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7.1 检验分类 出厂电缆应有质量检验合格者。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7.2 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按检验项目分为全检和抽检。 出厂检验的全检项目: 序号 试验项目 1 尺寸及结构 1.1 颜色色序 1.2 屏蔽结构 1.3 护套表面 1.4 电缆最大外径和护套厚度 1.5 识别标志和长度标志 2 电气特性 2.1 单根导体直流电阻 2.2 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 2.3 介电强度 2.4 绝缘电阻 2.5 绝缘线芯断线、混线 2.6 屏蔽连续性 3 传输特性 3.1 衰减 3.2 近端串音 3.3 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及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功率和 出厂检验抽检项目: 序号
27、试验项目 1 工作电容 2 线对对地电容不平衡 3 相时延 4 时延差 5 特性阻抗 6 回波损耗和结构损耗 7.3 型式检验 进行出厂检验的抽检时,应将一天内连续生产的同一型式的电缆组成一个检查批。 抽样比例如下: 批量范围 样本数(电缆盘 /圈数) 190 8 91150 8 151280 8 281500 32 5011200 32 如出厂抽检出现不合格时,应对不合格项目进行 第二次抽样检验,第二次抽样样本数应加倍。 如第二次抽样检验仍出现不合格,则对该批产品应采用 100%检验。 8. 标志、包装和贮存 8.1 识别标志与长度标志 电缆护套外表面至少应印有制造厂名或其代号,制造年份及电
28、缆型号,间距不大于 1m。 电缆外护套表面应有能永久识别的清晰长度标志,颜色为黑色(或其他约定颜色),长度以m 为单位,标志间距为 1m,长度标志误差应不大于 0.5% 。 8.2 电缆端别标志 电缆 A 端宜选用红色标志, B 端宜选用绿色标志。 8.3 成盘包装 电缆应整齐的绕在电缆盘上交货,电缆盘应符合 JB/T 8137-1999 规定, 电缆盘的筒体直径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 15 倍。 8.4 成圈包装 对于 4 对电缆,可采用蜂房式成圈,再装入包装箱内。 8.5 包装标志 应注明:制造厂名及商标、电缆型号及标准号、电缆长度 m、毛重 kg、出厂编号、制造日期年月日、防潮标志。 8.6
29、 存贮 电缆应存贮在干燥通风、远离火源的地方。 9. 安装 9.1 电缆安装温度 安装温度 050 9.2 安装弯曲半径 100 电缆安装时的最小弯曲半径不得小于 8 倍电缆直径; 10.附录 A:推荐的缆芯结构排列 标称对数 缆芯结构排列 2 1X2 4 1X4 8 2X4 16 4X4 24 6X4 1X4+5X4 25 1+6X4 1X4+5X4+1 3+9+13 11.附录 B:特性阻抗、回波损耗及结构回波损耗 11.1 特性阻抗 定义: 电缆线对的特性阻抗 ZC 定义为沿同一方向(正向或反向)电压波 U 与电流波 I 的比值。 下标 f 代表正方向,下标 r 代表反方向,在结构没有变化的均匀电缆,特性阻抗可以由下式得出: ZC=Uf/If= Ur/Ir 样品准备 : 对于到 100MHz 的测量,从线对上剥去的护套不大于 49cm,剥去的屏蔽不大于 25mm,剥去的绝缘不大于 8mm,线对拆开扭绞的长度不大于 13mm,电缆间横向间隔大于 25mm,试验用样品长度不低于 100m。 11.2 回波损耗 定义:回波损耗合并了两种反射的影响,包括对标称阻抗(如: 100 )的偏差以及结构影响。回波损耗主要用于表征链路或信道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