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1 页1.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切旧哲学的最主要的显著特征是(C)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 。A一切被剥削阶级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全体劳动群众的世界观 D历代劳动人民的世界观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17 世纪美国哲学C18 世纪法国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D ) 。A机械力学 B地质学和胚胎学C天文学和数学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A ) 。A自
2、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B自然界发展的规律C社会发展的规律 D思维发展的规律1.6哲学是关于(B) 。A一切知识的学问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C思维知识的学问 D社会知识的学问1.7哲学是(A) 。A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B科学的科学C一切知识的总汇 D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1.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1.9哲学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D ) 。A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 B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1.10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 ) 。A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3、 B旧哲学的基本问题C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D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1.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C) 。A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B部分与整体的关系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全局与局部的关系1.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是(A ) 。A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C代替部分具体科学的研究 D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1.13唯心主义哲学两个最基本的派别是指(C) 。A马赫主义和贝克莱主义 B唯意志主义和不可知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黑格尔主义和康德主义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2 页1.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主,结
4、束了(D ) 。A一切唯心主义 B一切旧唯物主义C一切形而上学 D作为“知识总汇”和“科学之科学”的哲学1.15哲学所研究的规律只适用于(D ) 。A客观物质世界 B主观精神世界C世界某一领域 D客观世界一切领域1.16现代科技革命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了否证1.17现代西方哲学两股主要思潮是(B) 。A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 B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C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主义 D唯意志主义和生命哲学1.18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是(D
5、 ) 。A实用主义的观点 B科学主义的观点C人本主义的观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1.19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D ) 。A神秘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20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是(B)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21 “心外无理” 、 “心外无物” 、 “心外无事” ,是(A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科学主义的观点C人本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22以下论断属主观唯心主义的有(C) 。A “天下物皆可理照” B “理在事先”C “事物就是感觉的结合”
6、 D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2.1物质范畴是(B) 。A一切哲学的基石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 C辩证法的基石 D世界观的基石2.2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C) 。A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3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D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2.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A客观实在性 B可感知性 C具体性 D真实性2.5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 。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3
7、 页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26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B)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2.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C) 。A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2.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D ) 。A朴素唯物主义理解 B机械唯物主义理解C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D辩证唯物主义理解2.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 D设想无运
8、动的物质2.1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A)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C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静止的绝对性2.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抽象与具体的关系2.12静止就是(C) 。A绝对不动 B暂时不动C运动的特殊状态 D永远不动2.13时间和空间(D)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2.14 “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A ) 。A一维性 B顺序性C持续性 D珍贵性2.15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C) 。A唯物主义时空观
9、 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2.16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 ) 。A手脚分工 B直立行走C语言的出现 D劳动2.17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B)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4 页2.18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是属于(B)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2.1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A )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人脑是意识的
10、源泉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2.20人脑与动物大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A脑容量的不同 B大脑重量不同C人脑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 D人脑有严密的结构2.21意识的本质是(A) 。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B抽象的思维活动C具体的物质活动 D精神的自由活动2.22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D)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23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 ) 。A社会实践 B人的主观努力C依靠理论自身的力量 D依靠行政手段2.24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
11、造客观世界”的观点,是属于(B)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2.25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D ) 。A原初物质 B某种实物C原子 D某种精神2.26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存在 B实践性C物质性 D客观性2.2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C) 。A个人积极性的发动 B解放思想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2.28规律的客观性是指(B) 。A为客观精神所具有 B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C离开事物而独立 D存在于事物之外2.29规律是指(A) 。A本质和本质之间的关系 B现象之间的关系C事物的外部联系 D事物的非必然
12、的联系2.30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是属于(C) 。A实用主义观点 B唯意主义观点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5 页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3.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质量互变的观点 C辩证否定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3.2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D ) 。A本质必然的关系 B现象偶然的关系 C直接的关系 D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3.3中国的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是一种(C)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变化发展的观点 C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只见区别不见
13、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3.4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B)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孤立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3.5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D ) 。A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B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C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 D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3.6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C) 。A机械的条件决定论 B形而上学的外因论C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D相对主义的诡辩论3.7第一次将系统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的是(C)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马克思 D贝塔朗菲3.8系统的最本质特征是(A ) 。A整体性 B结构的有序性 C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性
14、D系统方法3.9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D) 。A整体是部分之和 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整体决定部分 D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3.10对于事物的联系,唯心主义者的主要错误在于否认(A) 。A联系的客观性 B联系的普遍性 C联系的条件性 D联系的多样性3.11系统是指(C) 。A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广延性C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 D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总和3.1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C) 。A整体可以代替部分 B部分支配、决定整体C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 D整体是部分的总和3.13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是
15、(D) 。A不可把握的 B确定不变的C不确定的 D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3.14发展的实质是(D) 。A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B事物数量的增减C事物位置的移动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15新事物是指(A) 。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6 页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 B在时间上先出现的事物C具有新特点的事物 D比较完善的事物3.16区分新旧事物应该看它(D )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形式是否新奇 C力量是否强大 D是否符合客观规律3.17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3.18
1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3.1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B)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3.20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B) 。A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性 B事物的内部矛盾 C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 D事物之间的相互排斥3.21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B)A运动是根本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B运动包括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则是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C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D运动是位移,发展是新陈代谢3.22辩证矛盾是
17、指(D) 。A思维中前后不一致 B主观上发生错误C不同事物的对立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3.23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共性和个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3.24矛盾的同一性是指(C) 。A思维中的前后一致 B事物之间的共同点C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 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3.25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D ) 。A相互依存的性质 B相互渗透的性质 C相互贯通的性质 D相互对立的性质3.2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B) 。A次要和主要的关系 B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C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D条件和根据的关系3.2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18、在(C) 。A推动事物的量变 B实现事物的质变C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D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3.28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C) 。A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而转化的基本趋势B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7 页C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实现事物的质变D维持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3.29唯物辩证法认为,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B) 。A根本原因 B不可缺少的条件 C决定性因素 D动力和源泉3.30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对外开放方针的主要理论基础是(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C矛盾
19、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3.31正确认识具体事物的基础是分析(D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3.32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是(C) 。A矛盾分析的方法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3.33 “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割裂了矛盾的(B) 。A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 B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C基本方面与非基本方面的联系 D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联系3.34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3.35马
20、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D)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B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辩证统一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3.36主要矛盾是指(A) 。A在复杂事物的许多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B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C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D在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3.37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D ) 。A主要矛盾决定的B内部矛盾决定的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38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中坚持(C) 。A两点论 B均衡论 C重点论
21、 D一点论3.39事物的质是指(C) 。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8 页A事物自身的同一性 B某物与他物的区别性C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保持事物存在的数量界限3.40质与事物的存在(B) 。A不是直接同一的B是直接同一的C有时直接同一,有时不直接同一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分离3.41事物的度是指(A)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范围B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程度C事物内在的规定性D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3.42量变是指事物(B) 。A非连续的变化 B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C渐进过程的中断 D矛盾统一体的分解3.43质变是指事物(C) 。A处于相
22、对静止状态 B连续性的变化C突破了事物的度的变化 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344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表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C质变优于量变D,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3.4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3.46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就会导致(A ) 。A庸俗进化论 B冒险主义 C激变论 D诡辩论3.47质变的复杂性表现为(C)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中包含着量变 D事物构成
23、成分的变化引起质变3.48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C) 。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与消亡B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C事物的根本属性未变而非根本属性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性质发生了变化3.49唯物辩证法认为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中(D) 。A进步的方面和落后的方面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9 页B正确的方面和错误的方面C主要的方面和次要的方面D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和促使其灭亡的方面3.50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这种观点属于(B) 。A诡辩论 B辩证法 C折衷主义 D形而上学 3.51辩证的否定是
24、(C) 。A质和量的统一 B直线性和曲线性的统C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D周期性和回复性的统一3.52唯物辩证法认为,因果联系是(B) 。A所有时间上先后相继的联系 B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C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D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3.53 “因果联系是人们多次看到两组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个观点(D) 。A肯定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B肯定了因果规律的客观存在C坚持了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D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3.54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不确定的,因此(B) 。A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B同一种现象在不同的联系中既可以是原因又可以是结果C同一种现象只能是原因
25、D同一种现象只能是结果3.55在社会生活中,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又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这主要说明原因和结果(B) 。A是相互对立的B是相互作用的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3.56必然性是(D) 。A偶然性的表现形式B偶然性的必要补充C由偶然性构成的D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决定力量3.57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中(B) 。A不可避免的趋势B不确定的趋势C合乎规律的趋势D居于支配地位的趋势3.58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把一切都着作是必然的,就会导致“命运”决定一切的(A) 。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10
26、页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唯物主义决定论 D无神论3.59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这种观点属于(A ) 。A机械决定论 B神学目的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沦3.60唯物辩证法认为(C) 。A现存的东西必定都是现实的 B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C现实是指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D现实包括事物的种种联系3.61抽象的可能性是指(D ) 。A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B不可能性 C坏的可能性D具有一定根据,但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3.62内容和形式是(A) 。A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 B现实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C现实事物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和不确定的趋势 D现实事
27、物的内在规定性和外部特点3.63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矛盾运动中(D ) 。A内容总是落后于形式 B形式总是不适合内容C形式和内容始终是基本适合的 D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3.64本质是指(D) 。A事物的质和属性钓统一 B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 D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3.65 “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这是(B) 。A折衷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3.66本质和现象的统,说明(B) 。A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B科学研究的可能性C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D没有必要通过现象达到本质4.1马克思主
28、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 。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4.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B) 。A纯精神的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日常生活的活动 D利己主义活动4.3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C)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B科学实验 C生产实践 D教育实践4.4把客观仅仅看成人直观认识的对象,这是(D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4.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 ) 。A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4.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
29、“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11 页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4.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C)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4.8认识的本质是(D) 。A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B主体对客体的建构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D主体对客体的反映4.9对不可知论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A) 。A社会实践 B科学理论 C唯物
30、主义 D客观事物4.10整个认识的起点是(B) 。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表象4.1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C) 。A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不可靠的反映 B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C通过感官对事物的直接、形象的认识 D借助于思维对事物的间接、抽象的认识4.12概念、判断、推理,这是(D ) 。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B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4.1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A ) 。A社会实践 B感性材料 C理性抽象 D认识能力4.14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B) 。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相对主义 D诡辩论4.1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
31、在于(C)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4.16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D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才能完成B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完成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才能完成4.17真理是(A) 。A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多数人同意的认识C没有人反对的认识 D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4.18在一定条
32、件下真理会转化为谬误主要是因为(B)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具体的 C真理中包含着谬误D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4.1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C) 。A两种性质相同的真理 B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12 页C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 D不同真理的两个方面4.20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D) 。A真理的不确定性 B思维的非至上性 C真理的相对性 D真理的绝对性4.21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绝对主义 D相对主义4.22相对主义真理
33、观否认了(B) 。A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 B客观真理的存在 C主观真理的存在 D真理向谬误的转化4.2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C) 。A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社会历史性的活动4.24实践高于理论,这是因为实践具有(D ) 。A绝对性 B相对性 C普遍性 D直接现实性4.25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A ) 。A社会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B有些认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C社会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4.26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会导致(B)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34、 C思想僵化 D教条主义4.27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5.1在猿变为人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D )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 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 C气候的变化 D劳动5.2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这一观点属于(C)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5.3劳动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D ) 。A只是自然过程 D只是社会过程 C仅具有抽象的一般性质D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5.4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在于(B) 。A人类总是组成集团进行活动,而动物则总是孤立地活动B人类
35、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劳动获得生活资料,而动物只能直接用它的自然生理器官获取物质资料C人类的活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而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D人类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5.5生态系统是指(C) 。A人类特有的地理环境 B人类和人类社会与整个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C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综合体 D动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5.6社会存在是指(D)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5.7地理环境是(D) 。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13 页A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B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 C划分社会经济结构的依据
36、D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5.8人口因素是指(D) 。A人口的质量 B人口的数量 C人口的构成和分布D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自身生产的人们的总和5.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B) 。A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C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D人口增长是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5.10在人口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C) 。A鼓励人口快速增长B无条件地缩减人口数量C使人口状况与物质生产相适应D努力保持人口低速增长5.1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A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C劳动资料与劳动者的统一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5
37、.12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D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阶级斗争 D生产方式5.1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C) 。A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B人口数量和质量的综合C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5.14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D ) 。A人类知识的增长 B地理环境的优越 C人口因素适合生产状况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5.15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C) 。A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B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C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D实践与认识的关系5.16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D) 。
38、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索取自然资源C返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5.17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是(C) 。A地理环境及其作用 B人口因素及其作用C生产方式及其作用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14 页6.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D )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物与物的关系C人与物之间的关系D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6.2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B生产工具C劳动对象的利用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6.3劳动对象是指(C) 。A各
39、种生产工具B各种产品C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对象D生产资料6.4劳动者是指(D) 。A一切人B青年人和老年人C从事活动的人D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并从事劳动的人6.5生产资料包括(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商品和劳动产品6.6与生产力不同,生产关系揭示的是(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C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D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6.7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6.8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
40、志是(D ) 。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B产品的分配形式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15 页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6.9就国家起源来说,它是(D ) 。A暴力的产物B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而形成的C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6.10决定国家性质的是(B) 。A生产力发展程度B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C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意志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6.11区分国家类型的根据是(C) 。A人口多少B领土大小C国体D政体6.12国家所代表的利益是(B) 。A剥削阶级的利益B统治阶级的利益C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D基本阶级的利益6.13政治结构的核
41、心是(D ) 。A上层建筑B意识形态C政府和军队D国家政权6.14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D )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6.15一切国家的政治职能是(D ) 。A为大众谋福利B保卫世界和平C镇压人民反抗D对内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防御外敌入侵6.16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 。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16 页A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是社会的共同意识C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D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精神实体6.17社会意识构成的高低层次可分为(B)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
42、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C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D群体意识与社会心理6.18群体意识是(D) 。A集体主义的产物B个体意识的总和C群众实践的产物D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6.19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关系表现为(D )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B个人意识是从群体意识中产生的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作用6.2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C)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间的相互作用6.21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原因在于(A) 。A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43、B它具有相对独立性C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D它本身是一种物质力量6.22历史上有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某些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这说明(D) 。A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并不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是间接的D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6.23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标准是(D ) 。A生产力B上层建筑C实践标志欢迎访问 网络实名 :北京自考网 高教自考 http:/ 第 17 页D生产关系的性质6.24划分技术社会形态的标准是(D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生产关系C思想体系D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6.25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
44、的活动着的人所参与的,因此(D) 。A社会历史发展不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B人们可以创造社会发展的规律C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D社会发展的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6.26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指(D) 。A社会发展和自然的发展是完全相同的B社会发展过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C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只有必然性的过程D人类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7.1经济基础是指(D) 。A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的总和D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7.2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B) 。A社会中现有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B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7.3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的科学技术 C社会的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7.4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D ) 。A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