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378177 上传时间:2019-06-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良渚玉琮研究综述摘要:自从发现良渚文化以来现以来,关于良渚文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玉琮是其相当惹人注意的组成部分,故关于良渚文化的玉琮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在参考了其他资料之后,本文将着重从纹饰、分期及作用这三个方面总结学界对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成果。关键词:良渚文化 玉琮 纹饰 分期一 概况大量的考古发现显示,玉琮最早出现在距今约五千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其时代属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史前玉琮以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良诸文化遗址出土最多,是良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玉琮的分布中心在江南一带,这里也应该是玉踪的起源地。良诸文化玉琮一般属透闪石一阳起石系列的“软玉” ,极少数为蛇

2、纹石。很可能是就近取材,来自附近地区已被遗忘的古矿床。汪遵国先生指出“良诸文化的玉料既不从新疆来,也不从辽宁来,可以肯定是当地的土特产”在薛琳的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关于玉琮的起源问题存在诸多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管形说,以周南泉先生的玉琮源流考为代表;一种是镯形说,以杨建芳先生的玉踪之研究为代表许多玉礼器都可以找到实用器的原型,它们是实用器逐渐演变的结果,但对于琮璧而言,却不太容易弄清它们的起源。 ”二 纹饰良渚文化玉琮的纹饰极具地域特色,是良渚玉琮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良渚先民的精神文化面貌。故对良渚玉琮纹饰进行系统的探讨,对于研究良渚文化

3、的社会面貌、文化特征、信仰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以往的文章中,对于纹饰的专门研究并不多,多数只是作为型制的附属部分,对于纹饰进行专门的讨论的并不多。在周玮的良渚文化玉琮的型式研究一文中,作者对良渚玉琮上的纹饰进行了较为系统、详尽地真可。作者参照余杭反山 M12:98 玉琮纹样主题和结构将玉琮纹样划分为 A、B、C 三型。A 型是由单独表现的兽面纹构成一个纹饰单元 ,并不太常见。依据装饰风格的不同,有划分为两种情况: 的特点是纹样上部为两组弦纹 ,下组弦纹中间凹进一倒梯形框似人的脸形轮廓 ,框上刻一组放射状的阴线似人的羽冠 ,羽状线两侧各有一组不对称的阴线卷云纹,纹样下部为兽面纹 ,重圈

4、目 、椭圆形眼睑 、凸出的桥形额部和横棱形鼻部鼻部刻画出翼 、孔等细部 ,鼻下隐约可见嘴部的两组撩牙附饰不完全对称的卷云纹作为地纹 ,如图一所示;的特点则是纹样上部为两组弦纹 ,下部为兽面纹 ,重圈目、椭圆形眼睑、桥形额部和完整的鼻部刻画鼻梁、翼、孔等细部面纹左右下角对称刻一弧线 ,以示面部轮廓 无地纹,惟眼睑外侧附饰卷云纹(图二) 。B 类型是人面纹和兽面纹组合构成的纹饰单元,在良渚玉琮纹饰中属于最常见的。一般分上下两组纹样,组纹样具有共同的特征:简化兽面纹,重圈目、带眼角,一楼角横凸棱示鼻部。下组纹样具有的共同特征:简化兽面纹,重圈目、椭圆形眼睑、桥形额部 ,横凸棱示鼻部。又依细部的主要差

5、异 ,分为六式。:上组纹样下部为夸张、变形的人面纹,眼角刻出卷云纹鼻部刻画翼、孔等细部,附饰卷云纹作地纹。下组纹样兽面纹,三角形眼角,鼻部刻画翼、孔等细部鼻下阴刻嘴部的两组交错獠牙附饰繁密的卷云纹作地纹,如图三。:上组纹样下部为写实、简化的人面纹,尖眼角,鼻部附饰阴线示意翼 、孔。下组纹样兽面纹,尖眼角,鼻部和人面纹相同(图四) 。:上组纹样两组弦纹间阴刻卷云纹、短直线组合地纹人面纹,三角形眼角,鼻部附饰阴线示意翼、孔面纹两侧饰对称的“曲尺”形纹带,附卷云纹、短直线。下组纹样鼻部和人面纹相同面纹两侧饰对称的“曲尺”形纹带眼部、鼻部和“曲尺”形纹带上都附饰卷云纹、弧线、短直线等组合地纹,见图五。

6、: 上组纹样两组弦纹间阴刻连续的涡纹或省略 ,似是人像羽冠的简化人面纹 ,尖眼角,鼻部附饰阴线示意翼、孔 ;下组纹样兽面纹附饰涡纹、弧线、短直线等组合地纹有的兽面两侧各刻一飞鸟纹,如图六。:纹饰单元由人面纹、兽面纹、人面纹组成。上组人面纹 ,三角形眼角,鼻部附饰阴线示意翼 、孔面纹左右下角对称刻一弧线,以示面部轮廓。下组兽面纹 ,鼻部附饰阴线示意鼻梁、翼、孔附饰涡纹、弧线、短直线等组合地纹面纹左右下角对称刻一弧线 ,以示兽面轮廓,见图七。:上组纹样为人面纹,短线眼角,鼻部附饰阴线示意翼、孔,阴线由涡纹、短弧线、短直线组成。下组纹样为兽面纹,椭圆形眼睑不甚规则 ,鼻部和人面纹相同,如图八。C 类

7、型为由单独表现的人面纹构成的一个纹饰单元,纹样上部多刻有两组弦纹,较为常见。也可以分为六种情况(如图九):上部弦纹间刻一组绳索纹,重圈目、核形眼眶,鼻部尖凸,两边以弧形阴线刻划鼻翼面部两侧阴刻长卷云纹; 重圈目、短线或尖角形眼角,一楼角横凸棱示鼻部、附饰阴线示意鼻翼、孔; 单圈目、核形眼眶,一侨角横凸棱示鼻部、两侧带弧形鼻翼 面纹左右下刻一弧线,以示面部轮廓; 重圈目、短线眼角,鼻部呈“凹”字形;单圈目、无眼角,鼻部附饰阴线示意鼻翼、孔,或光素无纹。部分标本甚至没有表现眼部; 单圈目、无眼角,鼻部附饰阴线示意鼻翼、孔,或光素无纹。部分标本甚至没有表现眼部。此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但其基本的做

8、成不变,基本上最为基础的为三类,即人面纹、兽面纹以及人面纹和兽面纹的组合纹饰,故就不一一列举了。三 分期良渚文化大致延续了千年,文化发展序列较长。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玉琮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故对良渚文化中的玉琮进行分类处理,对于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良渚文化的玉琮。李映福在其论良渚文化玉琮的分期一文中, 提出了 “要对良渚文化的玉琮进行详尽地分期,如果只从玉琮本身的图案、形态入手,显然是不够充分,必须要考虑与玉琮伴出的其他遗物的相对年代以及墓葬、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观点,并对良渚玉琮进行了分类。作者将玉琮最基本的图案特征用 A、B 和 C 三组。其中,A 组代

9、表的图案是以两侧对称的圆圈作眼睛,并在眼睛之下刻画长方形小块表示嘴巴的图案,也被称人面纹;B 组代表的是两眼之间用一桥状线块相连,眼睛之下有一长方形小块表示嘴巴,图案周围加饰繁缛的附加纹饰的图案,即兽面纹;C 组纹饰的基本特征与 B 组相似,只是没有修饰纹饰。由这三组纹饰在玉琮上出现时的组合,并以陶豆为玉琮分期的参照物,分析了玉琮的演变规律后,作者将良渚玉琮分为了五个时期。第一期,此期有 A、B、C 三组图案,其共同的特点是构图古朴、复杂。代表性的遗址有张陵山遗址的 M4、张陵山遗址 M42、瑶山遗址 M9:43、瑶山遗址M9:12,此时的玉琮,很多形状似镯,整体图案给人以大胆感觉,十分生动,

10、如图一。第二期,分为 、两段。有 A、B、C 三组图案,A、B 两组图案的基本特点是在下角刻画弧线,以表示脸庞,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从横剖面来看,玉琮横剖面的变化规律是圆形一弧边方形一正方形;从图案来看,变化规律是由繁到简。属于 段的有反山 M16、少卿山遗址 M1 等(图二:1、2) ,属于期的有瑶山遗址 M12、寺墩遗址 M4 等(图二:3、4) 。第三期,此期玉琮图案的变化较为复杂。A 组图案进入了十分简化的阶段;B 组图案结构复杂,两种构图类型同时存在;C 组图案的眼角与嘴变化明显,分为前后两段。如图三,反山 M18、M14 是此时的典型代表。第四期,玉琮图案的基本特点是非常简略的 A、

11、B、C 组图案。本时期的玉琮主要出土于福泉山遗址 T22M5、福泉山遗址 T15M3 等等(图四) 。第五期,玉琮图案进入末期阶段。A、C 组图案嘴巴的表现手法上在此时,趋于一致。福泉山遗址 T15M3、吴县草鞋山遗址 M198 等遗址很好的反应了本期的特点,如图五。在我看来,随着时间的推进,良渚先民逐渐不重视玉琮的纹饰,反而将注意力转移到玉琮的大小和高矮。玉琮体积逐渐变大,良渚的社会上层似乎用玉琮的大小、高矮来显示其社会地位的与众不同。当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良渚玉琮的分期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在良渚文化玉琮的型式研究一文中,作者周玮将良渚玉琮分为了三期,并将第一期分为了两个阶段;在牟水杭的

12、良渚玉器上神崇拜的探索一文中,根据瑶山、反山墓地出土玉琮上的神人兽面图案逐渐融合、简化和省略的过程,将良渚文化玉琮上的图案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王巍在良渚文化玉琮刍议一文中,将玉琮分为两型八式;良渚文化玉琮纹饰探析一文中,作者车广锦将其划分为三型六式。总体上说,专门讨论良渚文化玉琮分期问题的文章并不算多,李映福老师的文章是较合理、科学的。(三)作用由于良渚玉琮及其纹饰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故关于其的作用也是中说纷纭。在张光直先生的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一书中,作者认为“琮是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便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 ,这可由外方内圆的造型、表面上的神秘纹饰及其玉质的材质(玉被认为在天地

13、沟通上的特殊作用)可以看出。在分析了多个墓葬中玉琮的随葬位置后,张光直先生发现“玉琮是一种不一定有固定位置并且可以持佩的礼器” ,故得出了“它们像后代的铜器一样在埋葬时作为葬仪的一个成分,同时也必有象征的意义”的结论。此外,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玉器时代”的观点,作者认为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中间有一个玉器时代,是巫政结合、产生特权阶级的时代,代表了正好代表从石器到铜器的转变,亦即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城市社会中间的转变阶段,而这种转变在中国社会史上有它自己的特征。在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一文中,作者汪遵国先生认为玉琮是玉敛葬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周礼的“苍璧礼天” 、 “黄琮礼地” 、 “璧琮以敛尸”

14、出发,用“玉敛葬”来称呼随葬琼、璧的良渚墓葬。王巍在良渚文化玉琮刍议一文中写道“玉琮是氏族部落中的首领及权势者才能拥有的贵重之物” ,被放置于墓中随葬 ,很可能具有保佑死者平安吉祥,避祛凶邪的意义。虽然学术界对于良渚玉琮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还没有达成统一,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比较认同的,那就是玉琮在良诸文化中是作为神灵的玉存在的,是远古人民精神世界的反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远古时代的宗教信仰。参考文献:论良渚文化玉琮的分期 李映福玉踪之研究 杨建芳良渚文化玉琮刍议王巍 (考古1986 年 11 期)良渚文化玉琮的型式研究周玮 (东南文化 2003 年 第 03 期)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 薛琳良渚文化玉琮纹饰探析车广锦 (东南文化 1987 年 第 03 期)良渚玉器上神崇拜的探索牟水杭 ( 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 )良渚文化玉琮基本特征的考古学观察周玮 (江汉考古 2004 年)试论良渚文化玉器纹饰的含义袁靖 (文博 1990 年 第 01 期)论良渚文化玉琮的分期 李映福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 张光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