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学概论复习资料胡适的国学定义: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1923 年 1 月)中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 。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 ,省称为“国学” 。王国维之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行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矣。(总结: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出土文献相互印证的历史考察方法。 )四
2、部分类法:(四库全书总目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总结:儒家经典)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总结:史学著作)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总结:儒家以外的诸子著作、医学科技、艺术类、谱录类等应用性著作,类书类著作、释家、道家著作。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总结:文学作品及评论)我国的史志目录有哪些:汉书艺
3、文志 、 新唐书、艺文志 、 宋史艺文志 、 明史艺文志 、 清史稿艺文志 。 隋书经籍志 旧唐书经籍志 、陈垣的“校法四例” (四校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即可)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优点:最简便,稳当,比较机械。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 目。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缺点: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并比较其异同来发现谬误。此法最适用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陈垣校勘元典章曾以纲目校目录,以目录校书,以书校表
4、,以正集校新集,发现了书中的一些讹误。对于字句,则循览上下文义,将词义进行比较,抵牾自见。2他校法: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书中若采用前人的文字,可以用前人的书校勘。书中内容若为后人所引用,可以用后人的引用校勘本书,书中的史料如果有在同时代其他书中也有记载,可以同时代的书校勘。这种校勘方法取材范围较广,用力较劳,但有时只能用此法证明讹误存在。理校法:理校法是在没有他本可供比较,本书中又没有相关内容可供比勘的情况下,通过分析考证本书的文辞,用其他相关证据和专门知识来判断文本的是非正误的校勘方法。 衍文:多出的文字。夺文:即“脱文” ,脱漏的文字。“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1923 年顾颉刚与钱
5、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后收入古史辨第一册):“我很想做一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把传说中的古史的经历详细一说。这有三个意思。第一,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何谓“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 、 “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 、 “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 、 “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 、 “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
6、,同意相受, “考” 、 “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 、 “长”是也。什么叫“破读”:又称读破、破字或易字。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即“四声别义” ) ,如“好” ,作美好讲读上声,作喜爱讲读去声。反切: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上一下,反切上字取声,反切下字取韵及声调。如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來的读音读。四书五经:四书: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五经:诗经 , 尚书 , 礼记 , 易经 , 春秋左传十三经注疏:1.周易 ,
7、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2.尚书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3.诗经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4.周礼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35.仪礼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6.礼记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7.春秋左传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8.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唐徐彦疏。9.春秋榖梁传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10.论语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11.孝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12.尔雅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3.孟子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易经之“十翼”:周易本经以外的易传的十个篇章,即彖 (上下) 、 象 (上下) 、 系辞 (上下) 、文言 、
8、说卦 、 序卦 、 杂卦 ,诗经之“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按照朱熹的解释:风,是民俗歌谣之诗;雅,是正乐之歌;颂,是宗庙之乐歌。此三者是按照不同的音乐体裁和作用进行的划分。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此三者是按照不同的修辞手法进行的划分。四家诗:齐、鲁、韩、毛诗经在汉代有鲁、齐、韩三家,均为今文,立为学官。其中鲁诗传自鲁人申培,亡于西晋;齐诗传自齐人辕固,亡于魏;韩诗传自燕人韩婴,南宋以后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诗经在汉代还有毛诗一家,为鲁人毛亨所传,为古文,流行于民间。东汉时期,卫宏、贾逵、马融、郑玄等人弘扬阐发毛诗 ,特别是郑玄为
9、其作笺注,杂采三家诗,遂使毛诗大兴。【四库提要正史类 】正史之名,见于隋志 。至宋而定著十有七。明刊监板,合宋、辽、金、元四史为二十有一。皇上钦定明史,又诏增旧唐书为二十有三。近捜罗四库,薛居正旧五代史得裒集成编。钦禀睿裁,与欧阳修书並列,共为二十有四。今并从官本校录,凡未经宸断者,則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所由与稗官野记异也。其他训释音义者,如史记索隐之类;掇拾遗阙者,如补后汉书年表之类;辨正异同者,如新唐书纠谬之类;校正字句者,如两汉刊误补遗之类。若別为编次,寻检为繁。即各附本書,用资参证。至宋、辽、金、元四史译语,旧皆舛谬,今悉改正,以存其眞(真) 。其子部
10、集部亦均视此,以考校厘订自正史始,谨发其凡于此。 4何谓正史:纪传体史书,同时经过历朝政府认定。如史记 、 汉书等。前四史及其注:司马迁史记 ,宋裴骃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 。班固汉书 ,唐颜师古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唐李贤注。晋陈寿三国志 ,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国史书最主要的四种体裁:1.编年体,按时间顺序编排,创自春秋 ,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代表;2.纪传体,按照纪、传、表、书(志)的体例编排,创自司马迁史记 ,以史记为代表,历代正史均为纪传体;3.典志体,专讲历代或一朝典章制度,以唐杜佑通典为代表;4.纪事本末体,以完整叙述历史事件为要旨,将历史事件分门别类,按照时间顺序或朝代顺序一一完整叙述,以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