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如何答辩-论文答辩岂能只“答”不“辩”.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8304883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答辩-论文答辩岂能只“答”不“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答辩-论文答辩岂能只“答”不“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答辩-论文答辩岂能只“答”不“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如何答辩-论文答辩岂能只“答”不“辩”.txt 如果我穷得还剩下一碗饭 我也会让你先吃饱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应该归我所有,包括你! 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 有本事你就照顾好自己,不然就老老实实地让我来照顾你! 每年的这个季节,不少毕业生都在忙着准备论文答辩。根据学位条例第 5 条和第 6 条的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可见,按照我国的学位法律制度,通过答辩是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 现行学位条例是 1980 年制定的,2004 年十届全国人大常

2、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过修改,进一步完善了学位制度。可是,作为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竟步骤的“答辩”环节,却没有专门的程序性规定。因此,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通常按照本授予单位的答辩惯例来安排答辩工作。由于单位、学科、答辩委员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于是导致在不同的答辩会上,答辩程序运行各有差别。 笔者这些年来亲自旁听了不少场次的学位论文答辩,也主动搜集了大量的答辩活动材料。经初步研究发现, “答辩”相对于整个学位授予过程来说,尽管说是一个小小的环节,但这里头却存在着不少有意思的大学问。 今天我想说的是论文答辩只“答”不“辩”的现象。以我个人的浅薄理解,答辩者,有问有答有辩也。但我观察下来,似乎真正做到这一

3、点的答辩会少之有少。通常的情况则是,答辩委员提问之后,答辩人只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如果老师继续追问,或者提出了与答辩人意见相左或者观点相异的问题,答辩人一般不会去选择“辩” ,而是去“非常谦虚”地承认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研究不够” 、 “关注不多” 、 “思考不足” 、 “认识不深” 、 “回去之后继续研究” 、 “请老师多多指教”甚至干脆说自己的观点“错误” ,把自己潜心撰写的学位论文观点轻易推翻。因此,答辩会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答” ,而没有“辩” 。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学位论文答辩会上只“答”不“辩”的现象呢?我事后或者事前采访了不少答辩人。得到的答 案一般是,如果你在答辩中与老师展开了辩

4、论,那你就死定了。我听到这种回答,觉得非常奇怪,也很惊讶。为什么“有答有辩”就会“死定”呢?答辩本来就是有问有答有辩的学术活动,缺少了“辩”的答辩,还能叫“答辩”吗? 但仔细想想,答辩人的这种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从答辩人的角度来看,大概没有人会希望在答辩会上自己的论文被“枪毙” ,都想通过这么一个必须要走的程序使自己的学位论文“顺利通过” 。所谓“顺利通过” ,无非就是在答辩过程中对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作出尽量满意的回答,答辩委员也能够认可答辩的学位论文,按照学位条例规定“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报学位评定委员会”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顺利通过” 。由此可见,凡是在答辩过程中没有出现上述内

5、容的,比如说与某答辩委员的观点有分歧,或者有答辩委员对该论文或者答辩人的答辩行为有异议,甚至在答辩程序行进过程中出现了“辩论” 、 “争论”甚至“争吵” ,或者像个别答辩会上还上演了答辩委员“泪洒答辩席”等怪异现象,那么,这种论文答辩,即便答辩人最终获得了“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也不能称其为“顺利通过” ,充其量算作“不顺利通过” 。当然,如果倒霉,则可能会遭遇“不通过”的结果。 鉴于此种考虑,答辩人一般的答辩心理是,要尊重答辩委员,只“答”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而尽量避免与答辩委员生“辩” 。从心理学上来看,人都有一种被他人认可的心理,一旦出现他人的“不认可”或者不仅不认可反而还与你“辩论”

6、,那么,这很可能就会给当事人带来一种不愉悦的心理感应。这种感应可能会牵连到他/她对对方的认识和情感,从而对其行为也产生影响力。另一方面,人同时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如果从事甲行为能够给自己带来不利益,而从事乙行为却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那正常的人们肯定会去选择乙行为而不会去选择甲行为。于是,懂得此道理的答辩人一般只会选择“答” ,而不会轻易选择“辩” 。即便是想“辩” ,那也是一种至少在表象上看来属于“答”的“辩” ,并且这往往又是有风险的。 从答辩委员的角度来看,从纯粹的理论上来说,只要坐在答辩席上,那就可以推定为这是本场答辩会上的学术权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答辩人论文命运的主宰者。任何答辩委

7、员必须要服从答辩委员尤其是答辩委员会主席的指令,包括对任何一个问题的发问,对任何一个回答的评价,答辩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任何一项对抗都有可能会被认为是对答辩委员权威的一种挑战。但从实际来看,并非所有的答辩委员都会存有这种认识,但不排除确有人坐在答辩委员席上时,会有这种强烈的权威意识和权力理念。于是,当有答辩人不服从其质问或者异议观点时,可能就会产生权威被挑战、权力没有受到应有尊重的感觉。显然,这种感觉往往是令其不开心的。此时,如果这个答辩委员心胸再不是很宽广,或者有其他与答辩本身无关的因素掺杂进来,那么,答辩人在这位答辩委员那里可能会得到其不愿意看到的评议结果。 说来说去,从心理上的这些揣摩,

8、与其说是对有些答辩人和答辩委员心理的客观描述,倒不如说我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撇开这些不谈,我想表达的是,论文答辩只允许“答”不允许“辩”的现象,却反映出了当前学界存在的一种浮躁的学风。按理说,答辩会不仅是答辩人学位论文本身学术水平的一个展示和检测,也是答辩人对学位论文写作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中心思想、主要观点以及论据与论证的口头展示。答辩的目的也是通过“答”和“辩”的过程,让答辩委员会对答辩人的论文学术水平、答辩水平以及相关问题的认识水平,进行公开、即时、公正的评价。如果答辩人对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有“答”有“辩” ,并且“答”和“辩”让答辩委员会感到满意,这是答辩人答辩成功

9、的重要体现。通过有答有辩的答辩活动,还可以使答辩人在与答辩委员的交流与答辩过程中,认识到论文的价值、存在的不足、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之处,还可以让答辩委员在论文所涉及到的选题方面有新的认识,从而促进自己的学术研究。应该说这是一个“双赢”项目。操作好了,可以还“答辩”的本来面对,促进学术交流的好风气。操作得不好,把答辩会开成只“答”不“辩”的单向交流,这其实不利于良好学术空气的塑造,长期下去,反而会助长学术浮躁之风。 说的不客气一点,只允许“答”不允许“辩”的答辩会,其实有点类似于“纠问式审判” 。法官在审判台上向被告人发问,由法官任意裁判,不允许被告人辩护。我所了解到的一些答辩会,其实与这种“纠问

10、式审判”非常相似。尤其是当有所谓的“学霸”担任答辩委员或者答辩委员会主席时,这种“纠问式”味道更加浓厚。在这种答辩会上,根本就容不得你去申辩。你要是在答辩过程中与答辩委员“辩”了起来,那可真会如有些人所说的“你死定了” 。在这类“纠问”味道太足的答辩会上,论文答辩会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成为个别老师“品行修养”的一个暴露舞台,而不仅仅是什么所谓的“学术素养”的展示平台。正如前文所说,既然是答辩,就应该允许答辩者“答”和“辩” ,但有些作为“师”的答辩委员,却只允许答辩者的“答”而不允许答辩者“辩” ,甚至连答辩者的“答”都要狠心的讽刺挖苦,土生阿耿以为这是为师者十分不厚道的粗劣行为!这种答辩委员,应

11、该受到答辩者和旁听者的谴责甚至鄙视,这种鄙视应该来自于人格上的而不是什么所谓“学术”上的。因为这种老师其实滥用了他/她所享有的答辩评判权力,滥用了他/她的答辩委员身份,也滥用了他/她在答辩台上的权威。如果再掺杂了导师与导师之间的“斗争” ,那么,答辩会就有可能完全演变为导师与导师之间的报复与反报复的决斗场,只允许“答”不允许“辩”的专制型答辩色彩体现得肯定会更浓烈。此时,答辩人成了真正的牺牲品。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这是良好学风的经典表述。面对一些学位论文答辩会成为了只“答”不“辩”的纠问式审判会,我们不禁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这些答辩会恢复其本来的面目,成为真正“有答有辩”的答辩会?我想

12、,这要靠答辩人的齐心协力,敢于正视自己的学位论文,敢于向真理之岸迈进,敢于在“学术权威”面前自由地表达自己独立的观点。当然,答辩人也要尊重答辩委员,这是起码的学术道德和做人准则,有些答辩人在答辩过程中对答辩委员出言不逊,动辄就顶撞答辩委员,我想这是一种不受欢迎的傲慢态度。所以,要在尊重他人人格、尊重他人学术论点表达自由的基础上追求真理、敢于答辩。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被邀请的答辩委员们也必须放下架子,给答辩人“辩”的空间,尊重答辩人表达观点的权利和机会,切实让那些既能“答”又能“辩”且答辩得很成功的人“顺利通过”答辩,而不是让那些只能“答”只能“认错”而不敢“辩” 、不愿“辩”的人“顺利通过”答辩。在学位论文满足要求的同等条件下,我们真正枪毙的人应该是那些只会牵强附会地“答” 、不会有理有节地“辩”的人,而不应是那些既会“答”又能“辩”的人。 如果答辩委员们不能培养起这种观念,而仍然停留在“只允许答不允许辩”的专制型思维、学霸型思维的牢笼下的话,要指望答辩人去自由地“有答有辩” ,我想,这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不必说一般的答辩人,就是我这个有棱有角的耿直之人,遇到这种答辩会,也照样不敢随便“逞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