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走进语文主题学习课堂 感受名师智慧.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341447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语文主题学习课堂 感受名师智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走进语文主题学习课堂 感受名师智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走进语文主题学习课堂 感受名师智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走进语文主题学习课堂 感受名师智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走进语文主题学习课堂 感受名师智慧-读双主题学习整合教学的智慧有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取决于此。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人能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在读过以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而毕老师的探索也证明,大量阅读不但可以解决素养提高,而且能够同时解决音标中需要落实的知识点、能力点的问题,这

2、两个方面也就是她所说的“双主题”.。今天把我的读书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毕英春老师提出,引领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课内海量阅读,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生活。在“双主题整合教学”理念,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双主题教学”?“主题”一词中,起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即主旋律。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创作之中,与我们古代的“主旨”和“立意”等词同义。一部作品,可以有一个主题,也可以有多个主题。一提到语文的“主题” ,老师们很自然地想起教材或某单元的特点。教材编写特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围绕主题来编写教材的。如,五年级教材,共有八个主题,分别是:

3、“走进西部” “永远的童年” “语言艺术” “他们让我感动”“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走进信息世界” “作家笔下的人”和“异域风情”.“永远的童年”这个单元人,共有一篇文章, 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三幅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晚归的牧童的恬淡与惬意,渔童行舟过江的天真与活泼,以及农村孩子卧剥莲蓬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和袓父的园子侧重反映了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的生活侧面-骆驼队的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而童年的发现呈现的是外国儿童的童年趣事;儿童诗两首则写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它们尽管体裁不同,风格各异,但都使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各难言的亲切和温馨感会久久

4、地萦绕在心头。这个单元的“主题” ,自然指的是内容情感主题。但是,把语文教学和学习的主题仅仅定为“内容情感主题” ,那是不全面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 。吕淑湘也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 。语文课程也对语文学科进行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上述专家的观点和国家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

5、我们应该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和学习除了人文赏析的“内容情感主题”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语言文字运用主题” 。在教学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引领学生唱响这两个“主旋律” ,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的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 ,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语文教师如果只关注课文的内容,势必把小英雄雨来上成思品课,把自然之道上成环保课,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上成科学课,把方成公主进藏上成历史课。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中,注重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

6、体悟,才奶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和赏析作品的综合素养。从阅读教学的实际状态而言,也应该是“双主题”的。一篇课文,我们一般要研究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三个问题。 “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就属于“内容情感” ,而“怎么写”就属于“语言文字运用主题” 。赞可夫认为,传统教学进度太慢,大量的时间花在单调的重复讲授和练习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毕老师也主张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中求得知识的深度,推出整合教学的基本模式。基本课型:1+X 单元主题教学“1+X+Y 单元主题教学”:贵在融合“单元主题教学”就是把教材的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整合

7、本单元的见容情感主题,挖掘本单元的一个训练点主题,然后围绕重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1”,指的是精读课例的教学。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精读课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与文本、教师、编者、同学们的平等对话,理解内容,从中口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听说读写语言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就是叶老“例子观”中的“例子” ,担负着“以例悟法”的艰巨任务,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X”指的是若干篇略读课例的教学。每单元内除一篇精读课例之外的其他几篇文章,都作为略读课例。对于这些文章,不必逐一探究

8、每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可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或自己所需,从而加快阅读速度。一般采用学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即“依法自学” ,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旨在通过大量阅读,最后让孩子们感司点什么,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Y”指语文主题丛书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的特点,针对教材主题体系,中年级每学期拓展 4 本书,高年级每单元拓展一本书。拓展书目的教学,需在课内完成。一般情况下,可采用阅读汇报课、阅读检测课、自由阅读课、阅读欣赏等形式。强化本单元主题训练点,丰富积累语言,使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1+X 单元主题教学的三种形式1+X

9、 单元主题教学,可根据看段特点、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学习兴趣、学习规律等等,将所学的文章进行重组,可“1+1” ,可“1+X”也可“1+X+Y”概括来说有三种呈现形式:一篇带多篇。在一节课的时间内,精讲教材中的一篇,然后围绕本课双主题,教师带领学生选读主题丛书或者教师自己补充的篇目,进一步落实双主题。教材内多篇。指教材内的文章,如果能找到双主题方面的共同点,教师即可精讲一篇悟法,然后用教材内的另一篇(或几篇)进行实践。教材外多篇。整合教学后,学生用 3-4 课时就能完成课本内一组教材的学习任务,节省了的四分之三的课内学习时间。因此,在课堂上,可用一节课的时间,引领学生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多篇文章,实现反三归一。以上是我在这次读书中,对什么是“双主题教学”及“双主题教学的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我想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是千里这行始于足下,一面是美景,一面得探路。言出必行,行必有果。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展吧。让书香浸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吧。河畔景地小学 明立华2016 年 8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