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释意学基础上的口译理论评介鲍刚的口译理论概述严婧(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昌 330013)引言:释意学派,又称“达意理论”,是 20 世纪 60、70 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身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做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由鲍刚所著的这本口译理论概述则在国内口译理论研究稀缺的情况下,从释意学的角度为读者总结了口译的特征,准备与理论知识。关键词:释意理论;口译;认知心理学一、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为六章。第
2、一章导论为我们介绍了口译的产生、发展以及口译理论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作者介绍了口语的特点以及与此对应口译的相关训练方法。第三章主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述了口译过程中,信息的接受与解码。第四章,本书探讨了原语的贮存以及如何有效记笔记的问题。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口译过程的第二步,即:“脱离词语外壳”进行口头翻译。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之战”。本书结尾处,主要探讨了口译的译前准备。二、我的评价首先,我通过第一章内容来谈谈口译理论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对目前口译理论的看法。尽管释意理论现今已在国际口译理论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仍然缺少具有实证意义的、科学的系统化口译理论。释意
3、理论与其说为口译研究提供了现成答案,还不如说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指出了一条可行的,然而却布满了荆棘的前进道路口译研究仍然有不少的问题有待于解决,释意理论也需要进一步普及、发展,并需要启动多学科研究成果予以实证。我认为释意理论道出了口译之本质,然而下一步的工作,应该是如何以科学的方式,证明这一本质以何种方式在口译各个相关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理论,还可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国内译员的实践与培训。释意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交际意义。成功的翻译应该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
4、意义,而不是语法或单个的字、词、句。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听众那儿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显然,这里,不能以字词句,而应以语义单位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口译理论研究的一些常用方法。这里,我重点谈谈“黑箱法”。它是指我们通过观察译员的语病、语误、间断等是如何产生以及何时产生等现象,使用心理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较为有依据地判断出议员如何组织译语。总之,本书以“实证”为主要工作原则,对口译工作中所涉及的原语理解、译员思维、译语表达、口语特点等一系列现象作出尽量科学化的、理论上的探讨。本书关注的是源自口译实践的、考虑到人的因素和语言内、外因素的理论,
5、以及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口译规律,而并不特别关注仅是考虑到双语形式对比的语言学分析,或是个别口译“天才”的个性化临场发挥。在关于口译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对言语的关心其实远胜过了对语言的关心,因为口译工作者接触的那些有着鲜明口译工作特点的原语或译语表义符号更是一种言语。口译中涉及的言语有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种。内部言语的特点:(1) 仅由最具主干性质的简要词汇或其他简短的语义载体符号构成,并因语境明确、话语主题已为言语者明了等原因而常省略主语、主题,仅剩少量提示性形式。(2)很少有虚词,并且不一定合乎语法规律或其他的语言表达习惯或规律。(3)有时甚至可不一定具有语音形式,或“规范”的语音形式,其含义
6、仅供言语者自己“内部”懂得即可。(4)能以多头绪、非线性、“跳跃”的方式发展,运作速度远快于外部语言那种线性的发布速度,几乎与敏捷的思维同步。因此,我们在研究口译过程时需要注意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换代表着言语者整理思维诸多程式的一种。接着,本章通过对比研究法,探讨了口语相对于笔语的一些不同特点:(1)口语具有某种“先决存在性”,因而其是与笔语同样重要的人类交流体系。(2)口语的“暂留性”和“发布上的相对迅速性”。这就决定了口译者有保留住原语话语意义的可能,而无保留住原语话语语汇的可能。(个别关键性的重点词语等除外)从口译实用角度来看,保留原语话语的词汇也极少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多数听众感兴趣的
7、是原语话语的内容而非单词。(4)口语“信息的模糊与松散性”。因此,译者的译语在一般情况下必然会与普通口语一样,具备某种即席性。我们无法要求译者的译语像笔译所用的笔语那样严谨、漂亮。但同时,经过专业培训的口译译员又应在语音信息清晰度、结构、措辞等方面优于一般口语。(5)口语对副语言信息或主题、交际环境、语境等其他一些超出语言的信息的充分调动。在巴黎释意理论术语中,所有“纯”语言以外的信息均被看作“语言外信息”。这些信息可对口语中的语言信息作出有力的提示,使得话语交流中交流各方将注意力指向它们所提示的实质性内容信息,忽略重复、累赘的信息。口语的理解不能离开主题、语境、交际环境等语言以外的因素。(6
8、)口语信息反馈的充分性。任何口语都是双向性质的。(7)“口语言语计划的即席性特点”。其外在的反映是:口误的难以避免性,以及口语话语结构、信息的松散性。(8)口语的语言结构性规律及口头修辞习惯与笔语有所不同。口语的规则很可能是参照某种“意会”的信息交流体系和“省力”等交流原则而构建的。口译受上述口语特点的影响,一定会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与笔译相比有所不同的工作方式。“工作语言”的概念是口译工作所依赖的语言基础,反映着译者的重要基本功之一。所谓“工作语言”,并不是指某种可以脱离一般口语的整体概念而独立的口语,它只是指口语整体概念中的一个职业化分支,包含着所有那些具备口语特定技术的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有
9、代表性的言语,包括庄严体、正式体、普通体等语体,这些语体所拥有的较高语级,特定的题材类别,和口译中所能遇到的话语语篇结构,如会谈、谈判、会议发言、技术研讨、产品介绍、商务往来等特定的语篇结构。对话语类别(叙述语类、介绍语类、论证语类、联想语类)的研究是很必要的,它可以深化我们对各种话语的结构认识,也有利于促进发展口译工作。我国的语言心理研究人员也注意到了类似的话语的心理组织现象,并沿用了国外语言心理学术语 script,将其称为“图式”。这些研究人员认为“图式”可分为“事件图式”、“场景图式”、“故事图式”和言语接受者对言语中涉及的人物进行角色投入的“角色图式”等,并认为它们体现出了人类对话语
10、的某种心理组织状况,反映着事物构成的相关知识,如空间的构成、时间的构成和情节,而且还反映着这些相关知识结构的内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话语的理解和记忆等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国在校学习 B 语的学生大都属于合成形双语者。他们在进行口译时,习惯将 B 语转换为熟知的 A 语系统,这往往会使得他们拘泥于 A 语的语言形式,影响翻译质量。所以我国现在致力于培养语言“脑分区贮存”的并列性双语者。总而言之,口译重意会。我们在口译研究中基本不用语言结构对比的方式研究双语。第三章主要研究口译中的听辨与理解。首先口译中所遇到的语音全部是真实的现场言语的语音,并且在多数场合下都发自有一定语言能力的、能够连贯表
11、达的话语者的口中,因此,它不太可能是一个个单独地、孤立地发布出来的。实际上,这些语音大多连在一起,组合成一组组地语音群,融汇在连绵不断的语流里,表现出某种“连续性”成串语音群体的运动性质。此外,实际工作时的原语话语语音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的噪声,语流中前后排列的语音,话语的语速等影响。所以口译中的听辨不同于我们日常外语院校的听说训练。在口译的语音听辨过程中,译员对实际缺失语音的“幻觉”复原现象与不清晰语音的补充现象在本质上还是类似的。它们都是译员大脑在熟练的前提下启动双语语言长时记忆库中的语义经验和句法经验,对原语声学刺激做出或 A 语、或 B 语的自动化语音反应,其参照值可以是语言的,
12、也可以是语言外的。法国巴黎释意理论也认为,口译的听辨过程中存在着某种“内心填补”现象。“声音只是部分地被接受,被传达,听的行为是既根据听者已有的知识又根据声响的现实本身来进行的,因为人们可以把不完全的感觉融合到已知的整体中去。相关声音通过筛选和内心补充超越了周围的嘈杂声。这一现象适用于所有声音,尤其是组成有条理的言语的声音。任何被记住的感觉刺激时经释意补充的筛选结果”。口译活动中所要理解的意义是言语的意义。言语的意义是指“话语语篇的整体意义”。它是言语的实际应用意义,基本上等于我们通常说的“语境意义”。口译译者在体会 B 语语义时,都存在着某种“语义参照场”,这一参照场结合了语言+语言外的各种
13、信息,为译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参值。口译的理解不同于一般人的自然理解。它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1)迅速对原语内容要点进行标定并做出整理,把握住语篇整体意义。(2)抓住要点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原语的不同语类掌握原语叙述、介绍或论述的线索。(3)将话语的主题、语境、交际环境、语言的前后句法关系、各种副语言信息和其它语言外的“认知库”信息纳入理解轨道。(4)利用译前准备或译员预先储备、积累的口译经验为口译现场理解提供一定的参照值。(5)迅速地、半自动化地进行译语搜觅并对关键词语或数字、术语等做出代码转换。口译的理解程序几乎是与听辨过程同时开始的。通过本章节,我们不难看出,口译“思维理解”无疑具有
14、某种“整合”性质。它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整体层次上的语义信息的分析、合成过程,是一种在听辨与“语段初加工理解”基础上,对感知的原语整体进行准确、全面的语篇浓缩的特殊加工过程。口译的“思维理解”所要解决的并非仅仅是“理解哪些内容”的问题,它还尤其要解决“如何理解这些内容”的问题。巴黎高翻学院的教员常用“理性的理解”来形容这一理解方式。在第四章中,本书主要探讨了原语贮存与笔记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个概念。一般而言,瞬时记忆与口译工作中的原语听辨有关,而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则与译员对原语的内容、关键词语等信息的贮存有关,其中长时记忆还与 B 语的学习,以及译员的“译
15、前准备”工作有着特别的关系。口译中“中期记忆”或“工作记忆”的概念则指人脑在一定的任务压力下于短时间内、或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些信息的保持,亦即人脑由于工作需要而表现出的适应变化和系统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如人脑对某些数目的编码等。它可以大大超出一般性质的短时记忆信息贮存量。记忆的最后阶段时信息的提取。根据心理学,信息的提取有两种表现,即“回忆”和“再认”。“回忆”的概念指某种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也能回想起来的心理现象,而“再认”则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在眼前时能够回想起来的心理现象。无论是回忆还是再认,译员对原语思维线索的追踪都是关键性质的工作方式。既然人脑所接受的大量信息最终有被遗忘的
16、危险,因而在口译过程中,议员要学会记笔记。口译笔记不能完全替换译员的记忆功能,它起到某种“路标”的作用。其次,它具有一次性现场应用的时间特点,和译员个性化的语用特点。口译的笔记符号具有:(1)私用性,即“译员自己明白,并非约定俗成”。(2)先决性,即译员预先已有一套个人较为固定的符号体系。(3)随机性,即口译符号的所指必然会因交际环境、语境不同而有所不同。(4)简约性,即符号尽量少而简,以图记录时方便。此外,在口译中,数字信息的低相关性、低冗余度以及“数级差异”无疑给译员造成了困难。目前国内针对数字笔记的方法最实用的莫过于“点线法”。即:将零琐数字分割记录,用“逗点”形式划分印欧语系诸语言数字
17、的数级,用“斜线”形式划分汉语数字的数级,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笔记时数级的记录与迅速划分的问题。事实上,该法的“分割组块”主导思想可使用心理学原理予以较好解释。若将数字串联组合起来,使之构成若干单位,则短时记忆的贮存能力可有所提高,因此译员对数字的感知、记忆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实际上,“组块”的实质是通过解放译员部分精力的方式来减轻译员所受到的信息压力,其意义在于减少短时记忆中的刺激单位,同时增加各个单位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从而改善数字的感知与处理水平。总而言之,数字口译至今仍是具有相当难度的。第五章中,该书探讨了“双语互译及口译程序”的问题。“释意”一词在法语中为 interpretation,按不
18、同的语境、场合分别意为“解释意义”、“解释性翻译”、“提取意义以便翻译”、“脱离语言形式并释出其中的含义”、“口头讲出话语者言语的含义”、“口译”等;而“释意理论”在法语中的术语则为“theorie interpretative”,指的是“脱离语言形式并释出其中的含义”这一口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的技能性心理努力方向。这种“释意”的过程,才是口译中各种基本知识的主要参照值,也是口译工作的最基本之所在。释意学派的理论非常注重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该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就是翻译的过程。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时,译员在把讲话人的话变成另外一种语言的听众能够听懂的话以前,实际上要经过三个
19、阶段:(1) 听清作为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符号。通过分析和理解,搞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语言现象;弄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此阶段称作“话语阐释”(interpretation or exegesis of discourse)。话语阐释是口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演讲人与听众之间最为重要的连接纽带,因为演讲人的话一经说出,它的口头表达形式便立即消失,但与此同时它却通过话语阐释这一环节,变成了译员的思想。于是在译员的头脑中,演讲人已经讲出的话便又回复到了原始的状态,亦即尚未用语言形式表达的那种纯思想的状态。这种“尚未用语言表达的思想”(塞莱丝柯维奇,1979:113),可以经由译员之口,用译员
20、的语言,以正常的速度来重新加以表达。(2) 立即自觉地忘记这些语言符号的结构,以便只记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语言符号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此阶段被称之为“脱离语言外壳”(dverbalisation / de-verbalization)。在理解和表达之间加入脱离语言外壳这一程序是释意理论对言语科学研究的结果,也是对该科学的贡献。这一结果对于翻译教学法研究的意义重大(许钧、袁筱一,1998:202)。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有一种片面的看法,认为“语言”和“思想”完全是一码事,总是把两者混为一谈。因此,当听到有人说应该把语言和思想分开时,他们便会感到非常惊奇。人自幼年学说话时起,就在学习用语
21、言表达自己已经有了的思想和感受,比如婴儿学着叫“妈妈”。但实际上,孩子刚生下来不久就已经认识了妈妈,他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却会用微笑来表达自己看到妈妈时的思想感受(塞莱丝柯维奇, 1979:114)。持释意派观点的口译人员认为:思想在未经表达以前,并非是以语言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头脑之中。而一经用语言说出和确定之后,它又会在别人的头脑中以“非语言”的形式形成某种概念。(S,115)因此,在口译时,译员必须而且也能够做到抓住讲话的内容,并将其连贯地记在心里,而不是让自己陷于讲话人所使用的词句。(S, 23)这种观点有没有科学根据呢?答案是有的。伍铁平(1990:14-15;转引自许钧、袁筱一,1998
22、:201)指出:“当代科学家推测,大脑很可能是一种全息装置;除语言以外,还有表达思想的某种特殊代码,使得大脑有可能容纳下这么多的信息”“保存在记忆中的是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自然语言的代码。”心理学家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在记忆中是分别保存的,语言的深层意义在记忆中保存的时间较长,而表层意义在记忆中保存的时间较短。” 意义单位在译员的脑中交迭先后出现以便产生广泛的意义,这些单位在融入更广泛的单位时变成了脱离语言的知识和更为贴切的思想。由此可见,意义单位是翻译中帮助建立原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等值关系的最小成份。理解一旦完成,这些意义单位便融入新的意义单位,成为先意识或潜在知识。这种潜在
23、知识到底是否是语言的,至今尚无答案,但释意理论认为:“意义单位由意识状态变为潜在知识时脱离了语言。它是语言知识与几年前或几秒钟前存在的非语言的语言外知识相交的结果。”(许钧、袁筱一,1998:196-197)当然,在交替口译时,译员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可以比较容易地忘掉原讲话人所用的词句,摆脱原话语的影响,而抓住讲话人的思想。同声传译时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译员耳边不断响着外国语,嘴上又要不断地说母语,因此回旋余地很小,比较难摆脱外国语的干扰和影响。(3) 用另一种语言的符号造出新的句子,并且使这些句子符合以下两点要求:一是要表达出原话语的全部内容,二是要易于听懂。(S,13)此阶段是原语信息内容的
24、重组(reformulation)阶段。末章,作者谈到了译前准备问题。口译工作中,翻译的语言因素和语言外因素都非常重要。比如:口译基础模块中的模块 A 就要求译者具备语言基础:A 语+B 语等。模块 B 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智力基础。模块 C 对译者的个人、社会文化经验与经历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模块 D 则主要考察了译者的知识基础:百科知识、常识、专业知识、语境、主题、交际环境等。口译理论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现在的它已经不满足于经验总结或是方法论简介,而是要求不断发展、深入。巴黎释意理论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研究口译,从而逐步揭开译者如何进行“翻译”的心智加工这一如今译学仍总是避而远之
25、的智力谜团。概括说来,释意理论不是把翻译看作一个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用塞莱丝柯维奇一句形象的话来说,译员把法文译成英文的过程就好象是把一件法国式样的毛衣拆开,把毛线都洗净理好,然后再按照英国的式样把它织成一件新的毛衣(塞莱丝柯维奇,1979:48)。新织好的衣服当然还是一件毛衣,而不是别的什么衣服,但式样,或者说形式却可以同原来的那件毛衣大不相同。释意理论对于口译、实用文笔译以及翻译教学都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它明确地告诉译者需要译出的是什么东西(是意思,而意思是语言知识和对现实世界的感知相结合的产物);它要求译者弄懂自己所译对象的内
26、容以及讲话人或作者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而不是像纽马克所批评的那样,仅仅满足于使自己相信:自己译就的句子“从语言上来说是有意义的。”(Newmark, 1988: 155)三、小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本书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本书貌似是口译理论研究,但大量笔墨都用在列举口译实践中的具体例子,继而证实释意理论的可行性。然而,系统科学的口译理论的提出则似乎还需要继续努力。(2) 释意理论自身也存在着缺点。它只关注交际的直接目的以及交际过程中所传递的认知意义,而未充分考虑到语言信息可能具有的多重意义(如表情、风格与修辞等方面的意义)。总而言之,我认为鲍刚的这本口译理论概述条理清晰,结构明白,层层推进,对于口译从实践活动升华到理论起到了一定贡献作用。本书利用较为充实的证据和较为严格的推论,把能够反映口译实际状况的理论观点阐述清楚,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鲍刚,2011,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法国D.塞莱斯科维奇、M.勒代雷著,汪佳荣、李胥森、史美珍译。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伍铁平,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谢天振,2001,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J.中国翻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