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小学升上初中,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环境转换,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也是一次重大转折。他们将告别童年,进入青年期的起跑线。而初中一年级,又是六年中学生活的起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起始年级教育工作做得好,就能为未来的发展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一样的感受在环境的急剧转换中,进人中学的孩子实际上是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感受的。有的学生在小学时曾是成绩较优异者,学习勤奋,基础好,在班里、级里都是品学兼优名列前茅的好学生:有的学生则可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成绩一向不大理想,或行为表现上存在较明显的缺点;而更多的是能够顺利圆满完成小学学业,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较稳定发展,但却并不显得很突出的。有的
2、人经过努力奋斗,成为各类特长生,进入较理想的中学;也有不少人品学兼优,仅在数分之遥而没能成为实验班测试生:还有一些学生则在电脑的随机抽派位中,与自己理想中的学校失之交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使每一位小学毕业生都享有就近升上初中的权利,但它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进入自己称心的中学。因此;孩子在升上初中时,除了对新的学校的陌生和好奇外,必然还各怀着或喜悦、或懊丧、或激动、或失望的不同情绪。环境的转换无疑会给孩子带来一次重大的震荡,这一震荡还将延续进入中学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别看许多孩子经过了漫长的无作业的假期后,像一下子长大了那样兴冲冲地闯进初中,许多家长都会感到孩子大了,自己会轻松多了,但实际
3、上这时的孩子仍需要家长配合学校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段过渡。如何帮助孩子平稳地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迅速地适应中学生活,有一个良好的起步呢?首先,要了解:1、环境不一样中学和小学的物质环境当然有着许多不同,中学的设备设施都是以中学生为服务、教育对象的。另外,不少学生上中学的路程会比上小学时远,进进出出接触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诱惑都会增多。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不同是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学的同学来自多所学校,大多数是陌生的,彼此不太了解。而同学结构的重新组合,会使个人原来习惯的位置发生变化,如在小学是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在中学却成了最小的一群:在小学原是优秀的一个,进中学后三山五岳群雄
4、汇聚,自己变得没多大光彩了;在小学时有几个玩得来谈得来的好友,进中学蓦然成为一片陌生人中孤单的一个这一切对孩子心孩子上初一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灵造成的冲击,家长要非常关注,这一切都可能使你的孩子在短暂的兴奋之后坠入深深的失落中。教师也有很大的变化。小学科目少,与自己直接形成交往关系的教师不多;中学科目多,学校活动也多,接触的教师、干部就变得多了。与小学的教师接触时间长,对自己的学习、性格以及其它各方面的事都比较了解;中学除班主任外,一个教师只教一门课,同时教多个班,而班主任也是任一门课,管理和照顾都不会再像小学那样周到。这样,不够自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自由了也就放任了。周围的人的变化是一种最深刻最
5、重要的环境变化,如不能尽快适应并把持好自己,很容易就会发生心理的、道德行为的或者是学业的滑坡。2、任务不一样学生的任务首先是学习。较之小学,中学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特点都有很大的变化,无论课程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都比小学大得多。身处为进入成年做知识准备的阶段,一个现代人应涉猎的人类文化知识各大体系,在中学基本都有所接触,即使高考实行了新方案,要考的科目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作为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所需学习的方方面面可以有所放弃。小学学习中偏重于直观的形象的思维活动,而中学要逐步发展抽象思维,随着各学科学习的深入,其反映客观规律的严密性、逻辑性的知识越来越强,整个学习充满了理性的特点。小学
6、教学中,老师“扶”得较多,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中反复的演练强化多。换言之,就是手把手教的机会多,单位时间内摄入的信息量也较有限,学生可以从容以待。而中学教学往往注重独立思考,老师教学中较“放” ,而且各学科向深度的伸展较快,每节课的信息量比小学大大增加,老师讲课速度也快得多。理性的思维特点、高密度的信息摄入和独立性要求的提高,无论从学习的方式上到难度上都与小学时大不一样。如果不能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不懂就问,不能用理性指导预习、听课、阅读、演练、总结等学习的全过程,学业就无法跟得上教学的进度。科目多,难度大,知识密度高,独立性和理性特点强,这是中学学习与小学明显不同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不
7、同是;初中是各学科起始阶段集中的时期。初一的数学、生物,初二的物理,初三的化学,都是以抽象思维为主。在今后中学六年里份量很重的课程,其起跑线都在初中。还有英语、历史、地理等也如此。起始阶段往往是分化阶段。入门难,进得门去的就走下去了,进不了门的就永远被挡在门外。不仅学科的起始,学科中每一个重要单元的起始,都可能造成分化。有的孩子学习语文,记叙文写得很好,议论文就怎么都上不去了。这是因为这个孩子没有适应从形象思维向理论思维、逻辑思维的转换。有的孩子代数学得很好,几何却上不去。这是因为抽象的空间感觉和想象未能随单元的转换而得到加强。因此,家长要非常关注孩子初中阶段的学习,对每一个进度都要及时弄懂,
8、未能掌握的要及时问、及时练、及时懂。不要迷迷糊糊,得过且过,一旦拉下以后,就很被动。这是最重要的,能否争第一倒是次要。基于社会对青少年期的中学生的要求和教育与成长规律的需要,中学生要学会自理自主、承担社会责任和争取自我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初中生是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学里虽然制度对个人行方的约束较之小学来得宽松,但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则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将决定他将来的道路怎么走,走向哪里,会成为怎样一个人。绝大多数杰出人物或堕落分子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倾向都是在青少年期形成的。家长应理解和配合中学开展的道德教育,除了关注孩子的学
9、业发展外,更要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人生理想和健康心理的养成。许多年来,开放地区的中小学都非常重视结合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实际,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德育工作,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切合实际又丰富多样的办法,许多学校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青春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等系列,对塑造一代人的精神起到重大的作用。家长应支持和配合学校,引导孩子在中学期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灵魂高尚的人。不同于小学,中学开展各项活动常常要由学生去负责,教师多作引导。在中学,学生的参与度比小学大得多,有的活动甚至是学生由策划、
10、发起、主持到总结整个过程都包揽了。有许多有着明确教育教学目的的活动也会是由学生充当主角。这是中学教育区别于小学的重大特点之一,也是中学生走向成熟的一种需要。家长应支持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同时也支持孩子参与,甚至承担社会责任,包括失败的责任。有的家长往往把孩子的工作与学习对立起来,常常反对甚至干扰学校的一些教育活动。这样的意识是很片面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摄入,能力的培养、责任感的形成同样重要。不仅在学校,家庭里也应让上中学的孩子承担起一些义务。一个中学生已经到了能为家庭分担责任和工作的年龄了:如果不让孩子承担家庭义务,只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日后会导致许多社会适应性的问题发生。中学生的成长更进一
11、步走向全面的素质发展。不仅仅学业成绩的进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中学生的任务,德、智、体、美、劳、群各方面在中学阶段都要出现一个质的飞跃。针对以往因袭下来的只把学业成绩和考试分数视为学习目标的偏差,目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期。按照素质教育的观念,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从总体上提高国民素质的,就学生个人来说,教育是以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而不仅仅是片面的追求考卷成绩和升学比率。教育专家把人的整体素质归纳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人的种种素质都得到适当的发展,才是一个健全的、高素质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看分数,也不仅仅在小小的课堂里能完
12、成。在这个教育改革中,学校希望得到广大家长的理解和配合,给孩子以多方面的教育和锻炼。家长自身也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的育儿观、人才观,促进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3管理不一样中学生在成年人眼中是青年,至少也是大孩子,教师不再像小学那样管头管尾事事管。许多事情是引导一下,扶一扶,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干了。在学习和活动中,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较小学多。许多人都会有一种错觉,认为中学比小学管得松了。其实,这个“松”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对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要求提出的,而自理自立能力不是扶着捂着抱着能长出来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也有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需要,他们需要独立,需要体验,需要尊重,需要对自
13、我行为进行自我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中学管理较小学宽松,这实际上对中学生要求更高了。中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同时也还有严厉的校纪校规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制度的约束。家长应细读一下有关中学生行为规范的条例协助学校,引导孩子实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中学对学生的约束力还体现在学校的文化精神上。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每所学校都有其对学生培养的具体目标这个具体目标既适应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和素质教育的科学观念,同时又带有本校办校人员和本校校园文化的基本风格特点。进得这个家,就得守这个家规。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生源实际、周边社会环境等,学校会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有些要求
14、并非每所学校都如此,如果不是要求特别苛刻,家长不应抱怨说干吗别的学校不是这样,你这所学校偏这样。如某校学生学习较好,但普遍娇气重,动手能力差。学校加强了一些劳动技能、认识社会现实、环保状况的活动课程。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体现了该校教育的精神,但却遭到许多家长的责难。有的家长说还不如把那些时间用来再补一节数学或英语,这是一些很外行的见识。学校的文化精神的约束力较具体而简约地集中在每所学校的校训中。它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风格,每个学生走进这所学校就应以此为努力方向。努力的方向、目标决定了人的行为特点和规范。家长细心理解学校的校训,指导孩子的行为符合校训的要求,是协助学校教育每一个
15、学生走向独立的自我管理和独立地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实现平稳过渡在经历从小学到中学的转换时,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一般地说,人在经历较大转折时,都会经过兴奋期、厌倦期、适应期这样三个阶段,才能真正稳定下来。如果过渡得不好,会使厌倦期延长,适应困难,从此老是在集体中居于被动的地位。家长要关注孩子,引导孩子顺利地完成心理的转换。一些富有经验的中学教育工作者总结了一些规律和方法,提供给家长引导孩子平稳地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生活的适应。现转录如下:1、延长“兴奋期”孩子刚进初中,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怀着自豪感。这时,他们处于兴奋期,往往表现为精力充沛,好动,好表现自己,早到校,能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回家
16、后爱谈论新教师、新同学、新班级。他们一般都努力想表现得好一点。家长对处于兴奋期的孩子要适当稳定他们的情绪,指导和督促孩子有规律地生活和学习。在这个时期内,家长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一、要保护孩子进中学后要求进步的愿望,热情地加以肯定和鼓励。二、要不断地对孩子提出新的要求,使孩子每走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特别要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上下功夫。三、要抓住这个时机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督促孩子要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四、当孩子在争取进步的过程中犯有过错和遇到挫折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点,不要随意打骂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家长如果能够有效地延长孩子的兴奋期,避免“厌倦期”提前到来
17、,那么,孩子便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良好开端,这对他以后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2、缩短“厌倦期”孩子入学一个学期左右,对新学校的情况已基本熟悉,于是新鲜感逐渐消失,开始感到初中学习的辛苦和体力上的倦怠。这预示着厌倦期的到来,表现为上课开始无精打采,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不安,作业潦草、纪律松散等。这时,家长首先应保持冷静,理解孩子的心理,不苛求,千万别无休止地埋怨,更不要数落他们的不是。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使他们保持上进心的愿望,以及遵守学校纪律和制度的自觉性;在这个时候,家长特别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在学习上、思想品德上获取进步,给以鼓励,以此激起
18、孩子新的兴奋情绪。对于孩子的第一次学习成绩和第一次奖励或过失,尤其要正确对待。其次,要关心孩子与教师、与伙伴的关系,如有误解或障碍,应及时与教师联系,妥善解决。要帮助孩子总结经验,安排、调整好生活,在思想上和身体上给予更多的关心。总之,对孩子要多理解、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缩短倦怠期。3、稳定适应期一般来说,孩于在顺利度过厌倦期后就进入适应期。这时孩子的情绪基本稳定,能遵守纪律,但大多数还缺乏自觉性,有的只不过被迫服从新的生活规律。家长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注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不要再去包办孩子的“份内事” ,如:陪做作业、准备学习工具、整理书包等,而应该把精力放在指导、督促、检
19、查上。那么,怎样了解孩子是否已经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力呢?你在孩子升入初中的最初阶段,可以通过“三看八问”的方法来体察。“三看”是:一、看孩子上学去,是否心情愉快:二、看孩子放学回家做作业是否顺利:三、看孩子谈起中学生活中的人和事时的态度神情。“八问”是:一、问“老师今天教了哪些新课?”二、问“老师讲课的内容你懂不懂?”三、问:“学校和班级中发生了哪些事?”四、问“老师和同学对你怎样?”五、问“你为学校和班级做了什么好事?”六、问“老师要你回家做什么事?”七、问“你最近学习成绩怎样?”八、问“最近,你最快乐的是什么?”在交谈中,你一定会了解孩子是否适应初中学习生活,从中也可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