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代书法作品一览.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8363493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书法作品一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历代书法作品一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历代书法作品一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历代书法作品一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历代书法作品一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代书法作品概览序 号 作品年代 作品名称 作者 字体 作品内容 特点及书法史地位 备注商代武丁时期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殷商巫史殷商甲骨文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发现于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西周早期康王时期大盂鼎铭文 西周金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 291 字,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

2、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西周晚期宣王时期毛公鼎铭文 西周金文西周著名青铜重器,内壁铸有 498 字长篇铭文。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西周后期厉王时期散氏盘 西周金文散氏盘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 ,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

3、器若盂鼎 , 毛公鼎 ,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战国时代秦国石鼓文 篆书 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秦代 泰山刻石 李斯 秦篆 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

4、,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作者李斯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 “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秦代 云梦睡虎地秦简秦篆 1975 年 12 月在湖北出土。 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秦末汉初 马王堆帛书 汉代隶书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 、老子甲本(左图)和乙本(右图)等。1973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

5、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其章法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阶段的文字特征。 西汉 西狭颂 仇靖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 ,篆额有“惠安西表” 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 。建宁四年 (公元 171 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埔阁颂 汉代隶书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 ,与西狭颂为姊妹篇。建宁五年(公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

6、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清代万经曾说字样元 172 年)二月刻,在陕西略阳县白崖。险怪,下笔粗钝,而康有为评云:“吾尝爱埔阁颂 ,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意。” (广艺舟双楫本汉)东汉灵帝 张迁碑 汉代隶书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东汉碑刻。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 年) 立,在今山东东平县。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力气雄健 。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家所称道。东汉 鲜于璜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 。延熹八年(公元165 年)刻。此碑结字宽

7、扁丰厚,整齐划一,用笔瘦硬有力,骨肉雄浑,棱角之处方笔森挺,可谓斩钉截铁,已开北魏切笔之先河,但不失秀俊。整幅气势浑穆刚劲,有茂密丰伟之感,近张迁碑 ,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东汉 礼器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 ,故又名韩敕碑 。 永寿二年 (公元 156 年)刻,在曲阜孔庙。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翁方纲夸为汉隶中第一。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东汉 曹全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郃阳令曹全碑。 中平二年(公元 185 年)十月刻,

8、1956 年藏入陕西博物馆碑林。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 ,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 、 礼器同属秀逸类, 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东汉 华山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西岳华山庙碑 。延熹四年(公元 161 年) 四月刻。 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清代朱彝尊评此碑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 ”(金石文字跋尾)。刘熙载也说:“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若华山庙碑,磅礴郁

9、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 ”(艺概)东汉 史晨碑 东汉隶书碑体两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后碑 ,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 ,后碑全称史晨飨孔庙碑。灵帝二年(公元 169 年)立,今在山东曲阜孔庙。 书法工整,造型丰美多姿,波挑神采飞逸,章法疏密匀适,结构谨严而气韵灵动,蕴藉跌宕,笔法笔意二者俱全。清代万经在分隶偶存中评论说:“修饬紧密,矩度森严,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在卒吏 (乙瑛碑) 、韩敕 (礼器碑)之右。 ”杨守敬平碑记也说:“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东汉 乙瑛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 ,刻于永兴元年(公元 153

10、 年) 六月,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此碑工整匀适,组织严密,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意,全幅秀逸清丽,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翁方纲称其:“骨肉匀适,情交流畅。 ”何绍基以为:“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东汉 石门颂 汉代隶书汉代大型隶书摩崖石刻。全称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 ,汉桓帝建和二年 (公元 148 年)刻。结体大小不一,笔法瘦劲恣肆,雄健舒畅,颇饶趣味。今人祝嘉论此石刻曾说:“石门巧多于拙,瘦处多,肥处少,且喜用长势,多用圆笔。布置巧妙,错综变化。 ”东汉 衡方碑 汉代隶书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 ,建宁元年

11、(公元168 年)九月立,原在山东汶上县,清雍正八年(公元 1730 年)汶水泛决,碑陷,后邑人重立,今在山东泰安岱庙。 此碑字体方拙朴实 ,以拙取胜,间架稳实厚重,如虎卧阕下。笔画端正粗壮。笔笔如磐石,折角棱条分明, 有严峻之态。章法行密字满,于平正之中存欹斜之变。翁方纲说:“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 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 ”(两汉金石记)杨守敬平碑记也说:“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 ”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隶书即源于此。三国魏 宣示表 钟繇 小楷 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三国魏 荐季直表 钟繇 小楷 写于黄初二年

12、(221 年)。 其布局空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东晋 乐毅论 王羲之 小楷 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 ,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东晋 黄庭经 王羲之 小楷 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 ,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 ,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 ,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 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黄庭经了。东晋 兰亭序 王羲之 行书 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

13、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东晋 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 行书 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頫曾称此帖为 “天下第 一法书” 。 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 ,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东晋 孔侍中帖 王羲之 行书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 ,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东晋 丧

14、乱帖 王羲之 行书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 东晋 十七帖 王羲之 草书 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有“十七”字故名。 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东晋 洛神赋(十三

15、行)王献之 小楷 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只一本。共计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 。现藏首都博物馆。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东晋 鸭头丸帖 王献之 行草书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 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

16、,以燥取险。 ”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 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东晋 中秋帖 王献之 行草书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 ,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东晋 伯远帖 王洵 行草 伯远帖是王洵给亲友 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书 的一通书函。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画少

17、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被列为“三希”之三。南朝隋唐千字文 智永 草书 此为智永真草千字文 。线条饱满,笔意飞动,运笔,结体的技巧都十分精熟,前人评其书谓“智永得右军之肉” ,于此可得印证。其楷书千字文用笔遒劲,结构端庄,笔画的起止提按痕迹十分清晰,富有虚实变化,与晋唐写经非常接近,便于初学。东晋 爨宝子碑 介于楷书、魏碑之间爨宝子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此碑刻于东晋大亨四年(405)。 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

18、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碑为“端朴若古佛之容”是很恰当的。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可谓灿若星辰,光耀夜空。南朝宋 爨龙颜碑 介于楷书、魏碑之间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它的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处已使用圆转笔法,而不象爨宝子碑那样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书的特征。我们可以从爨龙颜碑笔画的圆润刚强,窥见其运笔实源于篆法,起笔虽有方圆之分,但笔划均极为厚重。 爨龙颜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让,疏密相间,在结构上姿态奇逸,舒敛自如。康有为评说:“下画如

19、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 ”北魏宣武帝郑文公碑 郑道昭 魏碑 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 ,北魏摩崖刻石,宣武帝永平所年(公元 511 年) 刻。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 书法多用圆笔,变化巧妙;结体宽博,气魄雄伟。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 。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 ”是“真文苑奇珍也” 。北魏 始平公造像 魏碑 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 。 始平公造像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立于太

20、和二十二年(498)。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笔画折处重顿方勒,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 北魏孝文帝张猛龙碑 魏碑 此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522),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 ,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 张猛龙碑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看作是始平公的风格的延续和发展。如横、直划的方笔起笔,折处的方棱及三角形的点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但也并非笔笔都方,而是变化多端,有方有圆,比始平公更精美细腻。北魏 石门铭 王远 魏碑 北魏摩崖碑,王远书。在陕西褒城县。此铭书法飞动疏宕,出自石门颂 ,西狭颂等碑。有拓本及石印本。 近人康有为以临此铭而擅书名。他曾有“石

21、门铭为飞逸浑穆之宗, 郑文公 , 瘗鹤铭辅之”的说法。南北朝 瘗鹤铭 魏碑 南北朝摩崖刻石。刻石的时代和书写者的姓名,向来没有定说。 瘗鹤铭的原刻,在江苏镇江焦山崖石上,曾崩落在长江中。清代康熙中,移置在山上的定慧寺。铭文笔势开扩,点画飞动,前人评价很高。北宋黄庭坚爱临此铭,他的诗有“大字无过瘗鹤铭”之句。北魏 张黑女墓志铭魏碑 又名张玄墓志 。原石不复存在,清道光年间何绍基于山东发现此碑裱本而闻世。因海内孤本,故极为珍贵。现藏上海博物此碑运笔中侧互用,逆笔中锋,藏露皆备,有刚柔相济的圆润之趣。其结体呈横势而宽绰,含有一定隶意。清何绍基评云:“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神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

22、有可比肩黑女者” 。馆。 张黑女墓志铭书于北魏晋泰元年(531),是北魏晚期精美之作。 北魏 泰山金刚经 魏碑 即经石峪 ,在山东泰安。南北朝时刻于泰山一小瀑布下的大块平整山石上,藏于水下约千年,后经发现,使泉水改道,才暴露出来。何人所作,至今尚无定论。字径由一尺二,三到一尺七,八寸,现存一千零六十七个字,前人评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康有为评为“榜书第一” 。字形在楷法中兼含隶意,故有人称为“隶楷书” 。隋代 龙藏寺碑 楷书 亦称正定府龙兴寺碑 ,立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 碑在河北正定龙兴寺。楷书,碑阳 30 行,行 50 字,碑阴题名五列,左侧题名三列。 龙藏寺碑书法宽博和谐,其

23、用笔细劲轻松,具有流动感和轻重变化,结体以方正为主,略呈扁形,左右开张,点画精丽而有法可循,给人以清爽匀称的感觉。此碑为隋代刻碑中的精品,对唐代书法,特别是唐初诸大家的影响甚大。唐代 化度寺碑 欧阳询 楷书 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 。唐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碑立于唐贞观五年(公元 631 年),楷书 35 行,行书 33 字。原石久佚。 此碑书法笔力强健,结构紧密。早九成宫一年而书,故风格极相似,但谨严有余,舒展不足。元赵孟頫评论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 ”清代金石家翁方纲对此碑书法评价极高, 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醴泉铭 。赞誉虽嫌过头,但可以说明此

24、碑的书法确有其独到的地方。唐代 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 楷书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 发现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 632 年)。楷书 24 行,行 49 字。 此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 稳健。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 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 第一” 。唐代 虞恭公碑 欧阳询 楷书 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 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亦称温彦博碑 。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唐贞

25、观十一年(公元 637)十月立。楷书 36 行,行 77字,碑额阳文篆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碑”十六字。 ”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诚然,欧阳询所书虞恭公碑已达到了艺术的化境,细观次碑书法已脱离了“欧体”在九成宫 , 化度寺中所具有的凝厚严谨的特征,而更趋于自然流畅。此时欧阳询作楷书已能随心所欲,运笔自如。唐代 张翰思鲈帖 欧阳询 楷书 亦称季鹰帖 ,欧阳询书。行楷书,无款。纸本,纵 25.2 厘米,横 33 厘米。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

26、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 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 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 。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 ”是很有眼力的。 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 皇甫诞碑 欧阳询 楷书 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 ,亦称皇甫君碑 。 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此碑现在陕西西安,无书写年月。楷书 28 行, 行59 字。碑额篆书“隋柱国宏议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 墨林快事 谓此碑立于隋朝,当为欧阳询早年所书。此碑

27、在明代已断为两截。皇甫诞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杨士奇云:“询书骨气劲峭, 法度严整,论者谓虞(世南)得晋之飘遗,欧(阳询)得晋之严整。观皇甫 诞碑其振发动荡,岂非逸哉?非所谓不逾矩者乎?”翁方纲说:是碑由 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 ” 此碑用笔研润,虽为欧阳询早年作品,但已具备了“欧体”严整、险绝的 基本特点。明王世贞云:“率更书皇甫府君碑,比之诸贴尤为险劲。是伊家兰台(欧阳通)发源。 ”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说:“信本碑版方严莫过于邕禅师 ,秀劲莫过于醴泉铭 ,险峭莫过于

28、皇甫诞碑 ,而险 绝尤为难,此皇甫碑所以贵也。 ”唐代 梦奠帖 欧阳询 行书 欧阳洵以楷书名,其实他的行书也很出色,其中以梦奠帖为最佳。 梦奠帖全称仲尼梦奠帖,78 字,无款,但流传有序。郭天锡在跋中曰:“此本劲险刻历,森森然如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深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 ”唐代 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 楷书 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楷书 35 行,每行 64 字。 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 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 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 一片平和润雅之象。唐代 汝南公

29、主墓志虞世南 楷书 此帖无款,传为虞世南书,亦有人认为是旧摹本。纸本,行书 18 行,共 222 字。 此帖书法温润圆秀,用笔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临之说。明王世贞评此 书:“潇散虚和,姿态风流,有笔外意。 ”明李东阳也说此帖:“笔势圆活,戈法独存。 ”所谓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书法所悟到的一种独特笔法。相传唐太宗临右军书法,写到“戬”字时,虚其“戈”令世南补之,然后拿给魏征看。魏征说,圣上之书惟“戈法”逼真。可见虞世南书法造诣之深了。 汝南公主墓志前几行确实与虞世南的楷书风格相一致,具备了含蓄深沉,外柔内刚,凛然不可犯的风度。可惜后半部则流于荒率,疑为伪作,不无道理。此帖现藏上海博物馆。

30、唐代 倪宽赞 褚遂良 楷书 倪宽赞墨迹,传为褚遂良书(亦有人认为是欧阳询书),真伪尚无定论。然此书颇得褚书三昧。楷书 50 行,共 340 字。 宋赵孟坚评论此帖说:“容夷婉畅是河南晚年书。 ”明杨士奇评云:“评者认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而詹景凤则谓:“燥而不润,觅贬天趣。 ” 此帖原迹现在台湾。唐代 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 楷书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 行,行 42 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 ,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 行,行 40 字,文右行。在运笔上则

31、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唐代 阴符经 褚遂良 楷书 大字墨迹,传为褚遂良书。纸本,楷书 96 行,共461 字。传为褚遂良所书的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很小,难窥庐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 此帖不但具备了

32、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史,写得自然古朴。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 ”石皆为楷书,万文韶刻。现所选为前石拓本。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 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唐代 信行禅师碑 薛稷 楷书 唐李贞撰文,薛稷书,唐神龙二年(公元 706 年)八月立。原石久佚,仅有清何绍基旧藏剪裱本,现此碑书法瘦劲妍媚,下开宋徽宗“瘦金书”之

33、先河。清吴荷屋云:“用笔之妙,虽青琐瑶台合意之作亦不过是过。 ”此碑明显的汲取理褚书的特色,有一种清健娟秀的风韵。尤其是竖存 1800 余字。 法的微曲轻勾,纯然是褚书的面目,然于笔的起落间又流露出自己的风格,不失为唐楷佳品。唐代 文赋 陆柬之 行书 前李东阳篆“二陆文翰” ,沈度隶“陆机文赋,陆柬之书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卷流传有绪。赵孟頫跋云:“右唐陆柬之 行书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人之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稀耳。”此卷书法多自兰亭中来,超逸神俊。有跋云:“其戈波之法,虽得虞秘书而变化不拘,自成一体,殆有逼永和遗迹者矣。 ”唐代 麓山寺碑 李

34、邕 楷书 亦称岳麓寺碑 ,李邕撰文并书,唐开元十八年 (公元 730 年) 立,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行楷书28 行,满行 56 字,碑额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 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书的代表作。笔法挺拔,气势纵横。黄庭坚评其书曰:“气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少令功损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 ”此碑笔力雄健,如五岳之不可撼,历来于李思训碑并称为李邕的书法杰作。唐代 李思训碑 李邕 行楷 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 李思训碑唐开元八年(公元 720 年)六月立。行楷书 30 行,行 70 字。 此碑书法劲健,凛然

35、有势。明杨慎在杨升庵集中云:“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其第一。 其融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 。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卢询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藉。 ”唐代 肚痛帖 张旭 草书 无款,传为唐张旭书。草书 6 行,共 30 字。 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 ”此肚痛帖仅 30 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从刻帖中可以看出,写此幅字时是蘸饱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这样做可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贯,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产生“神虬出霄汉,夏云出嵩华”的气势。唐代 郎官石拄记 张旭 草书 亦称郎官厅壁记 ,唐陈九言撰

36、文,张旭书。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 741年)立,在陕西西安。 郎官石拄记书,原石久佚,传世仅王世贞旧藏“宋拓孤本” ,弥足珍贵。 古今法书苑谓:“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独楷书,精劲严重,出于自然。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见于世则此序尤为可贵也。 ”明赵涵 石墨镌华谓此记“笔法出欧阳率更,兼永兴,河南,虽骨力不递,而法度森严。 ”有赞云:“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 神逸” , “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 ”此石宋时已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戏鸿堂帖 。唐代 古诗四贴 张旭 草书 古诗四帖传为张旭所书。纸本,草书,写在五色笺上

37、,共 40 行。 纵28.8 厘米,横 192.3 厘米。前两首诗是庾信的“步虚词” ,后两首为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原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唐代 终年帖 张旭 草书 唐蔡希综法书论云:“( 张旭)乘兴之后,方肆 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象自由,有若飞动,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 之再出。”由此可见,他的草书迥异于“不激不厉”的大王书风,而取法于 “纵逸不羁”的王献之。其骇目惊心的壁书和屏书,今已荡然无存,草书作品终年帖等尚可从摹刻本中看到。此帖作为张旭的作品是公认的。如此难得的墨迹,留给后世的是那如骏马奔驰,倏忽千里,如云烟缭绕,变幻多 姿的艺术形象。 唐代 十五日帖

38、 张旭 草书 唐代韩愈曾赞道:“往时旭善草书,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华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这是历代书论中指出书法写神达情的最精彩的论述。他仿佛告诉人们,正因为有了张旭的狂草,中国书法的感情容量才得以深邃的扩展。 文论尝云:“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 ”以此论欣赏张旭草书,会发现书论和书作是如此合拍。 唐代 东方朔画像赞颜真卿 楷书 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件, 其一传为王羲 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此碑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 ,唐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时年颜真

39、卿四十六岁。碑阳赞12 行, 阴记 17 行,行楷 30 字。额亦二,一篆书,一隶书,皆十三字。 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 ”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 ”原石多经剜刻,面目全非。传世有宋拓佳本。唐代 多宝塔感应碑颜真卿 楷书 此碑乃颜真卿墨迹,作于天宝十一年他四十三岁时,楷书。 碑文结体严密,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与他后来所书的颜家庙碑 ,麻姑仙坛记风格迥异,而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

40、。 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此碑最便于初学书法者临习,现藏于系西安碑林。唐代 颜勤礼碑 颜真卿 楷书 大历十四年,颜真卿撰并书。除集古录 , 金石录著录外,他书无言及此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所立,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历历如新,雄迈遒劲能传颜书之本来面目,宜于初学。者。1922 年 10 月在长安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 唐代 祭侄文稿 颜真卿 行草 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 厘米,横 72.3 厘米,25 行, 每行 30 字。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此帖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

41、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张晏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唐代 中兴颂 颜真卿 楷书 全称大唐中兴颂 ,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于摩崖,时年六十三岁,楷书,现在湖南祁阳县浯溪。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 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 块石壁上。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 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石质

42、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 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 而文辞古雅” 。 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贵之” 。唐代 麻姑仙坛记 颜真卿 楷书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 ,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大历六年(公元 771)四月立。碑旧在江西临川,明季毁于火。楷书, 据传世剪裱本计共 901 字。 此碑楷书,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基本完善,不但结体紧结,开张一任自然,而且在笔画上也从光亮规整向“屋漏痕”的意趣迈进了。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 ”唐代 颜家庙碑 颜真卿 楷书 全

43、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 明赵涵石墨镌华云:“此书结法与东方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 ,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公元 780) 七月立,碑在陕西西安。四面刻楷书,两面各 24行,行 47 字,两侧各 6 行,每 行 52 字,额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为李阳冰书。赞正同,劲节直气,隐隐笔画间。 ”王世贞云:“余尝评颜鲁公家庙碑以为今隶中之有玉筋体者。风华骨格,庄密挺秀。真书家至宝。 ”唐代 争座位稿 颜真卿 行草 亦称论座帖 , 与郭仆射书 ,是唐广德二年(公元 764) 颜真卿与郭英之书信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 64 行,宋时曾归长安安师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现在陕西

44、西安碑林,墨迹不传。 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 ”此帖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后世行草书有成就者大都对此帖下过一定的功夫。通观全篇书法,一气贯之,字字相属,虎虎有生气。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 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 。唐代 自书告身 颜真卿 楷书 楷书墨迹,传为颜真卿自书,然疑为伪托。共 386字。原迹现在日本。书法苍劲谨严,结衔小字亦一丝不苟,清淡绝伦。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

45、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 ”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 ”此帖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是后人学习楷书不可多得的良范。唐代 金刚经 柳公权 楷书 是柳公权早期的书法作品,原石于宋代已被毁,现仅见敦煌石窟发现的“ 唐拓孤本” 。柳公权早年曾广采众家之长,而且特别从金刚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取法诸家的痕迹。 广川书跋云:“ 此经本出于西明寺。柳书谓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体。今考其,诚为绝艺,尤可贵也。 ”此语基本上道出了此帖注意向前辈书家学习。 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柳公权楷书形成的过

46、程及发展线索,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唐代 神策军碑 柳公权 楷书 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并序,柳公权书。唐会昌三年(公元843 年)立,原碑久佚。神策军碑 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 之一。 此碑较人们熟知的玄秘塔的书法风格更成熟,更具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典型地表现了柳体楷书浑厚中见开阔的艺术特点。正如岑宗旦书评云,柳书“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 。读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对“颜筋柳骨”这句话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神策军碑”原石立在封建王朝的禁内,一般人难以进去摹拓,因此拓本传世极少。唐代 玄秘塔碑 柳公权 楷书 全称唐

47、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 ,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玄秘 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 (公元 841 年)十二月,碑在陕西西安碑林。楷书 28 行,行 54 字。 刘熙载艺概谓:“柳书玄秘塔出自颜真卿郭家庙 ”,王世贞 云:“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媲美” 。 玄秘塔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王澍虚舟题跋说此书是“诚悬极矜练之作” 。 玄秘塔结字的特点主要是内敛外拓,这种结字容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 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唐代 论书帖 释怀素 草书 纸本,纵 38.5 厘米,横40.5 厘米,9 行,共 85字。 怀素草书,一般说是继承

48、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所以有“以狂继颠”的说法。 董追广川书跋云:“怀素于书法,自言得笔法三昧。观唐人评书,谓不减张旭,素虽驰骋绳墨外,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 “今其书自谓真出钟(钟繇),草出张( 张芝)。 ”但无论如何,他的草书总是以奔放纵逸为基本面目的。而论书帖则与我们常见的怀素的草书大有不同。他的书帖写得“匀稳熟” , “出入规矩,绝狂怪之形” 。是今草中有章草遗意的佳作。唐代 小草千字文 释怀素 草书 小草千字文,墨迹。贞元 明莫如中说:“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十五(公元 799 年书)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 字贞元本”为最佳,又称千金帖绢本,84 行,1045 字。 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 ,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故历来为书林所重。唐代 圣母帖 释怀素 草书 王世贞评说:“素师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书独匀稳清熟,妙 不可言。 ”唐代 自叙帖 释怀素 草书 自叙帖纸本,纵28.3 厘米,横 775 厘米;126 行,共 698 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四字。原迹现在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