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美文育得美心灵南靖龙山中心小学吴淑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学科中的大量精美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最好的素材。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极其精美,需要教师深刻去挖掘文章的美,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表达美并创造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注意熏陶感染,迁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能帮助学生通过审美感受,启迪智慧,明辨是非美丑,追求美的事物和美好的生活,美化纯洁的心灵,进而美化周围的
2、世界。一、品味文章优美语句,感受语言美一篇课文从表面上看只是些抽象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实际上它们包含着大量的美的因素,引人深思,耐人寻味,是让学生欣赏美、品味美,对学生渗透美的好素材。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2感和画面感。精美的语言对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课伊始,我便利用多媒体出示有插图的配乐朗诵,柔美的音乐、草原的迤逦风光,透过视觉、听觉,使抽象的语言符号顿时美不胜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
3、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我注重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语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品读、诵读、想象画面,体会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意境。老舍先生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通过引导学生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文章中优美语句,来感受老舍先生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草原风光的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对草原的描写3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不禁让小读者领略
4、到了草原风光的独特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二、结合文章形象描写,开拓想象美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想象离不开形象的描写。要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绘制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领略到其中之美。学生通过想象,把作品中的叙述描写“再现”为声光俱发、情态婉然,栩栩如生的画面,甚至联想到作品中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从有限中看到“无限” ,才能领略到美的真谛。如观潮记叙了一次观潮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因为学
5、生对课文描绘的景象比较陌生。所以多媒体课件中惊心动魄的画面是学生了解江潮的第一手段。在有了第一感观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江潮变化。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声音的变化“隆隆的响声” “闷雷滚动”4“山崩地裂” “颤动” “风号浪吼” ,形态的变化“宽阔”“横卧”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奔腾西去” “漫天卷地”的词语进行比较、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 。叶圣陶说:“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 。通过品味“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迸射出思维的火花。这么精彩的文章
6、如果不开拓学生想象的空间又如何能体会出江潮的雄伟气势呢?让学生通过想象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受震撼,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来品味大自然无穷的美感。三、 领悟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情感美语文特殊的教育功能就在于它能透过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情来感染人。通过有感情地读,能直接把学生带入意境,唤起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并通过逻辑思维来加深对美的理解。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容易被栩栩如生的画面所吸引,被作品的情感所感染,从而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搭石 ,虽然5语言质朴,但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
7、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情感美。本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去感受文中见不到的“美” 。全文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美却无处不在。“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
8、理所当然的事情。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幅和谐的动态画面,我相机质疑:山里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生便顺理成章地感受到了画中人物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身边类似的人物的美。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着融融的暖意。生活6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互相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这样美好的心灵,无不感染着每个学生,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升华了美的情感。四、拓展延伸,引领学生表达美、创造美语文科的社会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课内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为所用” ,这也正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了语言美、开拓了想象美、体
9、会到了情感美,而引领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是语文教学中美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如只有一个地球虽然阐述的是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而其目的在于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教学时我通过了解地球的美丽与可爱,加深对“只有一个地球”的认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在课后出一期“保护地球母亲”的黑板报;让学生写一篇“保护地球”的倡议书;让每位同学创作一期以“我为地球母亲作贡献”的手抄报。让学生去表达美的想法与美的心灵。我还组织学生建立一个“环保小分队”利用节假日到休闲场所清理垃圾,将保护“地球母7亲”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让学生去创造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美好环境。我在拓宽“课外”阵地的同时,调整了“课内” “课外”的活动内容,使“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一系列的拓展延伸活动,即升华了学生热爱地球的感情,又给学生提供了表达美、创造美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总之,审美教育在于以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形象来陶冶学生美的心灵。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实现真、善、美的教育价值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