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hap 3 扩散,杂质扩散机构 扩散方程 扩散杂质的分布 扩散工艺,杂质掺杂,掺杂:将需要的杂质掺入特定的半导体区域中,以达到改变半导体电学性质,形成PN结、电阻、欧姆接触 磷(P)、砷(As) N型硅 硼(B) P型硅掺杂工艺:扩散、离子注入,扩散,扩散,70年代初期以前,杂质掺杂主要通过高温的扩散实现。 杂质原子通过气相源或氧化物源扩散或淀积到硅晶片的表面。 杂质浓度从表面到体内单调下降 杂质分布主要是由温度和扩散时间决定可用于形成深结(deep junction),如CMOS中的双阱(twin well),离子注入,离子注入,从70年代初开始,掺杂的操作改由离子注入完成掺杂原子以离子束
2、的形式注入半导体内 杂质浓度在半导体内有峰值分布 杂质分布主要由离子质量和离子能量决定 用于形成浅结(shallow junction),如MOSFET中的漏极和源极,扩散机构,间隙式扩散 定义:杂质离子位于晶格间隙 杂质:Na、K、Fe、Cu、Au 等元素 势能极大位置:相邻的两个间隙之间 势垒高度Wi:0.61.2eV 间隙杂质的振动能在室温时,只有0.026eV;1200 时为0.13eV,因此间隙杂质靠热涨落越过势垒 跳跃率: Pi 依赖于温度,扩散机构,扩散机构,替位式扩散 定义:杂质离子占据硅原子的位 杂质特点:III 、族元素 相邻晶格上出现空位才好进行替位式扩散 势能极大位置:
3、间隙处 势垒高度:0.61.2eV 跳跃率: 近邻出现空位的几率乘以跳入该空位的几率,Pv依赖于温度 间隙式扩散系数要比替位式扩散大67个数量级,扩散机构,菲克第一定律,扩散是微观粒子热运动的统计结果,当杂质存在浓度梯度时,出现宏观的扩散流。杂质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直至浓度趋于均匀,扩散流为零。实验表明:扩散流的大小,正比于杂质的浓度梯度。菲克第一定律: 如果在一个有限的基体中存在杂质浓度梯度,则杂质将会产生扩散运动,而且杂质的扩散方向使杂质浓度梯度变小。,扩散系数,扩散系数,其中:V0代表振动频率Wv代表形成一个空位所需要的能量Ws代表替位杂质的势垒高度E为扩散激活能,对替位式杂质来说
4、,一般为34eV,扩散方程,扩散方程(菲克第二定律),扩散方程,扩散方程(菲克第二定律) 经过t时间,体积元内的杂质变化量为体积元内杂质的变化,是由于在t时间内,通过x处和xx处的两个截面的流量差所造成,扩散方程,扩散方程(菲克第二定律) 假定体积元内的杂质不产生也不消失,上面两式应该相等,得到假设扩散系数D为常数(低浓度正确),得到,恒定表面源扩散,定义:在整个扩散过程中,硅片表面的杂质浓度始终不变的扩散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C(0,t)=Cs ; C( ,t)=0; C(x ,0)=0, x0恒定表面源扩散的杂质分布:,恒定表面源扩散,恒定表面源扩散,杂质分布形式特点 在表面浓度Cs一定的情
5、况下,扩散时间越长,杂质扩散的就越深,扩到硅内的杂质数量也就越多。扩到硅内的杂质数量可用高为Cs,底为2 的三角形近似; 表面浓度Cs由杂质在扩散温度下的固溶度所决定。而在9001200 内,固溶度变化不大,可见很难通过改变温度来控制Cs,恒定表面源扩散,结深 如果扩散杂质与硅衬底原有杂质的导电类型不同,则在两种杂质浓度相等处形成p-n结。 杂质浓度相等:结的位置:温度通过D对扩散深度和杂质分布情况的影响,同时间t相比更为重要。,恒定表面源扩散,杂质浓度梯度 任意位置P-n结处的杂质梯度在Cs和CB一定的情况下,p-n结越深,在结处的杂质浓度梯度就越小。,有限表面源扩散,定义:扩散之前在硅片表
6、面淀积一层杂质,在整个扩散过程中这层杂质作为扩散的杂质源,不再有新源补充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C(x ,0)=0,xh C( ,t)=0 C(x ,0)= Cs(0)=Q/h,0 x h 解得:,有限表面源扩散,有限表面源扩散,杂质分布形式特点 当扩散温度相同时,扩散时间越长,杂质扩散的就越深,表面浓度就越低。 当扩散时间相同时,扩散温度越高,杂质扩散的就越深,表面浓度下降的也就越多 扩散过程中杂质量不变 表面杂质浓度可以控制,有利于制作低表面浓度和较深的p-n结。,有限表面源扩散,结深杂质浓度梯度 任意位置P-n结处得杂质梯度,两步扩散,实际方法 实际生产中的扩散温度一般为9001200 ,
7、在这样的温度范围内,常用杂质如硼、磷、砷等在硅中的固溶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因而采用恒定表面源扩散很难得到低浓度的分布形式。为了同时满足对表面浓度、杂质数量、结深以及梯度等方面的要求,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两步扩散法,两步扩散 预扩散:在低温下采用恒定表面源扩散方式,控制扩散杂质的数量,杂质按余误差形式分布。 主扩散将由预扩散引入的杂质作为扩散源,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扩散。控制表面浓度和扩散深度。杂质按高斯形式分布。 分布形式: D1t1D2t2 , 余误差分布 D1t1 D2t2 ,高斯分布,两步扩散,3.4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它因素,上面推导的杂质分布形式理想化 实际上理论分布与实际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
8、主要是因为硅中掺杂原子的扩散,除了与空位有关外,还与硅中其它类型的点缺陷有密切的关系。 氧化增强扩散 发射区推进效应,氧化增强扩散(OED),实验结果表明,与中性气氛相比: 杂质B在氧化气氛中的扩散存在明显的增强。B和P的增强现象比较明显 杂质As在氧化气氛中的扩散有一定强度的增强 杂质锑在氧化气氛中的扩散被阻滞 参考P78 图3.14,发射区推进效应,在npn窄基区晶体管制造中,如果基区和发射区分别扩B和扩P,则发现在发射区正下方(内基区)B的扩散深度,大于不在发射区正下方(外基区)B的扩散深度,该现象称为发射区推进效应,或发射区下陷效应。,发射区推进效应,二维扩散,实际扩散 在掩蔽层的边缘
9、,横向扩散与纵向扩散同时进行,二维扩散,实际扩散 低浓度扩散 假定:D与杂质浓度无关,横向扩散与纵向扩散都近似以同样方式进行 L横=75%85%L纵 高浓度扩散: D与杂质浓度相关,L横=65%70%L纵,杂质横向扩散示意图,杂质横向扩散示意图,由于横向扩散作用,结包含 一个中央平面区 一个近似圆柱、曲率半径为rj的边 如果扩散掩蔽层有尖锐的角,在这角处的结将因横向扩散而近似于圆球状。电场强度在圆柱和圆球结处较强,该处雪崩击穿电压将远低于有相同衬底掺杂的平面结处。,实际扩散区域大于窗口影响集成度,扩散工艺(1)固态源扩散,扩散物质:杂质的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 通过惰性气体把杂质源蒸气输运到硅片表
10、面 温度决定固溶度,对浓度有直接影响,固态源扩散:如B2O3、P2O5、BN等,扩散工艺(2)液态源扩散,方法:携带气体经过源瓶,将杂质源蒸气(杂质化合物)带入扩散炉管内与硅反应,或分解后与硅反应。 条件: 源温控制在0 ,以保证稳定性和重复性 携带气体进行纯化和干燥,以防止杂质源水解而变质 特点:系统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效率高,重复性和均匀性好,较常用。,利用液态源进行扩散的装置示意图,液态源扩散,扩散工艺(3)气态源扩散,方法:气态杂质源一般先在硅片表面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掺杂氧化层,杂质再由氧化层向硅中扩散。 杂质源:多为杂质的氢化物或卤化物,毒性大易燃易爆。,稀释气体气态杂质源进行化学反应所需气体,各种杂质源,B的杂质源 大多数杂质源都是先分解或化合生成B2O3, B2O3再与表面Si反应产生B并向Si内扩散。P的杂质源 大多数P源都是经化学反应先生成P2O5, P2O5再与表面Si反应产生P并向Si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