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及国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一) 、土地制度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2.屯田制:【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范围推广。【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
2、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3.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 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丁男受露田 40 亩,桑田 20 亩;妇女受露田 20 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
3、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性质与作用】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4.更名田:【概念】1669 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作用】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1)封建土地所有
4、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2)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隋唐。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二) 、赋役制度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
5、丁为依据的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齐国“相地而衰征 “和鲁国 “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 “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公元前 594 年,鲁国的“初税亩“. 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 “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
6、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 (代役税)很重。租调制:西晋的占田法内容包括“户调制“ ,规定每户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 2 石、调帛或布 1 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 ;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 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 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两税法: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
7、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凋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作用在于:一、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三、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
8、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黄册与鱼鳞图册:见教材 P142 一条鞭法:1581 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鉴于赋役沉重,农民铤而走险的历史教训,改革赋役制度,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 “并为一条” ,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这就大大增加了赋税中的货币比重。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
9、改革, “役归于地”“量地计丁”,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特点及影响:见教材 P147 特点:(1)将田赋、杂税和徭役等“悉并为一条”,统一征收,简化征收手续。 (2)将户丁负担的徭役,部分摊入地亩。 (3)田赋征银。 (4)废除里甲征解赋役办法,改为官办,差徭也一律改为“官为金募” ,雇募劳力应役。 影响:(1)解除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2)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使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4)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摊丁入亩
10、:171 2 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时又推行 “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的地丁银。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人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重点提示】赋税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的变化;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名目和手续的简化;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的变化。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国家对农
11、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三) 、重农抑商政策:原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史统治都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形成发展: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以后历史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主要表现:A 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B 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C 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D 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
12、税。评价:A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秦汉时期)B 到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具体关注如:秦朝与西汉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内容及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关注历代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内容;关注各朝代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如:元明清时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四) 、中国传统社会土地制度的变动趋势1、封
13、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2、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隋唐。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 3. 两宋时期导致土地私有化数量增长过快的原因 见教材 P
14、107五、总结中国传统社会赋役制度的变动趋势中国传统社会赋役制度的发展变化,在地主制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经历了赋役并重、赋重于役、役并人赋的三个阶段. 1秦汉至唐代中叶为赋役并重阶段在这一阶段,地主制经济还不发达,自耕农大量存在, 国家赋役征课的对象主要是自耕农。2唐中叶至明中叶为赋重于役阶段唐代前期,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德宗于建中元年(公元 780 年)实行两税法。两税法包括地税和户税。赋税从主要征课自耕农,向主要与地主分割地租转移。这是税制的一种进步。3明中叶的“一条鞭法”至清康熙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属役并入赋阶段明初,
15、田赋沿用唐宋夏税秋粮两大名目,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各地赋役改革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各种赋与役合为一条,统一征收银两。 康熙 51 年,清政府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丁和丁银数的固定,为雍正朝的摊丁入亩准备了条件。摊丁入亩是将役银归于赋银,人丁税并入土地税,一律按田亩征收。由此,不仅人头税废除了,而且长期困扰中国农民的摇役也从此消失。六、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发展缓慢的原因(1)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15 世纪末) 的东南地区【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产生过程】
16、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了 30 多座较大的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关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 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力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工人。 主要特征【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2)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
17、发展【发展表现】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规模扩大。【缓慢原因】国内市场小:封建剥削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资本少: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社会环境:封建国家设立众多的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重农抑商) ;国外市场:实行闭关政策,下令禁止海外贸易;封建行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3)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有利条件: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发达的商业
18、。30 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一定的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不利条件:自给自足的自然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要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加强了封建经济。“ 重农抑商“传统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积累,使旧的生产方式得以牢固、持久的保持。手工作坊和包买商与封建统治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封建地租很重
19、,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产品。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4)中国农村自给性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A.西方廉价机器棉纱的冲击 B.棉纺织品原料市场的变化。C.购纱织布与自纺自织的市场变化,是农村自然经济解体极为关键的一步。D.耕与织的松动。 E.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结构的解体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七、中国传统农业的嬗变及商品化农业的形成.(1)西方廉价机器棉纱的冲击(2)棉纺织品原料市场的变化(3)在经济作物种植方面,从投入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的农产品商品量来看,无论是在相对数量还是绝对数量上都呈现出了不断增长的趋势。(4)明清时期已出现的
20、各种专业化农业区域在近代得到进一步发展。(5)在市场需求的牵动下,农业部门各种原料性产品的专业生产普及开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品性专业种植区域,为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6)经济作物专业化种植的普遍发展,带动了粮食商业化生产大规模的发展。(7)农业商品化发展趋势在边远落后地区也以各种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这些地区的鸦片种植。八、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的形成原因(一)商品生产的发展(1)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开始破坏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和城市手工业。(2)国外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二)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三)货币财富的积累 九、为什么说鸦片贸易给
21、英美侵略者增加了血腥的暴利,却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首先,鸦片的泛滥,毒害和摧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体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严重萎缩。 其次,由于鸦片流毒,国民经济也受到恶劣的影响。人们把金钱都消耗在吞云吐雾之中,有人甚至“竭其终岁之操作,不足以偿暗室之一灯”。人们日益贫穷,社会购买力日益枯竭,工农商业都受到很大影响。 再次,鸦片泛滥对社会经济最大的恶劣影响是,引起了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造成金融恐慌,财政枯竭。由于鸦片输入的迅速增加,19 世纪初,中外贸易关系便发生了变化。虽然鸦片战争前,中国出口的茶、丝等商货的总值仍然超过外国入口的商货(鸦片除外)的总值,但是由于鸦片的大量输入,就使得中国不
22、得不支付大量的白银去购买鸦片,从而造成了大量白银外流的严重现象。 所以,鸦片泛滥,白银外流,已经不仅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也损害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得清王朝不得不大为恐慌,不得不考虑采取措施来解决鸦片问题。 当时,清朝统治者在对待鸦片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派别。一派是妥协派。另一派则主张严禁,他们主张严禁鸦片,杜绝烟毒的侵蚀,堵塞白银外流的漏洞。这一派的首领为林则徐、黄爵滋等。 在鸦片战争前几年,在清政府中妥协派和禁烟派在鸦片问题上展开了争论。后来,禁烟派的主张渐渐得势。1838 年清道光皇帝起用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在到达广州之前,已经做了严密的布置。1839 年 3 月到达广州后,用“劝戒兼施” 的办法,迫使英商缴出鸦片 l 9087 箱又 2119 袋,共 237 万斤,值时价2400 万元。并于 1839 年 6 月 3 日开始在虎门海滩上悉数销毁。林则徐的禁烟措施是极其正确的. 它第一次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人民的正义立场和反抗侵略的决心。