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重要作用。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我们该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呢?一、注重概念的导入形式,适时揭示概念数学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种形式导入
2、,引出新概念。(一)结合生活从熟悉的事物中引入概念。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生活事物来引入数学概念。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不妨尝试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认识图形这节课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对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许多的立体图形,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的认识基础,教材只是把认识图形的概念,建立在初步认识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巧妙的避开立体图形的概念,又要揭示出立体图形的本
3、质属性,为学生以后学习立体图形和其它几何图形奠定基础。在课中,教师先出示课件中贝贝带来的很多礼物,问:“你 认识这些物品吗?”接着让学生认老师带来的四种生活中的物品,观察这四种物品,样子长得一样吗?样子不一样,我们就可说它们的形状不一样。接着让学生回到课件中,教师引导把它们形状一样的物品放在这个方格里。脱去它们的外衣(课件中抽象出了各种图形的模型),这些物品的形状在数学上都有一个名字,跟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像牙膏盒、文具盒这形状的叫长方体;像魔方、积木这种形状的叫正方体;像铅笔、易拉罐这种形状的叫圆柱;像乒乓球、皮球这种形状的叫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这些图形。教师从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
4、中的实物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及时揭示概念。如小学生认识“米” 的概念 时,首先通过观 察米尺初步直观认识 1 米有多长,接着将米尺与铅笔、身高、课桌面的长进行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 1 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二)运用旧知识导入,引出新概念。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很多新旧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5、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在倍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 几个几” 即概念的知 识生长点入手,用旧知 “几个几” 对 新知 “一个数的几倍 ”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从旧知识自然而然地导入到新知的学习。在教学中从“26 表示什么”的问题开始,复习乘法的意义到香蕉图、草莓图,都是紧紧扣住“ 几个几 ”的知识 点练习,唤起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回忆。再有序地观察 3 个学生摆小棒图,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分别摆了 1 个 4、2 个 4、3 个 4。总之,在导入概念之前,一直让学生再
6、现“几个几” 的旧知, 为新知同化提供生长点。当学生观察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是 3 个 4 时,老师就说“3 个 4 根也可以 说成 4 的 3 倍” ,学生在旧知中 顺利过渡到新知,初步感知“一个数的几倍” 的存在,及 时有效的引入“倍 ”的概念。(三)通过计算导入,引出新概念。例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中,教师出示 2 个学生赛跑的情况,孙豪跑 100 米,跑了 16 秒,王鹏 400 米跑了 75 秒,谁快?学生一眼看不出结果,于是拿起笔分组在本子上计算他们跑的速度。然后根据学生算出的结果,教师因势利导:这些小数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位数有限的就叫有限小数,位数无限的叫无限小数。再让学生通过计算
7、 40075,以及 78.611,通过计算又及时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正因为学生通过刚才的计算,他们感受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和循环小数的特征。那么在后面概念的理解上就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首先是在对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二、注重概念的体验方式,巩固概念成功的导入概念只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要使学生真正获得概念,教师还必须关注概念的体验过程,让学生透彻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因为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他们在丰富的感知体验中学习概念,那么平面的书本知识就会变得多维、立
8、体,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就会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可采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表象认识,理解数学概念。(一)让学生多感官并用,在活动中体验概念。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例如:教 师在 认识图形的教学中,以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且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的体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认识物体的形状。再让学生说一说、滚一滚、想一想的操作活动,并借助实物图,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不同形状的物体,形成表象。透过“表象 ”显现“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孩子们学习时口、手、耳、脑并用,在
9、这一系列活动中,体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图形拼组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且实现了概念的内化过程,即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二)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并理解概念。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通过观察课件中动态的分月饼的演示,即教师把 1 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二分之一的含义,明确这个月饼的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思考建立二分之一的表象认识。让学生折出一张纸的四分之一后,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到:不管怎样折,只要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 4 份,每份都是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三
10、、注重概念的运用巧妙深化概念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一)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内化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顺利地巩固概念。练习的类型有复述、举例、对比、选择、判断、改错等题型,既要有一定梯度和层次,又要激发学生巩固概念的兴趣;既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让学生灵活思考、综合运用、达到巩
11、固概念的目的。例如在倍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 画一画” 的练习中,实现了从形象摆学具到抽象的数学图形来巩固概念;例如,在循环小数教学中,教师设计让学生读循环小数、简写循环小数、把小数进行分类等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概念(二)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内化概念。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和巩固知识,这样的感觉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例如,在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两个层次的游戏,即老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找出和闭着眼睛摸出相应的图形;还设计学生根据老师的述说,猜一猜相应的图形。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的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得到内化,抽象
12、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又如倍的认识教学中,老师在学生理解了倍的概念并且建立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的计算思路之后,又设计了“拍一拍 ”手的游戏,学生在 “拍的个数是老师的几倍”过 程中,积 极性一下高涨,学生按要求边拍手还自己边小声数着一倍、两倍不仅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还使学生在游戏中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巩固概念的兴趣。总之,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却是重要的。对于低年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都不清楚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那么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引领他们。引入概念后要紧接着形成、巩固、加深理解,同时又要为概念的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作准备。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使用教学方法,要多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使之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让概念深入心中,为数学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