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发热: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其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腋温 37,口腔温度 37.3、肛温 37.7) 2.发热的临床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1 )低热:体温为37.3 38( 2)中度发热:体温为 38.139(3)高热:体温为 39.141(4)超高热:体温为 41以上。 3.稽留热:是指体温明显升高在 3940及以上,24 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 1,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恙虫病等症状明显期。 4.弛张热:是指 24 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超过 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的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伤
2、寒的缓解期、败血症、风湿热、细菌性肝脓肿等 5.间歇热:体温骤然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 1 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一日内体温两次升高者称双峰热;长期间歇热称消耗热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6.回归热:是指急升型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骤降,但数日后又再出现的体温曲线类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7.波状热:是指体温逐渐上升达 39或以上,发热数日后逐渐下降,数日后又再发热数日的热型,可见于布鲁菌病等 8.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癌性发热等 9
3、.呼吸困难:患者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而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的改变,患者用力呼吸,可见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可呈端坐呼吸甚至发绀。 10.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类型:(1)吸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费力,重者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大,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三凹征” 。常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发生机制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梗阻,如急性喉炎、喉水肿、喉痉挛、白喉、喉癌、气管肿瘤、气管异物或气管受压(甲状腺肿大、淋巴结肿大或主动脉瘤压迫)等。 (2)呼
4、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哮鸣音。发生机制是肺泡弹性减弱和/或小支气管狭窄阻塞。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 (3)混合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快、变浅,常伴有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可有病理性呼吸音,发生机制是肺部病变广泛,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常见于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片肺不张、大块肺梗死、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等。 11.心源性呼吸困难:主要由左心和(或)右心衰竭引起,两者发生机制不同,左心衰竭所致呼吸困难较为严重。 (1)左心衰竭:发生机制为 肺瘀血使气体弥散功能降低; 肺泡张力增高
5、,刺激牵张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兴奋呼吸中枢;肺泡弹性减退,扩张与收缩能力降低,肺活量减少;肺循环压力升高对呼吸中枢的反射性刺激。左心衰竭所致呼吸困难的特点是,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仰卧加重,坐位减轻。因坐位时下半身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瘀血的程度;同时坐位时膈位置降低,运动加强,肺活量可增加 10%30% ,因此病情较重病人,常被迫采取端坐呼吸体位。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其发生机制为: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心功能降低;仰卧位时肺活量减少,下半身静脉回心血量增多,致肺瘀血加重。发作时,病人
6、突感胸闷气急而惊醒,被迫坐起,惊恐不安。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消失,重者气喘、发绀、出汗,有哮鸣音,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部有湿性啰音,心率加快。此种呼吸困难又称为心源性哮喘,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2)右心衰竭:发生机制为 右心房与上腔静脉压升高,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地兴奋呼吸中枢;血氧含量减少,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刺激呼吸中枢;瘀血性肝肿大、腹水和胸水,使呼吸运动受限。临床上主要见于慢性肺心病。 12.血源性呼吸困难: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因红细胞携氧量减少,血氧含量降低,致呼吸变快,同时心率加速。大出血或休克时
7、,因缺血与血压下降,刺激呼吸中枢,也可使呼吸加速。 13.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重症颅脑患如颅脑外伤、脑出血、脑炎、脑膜炎、脑脓肿及脑肿瘤等,呼吸中枢因受增高的颅内压和供血减少的刺激,合呼吸变慢而深,并常伴有呼吸节律的异常,如呼吸抑制、双吸气等。癔病患者由于精神或心理因素的影响可有呼吸困难发作,其特点是呼吸浅表而频数,1 分钟可达 60100 次,并常因通气过度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出现口周、肢体麻木和手足搐搦。叹息样呼吸患者自述呼吸困难,但并无呼吸困难的客观表现,偶然出现一次深大吸气,伴有叹息样呼气,在叹息之后自觉轻快,属于神经官能症表现。 14.呕血:呕吐物中肉眼可见的血 15.咯血:从肺或
8、气管、支气管系统咯出来的血或带血的分泌物 16.咯血与呕血的鉴别:呕吐物可能是暗褐色或咖啡渣样物质,也可能是鲜红色;咯血是由呼吸道排出的,血呈鲜红色泡沫状。 17.昏迷:高级神经活动受到严重抑制的表现,是一种严重的意志障碍。破坏而导致内生胰岛素和 C 肽减少,临床上易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2 型糖尿病(40 岁以上成年人或老年人 体型多肥胖 起病缓慢 三多一少症状较轻 )临床最常见,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特殊类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14. 治疗原则:糖尿病教育 饮食治疗 运动治疗 药物治疗 第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 1.颅内压增高:因颅内容物的体积增加(如脑水肿、脑血管扩张、脑积
9、水等) ,或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因素(如颅内肿瘤、血肿、脓肿等)引起,是神经科常见重症之一,当颅内压超过 200mmH2O 水时,即为颅内压增高(正常值 80180mmH2O) 。 2.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头痛,呕吐(呈喷射性) ,视乳头水肿(有诊断价值的重要体征) 3.上运动神经元(中枢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周围性瘫痪)的鉴别: A 腱反射:增强 减弱或丧失 B 病理反射(最显著区别):阳性 阴性 C 瘫痪分布:整个肢体为主 肌群为主 D 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截瘫 降低,呈迟缓性瘫痪 E 肌萎缩:无或轻度费用性萎缩 明显 4.脑血管病: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
10、脑梗死,以及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5.脑栓塞病因和发病机制:心源性栓子最常见,占60%80%。 6.脑出血最好发部位:80%发生在基底节区 20%发生在脑干和小脑 7.CT 是临床疑诊脑出血的首选可靠检查 8.急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A 发病年龄(中老年 青壮年 中老年 青壮年) B 起病方式(安静 不定 活动 活动) C 起病缓急(较缓 最急 急 急) D 头痛呕吐(大多无 大多无 大多有 明显) E 意识状态 (大多清醒 清醒或昏迷 大多昏迷 大多清醒) F 偏瘫(有 有 有 无) G 脑膜刺激征(无 无 可有 多明显
11、) H 脑脊液(多正常 多正常 血性,压力高 血性,压力高) CT 检查(低密度影 低密度影 高密度影 高密度影) 9.腰椎穿刺术: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常见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压力增高 10.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或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发性神经炎,主要侵犯神经根、周围神经、脑神经、并伴脑脊液中蛋白质-细胞分离现象。一年四季均可病发,但夏秋季多见,发病以中青年多见。 病理: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以及小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炎性反应。 11.运动障碍:A 肢体对称性 迟缓性瘫痪 B 对称性:两个以上肢体瘫痪,左右对称 C 迟缓性:肌萎缩 腱反射降低 肌张力降低 1
12、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即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而蛋白质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可达 100-800mg/L。蛋白质在起病后 1-2 周升高,第三周最明显, 6 周以后逐渐下降,蛋白质的高低并不表示病情的轻重。 13.癫痫:是一组由于反复发作的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以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及刻板性的脑功能失调为特征的综合征。 14.癫痫发作强直期:突然意识丧失,跌倒在地,双眼上窜,发出叫声,全身肌肉呈持续性收缩,持续10-20 秒,伴以震颤,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 15.癫痫持续状态:一次大发作持续 30分钟以上,或短期内频繁发作,以致发作间歇期意识持续昏迷
13、者 第十八章 传染病 1.感染过程的 5 种形式:清除病原体 病原携带状态(次之) 隐性感染(最常见) 显性感染(占比例最小) 潜伏性感染 2.潜伏性感染与病原携带状态的区别:前者一般不排除体外,后者能排出体外 3.传染病的 4 个基本特征: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4.传染病常见症状:发热 发疹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5.急性传染病的 4 个阶段: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 6.传染病治疗:一般及支持疗法 病原治疗 对症疗法 康复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 7.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8.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经肠道(粪口途径传播)
14、,可引起暴发流行,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主要经肠道外途径传播,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密切的生活接触、性接触等传播,部分可转为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9.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三个时期:黄疸前期 黄疸期 恢复期 10.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10 天内出血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 II度以上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40%) 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 10 天24 周出现重肝表现者 血清胆红素高于 171mol/L 凝血酶原活动度40%) 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有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亚急性肝坏死) 11.乙肝诊断:乙型肝炎有以下任何
15、一项阳性,为 HBV 感染:(1)血清 HBsAg 阳性 (2)血清 HBVDNA 阳性 (3 )血清抗 HBclgM 阳性 (4 )肝组织 HBcAg 阳性或 HbsAg 阳性,或 HBVDNA 阳性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 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12.HIV 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 T 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病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HIV 属 RNA 逆转录病毒,目前已知有两个型HIV1 和 HIV2,两型均能引起 AIDS 13.临床表现:潜伏期 急性期 无症状期 艾滋病期(持续 1 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 10%以上;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
16、记忆力减退、头痛、癫痫及痴呆;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严重临床免疫缺陷,出现各种系统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14.诊断 HIV/AIDS 必须是 HIV 抗体阳性 15.抗逆转录病毒: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及融合抑制剂 16.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AART) 17.细菌性痢疾:主要病变(结肠黏膜化脓性、溃疡性病变)临床特点(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程迁延) 病变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着) 第十九章 中毒 1.中毒症状:毒蕈碱样症状(M 样症状) 烟碱样症状(N 样症状
17、)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应用解毒剂:抗胆碱能药物(治标):阿托品 胆碱酯酶复能剂 抗胆碱能药与复能剂的复合制剂(治本) :氯磷定 3.中毒: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达到中毒量而产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 4.有机磷农药中毒者体表或呕吐物一般有蒜臭味,而其他农药多无蒜臭味 第二十章 普通外科 1.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 1/3 交点处 2.转移性右下腹痛:开始于上腹部或脐周的隐痛,逐渐加重,一般经过数小时或 24 小时,腹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痛 3.急性阑尾炎的诊断:A 临床表现(腹痛是最重要的症状,开始于上腹部或脐周的隐痛,逐渐加重,一般经过数小时或 24 小时,腹痛转移至右下腹,
18、呈持续性痛。这种转移性右下腹痛是急性阑尾炎的特点,有70%80%的患者有此病史。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全腹痛,或一开始痛就局限在右下腹。胃肠道症状可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约有 30%的患者表现为便秘或腹泻症状。全身可有发热、寒战表现。 )B 体征(腹部压痛,一般多在麦氏点。当炎症扩散至阑尾以外时,触痛区域扩大,并出现腹肌紧张,并有反跳痛)C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 B 超超声波检查 腹腔镜) 4.疝:某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5.腹外疝: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以腹股沟疝最常见。 6.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直
19、疝和腹股沟斜疝。斜疝从腹股沟管内环突出,穿出腹股沟管外环,可进入阴囊。直疝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突出,不进入阴囊。腹股沟管的解剖学薄弱区是腹股沟疝发生的重要原因。 7.腹股沟疝的诊断依据:A 症状(腹股沟部时隐时现的肿块,常因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在安静或平卧休息后,或用手按摩后消失)B 体格检查(先取站立位检查,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或咳嗽,观察腹股沟区肿块,斜疝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直疝肿块呈半球形,不进入阴囊) 8.肠梗阻: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 9.肠梗阻分类:A 动力性肠梗阻(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肠壁肌功能紊乱,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如麻痹性肠梗
20、阻和痉挛性肠梗阻)B 机械性肠梗阻(机械原因致肠腔堵塞)C 血运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使血运障碍) 10.绞窄性肠梗阻:在肠梗阻的同时,肠细膜血管因受压、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肠壁血运发生障碍,肠管缺血。 11.肠梗阻的临床表现:A 症状(腹痛 呕吐 腹胀 不排气排便)B 体征(患者可呈脱水状,腹胀,常可明显见到肠蠕动波。腹部叩诊呈鼓音,叩诊可发现腹部包块或腹膜炎体征。听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C 辅助检查(X 射线检查:立位 X 射线检查,可见肠腔内有多数气液平面。卧位检查:可以看见肠梗阻所在的部位和肠管膨胀的程度) 12.胆囊三角:是由胆囊管、肝总管、肝脏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21、。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副右肝管在此区穿过,是胆道手术极易发生误伤的区域。 13.胆管结石的诊断依据:A 症状(腹痛,畏寒、发热,恶心、呕吐)B 体征(右上腹压痛,局部腹肌紧张,触及胆囊,Murphy 征阳性)C 特殊检查(B超:首选、CT、MRI 、ERCP :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14.胆管结石的治疗原则:术中尽可能取尽结石;解除胆道狭窄和梗阻,去除感染病灶;术后保持胆汁引流通畅,预防胆石再生。取尽结石,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 食管癌 1.食管癌的病变部位:以中段最多() ,下段次之() ,上段最少() 。 2.组织学分型:鳞状细胞癌:最多见,约 95 3.食管癌的扩散和转移方式:淋巴转
22、移 主要转移途径 4.食管癌的中晚期症状:进行性吞咽困难典型症状(普食软食半流质流质) 5.诊断:食管内镜组织活检确诊手段 6.治疗:手术治疗 首选治疗方法 (1)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早期病例,可彻底切除肿瘤,以胃、结肠或空肠作食管重建术。 (2 )非根治性手术:适用于中、晚期病例,可达到切除肿瘤、解除梗阻、改善营养、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3)减症手术:晚期不能彻底切除肿瘤的病例,可采用食管腔内置管术、胃造瘘术、食管 胃转流术等达到改善营养、延长生命的目的。 心脏瓣膜病 1.二尖瓣狭窄程度:(1)正常:瓣口面积 4.06.0cm2(2 )轻度:瓣口面积 1.52.0cm2 (3 ) 中度:瓣口面
23、积 1.01 .5cm2(4)重度:瓣口面积 1.0cm2 以下 2.体征:面容:口唇轻度紫绀和脸颊部潮红(二尖瓣面容)杂音: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3.并发症:房颤;最常见,心房扩大,传导束变性 4.心电图二尖瓣型 P 波:二尖瓣病变时,心电图检查可发现 P 波增宽有切迹,或在右心导联出现增大的双相 P 波,即二尖瓣型 P 波。 5.胸片梨型心:二尖瓣狭窄的 X 线检查常见主动脉结缩小,肺动脉段突出,左心房膨出,心影呈梨形,又称二尖瓣型心。 6.心超(首选检查) 7.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表现:心尖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左腋下传导,第一音减弱,第二心音亢进和分裂 8.主动脉瓣狭窄临床表现:杂音
24、:主动脉瓣区粗糙收缩期喷射性,向颈部传导,主动脉瓣区第二音减弱 9.胸片:靴型心(左心室增大) 冠心病 1.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和缺氧所导致的心脏病。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适应症 (1)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或严重的三支病变。 (2)不稳定性心绞痛或稳定性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3)介入治疗失败。 (4 )伴有心功能不全。 (5)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患者:心室破裂、室间隔穿孔、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第二十二章 产科 1.分娩:妊娠满28 周和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由母体产道排出的全过程,即从临产发动开始至胎儿及
25、其附属物排出为止。早产:满 28 不满 37;足月产:满 37 不满 42;过期产:满 42 以上 2.决定分娩的因素:产力 产道 软产道 3.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体内逼出的力量。包括:1.子宫收缩力(特点:节律性、对称性、极性、缩复作用)2. 腹肌及膈肌的收缩力,提肛肌的收缩力 4.骨盆轴: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连线 5.骨盆倾斜度: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面形成的角度,正常骨盆倾斜度约为 60 度 6.临产征兆:子宫底下降 不规则子宫收缩 见红 7.子宫破裂:妊娠后期及分娩期子宫体部或下段发生的裂伤 8.子宫破裂的病因:A 子宫病变(妊娠后期子宫破裂的常见原因)B 胎先露下降
26、受阻 C 催产 素使用不当 D 手术损伤及外伤 9.完全性子宫破裂:撕裂样剧痛、腹痛缓解又加重,休克征象、阴道鲜血 10.不完全性子宫破裂:腹痛不明显,破裂处压痛,大出血,FHR 异常 11.诊断:典型子宫破裂:病史、临床表现;不典型者:阴道检查、B 超 12.分类:自然、创伤性(原因) ;子宫体部、子宫下段(部位) ;完全性、不完全性(程度) 13.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 24h 小时内出血量超过 500ml 者 14.产褥期出血(晚期产后出血):胎儿娩出 24h以后至整个产褥期内,阴道大量出血 15.产后宫缩乏力:由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如产程延长、双胎、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全身因素 16.产
27、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通常规定 6 周。 17.产褥感染: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感染。 发病率 6%。 18. 产褥病率:是指分娩 24 小时以后的 10日内,用口表每日测量体温 4 次,有 2 次38 。 19.产褥感染三大主要症状:疼痛;发热;异常恶露;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临床表现因感染部位、程度、扩散范围不同而不同 20.产褥感染诊断:详细询问病史及分娩经过;症状;全身及局部体检:仔细检查腹部、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辅助检查:B 型超声
28、、彩色超声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测手段能对产褥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以及静脉血栓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尿常规化验。血常规检查。确定病原体:病原体培养,分泌物涂片检查,病原体抗原和特异抗体检查。 21.产褥感染治疗:A 支持疗法:加强营养,补充足够维生素,纠正贫血与电解质紊乱;半卧位 C 抗生素的应用 :按临床表现选用广谱高效抗生素 ; 按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 D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加用 E 切开引流 F 胎盘胎膜残留处理 G 手术治疗 22.前置胎盘:妊娠 28 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正常位置胎盘附着于子
29、宫体部 23.前置胎盘分类: 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 24.前置胎盘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无诱因无痛性; 反复阴道出血;发生时间:妊娠晚期或临产后 25.前置胎盘处理原则:止血补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期待疗法;终止妊娠 26.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的任何部位着床者,统称为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不包括宫颈妊娠) 。根据着床部位不同,有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宫颈妊娠等;子宫残角妊娠 27.输卵管妊娠:异位妊娠中,以输卵管妊娠最多见,约占 95%左右;输卵管妊娠的发病部位以壶腹部最多,约占 78%;其次为峡部,再次为伞端,间质部妊娠最少 28.慢性输卵管炎:
30、是造成输卵管妊娠的主要原因 29.异位妊娠临床表现:A 停经 B 多有 6-8 周的停经 C 20%-30%患者可无停经史 D 腹痛 为患者就诊时最主要症状,由于输卵管膨大、破裂及血液刺激腹膜等多种因素引起 E 阴道出血:75%患者有不规则阴道出血,系子宫蜕膜剥离所致 F 晕厥与休克 G 腹部包块 30.异位妊娠诊断:病史;体征;辅助检查:后穹窿穿刺HCG 测定超声诊断腹腔镜检查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妇科肿瘤 1.子宫肌瘤: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是人体最常见的肿瘤,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是人体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 3050 岁妇女,以 4050 岁最多见,20 岁以下少见。 2.子
31、宫肌瘤分类:壁间肌瘤(位于宫壁肌层内,最多见) ;黏膜下肌瘤(影响最大) ;浆膜下肌瘤(位于浆膜层下) ;子宫颈肌瘤 3.肌瘤变性:肌瘤失去原有典型结构。A 玻璃样变:最多见, 因血供不足所致 B 囊性变:常继发于玻璃样变,进一步液化形成囊腔,囊内含清澈无色液体,或胶冻状 C红色变:多见于妊娠期或产褥期,肌瘤出血,如半熟的烤牛肉,质软,腹痛、发热 D 肉瘤变:肌瘤恶变即为肉瘤变(约 0.5%)E 钙化 蒂部狭小、血供不足的浆膜下肌瘤及绝经后妇女的肌瘤。 4.子宫肌瘤临床表现:症状(月经异常 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腹块:自诉腹部胀大,下腹正中扪及块物腹痛、腰酸、下腹坠胀,经期加剧白带增多压
32、迫症状:尿频、排尿障碍等。肾盂积水等不孕继发性贫血 长期月经过多引起。)体征(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或均匀增大粘膜下肌瘤可脱出于宫口或阴道 内,红色,实质,表面光滑。较大时,于腹部扪及质硬、不规则、结节状块物。 ) 5.子宫肌瘤的治疗原则:非手术治疗(随访观察:肌瘤小无症状者,每 3 个月检查一次,观察肌瘤变化,不需特殊治疗。药物治疗:适用于月经过多,肌瘤子宫在两个月妊娠子宫大小以内者,用雌激素对抗雄激素,可以给予丙酸睾丸酮或用甲基睾丸素)手术治疗(全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摘除术;经阴道肌瘤摘除术) 6.卵巢肿瘤病理:卵巢上皮性肿瘤(5070% ) ;生殖细胞肿瘤(2040%) ;性索间质肿瘤(5
33、%;)转移性肿瘤(510%) ;卵巢瘤样病变非真性肿瘤 7.卵巢上皮性肿瘤: A 浆液性肿瘤(浆液性囊腺瘤:良性肿瘤的 25%;浆液性囊腺癌:最常见的卵巢恶性肿瘤;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B 粘液性肿瘤( 粘液性囊腺瘤:良性肿瘤的 20%;粘液性囊腺癌:恶性肿瘤的 10% ;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C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及儿童;发病仅次于上皮性肿瘤;除成熟畸胎瘤外均恶性畸胎瘤;无性细胞瘤:放疗敏感;内胚窦瘤:卵黄囊瘤,AFP 与肿瘤消长相关)D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颗粒细胞瘤:多见于 50 岁左右;功能性肿瘤、低度恶性 卵泡膜细胞瘤:为良性肿瘤,25% 恶性亦可引起内分泌症状纤维瘤:良性,多
34、发于中年妇女,麦格综合征)E 卵巢转移性肿瘤(原发部位:乳腺、子宫、胃肠道;克鲁根勃瘤:来自胃癌的卵巢转移瘤,双侧、实性、腹水、 “印戒细胞” ,预后极差) 8.恶性肿瘤转移途径:直接蔓延和腹腔种植(主要途径) ;淋巴种植(重要途径) ; 血行转移(晚期) 9.卵巢肿瘤病发症:蒂扭转:常见急腹症,发生于:蒂长、中等大小、活动度大者如:卵巢畸胎瘤感染破裂恶变 10.宫颈癌病因:宫颈癌患者几乎 100%感染 HPV(人乳头瘤 病毒) 。HPV 是人类癌瘤中唯一可以确认的致癌病毒。HPV 16、 18、 52、58 等高危亚型 11.宫颈癌的组织发生:原始鳞 -柱交接部:宫颈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接部
35、,位于宫颈外口。生理性鳞-柱交接部:青春期后在阴道酸性环境和致病菌的作用下,宫颈阴道部外翻的柱状上皮被鳞状上皮替代, 形成新的鳞-柱交接部。 12.宫颈浸润癌的形成: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8-10 年) 13.大致病理:糜烂型;外生型或菜花型;内生型或结节型;溃疡型或空洞型 14.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放疗 15.三阶梯诊断:宫颈刮片或 TCT(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 (巴氏、TBS)= 宫颈活检 16.晚期病例主要死因:出血 、感染、恶病质、尿毒症 17.诊 断(三合诊检查决定临床分期。确诊: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筛查手段;碘试验;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宫颈锥切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