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时期诗歌.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8307491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诗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时期诗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时期诗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时期诗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时期诗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新时期诗歌第一节新时期诗歌概述新时期的诗歌创作首先其余 1976 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大致有两个阶段:(一)19761979 恢复原有艺术传统(二)19801989 多元化稳定发展新时期诗歌创作活跃的几个因素:70 年代末特殊的时代环境中,以浪漫主义为主调的诗歌已经不能承载人们表达心声的载体, “诗歌危机”的信号响起,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在没有找到北岛回答这种表达时,人们首先借助古诗体,接着诗歌首先恢复现实主义传统,承载表达社会情绪的职责,抒写人们对四人帮的鞭挞之情, “文学的战斗性、人民性、真实性的传统在诗歌中得到了恢复和发扬” 。(一) 首先承载表达社会情

2、绪的“职责”(二) 先锋意识。新的诗歌艺术观念和表现方法的探索不断推进并形成热潮。(三) 理论建设。外国诗论和诗歌创作的大量译介;理论探讨与争鸣活跃。(四) 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热衷一、 艺术传统恢复阶段(一) “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 一次短暂勃发的现代古诗文运动1、背景2、文体及创作(二)天安门诗歌运动后诗歌的发展七十年代末,迅速恢复诗歌传统。内容:揭批四人帮,缅怀、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代表作:贺敬之中国的十月艾青在浪尖上李瑛一月的哀思等特点:或直抒高唱、或锋利辛辣、或幽默讽刺(三)诗歌战斗传统的全面复兴阶段1979 年 1 月诗刊 “诗歌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归来诗人们在“真实是诗歌的生

3、命”的旗帜下,重新集结。1、 归来者的诗归来诗人包括:50 年代反右运动中的右派诗人:艾青、公木、昌耀、公刘等1955 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罹难者:牛汉、绿原、曾卓等与政治有关 50 年代相继退出诗坛的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等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批“归来者”作家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复活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他们大多数人与“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主流一样,心系国家民族的未来,自觉地充当人民大众的代言人,他们敢于以执政者的诤友身份为民请命,揭发社会弊病,并将这种战斗精神与“五四”知识分子传统联系起来。他们自觉认定:我国文学有一条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五四”传统和鲁迅的道路,那就是同劳苦

4、大众血肉相连,倾听群众的呼声,走在时代的前列和敏锐地感受生活的需要,探索真理,以极大的革命热忱投身于火热的战斗。这就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所开创的现实战斗精神的传统。高晓声在阐述自己的文学观念时曾形象地说:“跌倒了站起来,打散了聚拢来,受伤的不顾疼痛,死了灵魂不散,生生死死,都要为人民做点事,这就是作家们的信念。 ”从这些宣言式的语言和精神来看,这一批“归来者”作家是以 50 年代背景下的革命激情与“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相结合,构成自身的特定的现实关怀。他们紧张地注视着国家政策上的抉择与变化,毫无保留地坚信并支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反对上上下下的这一政策的反对者,并且对那些反对者以及社会上腐败不正的

5、风气展开紧张的批判斗争。应该说, “归来者”作家复出的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客观环境极其有利于现代知识分子现实战斗精神的高扬。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解放路线,结束了自“文革”以来的中共党内极左政治路线及其意识形态的统治,确定了“思想解放”的马克思主义探索路线,中国的政治文化也相应地形成了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期;同时,广大民众的政治热情空前地高涨。这种热情急切地为民请命的声音,在国家新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支持、同情和默认以及民众政治热情的双重作用下,很快就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流。不但是“归来者”的声音,整整一代清醒认识历史的中年知识分子都参与了这一反思的行列。他们重返诗坛后,自觉继承

6、“五四”精神,保持了原有的创作个性,反思、批判当代社会历史悲剧,揭示了个人及民族精神上的巨大创伤。艾青:1978 年重现诗坛。长诗在浪尖上正面歌颂了“四?五运动”的英雄;哲理性长诗光的赞歌以宏大气魄写出了对任何形态的无约束的权威秩序的诅咒,以及对文明和“为真理而斗争”的自由精神的歌颂。哲理诗古罗马大斗技场借西洋之古喻中国之今,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愚弄和虐杀,奴隶自相残杀的悲剧。 鱼化石以隐喻的方式写出知识分子的心灵悲剧。特点:恢复了直面现实、抒发真情的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代表作品:艾青光的赞歌公刘沉思等第二节 对传统的超越性变革阶段(一)朦胧诗潮朦胧诗被称作“新诗潮”或“第一次浪潮” 。198

7、5 年前后,诗群蜂起,诗歌的“艺术一律”被打破,不同的美学追求的作者打出各自的旗号。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朦胧诗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酝酿时期:大致从 1970 年至 1979 年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朦胧诗创作上的高峰,就形成于这个时期。朦胧诗派是一个联系松散的诗歌派别。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并没有结社,只有在今天刊物上作过一次集会。1978 年 10 月北岛和诗友芒克开始商量筹办一份能发表这种风格诗作的文学刊物。12 月 23 日,取名今天的创刊号印发出来,围绕今天 ,这批年轻诗人以文交友,凝聚成一个完整的流派,但还没有得到

8、社会的承认。1978 年今天杂志创刊,给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朦胧诗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第二、社会承认期:从 1979 年 3 月开始朦胧诗在各处发表,形成一股崛起势头。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体得到了社会的全面承认。第三、理论建设和争鸣期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另有方冰、臧克家、周良沛等。1980 年 5 月 7 日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从文学史角度肯定“朦胧”诗人的探索;1981 年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概括并肯定了“朦胧”诗人的三个美学原则1983 年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概括新诗潮的性质是:“现代颂向”和“现代主义文学” 。支持者: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的艺术创造,多元并立的艺术创新局面的出

9、现;批评者:反现实主义,是诗歌创作的“逆流”诗歌的革新者: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坚持诗的写作放置在对个体生存价值的确认的基础上,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期或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争鸣的结果:对诗歌新的审美理论的建构。对“朦胧诗潮”的文学史意义、美 学原则及其特征、内涵进行了全面阐述,主要就是: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动的创造。2、 朦胧诗的美学追求内容与艺术观(1)在形式上显示了与传统的脱节,改写了中国诗歌传统写作范式,显现出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某种相似。但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相比,仍有着东方化特征,即对意识形态压抑的反

10、叛和抗争,同时还保持了传统忧患和勇于承担的国家民族意识。 “在经验内容的历史上仍是五四意识的回归” 。(2)以北岛为代表的东方现代主义充满了矛盾和悖论:对世界已失去了信赖感,仍自觉肩负使命;对世界充满怀疑的同时,却对自已充满了自信。北岛、舒婷这一代人更多继承的是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论语和“历史主体意识” 。因此中国的现代主义同人道主义的时代潮流汇合起来,成为人道主义的盟友。手法的运用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孤独的个体反叛社会秩序成规显著不同的是, “朦胧诗”依然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诣与救世情怀。 “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机制明显地在起作用。尽管诗人们运用了相当时髦的蒙太奇、隐喻、反讽等艺术手法

11、,却是以个人化、风格化的聚焦点反映了知识分子的集体经验;运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如“墓志铭” “纪念碑” ,这些意象令人震惊,强大的审美张力构成意识冲突戏剧性的对象化,表达了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的经验。“墓志铭” 、 “北岛” , “黑夜” 、 “云” (顾城)这些著名意象的背后隐含了一个集体形象,诗人北岛是在文革废墟上代表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发言的。所以,朦胧诗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以独特而相对成熟、深沉的姿态参与了“伤痕文学”思潮。代表诗人舒婷的诗:一代人的呼声我绝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无数失眠之夜,/留下来痛苦的回忆。3、 “朦胧诗派”的主要成员北岛、顾城、舒婷、江

12、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主要艺术手法:象征、隐喻、通感。顾城的这首写于 1979 年的小诗总共只有短短的两行,它以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文革岁月的隐喻。 “黑夜” 、 “光明”和我的“寻找”在这里的含义都是不言自明的,类似的意象组合在其它“朦胧诗”作品中也常可见到;比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 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 寻找遥远的安慰” ,比如顾城的另一首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一代人11 的意象则更为简约、自然,明白地表达出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感受和意愿。“朦胧诗”的崛起

13、一直伴随着整个社会的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渐复苏,个人的情感表达往往也是整个社会的情感的投射,应该怎样面对黑暗时代留给我们的创伤,怎样才能改变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这是笼罩了所有诗人的疑问。向来被称作为“童话诗人”的顾城,尽管一直沉醉于他的梦幻般远离尘嚣的“生命幻想曲”中,却也开始探索时代的问题,这首一代人就是一个最直接的回答。其实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像顾城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然而苦难却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

14、面对“黑夜”毫不妥协,自觉承担起民族的命运,同时伴随着个人高涨的理想主义,可以说这便是北岛、顾城和他们这“一代人”对苦难和整整一个行将过去的黑暗时代的回答。4、 “朦胧诗”的文学史意义:“朦胧诗潮”已在文学史上确立了不能忽视的位置,它的美学追求已为文学史和广大读者所认同,异端已经化为传统。(二) “第三代”诗潮1、艺术建构语言还原及感觉的复归第三代诗潮的诗人的感知集中于对诗人自身主观世界的省悟和把握,集中在对诗人自身特质的内省与改造。他们特别感到当代诗歌文本意识的欠缺,而汉语语词的潜能和表达的可能性,有着广阔的发掘和实验的天地。现代技巧的运用具象与抽象、原体与变体、定向与不定向、虚与实、由于无

15、之间在诗中存在,诗歌线的空灵、飘忽,在阅读的瞬间受到巨大的震撼。如:牛波不觉如履2、 内容表现感受身命本体的新的层面荒诞。如:小君日常生活挖掘人类对生命死亡的灾难感和惆怅。如:陆忆敏可以死去就死去女性世界的展露。如:翟永明组诗女人翟永明在 1984 年完成了她的第一个大型组诗女人 ,其中所包括的二十首抒情诗均以独特奇诡的语言风格和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了文坛。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比较早的、并且也是相当成熟的一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有关其女性立场的思想意识较为鲜明地表达。整个组诗具有一种涵盖女性全部生存体验的宏大气魄,大量密集的抒情与描写,似乎是想要穷尽女性所有的情感、境遇、意识与诉说;但更为重要

16、的是,诗中所写的完全是从诗人的个人视角去看的世界,翟永明以此揭开的是一个殊异于常态的隐秘空间,即个体性的女性自我世界。这也便是所谓“黑夜”的命名所指。组诗全部的二十首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出现了黑夜的意象,比如世界:“我创造黑夜使人类幸免于难” ;比如独白:“渴望一个冬天,一个巨大的黑夜” ;比如边缘:“我想告诉你,没有人去阻拦黑夜 / 黑暗已进入这个边缘” ;比如沉默:“你的眼睛变成一个圈套,装满黑夜” ;比如结束:“一点灵犀使我倾心注视黑夜的方向” ,而卷首的题词之一是杰佛斯的这样两句诗:“至关重要 / 在我们身上必须有一个黑夜”. 在这里黑夜的象喻其实不难理解,它指的是女性长期以来都处在被压

17、抑遮蔽的境遇中,因而她们的自我正仿佛黑夜般的晦暗未明。很显然, “创造一个黑夜”的意识,在翟永明的诗里意味着对于女性自我世界的发现及确立。但是由于两性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必然带有着巨大的对抗性与深深的痛苦。诗中的意象表达体现为抒情者把男性世界置于女性自我存在的对立面,二者之间的关联被体认为伤害与被伤害,侵犯与被侵犯,占有与惨败的对照。值得注意的是,倾心于黑夜及在黑夜中的表达,在女人组诗中基本上是一种迷狂与非理性的方式。诗中的抒情者以第一人称进行自白,她在独白里这样形容自己:“我,一个狂想,充满深渊的魅力” 。组诗中所抒写的心灵体验往往被表述为臆想、噩梦、紧张、癫狂、晕眩及痉挛之

18、类,以此来构成了抒情者那与众不同的自我形象,那是一个放任内心激情与欲望、沉溺于对世界的自由幻想中的女子,她由自己最独异的生存体验来拒绝和摈弃了所谓“常态”的观念和情感,从而达到了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仿若造物者般的自足而诗意的表达境界。由于受到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影响,翟永明在女人组诗中采用了一种独白体的表达,其语气显出此前中国女性诗歌中少有的深沉与力度;并且她在遣词造句与修辞方式上也都刻意求新,尽管有时不免显得有些晦涩、硬气,但却形成了极具表现力的个人风格。翟永明在中国新诗史上有她独特的贡献,她既开拓了女性诗歌的新向度,同时也达到了一个诗艺上的高峰,无论是她所提出的“黑夜的意识” ,

19、还是由她首次运用的独白体表达方式,后来都成为女性诗歌创作的主要特征。3、主要诗人群1984 年开始受到关注,之后活动和写作达到一定的规模。实验性的诗歌社团、自办的诗歌刊物纷纷涌现。南京 他们文学社 韩东、于坚、小君、陆忆敏、朱文等;上海 海上诗群四川 新传统主义、整体主义、非非主义校园诗歌女性诗歌 翟永明、唐亚平、伊蕾、海男等。第三节 舒婷的诗歌舒婷(1952),出生于福建泉州,在厦门鼓浪屿长大。1969 年中学毕业后到闽西山区插队落户,1972 年回城待业,做过各种各样的临时工。时代的灰暗与个人的不幸,刺痛她的心灵。致大海这首诗应是当时心绪的记录。她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等。如

20、果说,北岛的魅力在于他通过诗歌展现了人的思辨性,那么,舒婷的魅力在于她通过诗歌展现了人的情感性。舒婷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人的情感世界,充满着温情与包容。她表现了一种甜蜜的忧郁,一种感伤的希望,形成了一种深情柔和的诗风。她诗中的意象大抵带有南方色彩,常常出现大海、岛屿、花朵、榕树,牵引人们进入诗的意境。 一、舒婷诗的思想艺术特征1、有意识地突出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精神,以及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挚爱。2、抒情主人公“我”。舒婷诗多用第一人称写成,青年一代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信念、理想以及社会的正义性都通过“我”这一抒情形象表现出来,诗行中充满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3、明朗、自然,很少刻

21、意为之的意象。4、偏重爱情题材写作。呼唤真诚爱情与理想的人性状态。展示出强烈的女性独立的意识。二、致橡树1、是一首爱情宣言,同时从女性角度出发,确认标榜自我独立的人格。爱情理想:诗中作为女性的自我首先明确指出自已和相爱的对方(男方)有着平等、各自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的价值追求。而不是依附对方,牺牲自已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象传统女性那样满足于夫贵妻荣(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双方在共同的对事业、精神境界的追求中达到心灵的默契、沟通,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始终坚持自我的独立不倚,离了男方也一样活。2、以优美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坚定的“现代反抗意识”。历史的苦难遭遇使这一代年轻诗人无法再轻易认

22、同来自他人的“理想”和“道德”,正象顾城执拗地要用“黑色眼睛”“寻找光明”一样,这一代人在浩劫后的精神虚墟上有着强烈的反叛个性和独立的对人生世界的思考与行动意志。 3、浓烈的浪漫气息和新颖的现代主义技巧(1)舒婷是“朦胧诗”人中最富于浪漫气息的一个。在青年中影响最大。致橡树、双桅船都有着炽热喷涌的情感与优美的意象。(2)常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橡树与木棉;船与岸象征的是恋人或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意象的组合凝了聚有强烈的主观个性色彩。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我们分担寒潮祖国,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失修的路基)三、 会唱歌的鸢尾花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朦胧诗”的典范之作。它集中了“朦胧诗”

23、的基本的修辞手段。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在一片丁当响的月光下为什么是“鸢尾花”呢?这种并不怎么常见的花卉,出现在年代末年代初的革命文艺的大花圃里,多少显得一些突兀,令人惊讶。全诗 16 节,表达叙述者作为一个普通人需要温情呵护的生活愿望和回应时代的呼应而主动承担“历史责任”之间的矛盾心情,以及这一矛盾如何被克服的心理过程。第 16 节是清新婉转的爱情诗,所选择的意象和呈现的意境带有童话色彩。从第 7 节开始语调变得雄壮。注意体味这两个段落在意象的选择、抒情主体的形象和叙述语调上的变化,以及这两种情感和意象并置于诗中所产生的“感伤”情调,由此来理解题记“我的忧伤因为你

24、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 。选择几个段落,分析诗中如何使用修饰性语词和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看看这些修辞方式是怎样传达出叙述者的曲折情感。第四节 艾青的诗歌1978 年到 1982 年艾青创作进入了新的高峰期。这期间他出版了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等 3 部诗集和 1 部诗论集艾青谈诗,从而显示了他的创作活力。从时代特征、民族命运和对人类未来关怀的角度观察生活、处理题材是艾青艺术个性的基本出发点,倾吐忧郁与追求光明是他的作品并行互补的两大基本主题。艾青艺术个性中的这一核心内容在他“归来”后的作品特别是前一个高峰期的作品中得到继承与发扬。艾青与当时“伤痕文学”粘滞于揭露文革的灾难和个人的不

25、幸不同,他有意把自己的创作与个人和社会的具体历史事实拉开一定距离,保持一种从现象的表达到意象的呈示、从事实的层次到哲理层次的间隔,以便把对个人遭遇的观照扩大为对历史现象和普遍性的人的心态概括。这种从纵深的时间过程和开阔的空间范围来把握个人与民族、历史与现实的艺术追求,在从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到光的赞歌等一系列作品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并不停留在对某一具体事件的判断上,而是对奴隶主驱使奴隶进行惊心动魄的搏斗以供人取乐的场景描绘中,融入了诗人对于民族、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历时性思考,从而大大拓展了诗的容量。而光的赞歌则从宇宙历史社会人生的广阔宏大视野来赞颂光,光既是自然现象给世界带

26、来色彩、声音和生命,又是精神现象象征人类的智慧、理想和勇毅,并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政治命题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曲折道路和所从事的伟大斗争的背景上来展开,在宏大的理性化的结构中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宇宙观和美学观。在肯定了艾青这类诗的恢宏结构、宏大容量和深邃的哲理的同时,也不能不遗憾地指出,由于强大的哲理挤压了情感的渗入使诗出现了理念化的倾向,以致于人们欣赏这类诗犹如读哲学著作。一、 艾青诗歌的特点: 1、艾青诗歌以散文美, 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一座高峰。艾青的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 不求外在形式的整齐,也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自由。 艾青诗歌是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所以, 它在成

27、长中,吸取了现代新诗的广泛的营养。这时, 自由体诗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既有蒋光赤、殷夫等的政治抒情诗的实践,也有冰心等的小诗形式可供借鉴,而且更重要的是, 新诗还经过了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的介绍、 实践,他同时也广泛接受了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叶遂宁、 波特莱尔、蓝波、凡尔哈仑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这样, 在艺术上就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了很大的提高。2、艾青注意意象的捕捉,诗意含蓄, 绝少直抒胸臆之作。艾青诗中的意象, 是他主观感情与客观形象的一种契合,由此而触发了一种诗情画意。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一种景致,也是当时中国的写照。 艾青的诗因为意象捕捉得准确、恰当,虽然也一泻无余地表露感

28、情, 却因为意象本身的象征性与联想作用, 而颇能引人思索与回味,这一点是他的诗高于一般自由体诗的地方。 就连叙事诗中的号兵等形象,也仍然包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3、艾青的诗虽然不拘形式,但却十分重视技巧, 讲究艺术性。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北方中, 用刻绘的方法来描写风和地,在乞丐中,用白描的方法来表现饥饿者的神态,在除夕中, 用拟人的方法来比喻枯涸的池沼等等。在语言的运用上,不仅注意修辞, 而且也讲究色彩。 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并不停留在对某一具体事件的判断上,而是对奴隶主驱使奴隶进行惊心动魄的搏斗以供人取乐的场景描绘中,融入了诗人对于民族、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历时性思考,从而大大拓展了诗的容量。三、 光的赞歌则从宇宙历史社会人生的广阔宏大视野来赞颂光,光既是自然现象给世界带来色彩、声音和生命,又是精神现象象征人类的智慧、理想和勇毅,并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政治命题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曲折道路和所从事的伟大斗争的背景上来展开,在宏大的理性化的结构中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宇宙观和美学观。在肯定了艾青这类诗的恢宏结构、宏大容量和深邃的哲理的同时,也不能不遗憾地指出,由于强大的哲理挤压了情感的渗入使诗出现了理念化的倾向,以致于人们欣赏这类诗犹如读哲学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