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年节感怀人文学院 20080211 班 张祖杏青年节快到了,可我却和很多青年一样,不知道该怎样去迎接它,因为我们的心里,已然丢掉了那些会发芽的梦。生活的富裕,并没有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反而在腐蚀着那一颗颗颓废麻木的心。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闪动的不再是求知若渴的眸子,而是手机的屏幕;环境清幽的南湖,定格的也不是吟诗诵文,却是情人的依偎。就这样,荷叶上架起的石桥,也不再是通向成功彼岸的“阶梯” ,而成了巧渡“牛郎织女”的“鹊桥” 。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在诉说着青年人的悲哀。想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了潘际銮老先生来,想起了那群刚毅坚卓的联大青年。透过他回忆的窗口,我仿佛看到了朱自清、华罗庚等巨擘钻研、奋进
2、的画廊,仿佛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对那清幽月色下荷塘的酝酿,仿佛看到了华罗庚先生在数学王国里的畅想。也正是在这种钻研、勤苦、刚毅坚卓的精神鞭策下,才让我们看到了伟人成长后的光芒。看当时,土墙、泥路、草棚,甚至就成了西南联大校舍的总称和涵盖。生活上也只能用半饥半饱来形容,时时还要担心着日寇的轰炸,求学的艰苦可想而知,可当时的青年们硬是守住了贫窘,战胜了恐惧,用坚韧与勤苦把坚定的信念书写成了一份悠长的执着,定格成了不朽的业绩。正如有人所描述的:“国破家亡的悲怆,背井离乡的惆怅,这对中国人来说动摇了现实生活的全部根基,却反过来激发起人们一往无前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今昔对比,我心中觉得幸福之余更充斥
3、着无尽的哀伤,因为当下所谓的幸福仅仅只被赋予在物质条件的丰裕上了。精神层面上,不说其他青年,就连大学生们也实为干瘪而空洞的,那些整日以书为友,在文字间呼吸并使自己的思想得到熏陶进而向深邃的方向拓展的人,可谓屈指可数,而潜心扎进科研深海的人更是已成“国宝”了。也正如人们所言:“大学本身对真理的超越性追求已然被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工具性需要所湮没了。 ”或许我们当代青年留下的唯一可觅的墨迹,能带给人们的也只是忧愁和惶恐,嵌下的是没有内藉的轮廓。我热切地希冀着,在一个清梦醒来的晨光中,会看到南湖的波光里激荡起一种热切求知的心声,奔走于书山中的脚步,会如珠源奔流不息的江水。那时,其间流淌的就不再是一弯清泉,而是一个个光辉灿烂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