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岩土监测 葛文昊.pptx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8367721 上传时间:2019-06-23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75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监测 葛文昊.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岩土监测 葛文昊.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岩土监测 葛文昊.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岩土监测 葛文昊.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岩土监测 葛文昊.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技术第二次作业,比较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范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的区别,我们从监测项目、影响分区、监测点布置、监测频率、监测项目控制值和预警这几个方面分别比较三个规范之间的区别。,1、监测项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分为必测项目和可测项目。其中,在复合式衬砌和喷锚衬砌隧道施工时必须进行必测项目的量测。应根 据设计要求、隧道横断面形状和断面大小、埋深、围岩条件、周边环境条件、 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选择选测项目。,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必测项目是隧道工程应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选测项目是为满足隧道设计与施工的特殊要求

2、进行的监控量测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2、监测点布置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 内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一般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应按表4.3.1要求布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规范中按照不同结构非常详细的向我们描述了测点的布置方法,结构包括了建(构)筑物、桥梁、地下管线、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既有轨道交通五大类:1、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设,且监测等级为一级、二级时,布设间距宜为l0m20m;监测等级为三级时,布设间距宜为20m30m;2、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位、邻近建(

3、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等重要环境部位、地质条件复杂部位等,应布设监测点;3、对于出入口、风井等附属工程的基坑,每侧的监测点不应少于1个;4、水平和坚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应布设在支护桩(墙)顶或基坑坡顶上。5、建(构)筑物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设在邻近基坑或隧道一侧的建(构)筑物外墙、承重柱、变形缝两侧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并可与建(构)筑物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在同一位置。 详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第五章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点布设,3、监测频率,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应按表10.2.4-1和表10.2.4-2检查净空位移和拱顶下沉的量测频率,并与按表10.2.1确定的量测频率比较取大

4、值。施工状况发生变化时(开挖下台阶、仰拱或撤除临时支护等),应增加监测频率,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必测项目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分别按表4.4.11和表4.4.12确定。由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又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监测频率应根据施工方法、施工进度、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地质条件等 情况和特点,并结合当地工程经验进行确定。监测频率应使监测信息及时、系统地反映施工工况及监测对象的动态变化,并宜采取定时监测。对穿越既有轨道交通和重要建(构)筑物等周

5、边环境风险等级为一级的工程,在穿越施工过程中,应提高监测频率,并宜对关键监测项目进行实时监测。施工降水、岩土体注浆加固等工程措施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时,应根据环境的重要性和预测的影响程度确定监测频率。工程施工期间,现场巡查每天不宜少于一次,并应做好巡查记录,在关键工况、特殊天气等情况下应增加巡查次数。,当遇到下列情况时,应提高监测频率: 1 、监测数据异常或变化速率较大; 2 、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且影响工程安全; 3 、地表、建(构)筑物等周边环境发生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 4 、盾构始发、接收以及停机检修或更换刀具期间; 5 、矿山法隧道断面变化及受力转换部位; 6 、工程出现异常

6、; 7、 工程险情或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8、 暴雨或长时间连续降雨; 9、 邻近工程施工、超载、振动等周边环境条件较大改变;,4、监测项目控制值和预警,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在前面的内容中均已涉及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应根据工程特点、监测项目控制值、当地施工经验等制定监测预警等级和预警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明确监测项目的控制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测项目控制值应根据不同施工方法特点、周围岩土体特征、周边环境保护要求并结合当地工程经验进行确定,并应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状态得到合理、有效控制的要求; 2 、支护结构

7、监测项目控制值应根据工程监测等级、支护结构特点及设计计算结果等进行确定; 3 、周边环境监测项目控制值应根据环境对象的类型与特点、结构形式、变形特征、已有变形、正常使用条件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结合环境对象的重要性、易损性及相关单位的要求等进行确定; 4 、对重要的、特殊的或风险等级较高的环境对象的监测项目控制值,应在现状调查与检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计算或专项评估进行确定; 5 、周围地表沉降等岩土体变形控制值应根据岩土体的特性,结合支护结构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和周边环境安全风险等级等进行确定; 6 、监测等级高、工况条件复杂的工程,宜针对不同的工况条件确定监测项目控制值,按工况条件控制监测对象的状态。,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